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58629发布日期:2019-08-06 23:30阅读:1229来源:国知局
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成像方式之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磁共振现象,利用射频激发人体中的氢质子,采用梯度场进行位置编码,并利用接收线圈接收包含位置信息的电磁信号,最终利用傅里叶变换重建出图像信息。

在磁共振成像中,为了获得更高的信噪比,需要将线圈尽可能的靠近成像区域。因此,正确选择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线圈很重要,尤其是在使用阵列线圈进行信号采集的磁共振系统中。而线圈位置的确定是正确选择线圈的基础,如果所线圈位置识别不准确,将影响到线圈选择的正确,进而影响到图像质量。

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在线圈上添加标记物的方法进行线圈位置的识别,这种识别方式识别速度慢、容易出错,且标记物容易对磁共振信号产生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具体地,本公开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并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

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

根据所述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所述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所述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

将所述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并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

初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

偏移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所述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所述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内部总线,以及通过内部总线连接的存储器、处理器和外部接口;其中,

所述外部接口,用于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确定磁共振线圈位置逻辑对应的机器可读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上的所述机器可读指令,并执行所述指令实现如下操作:

根据所采集的磁共振信号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根据所述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所述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所述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将所述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磁场发生器、信号探测器、扫描床和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并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根据所述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所述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所述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将所述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所述磁场发生器,用于产生均匀磁场;

所述信号探测器,用于基于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选择线圈,利用所选择的线圈向探测区域发送信号和从所述探测区域接收信号并成生成像数据;

所述扫描床,用于承载待检测对象;

所述成像设备,用于获取所述信号探测器的成像数据以生成图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根据所采集的磁共振信号确定线圈的投影数据,并根据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进而确定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计算速度快且避免了标记物对磁共振信号的干扰;并且解决了线圈处于成像边缘时信号畸变丢失等引起的计算偏差,提高了线圈定位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示出mri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磁共振线圈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磁共振线圈位置确定原理示意图;

图4示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过本公开的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定位线圈重心的测试例;

图6示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mri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参见图1,简单示意了mri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当患者110在做磁共振扫描时,患者110仰卧或俯卧在扫描床120上,扫描床120可以沿着图1中的箭头方向移动,使得扫描床120带动患者110进入磁共振扫描的腔体130中。在腔体130中能够进行磁共振扫描,利用其中的射频信号激发患者110体内的氢质子,采用梯度场进行位置编码,随后利用射频线圈接收包含位置信息的电磁信号,设备终端140通过傅里叶变换重建出图像信息。

射频线圈可以是单通道线圈或者多通道线圈,其中,多通道线圈是包含多个线圈通道的阵列线圈(射频线圈,后续描述中涉及的线圈均为射频线圈)。随着临床应用和阵列线圈技术的发展,一些高通道数、大成像范围的阵列线圈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16通道及以上的脊柱线圈、8通道及以上的柔性体部线圈、8通道及以上的膝线圈等。阵列线圈可以固定在病床上,也可以被用户自由放置。在磁共振成像中,信噪比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获得更高的信噪比,需要将线圈尽可能靠近成像感兴趣区域,否则将导致接收到的信号减弱,使信噪比降低。

图2示出一种磁共振线圈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了线圈210和线圈220。线圈210可以是当患者110移动定位至腔体130中时,位于患者身体上方的线圈,线圈220可以是位于患者110身体下方的线圈。线圈210可以包括多个线圈通道,例如,图2中示例的线圈通道1、线圈通道2、线圈通道3和线圈通道4;线圈220例如包括图2中示例的线圈通道5、线圈通道6、线圈通道7和线圈通道8。所述的每一个线圈通道可以相当于是线圈的其中一个信号接收单元。

患者110在进行磁共振扫描时,通常可以扫描患者的其中一个身体部位,比如,患者的胸部、腹部,或者腿部等。图2中的虚线框所标示的“成像区域”可以是一个待扫描的患者身体部位。

在磁共振成像中,处于成像区域中,或者距离成像区域较近的线圈(具体而言,为线圈通道)对成像区域的图像重建有较大贡献,而距离成像区域较远的线圈(具体而言,为线圈通道)有可能主要贡献了噪声,造成了成像时的噪声或者不必要的伪影。因此,可以在对患者正式扫描前,确定要使用哪些线圈通道来接收磁共振信号,以提高信噪比。

而线圈的选择,在已知待扫描的成像区域(也可以称为感兴趣区域)的位置的基础上,还需要知道线圈的位置,具体而言,可以是线圈中的各个线圈通道的位置,才能够通过线圈通道的位置与成像区域位置进行比较,来实现与成像区域匹配的线圈通道的选择。进一步的,若要确定一个线圈中的各个线圈通道的位置,在已知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例如,各个线圈通道相对于线圈的物理重心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只要知道线圈的重心,就可以根据线圈重心和物理结构参数得到各个线圈通道的位置。

基于上述,本公开例子的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将首先描述如何准确定位线圈物理重心位置,接着描述如何根据线圈物理重心位置确定线圈包括的各个线圈通道的位置,以为后续的线圈选择做基础。在方法描述之前,预先说明将涉及到的部分名词特征的含义:

预扫描:当患者已经进入到扫描的腔体中,但是并没有开始正式扫描时,可以先进行一次预扫描。该预扫描的作用可以是确定线圈位置,例如可以是确定线圈中包括的各个线圈通道的位置。这样当后续用户选择了待扫描的感兴趣区域(即成像区域),就可以根据该预先确定的各线圈通道的位置进行线圈通道的选择,以提高成像的信噪比。

正式扫描:当预扫描结束后,可以开始正式扫描。其中,预扫描时,线圈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可以应用于线圈位置的确定,而正式扫描时线圈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将应用于磁共振图像的重建。

线圈通道:如前面提到过,一个线圈可以包括多个信号接收单元,每一个信号接收单元可以称为一个线圈通道。如图2所示的线圈通道1和2等。

初始重心位置:根据预扫描时接收到的磁共振信号,通过算法计算得到的线圈重心位置,可以称为初始重心位置。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位置”,可以是一个位置坐标,该坐标以射频场的磁场中心为基点,某一点相对于该基点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即为该位置坐标。其中,z轴的正向可以是与病床平行且沿进床方向。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位置”可以是“投影位置”,即图2中的线圈投影到z轴平面的位置。比如,以线圈通道2为例,将该线圈通道2投影到z轴平面,在z轴上的投影坐标即为所述的线圈通道2的位置,该投影坐标可以用于表示线圈通道投影后在z轴方向上距离磁场中心的距离。上述的初始重心位置即是根据磁共振信号计算得到的线圈重心相对于磁场中心的位置。

线圈的物理重心:该物理重心与上述的初始重心位置的区别是,物理重心不以其他物体为基点,而可以是线圈本身的重心所在。

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个包括四个线圈通道的线圈,可以将该线圈本身的物理重心的位置坐标设为0,而如果将该物理重心投影到z轴平面并与磁场中心作为基点来比较,那么该物理重心的位置坐标也许是25,因为该物理重心距离磁场中心的距离是25。可见,这是同一个目标的两种不同的位置表示方式,一个是线圈自身(不以其他事物为参考)的位置坐标,一个是相对于磁场中心的位置坐标。暂且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将自身坐标称为“自身坐标”,将另一个相对磁场中心的坐标称为“相对坐标”。

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该物理重心位置是根据上述的初始重心位置和物理重心综合得到的位置,能更准确地反映线圈的位置,原理可以参见后续的说明。

线圈通道的通道位置:该通道位置也是一个相对坐标,可以是将线圈通道投影到z轴平面后距离磁场中心的距离坐标。

线圈通道的相对位置:该位置可以是一个自身坐标,可以用于表示线圈包括的各个线圈通道相对于线圈的物理重心之间的距离。比如,假设物理重心的坐标是0,线圈通道4与物理重心之间的距离是20,那么线圈通道的相对位置是20。这种相对位置能够用于表示线圈的物理结构,即线圈中的各个线圈通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此外,在上述的概念解释的基础上,在描述本公开的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之前,再先简单说明下该确定方法的实现原理:

请参见图3所示,以线圈210为例来说,假设根据预扫描的磁共振信号确定的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在位置310处,很显然,这并不是实际的线圈物理重心的位置,实际的线圈物理重心是在位置320处。这种情况的造成,其中可能的原因,例如是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特点的不均衡导致磁共振信号的分布不均衡、梯度不完美造成的畸变以及远离磁体中心造成的信号丢失等,由此使得根据磁共振信号计算的初始重心位置与实际物理重心位置有所偏差。其中,引起梯度畸变的原因,主要包括梯度场的非线性。由于梯度非线性度引起的空间几何畸变是一样的,一般在成像区域的边缘位置梯度非线性度更大,梯度的畸变更加显著。

而本公开要确定的线圈位置是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即线圈实际的物理重心相对于磁场中心的位置,例如位置320相对于磁场中心的位置坐标。那么,本公开的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就是要纠正这种偏差,以准确的确定线圈位置。仍参见图3,如果能够在计算得到位置310相对于磁场中心的位置坐标的基础上,减去位置310与位置320之间的距离偏差l,则可以得到准确的物理重心位置。而所述的距离偏差l可以根据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来计算,根据物理结构参数可以计算线圈中的各位置相对于物理重心的距离偏差,通过校正梯度畸变,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物理重心位置。

基于上述原理,图4示出了本公开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图1中的终端设备140执行,该终端设备140可以接收预扫描时线圈采集到的磁共振信号,并根据该磁共振信号的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出线圈的位置。该线圈位置可以是线圈的位置重心的相对坐标。

其中,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可以是预先存储在终端设备140的存储器或者其他外置存储器中,在终端设备140执行本方法时调取使用。此外,如图2所示,线圈210和线圈220的位置可以分别通过该方法计算,由于线圈210和线圈22的位置可以是不固定的,并且可以各自独立运动,因此其各自位置也分别计算。

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处理,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计算出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另一个方面是计算出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物理重心的偏移量,再一个是结合上述的偏移量对初始重心位置进行纠正,得到更加准确的物理重心位置,即线圈的位置。

在步骤401中,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并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

预扫描是患者已经进入到扫描的腔体中,但是并没有开始正式扫描时进行的扫描。以线圈210为例,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在预扫描中该线圈210的各个线圈通道接收的磁共振信号。线圈的投影数据可以包括各个投影点的位置以及相应的投影强度值。投影强度值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得:采用读梯度对某一物理轴(如,z轴)方向进行读编码,读取回波信号后,对回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取模值得到投影强度值。每一个投影点,对应一个投影强度值。

在步骤402中,根据所采集的磁共振信号的投影数据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

在本步骤中,仍以线圈210为例,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

从投影数据中获得各个投影点的投影强度值,根据投影强度值以及投影点所对应的权重以及梯度畸变校正因子,得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其中,投影点的权重随投影点与磁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梯度畸变校正因子随投影点与磁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csignal:

其中,n为投影点的位置,该位置为投影点的序号,s(n)为第n个投影点对应的投影强度值,n为投影强度值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投影点位置(序号),n0为磁场中心位置在图像上投影的数据点位置(序号),δd为投影点之间的空间距离,wts(n-n0)是第n个投影点对应的权重,该权重随投影点与磁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例如,该权重可以是距离(投影点与磁重中心的距离)的函数,投影点越远离磁场中心,函数值越小即权重越小;fac(n-n0)是第n个投影点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其随投影点与磁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例如,该因子可以是距离(投影点与磁场中心的距离)的函数,投影点越远离磁场中心,函数值越大即校正因子越大。

梯度畸变校正因子可以预先确定,其可以从梯度线圈设计参数中获取,也可以自行确定。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自行确定梯度畸变校正因子:将线圈置于病床的不同位置,使磁共振系统产生预先设置的信号,通过利用标定好位置的线圈采集该信号,并将所采集的信号与原始信号进行比较,通过信号的畸变与线圈位置的关系确定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的函数表达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确定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的方法并不限于以上所述,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

梯度畸变校正因子在使用时,可以被表示为距离的多项式函数,也可以建立距离与校正因子的关系表格,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取校正因子的值。

如上,可以按照公式(1)的计算方法,根据投影数据中各个投影点的投影强度值、投影点所对应的权重,以及投影点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其中,投影点越远离磁场中心,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越大。

在步骤403中,根据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

例如,本步骤可以是计算图3中示意的l,以通过l对初始重心位置310进行校正。

其中,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可以包括:线圈包括的各个线圈通道相对于线圈的物理重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即距离)。比如,以线圈的自身坐标来说,假设图3中的线圈210物理重心的位置坐标是0,线圈通道1与该物理重心的相对位置是-20(即在重心左侧距离20的位置,并且,该距离可以是线圈通道的通道重心),线圈通道2与该物理重心的相对位置是-10,线圈通道3与该物理重心的相对位置是10,线圈通道4与该物理重心的相对位置是20。

此外,线圈中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有可能并不包括线圈中全部的线圈通道。举例来说,线圈210包括四个线圈通道,分别是通道1至4,但是由于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可能通道1和2并没有接收到磁共振信号,而只有通道3和4接收到磁共振信号,那么通道3和4则为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在后续的公式(2)的计算中,使用上述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即可。如下公式(2),将根据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线圈中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cphy:

其中,zm为第m个线圈通道的通道重心相对线圈的物理重心之间的相对位置,wts(zm)是第m个线圈通道对应的权重。该权重随线圈通道与物理重心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即该权重可以同样是距离的函数,通道越远离线圈的物理重心,函数值越小即权重越小。经过上述步骤,计算得到了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l。

在步骤404中,将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例如,以图3为例,本步骤通过将步骤402中得到的初始重心位置减去步骤403中得到的偏移量,得到物理重心位置,比如图3中的位置320。

此外,上述例子是以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为例,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其他类型的成像物体进行磁共振扫描。并且,上述例子以阵列线圈的各个线圈通道的排列沿着z轴方向排列为例,在确定线圈位置时,也是主要确定沿着z轴方向的位置,在其他的应用中,如果阵列线圈的各个线圈通道的排列沿着其他方向,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该方向上的线圈位置。

图5示出了本公开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方法定位线圈重心的测试例,其中,该测试是以人体腹部为例,并且分别采用了本公开的方法以及其他方法来计算物理重心位置,可以看到,本公开的方法得到的物理重心位置更加准确。

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通过对线圈通道采集的磁共振信号的投影点,随数据点位置采用不同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并结合线圈已知的物理结构参数进行联合求解,充分利用了线圈结构提供额外先验知识,能够使得物理重心位置的确定结果更加准确稳定。

在得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之后,还可以根据所述物理重心位置以及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得到所述线圈包括的各个线圈通道的通道位置。比如,在准确得到物理重心位置后,又已知各个线圈通道与物理重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则可以很容易得到各个线圈通道的位置。

线圈通道位置的确定,可以为后续的自动线圈选择提供基础,可以根据所述各个线圈通道的通道位置以及成像区域,选择线圈通道用于接收正式扫描时的磁共振信号。比如,可以选择位置在成像区域内或者靠近成像区域的线圈通道来接收磁共振信号以进行图像重建。此外,在选择通道时,可以是以通道组来选择,比如,图3的示例中,通道1和通道5可以是一个通道组,通道2和通道6是另一个通道组,可以选择通道1和通道5的通道组进行正式扫描。

通过选择线圈通道,可以剔除对图像信噪比无贡献的部分线圈通道,从而提高磁共振成像的信噪比。

与前述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公开还提供了装置、终端设备和系统的实施例。

参见图6,为本公开磁共振线圈位置的确定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框图。该装置包括:采集单元610、初始确定单元620、偏移确定单元630和位置确定单元640。

其中,采集单元610,用于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并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

初始确定单元620,用于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

偏移确定单元630,用于根据所述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所述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所述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

位置确定单元640,用于将所述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其中,初始确定模块620具体用于:获得各个投影点的投影强度值;根据所述投影强度值以及投影点所对应的权重以及梯度畸变校正因子,得到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其中,投影点的权重随所述投影点与磁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梯度畸变校正因子随投影点与磁场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上述装置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申请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参见图7,为本公开终端设备的一个实施例框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内部总线710,以及通过内部总线连接的存储器720、处理器730和外部接口740。

其中,外部接口740,用于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

存储器720,用于存储确定磁共振线圈位置对应的机器可读指令;

处理器730,用于读取存储器上的所述机器可读指令,并执行所述指令实现如下操作:

根据所采集的磁共振信号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

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

根据所述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所述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所述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

将所述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参见图8,为本公开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框图。该系统可以包括:成像设备810、扫描床820、磁场发生器830、信号探测器840以及终端设备850。

其中,终端设备850,用于采集线圈在预扫描中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并确定所述线圈的投影数据;根据所述投影数据以及对应的梯度畸变校正因子,确定所述线圈的初始重心位置;根据所述线圈的物理结构参数、以及所述线圈中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的线圈通道,计算所述初始重心位置相对于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的偏移量;将所述初始重心位置偏移所述偏移量,得到所述线圈的物理重心位置;

信号探测器840,用于向探测区域发送信号和从所述探测区域接收信号并成生成像数据;

磁场发生器830,用于产生均匀磁场;

扫描床820,用于承载待检测对象;

成像设备810,用于获取信号探测器840的成像数据以生成图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在不同的例子中,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am(ra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易失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存储驱动器(如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任何类型的存储盘(如光盘、dvd等),或者类似的存储介质,或者它们的组合。特殊的,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可以是纸张或者其他合适的能够打印程序的介质。使用这些介质,这些程序可以被通过电学的方式获取到(例如,光学扫描)、可以被以合适的方式编译、解释和处理,然后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介质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