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22890发布日期:2019-10-09 01:0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牧业机械化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



背景技术:

草物料松散、密度低,不便于收集、贮藏和运输,在装卸与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较高,严重影响其后续利用、开发,而压缩工艺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国内外得到了广泛运用的饲料压缩工艺包括草物料压捆、草物料压块等工艺,这些工艺减少了草物料贮存空间,提高了装卸与运输的效率。

苜蓿、秸秆等草物料是一种松散、粘弹性较大的生物质资源,其力学性质与常见的工程材料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压缩过程中,流变特性对其加工设备使用寿命和产品品质质量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仅依靠现有的压缩理论和经验规律所制造出的草物料压缩设备在结构参数、动力选择、工作性能以及生产能力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问题,因此将草物料的流变特性与机械设计方法相互结合,对现有压缩设备结构进行创新设计与优化,才能充分发挥出草物料压缩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适应生产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国内外目前对草物料压捆后的力学流变学特性研究主要为以方草捆为加工对象的开、闭式压缩试验测试,而以圆草捆为研究对象的圆草捆力学流变学特性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发明设计一种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主要针对秸秆等草物料卷捆后的应力松弛特性进行测试分析,测量得到应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圆草捆捆绳、裹膜的合理选择及圆捆机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以获取草物料卷捆后回弹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所得参数可用于圆捆机结构、性能参数及圆草捆捆绳、裹膜力学品质要求的进一步优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包括底架、转架、翻转架、侧支架、测力传感器和导向板;所述转架转动安装于所述底架上,用于将圆草捆滚落至地面,所述导向板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转架的两侧;所述翻转架包括左翻转架和右翻转架,所述左翻转架和右翻转架设置于所述底架上,并分别位于所述圆草捆的两侧;所述测力传感器包括第一组测力传感器、第二组测力传感器和第三组测力传感器;所述左翻转架和右翻转架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组测力传感器和第二组测力传感器;所述侧支架设置于所述底架上,所述侧支架上设置所述第三组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组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圆草捆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底架包括底架横梁和底架纵梁,所述底架横梁和所述底架纵梁焊接形成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设置有翻转架横梁,所述翻转架横梁上设置有翻转架支耳,用于铰接所述翻转架;所述底架纵梁的外侧中间位置设置有侧支耳,用于连接所述侧支架;所述底架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转架内支耳和转架外支耳,所述底架纵梁远离所述转架内支耳或转架外支耳的一端,通过升降螺母连接有升降丝杠;所述转架的一端与所述转架内支耳和转架外支耳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升降丝杠连接;

所述底架横梁与底架纵梁的相交处焊接有底架筋板;

所述底架纵梁的外侧还设置有把手套,用于连接把手;

所述底架横梁与底架纵梁的四个相交处的下方均通过脚轮支板连接有一个脚轮。

优选的,所述脚轮设置有四个,靠近所述把手的2个脚轮采用万向轮,远离所述把手的2个脚轮采用定向轮。

优选的,所述转架包括草捆支承梁、转架底梁、转架侧立柱、转架横梁和转架中立柱;所述转架底梁设置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架的两侧;每个所述转架底梁的两端上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转架侧立柱,所述转架侧立柱的顶部用于固定所述转架横梁;两个所述转架侧立柱之间还设置有所述转架中立柱,所述转架中立柱的顶端用于固定所述草捆支承梁;

两个所述转架横梁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转架内支耳、转架外支耳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升降丝杠连接;

所述转架横梁的顶部通过导向支承板连接所述导向板;

所述草捆支承梁与所述转架中立柱的相交处、所述转架横梁与所述转架侧立柱的相交处、所述转架底梁与所述转架侧立柱的相交处以及所述转架底梁与所述转架中立柱的相交处均焊接有转架筋板;所述导向支承板下方与所述转架横梁侧面的相交处设置有导向板筋板。

优选的,所述翻转架包括翻转架横方管和翻转架纵方管;所述翻转架纵方管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翻转架支耳连接,另一端与翻转架横方管焊接;所述右翻转架的翻转架横方管两端焊接有右翻转架铰接耳,所述左翻转架的翻转架横方管两端焊接有左翻转架卡耳;所述左翻转架卡耳与所述右翻转架铰接耳通过翻转架联接杆连接;所述左翻转架和右翻转架的翻转架纵方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组测力传感器和第二组测力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翻转架联接杆包括相连接的翻转架螺纹杆和翻转架联接杆轴套;所述翻转架联接杆轴套用于与所述右翻转架铰接耳进行铰接,所述翻转架螺纹杆的螺纹端与所述左翻转架卡耳通过螺母进行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侧支架包括侧支架横梁,所述侧支架横梁用于连接第三组测力传感器,所述侧支架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支架前联接杆、侧支架后联接杆与所述底架侧支耳连接;

所述侧支架后联接杆包括螺纹联接杆和联接杆轴套,所述螺纹联接杆的螺纹端与所述侧支架横梁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联接杆轴套的轴套端与所述侧支耳铰接;

所述侧支架前联接杆包括侧支架前联接杆左轴套、侧支架前联接杆右轴套和联接杆;所述侧支架前联接杆左轴套用于和所述侧支耳铰接,所述侧支架前联接杆右轴套用于和所述侧支架横梁铰接。

优选的,所述测力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推杆、传感器把手螺杆、传感器把手螺母、轴用弹簧挡圈、传感器推杆螺母、传感器开槽平头螺钉、传感器开槽沉头螺钉、传感器导向块盖板、传感器导向块、传感器本体、传感器压板和推杆联接压板;

所述测力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开槽平头螺钉、推杆联接压板固定在所述翻转架纵方管或侧支架横梁上。

优选的,所述导向板包括导向底板、导向顶板和导向侧顶板,所述导向底板与所述转架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以实现连接位置调节,适用于对不同宽度尺寸规格的圆草捆的导向,所述导向顶板设置于所述导向底板上,所述导向侧顶板位于所述导向顶板的两侧,所述导向底板与导向顶板上设置有u型槽;

所述导向底板、导向顶板和导向侧顶板之间焊接有导向筋板。

优选的,所述把手包括两根把手侧管,所述把手侧管的上端弯至水平方向,两根所述把手侧管之间焊接有两根把手横管。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底架与4个脚轮通过螺栓连接,设置在回弹力测试试验台最底层,用于承载试验台其它所有零部件及圆草捆,4个脚轮中安装在试验台后侧靠近把手的2个脚轮设计为万向轮、安装在试验台前侧远离把手的2个脚轮设计为定向轮,这样设计便于试验台转向灵活,可使试验台较方便地移动至圆捆机的草捆出仓口;

2、圆草捆从圆捆机中出仓后经卸料器可直接滚落到转架之上进行测试,转架设置在底架上方,其左端通过销钉与底架铰接,右端通过升降螺母、升降丝杠与底架连接,圆草捆在试验台上测试完毕之后,可以调节升降丝杠让转架右端下降,使转架相对于底架倾斜0°~5°,便于测试结束后圆草捆滚下试验台;

3、为防止圆草捆滚落至转架时方向发生偏斜影响测量,转架之上设置了导向板,导向板与转架导向支承板通过螺栓连接,导向板的螺栓连接孔为长孔,使得导向板在试验台前后方向上可以调节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草捆进行测量;

4、翻转架与底架通过销轴、翻转架支耳连接,用于承载测力传感器从左下侧、右下侧分别接触圆草捆圆周表面,为防止圆草捆滚落至转架时与翻转架及传感器发生干涉碰撞,转架横梁与转架底梁焊接时在试验台前后方向上形成凹槽结构,使得翻转架可以嵌入该凹槽平放于底架与转架之间,工作时翻转架可以从凹槽内向上翻起,其上测力传感器压板从两侧接触圆草捆圆周表面,为使翻转架上传感器与圆草捆圆周表面有合适的相对位置以保持接触,两根翻转架联接杆与左翻转架通过销钉铰接,工作时两根翻转架联接杆螺纹端与右翻转架的横梁通过螺母连接保证传感器位置;为使三组测力传感器等间隔均匀分布在圆草捆的圆周上,工作时可控制左翻转架与右翻转架的夹角呈120°;

5、为使三组测力传感器等间隔均匀分布在圆草捆的圆周上,本发明设计了放置第三组测力传感器的侧支架横梁,侧支架横梁设置在回弹力测试试验台顶层,通过侧支架前联接杆、后联接杆与底架侧支耳连接;工作时,翻转侧支架横梁及前联接杆,使第三组3个测力传感器从上方与圆草捆接触,将侧支架左联接杆的螺纹端与侧支架横梁通过螺纹连接拧紧,保证第三组传感器位置;

6、通过所设计的左、右翻转架及侧支架横梁,保证了三组测力传感器相对待测圆草捆的相对位置,为了准确测取圆草捆的回弹力,所述测力传感器还做了如下设计:传感器一端与传感器导向块通过螺钉连接,导向块又与传感器推杆浮动连接在一起,工作时传感器随翻转架、侧支架横梁到达待测位置后,旋转销接在传感器推杆一端的传感器手柄,推动传感器推杆、导向块及传感器,使连接在传感器另一端的弧形压板贴紧在圆草捆圆周面上,达到一定的预紧力,为准确采集到回弹力信号提供保证;

7、为辅助试验台较方便地移动至工作位置,本发明在回弹力测试试验台后侧设计了可拆卸把手,连接时可将把手对应地插入底架上的把手插套中,通过把手推动试验台移至工作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的整体结构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的侧视示意图;

图3底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4底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5底架在第一视角下的左视图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所表达的a向视图;

图7为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8为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9为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左视图示意图;

图10为右翻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11为右翻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12为右翻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左视图示意图;

图13为左翻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14为左翻转架在第一视角下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15为翻转架联接杆/侧支架前联接杆在第一视角下主视图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i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图15中的ii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所述侧支架横梁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19为所述侧支架横梁第一视角下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20为所述侧支架横梁第一视角下的左视图示意图;

图21为所述侧支架前联接杆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的i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图21中的ii的局部放大图;

图24为所述测力传感器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所述导向板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26为所述导向板第一视角下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27为所述把手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28为所述把手第一视角下的左视图示意图;

图29为所述升降丝杠第一视角下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30为图29中的i的局部放大图;

图31为所述升降丝杠第一视角下的左视图示意图;

图32为圆草捆受力分析简图;

图33为圆草捆下滑倾斜角计算分析简图;

图34为圆草捆回弹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中:1-底架;2-转架;3-翻转架;4-圆草捆;5-翻转架联接杆;6-侧支架;61-侧支架横梁;62-侧支架前联接杆;63-侧支架后联接杆;7-测力传感器;71-第一组测力传感器;72-第二组测力传感器;73-第三组测力传感器;8-导向板;9-把手;10-脚轮;101-底架横梁;102-底架纵梁;103-翻转架横梁;104-侧支耳;105-转架内支耳;106-翻转架支耳;107-把手插套;108-升降螺母;109-脚轮支板;110-升降丝杠;201-草捆支承梁;202-转架底梁;203-转架侧立柱;204-转架横梁;205-转架筋板;206-导向板筋板;207-转架中立柱;208-导向支承板;301-右翻转架铰接耳;302-右翻转架纵方管;303-右翻转架横方管;304-右翻转架筋板;401-左翻转架卡耳;402-左翻转架纵方管;403-左翻转架横方管;404-左翻转架筋板;501-螺纹联接杆;502-联接杆轴套;601-侧支架前联接杆左轴套601;602-联接杆;603-侧支架前联接杆右轴套;701-传感器推杆;702-传感器把手螺杆;703-传感器把手螺母;704-轴用弹簧挡圈;705-传感器推杆螺母;706-传感器开槽平头螺钉;707-传感器开槽沉头螺钉;708-传感器导向块盖板;709-传感器导向块;710-传感器本体;711-传感器压板;712-推杆联接压板;801-导向底板;802-导向筋板;803-导向顶板;804-导向侧顶板;901-把手侧管;902-把手横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述,本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可移动式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包括底架1、转架2、翻转架3、侧支架6、测力传感器7和导向板8;所述转架2转动安装于所述底架1上,用于将圆草捆4滚落至地面,所述导向板8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转架2的两侧;所述翻转架3包括左翻转架和右翻转架,所述左翻转架和右翻转架设置于所述底架1上,并分别位于所述圆草捆4的两侧;所述测力传感器7包括第一组71测力传感器、第二组72测力传感器和第三组73测力传感器;所述左翻转架和右翻转架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组测力传感器和第二组测力传感器;所述侧支架6设置于所述底架1上,所述侧支架6上设置所述第三组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组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圆草捆的上方。

通过把手9将试验台推至圆捆机草捆出仓口,锁紧脚轮,圆草捆4从圆捆机仓内滚出,沿导向板8滚至试验台转架2,调整位置后将左翻转架、右翻转架连同其上第一组测力传感器71、第二组测力传感器72向上翻起,直至传感器压板与圆草捆圆周面贴合,通过螺纹连接旋紧翻转架联接杆5,完成第一组测力传感器与第二组测力传感器的预紧;翻转侧支架横梁61及侧支架前联接杆62,使侧支架横梁61上第三组测力传感器73的压板从上方与圆草捆4圆周面贴合,翻转侧支架后联接杆63与侧支架横梁61连接旋紧,完成第三组测力传感器73的预紧;3组测力传感器7预紧后均布在圆草捆4的圆周方向上。如附图2,每组传感器由3个测力传感器7组成;从3组测力传感器7之间空隙处剪断圆草捆4的捆绳或捆网,采集完径向回弹力后,松开左翻转架联接杆、右翻转架联接杆连接处螺母,将翻转架及翻转架联接杆翻转至转架上表面之下,调节转架升降螺母,降低转架一端,使其上平面与水平面呈0°~5°倾斜角,将圆草捆沿倾斜面滚落至地面,完成圆草捆回弹力的测试。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并结合图3-6,所述底架1主要由底架横梁101、底架纵梁102、翻转架横梁103焊合而成。为增加强度,底架横梁101与底架纵梁102相交处焊接有底架筋板111。用于连接侧支架前联接杆62、侧支架后联接杆63的侧支耳104分别焊接在底架纵梁102的外侧中间位置。用于连接转架2的转架内支耳105、转架外支耳110焊接在底架横梁101与底架纵梁102相交处上方。用于连接左翻转架、右翻转架的翻转架支耳106焊接在翻转架横梁103上。用于连接升降丝杠110控制转架倾斜的升降螺母108焊接在底架纵梁102上。用于连接脚轮10的脚轮支板109也焊接在底架横梁101与底架纵梁102相交处下方;用于连接把手9的把手插套107焊接在底架纵梁102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并结合图7-9,所述转架2主要由草捆支承梁201、转架底梁202、转架侧立柱203、转架横梁204、转架中立柱207焊合而成。转架横梁4上加厚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导向板8的二个螺纹孔、用于连接底架1上转架内支耳105和转架外支耳110的通孔、用于与升降丝杠110配合连接的长圆孔。为增加强度,草捆支承梁201与转架中立柱207相交处、转架横梁204与转架侧立柱203相交处、转架底梁202与转架侧立柱203、转架底梁202与转架中立柱207相交处均焊接有转架筋板205。用于连接导向板的导向支承板208焊接于转架横梁204上方中心位置处,导向支承板208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导向板的二个通孔;用于增加导向板强度的导向板筋板206,焊接于导向支承板208下方与转架横梁204侧面相交处。

为保证调节升降丝杠110使转架2相对于底架1向下倾斜的角度合适,便于测试结束后圆草捆4滚下试验台,针对圆草捆4滚动所需角度的计算分析如图33,本发明实施例中圆草捆重w,半径r=500mm,设草捆下滑力f、正压力n,斜面倾角为α。根据力矩平衡有:

m=μn=fr

式中:m——力矩;f——下滑力;μ——滚动摩擦系数

f=wsinα,n=wcosα

经查表,本实施例μ取0.03~0.04/cm

μ=0.04×85cm(圆草捆宽度)=3.4

当fr≥nμ时,圆草捆可以向下滚动

即wsinα·r≥wcosα×3.4

tgα≥3.4/r

tgα≥3.4/50

tgα≥0.068

α≥3.9°

故本实施例中设置转架斜面倾角最大可以达到α为5°,具体视实际情况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并结合图10-12,所述右翻转架主要由右翻转架纵方管302、右翻转架横方管303焊合而成,为了通过翻转架联接杆5连接右翻转架与左翻转架,使其上测力传感器处于与草捆接触位置,翻转架横方管303两端焊接有右翻转架铰接耳301;为增加强度,右翻转架铰接耳301与右翻转架横方管303相交处焊接有右翻转架筋板304;翻转架纵方管302的一端设置有与底架的连接孔,翻转架纵方管302与翻转架横方管303焊接的一端附近设置有连接测力传感器7的方孔与圆孔。

如图13和14,所述左翻转架上,除用于连接翻转架联接杆螺纹端的左翻转架卡耳401与右翻转架铰接耳301结构不同外,左翻转架其余结构与右翻转架结构完全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并结合图15-17,所述翻转架联接杆5主要由螺纹联接杆501与联接杆轴套502焊合而成。联接杆轴套502用于与右翻转架铰接耳301进行铰接,螺纹联接杆501的螺纹端与左翻转架卡耳401通过螺母进行螺纹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2并结合图18-20,侧支架横梁61设置在回弹力测试试验台顶层,通过侧支架前联接杆62、侧支架后联接杆62与侧支耳连接104。所述侧支架横梁61左侧设置有u形槽用于侧支架横梁61与侧支架后联接杆63的螺纹端连接,所述侧支架横梁61右侧设置有u形槽及圆柱通孔用于侧支架横梁61与侧支前联接杆62进行铰接,所述侧支架横梁61上设置有连接测力传感器7的方孔与圆孔。

具体地,所述侧支架后联接杆63结构与所述翻转架联接杆5结构相同,由2个零件焊接而成,包括螺纹联接杆501、联接杆轴套502,侧支架后联接杆的螺纹端与侧支架横梁通过螺纹连接,侧支架后联接杆的轴套端与底架侧支耳铰接;若无特殊要求,各部分结构尺寸视草捆尺寸而定。

进一步地,参照图1并结合图21-23,所述侧支架前联接杆62是侧支架前联接杆左轴套601、侧支架前联接杆右轴套603分别与联接杆602两端的突出端焊合而成。侧支架前联接杆左轴套601轴线方向比侧支架前联接杆右轴套603略短,用于和底架侧支耳104通过销钉铰接,侧支架前联接杆右轴套603用于和侧支架横梁61通过销钉铰接。

如图3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圆草捆直径为1000mm、三组测力传感器在圆草捆径向呈α=120°夹角布置,图中o点为圆草捆中心,o’点为圆草捆与转架接触位置,b点为左翻转架上测力传感器与圆草捆的接触点,左、右翻转架夹角γ=60°,oo”点为图32左、右翻转架延长线交点,a点为左翻转架与放置圆草捆水平面的交点。为保证左、右翻转架及侧支架横梁上的三组测力传感器在其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所述测力传感器与翻转架位置及相关设计尺寸计算如下:

o”b=obcotα=500xcot30°=866mm

o’o”=oo”-oo’=1000-500=500mm

ab=bo”-ao”=866-577=289mm

获取图32中上述基本尺寸后,可根据回弹力测试试验台所服务的圆捆机卸料器的高低位置,确定所述底架与转架的高度差,同时根据圆草捆尺寸、传感器型号尺寸,确定传感器的安装高度、翻转架尺寸及铰接点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测力传感器7由传感器推杆701、传感器把手螺杆702、传感器把手螺母703、轴用弹簧挡圈704、传感器推杆螺母705、传感器开槽平头螺钉706、传感器开槽沉头螺钉707、传感器导向块盖板708、传感器导向块709、传感器本体710、传感器压板711、推杆联接压板712装配而成;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传感器本体710优选采用djyz-54传感器,亦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传感器。所述测力传感器7通过传感器开槽平头螺钉706、推杆联接压板712固定在所述翻转架纵方管302或侧支架横梁上。所述测力传感器的力信号采集由传感器本体710完成,工作时旋转由传感器把手螺杆702、传感器把手螺母703组成的传感器把手,推动与传感器把手连接在一起的传感器推杆701向右移动,进而推动连接在传感器推杆701右端的传感器导向块盖板708、传感器导向块709向右移动,通过传感器开槽沉头螺钉707连接在传感器导向块盖板708、传感器导向块709上的传感器本体710随之向右移动,当连接在传感器本体710右侧的传感器压板711与圆草捆贴紧并达到预紧力要求后,停止旋转传感器把手,开始进入回弹力测试的下一个步骤。

如图32受力分析,n1、n2分别为左、右翻转架上传感器处受到圆草捆的作用力,本发明实施例中取圆草捆重量为w,由于圆草捆置于转架上,故转架支撑力n0与圆草捆重力相平衡,则在未预紧状态下测力传感器所受所用力:

n1=n2=0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并结合图25-26,所述导向板8由导向底板801、导向筋板802、导向顶板803、导向侧顶板804焊合而成。所述导向板8通过其导向底板801上的四个长圆孔与转架2进行螺纹联接,可通过改变螺栓在长圆孔中的位置对所述导向板的位置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宽度草捆的测量,为防止与侧支架联接杆相干涉,导向底板801与导向顶板803上设置有u型槽。圆草捆4滚入回弹力测试试验台时,主要依靠与导向顶板803、导向侧顶板804接触进行导向,为增加导向板8强度,导向底板801、导向顶板803、导向侧顶板804之间三处焊接有导向筋板802。

参照图1并结合图27-28,所述把手9由把手侧管901、把手横管902焊合而成。所述把手通过所述把手侧管901下端插入所述底架的把手插套107并通过紧钉螺钉固定,实现把手与底架连接。所述把手侧管901上端弯至水平方向便于手持,两根把手侧管901之间焊接有把手横管902,用于增加所述把手强度与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并结合图29-31,所述升降丝杠110左端与转架2通过轴用弹簧挡圈固定连接,弹簧挡圈卡入升降丝杠110左端凹槽(图30),所述升降丝杠110右端通过螺纹与所述底架上的升降螺母108连接。所述升降丝杠中部直径最大处圆柱面上加工有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用于扳手夹持旋拧丝杠,实现转架的倾斜。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如下试验:

将所述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推至圆捆机出仓口卸料器处,秸秆经圆捆机打捆后滚落至试验台,调整草捆位置后,向上翻转左、右翻转架并通过翻转架联接杆连接,使第一组、第二组测力传感器压板与圆草捆圆周面接触;翻转侧支架横梁及前联接杆,通过翻转侧支架后联接杆与横梁连接旋紧,使横梁上第三组测力传感器压板从上方与圆草捆圆周面接触。旋转所述测力传感器的把手,完成3组测力传感器的预紧。剪断捆网后所测得圆草捆径向回弹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此可见,所设计圆草捆回弹力测试试验台可以按照预定目标很好地完成圆草捆装载、固定、回弹力测试及数据的采集。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