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66280发布日期:2019-10-14 18:13阅读:26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根霉菌分布广泛,通常对人无害,食用甜酒药及糖化饲料就是选用糖化力强的根霉菌株制备的,但由于其分布广,常可导致实验室污染。亦可引起食品霉变,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毛霉菌病,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酸中毒,容易侵入鼻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引起蜂窝组织炎。亦可侵入脑组织,引起脑病变。侵入血管,引起栓塞等。因此根霉菌也是教学中重点讲解的一种接合菌,也是真菌学和微生物学实验中必观察的对象。

传统的根霉菌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培养,生长迅速,菌丝白色,日久变成灰色或褐黑色,呈棉花样菌落,常充满斜面试管或平皿,镜检菌丝较粗,不分隔或极少分隔。匍匐菌丝上形成假根,与假根相对方向生出孢囊柄,顶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为球形,初呈白色,后变为黑色,内充满球形或卵圆形囊孢子。所以根霉重要识别的特点是孢子囊和假根,然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购买的根霉菌玻片,由于根霉菌培养方法常用液态培养,为了确保供氧充分,需要搅拌罐体或摇瓶培养,这样会使菌体受到损害(孢子囊和假根会脱落),所以直接购买的根霉菌玻片很难观察到目标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及其制作方法,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孢子囊和假根,且方法简单易行,成功率极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在第一培养皿皿底的底部放置培养基,将根霉菌接种在第一培养皿底部中央,然后在25℃±1℃的条件下培养,形成絮状菌落,再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根霉菌的假根和孢子囊蔓延并着生生长到珍珠棉上,然后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假根和孢子囊制作玻片标本。

优选地,上述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将第一培养皿放置在珍珠棉上,且保证第一培养皿底部周围保留珍珠棉。

优选地,上述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时,将第一培养皿连带珍珠棉放置在第二培养皿中,第一培养皿的直径和高度均小于第二培养皿,且第一培养皿不带皿盖,第二培养皿带皿盖。

更优选地,上述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时,珍珠棉为圆形状,珍珠棉的直径等于第二培养皿的内直径,将珍珠棉铺设在第二培养皿中,然后其上部放置第一培养皿。

优选地,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时,珍珠棉为圆形状,珍珠棉的直径等于第二培养皿的内直径,将珍珠棉的底部开设有有个槽或通孔,然后将所述第一培养皿皿底镶嵌于所述槽或通孔内。

优选地,上述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假根和孢子囊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为:

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小心的置于载玻片上,滴1滴体积浓度80%~95%的酒精湿润载玻片上的根霉菌,在酒精未完全挥发时加1滴质量浓度为2%~3%氢氧化钾溶液,纠正酒精的收缩作用,使材料恢复原状,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氢氧化钾溶液,加1滴液体固封剂,盖上盖片,吸去多余固封剂,即制作得到完整的根霉菌玻片标本。

更优选地,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的方法为:从珍珠棉上挑选蔓延在周边肉眼可见单个黑点的根霉菌。

优选地,所述固封剂是将阿拉伯树胶、双蒸水、甘油、水合氯醛在常温下混合搅拌配备而成,其中,阿拉伯树胶、双蒸水、甘油、水合氯醛的比例为3g:5ml:2ml:20g。

优选地,所述珍珠棉选用纯白色珍珠棉。

更优选地,所述珍珠棉的密度为0.025~0.035g/cm3,压缩强度为3.0~4.0kg/cm3,吸水率为0.01~0.015kg/cm3,恢复率大于98%。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本发明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是采用上述所述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制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及其制作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为了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孢子囊和假根,在常规实验中发现挑选根霉菌步骤是造成根霉菌不完整的主要因素,本发明从而设想从根霉菌着生生长的材质入手,探索更易于挑选且不破坏根霉菌完整结构的材质,本发明的发明人尝试过以透明塑料、橡胶、木头,玻璃等材质,最终经过实验发现从珍珠棉上挑选根霉菌制作玻片标本具有非常高的成功率。由于珍珠棉具备极好的根霉菌着生生长的条件,易附着,适合根霉菌匍匐蔓延的特性,且珍珠棉的压缩弹性、恢复率、吸水率的特性尤其适配在挑取根霉菌时不会对根霉菌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因此,制作得到的根霉菌玻片标本可以很清楚看到孢子囊和假根的主要鉴别特征,观察根霉的形态,效果很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根霉的菌丝蔓延碰到珍珠棉并着生生长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培养皿的竖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培养皿;2、第二培养皿;3、珍珠棉;4、培养基;5、根霉菌絮状菌落;6、蔓延碰到珍珠棉并着生生长的根霉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在第一培养皿底部放置培养基,将根霉菌接种在第一培养皿底部中央,然后在25℃±1℃的条件下培养,形成絮状菌落,再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根霉菌的假根和孢子囊蔓延并着生生长到珍珠棉上,然后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假根和孢子囊制作玻片标本。

其中,所述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具体在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时,将第一培养皿放置在珍珠棉上,且保证第一培养皿底部周围保留珍珠棉,将放置在珍珠棉上的第一培养皿整体放置在干净的滤纸上。

上述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假根和孢子囊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为: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小心的置于载玻片上,滴1滴体积浓度80%的酒精湿润载玻片上的根霉菌,在酒精未完全挥发时加1滴质量浓度为3%氢氧化钾溶液,纠正酒精的收缩作用,使材料恢复原状,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氢氧化钾溶液,加1滴液体固封剂,盖上盖片,吸去多余固封剂,即制作得到完整的根霉菌玻片标本。

更优选地,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的方法为:从珍珠棉上挑选蔓延在周边肉眼可见单个黑点的根霉菌。

本实施例中,固封剂是将阿拉伯树胶、双蒸水、甘油、水合氯醛在常温下混合搅拌配备而成,固封剂配方:30g阿拉伯胶、200g水合三氯乙醛、20ml甘油、50ml蒸馏水;具体的配制方法为:将阿拉伯树胶放入烧杯,徐徐加入蒸馏水并搅拌,同时将烧杯水浴加热,然后慢慢加入水合三氯乙醛混合液,边加边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甘油拌匀,倒入细颈瓶中,盖上玻塞,置60℃温箱内24h,并在温箱中用洁净玻璃棉和纱布过滤,保存在黑暗处,备用。

其中,珍珠棉选用纯白色珍珠棉,所述珍珠棉的密度为0.025g/cm3,压缩强度为3.0kg/cm3,吸水率为0.015kg/cm3,恢复率大于98%。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为实施例1根霉的菌丝蔓延碰到珍珠棉并着生生长示意图,第一培养皿1的直径和高度均小于第二培养皿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培养皿1的直径为8cm,高度为12cm,第二培养皿2的直径为15cm,高度为24cm,本实施例一种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在的第一培养皿1底部放置培养基4,将根霉菌接种在第一培养皿1底部中央,然后把第一培养皿1置于底部铺有珍珠棉3的第二培养皿2中央,具体在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时,将第一培养皿1连带珍珠棉3放置在第二培养皿2中,且第一培养皿1不带皿盖,第二培养皿2带皿盖,具体本实施例选用的珍珠棉为圆形状,珍珠棉的直径等于第二培养皿的内直径,将珍珠棉铺设在第二培养皿中,然后其上部放置第一培养皿,然后放在25℃±1℃的条件下培养,先在第一培养皿1中形成根霉菌絮状菌落5,由于第一培养皿1的高度低于第二培养皿2,根霉菌絮状菌落5越过高度较低培养皿1蔓延到珍珠棉3上并着生生长,在珍珠棉3上生长出完整的根霉菌个体,6为蔓延碰到珍珠棉并着生生长的根霉菌,然后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假根和孢子囊制作玻片标本。

其中,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具体的,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假根和孢子囊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为:

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小心的置于载玻片上,滴1滴体积浓度90%的酒精湿润载玻片上的根霉菌,在酒精未完全挥发时加1滴质量浓度为2%氢氧化钾溶液,纠正酒精的收缩作用,使材料恢复原状,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氢氧化钾溶液,加1滴液体固封剂,盖上盖片,吸去多余固封剂,即制作得到完整的根霉菌玻片标本。

具体的,从珍珠棉上挑选分布稀疏的根霉菌的方法为:从珍珠棉上挑选蔓延在周边肉眼可见单个黑点的根霉菌。

本实施例的固封剂是将阿拉伯树胶、双蒸水、甘油、水合氯醛在常温下混合搅拌配备而成,具体制备方法同实施例相同。

本实施例中,珍珠棉选用纯白色珍珠棉,珍珠棉的密度为0.035g/cm3,压缩强度为4.0kg/cm3,吸水率为0.015kg/cm3,恢复率大于98%。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根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同实施例2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放置珍珠棉于第一培养皿周围时,珍珠棉为圆形状,珍珠棉的直径等于第二培养皿的内直径,将珍珠棉的底部开设有槽或通孔,将珍珠棉铺设在第二培养皿中,然后将所述第一培养皿皿底镶嵌于所述槽或通孔内。

为了防止赘述,本发明的描述了优选的实施例,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