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检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3908发布日期:2019-10-29 04:05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检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安检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检系统。



背景技术:

安检系统是应用在公共活动场所中的重要安防系统,用于对进、出需要安防管理的公共活动场所(例如车站、机场、重要公共会议场所等)的人员进行物品安全性检查,以防止人员携带违禁物品(例如容易引起爆炸、燃烧、腐蚀、毒害或有放射性的物品,以及枪支、管制刀具等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进入公共活动场所中,带来安全隐患。

但是,现有的安检系统检测结果不够准确,容易出现误检测的情况,并且不能对安检不合格人员进行有效隔离。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检系统,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检测结果不够准确、不能对安检不合格人员进行有效隔离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检系统,包括控制器和安检门,所述控制器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安检门上用于拍摄乘客面部图像的摄像头相连,所述控制器与用于对所述摄像头拍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模块相连,所述控制器与用于识别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的图像并进行身份关联的身份关联模块相连;

所述控制器与安装在安检机内用于传送乘客携带物品的物品传送装置相连,所述控制器与用于识别所述物品传送装置上传送物品的物品识别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器与用于对所述物品识别单元识别不合格的物品进行二次识别的二次识别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器与用于对所述物品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的检测结果对比模块相连,所述控制器与根据所述检测结果对比模块的综合对比结果进行报警的报警模块相连;

所述安检门内壁相对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底部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轴与丝杠固定,所述第一凹槽内壁固定有安装块,所述丝杠贯穿所述安装块并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安装块、滑块分别与第一挡杆、第二挡杆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挡杆、第二挡杆另一端铰接在一起形成铰接部;

所述第二凹槽内底部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轴与转杆一端固定,所述转杆另一端开设有容纳所述铰接部的容纳槽,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优选地,所述摄像头设有两个,所述摄像头对称固定在所述安检门前侧顶端拐角上。

优选地,所述身份关联模块对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从身份证数据库中调取相关资料进行身份关联。

优选地,所述物品识别单元包括用于接收安检机内部照射物品x射线的x射线传感器,用于使得所述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物体轮廓边缘更加清晰的边缘增强模块,用于使得所述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物体细节更加清晰的图像增强模块,用于对所述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的局部放大模块,以及用于对所述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色彩进行对比确定物品所属类型的色彩对比模块。

优选地,当所述物品识别单元识别到不合格物品时,所述控制器开启所述二次识别单元,所述二次识别单元与所述物品识别单元结构相同。

优选地,当所述检测结果对比模块综合对比所述物品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并判定存在不合格物品时,所述控制器开启所述报警模块进行报警提示。

优选地,所述安装块位于所述第一电机上方,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孔径大于所述丝杠直径的通孔。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检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摄像头拍摄乘客面部图像,图像处理模块对摄像头拍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身份关联模块识别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的图像并进行身份关联,物品识别单元识别物品传送装置上传送物品,二次识别单元对物品识别单元识别不合格的物品进行二次识别,检测结果对比模块对物品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进行综合对比,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对乘客携带物品检测的准确率;

(2)、当身份关联模块关联出危险身份信息或检测结果对比模块检测出不合格物品时,控制器开启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电机驱动丝杠转动,使得滑块沿丝杠向下移动,将第一挡杆、第二挡杆放下,第二电机驱动转杆转动,将转杆放下,并且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之间的铰接部能够卡入转杆端部的容纳槽中,对安检不合格人员进行有效隔离,铰接部卡入容纳槽中能够有效增强隔离结构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系统示意图;

图2为发明安检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图2中第一挡杆、第二挡杆、转杆放下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安检门;2、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第一电机;5、安装块;6、丝杠;7、滑块;8、第一挡杆;9、第二挡杆;10、第二电机;11、转杆;12、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检系统,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控制器和安检门1,控制器与固定安装在安检门1上用于拍摄乘客面部图像的摄像头相连,控制器与用于对摄像头拍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模块相连,控制器与用于识别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的图像并进行身份关联的身份关联模块相连;

控制器与安装在安检机内用于传送乘客携带物品的物品传送装置相连,控制器与用于识别物品传送装置上传送物品的物品识别单元相连,控制器与用于对物品识别单元识别不合格的物品进行二次识别的二次识别单元相连,控制器与用于对物品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的检测结果对比模块相连,控制器与根据检测结果对比模块的综合对比结果进行报警的报警模块相连;

安检门1内壁相对开设有第一凹槽2、第二凹槽3,第一凹槽2内底部固定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驱动轴与丝杠6固定,第一凹槽2内壁固定有安装块5,丝杠6贯穿安装块5并螺纹连接有滑块7,安装块5、滑块7分别与第一挡杆8、第二挡杆9一端铰接,第一挡杆8、第二挡杆9另一端铰接在一起形成铰接部;

第二凹槽3内底部固定有第二电机10,第二电机10驱动轴与转杆11一端固定,转杆11另一端开设有容纳铰接部的容纳槽12,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10均与控制器相连。

摄像头设有两个,摄像头对称固定在安检门1前侧顶端拐角上。

身份关联模块对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从身份证数据库中调取相关资料进行身份关联。

物品识别单元包括用于接收安检机内部照射物品x射线的x射线传感器,用于使得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物体轮廓边缘更加清晰的边缘增强模块,用于使得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物体细节更加清晰的图像增强模块,用于对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的局部放大模块,以及用于对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色彩进行对比确定物品所属类型的色彩对比模块。

当物品识别单元识别到不合格物品时,控制器开启二次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与物品识别单元结构相同。

当检测结果对比模块综合对比物品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并判定存在不合格物品时,控制器开启报警模块进行报警提示。

安装块5位于第一电机4上方,安装块5上开设有孔径大于丝杠6直径的通孔。

摄像头拍摄乘客面部图像,图像处理模块对摄像头拍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身份关联模块识别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的图像并进行身份关联,物品识别单元识别物品传送装置上传送物品,二次识别单元对物品识别单元识别不合格的物品进行二次识别,检测结果对比模块对物品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进行综合对比,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对乘客携带物品检测的准确率。

身份关联模块对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从身份证数据库中调取相关资料进行身份关联。

物品识别单元包括用于接收安检机内部照射物品x射线的x射线传感器,用于使得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物体轮廓边缘更加清晰的边缘增强模块,用于使得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物体细节更加清晰的图像增强模块,用于对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的局部放大模块,以及用于对x射线传感器成像图像中的色彩进行对比确定物品所属类型的色彩对比模块。

当物品识别单元识别到不合格物品时,控制器开启二次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与物品识别单元结构相同。

当检测结果对比模块综合对比物品识别单元、二次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并判定存在不合格物品时,控制器开启报警模块进行报警提示。

当身份关联模块关联出危险身份信息或检测结果对比模块检测出不合格物品时,控制器开启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10。第一电机4驱动丝杠6转动,使得滑块7沿丝杠6向下移动,将第一挡杆8、第二挡杆9放下;第二电机10驱动转杆11转动,将转杆11放下,并且第一挡杆8与第二挡杆9之间的铰接部能够卡入转杆11端部的容纳槽12中,对安检不合格人员进行有效隔离。铰接部卡入容纳槽12中能够有效增强隔离结构的结构强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