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84195发布日期:2019-11-20 01:1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同心且平行布置的一个环形的编码盘和一个环形的读数盘,所述编码盘和读数盘之间设有间距;其中:

所述编码盘的表面上布置有多个反射导体,多个反射导体具有相同的形状与尺寸,并沿圆周均匀分布,形成一个环形码道a,相邻两个反射导体在圆周方向的间隔对应的扇形角称之为该码道的测量波长;

所述读数盘的表面设有与编码盘上的环形码道a相适配的环形码道b,且环形码道b与环形码道a的测量波长相同;环形码道b上布置有四个平面线圈,所述四个平面线圈均分为两组,同一组中的两个相邻平面线圈在圆周方向的间隔为1/2测量波长的奇数倍,两组平面线圈的圆周方向的间隔为1/4测量波长的奇数倍;

所述环形码道b采用如下任意一种结构:

-单码道结构,相应地,两组平面线圈分布在该单码道上,形成单码道读数盘;

-双码道结构,相应地,两组平面线圈分别布置在双码道上,形成双码道读数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读数盘上还设置有测量电路,所述测量电路与平面线圈形成一体化组件,为所有平面线圈提供激励信号,同时获取平面线圈的变化参数并输出相应的电信号,所述电信号用于得出被测角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电路采用激励器为平面线圈提供激励信号并直接输出模拟信号;所述激励器的数量与平面线圈的数量相同,其中每个平面线圈分别对应一个激励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读数盘上还设置有接口插座,所述接口插座用于外部供电电源的接入和测量结果的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导体为金属材质,采用pcb制作方法制备得到或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制备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线圈采用多层pcb制作方法制备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盘和读数盘之间的间距为0.5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盘和读数盘的外径与内径分别相同。

9.一种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差动处理:对每一组中的两个平面线圈激励后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差动处理,得到两路差动信号;

s2,整形处理:对差动处理后得到的两路差动信号进行整形处理,转换成方波;

s3,辨向处理:将整形处理之后的差动信号进行辨向处理,获得旋转方向,从而得到两路正脉冲和两路负脉冲,当顺时针转动时输出正脉冲,当逆时针转动时输出负脉冲;

s4,细分处理:将辨向处理后得到的两路正、负脉冲信号进行细分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流式增量编码器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s5,脉冲输出:将细分处理后得到的正、负脉冲通过接口插座输出到上位机。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流式增量编码器,包括环形的编码盘和环形的读数盘,相对同心布置,互相平行,设有间距。编码盘表面布置多个反射导体,分布于一个环形码道之上。读数盘设计有四个平面线圈,分布于一个码道或者两个同心的环形码道之上。四个平面线圈分成两组,每组内的两个平面线圈间隔为1/2测量波长的奇数倍,两组平面线圈的间隔为1/4测量波长的奇数倍。同时提供了一种上述涡流式增量编码器的工作方法。通过两组差动信号进行辨向和细分,实现高分辨率脉冲输出。涡流式增量编码器不仅可以实现增量角位移测量,而且具有成本低、抗震动、温度范围宽、对磁性目标与磁场变化不敏感的特性,可以应用于多种复杂和强干扰的环境中。

技术研发人员:吕娜;赵辉;陶卫;陈潇;张振宁;李智;刘凯媚;冯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8.06
技术公布日:2019.11.1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