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力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82484发布日期:2019-12-11 00:3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力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拉力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力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由于其特殊的使用环境,需要在生产完成后接收拉力测试,来保证材料的质量,一般来说厂商均会采用拉力测试设备对材料进行韧性和拉伸能力等测试。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拉力测试仪只能同时进行单个材料的测试,无法同时对一种或者多种材料进行多个测试,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也降低了厂商的拉力测试实验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拉力测试仪效率低下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拉力测试设备,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水平设置;

固定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两块所述固定板关于第一平面对称;

拉板,两块所述拉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两块拉板上均固定设置有拉力传感器,两个所述拉力传感器的拉力杆均指向所述第一平面,两个所述拉力传感器的拉力杆靠近所述第一平面的一端固定有夹具;

拉力控制单元,所述拉力控制单元包括转轴和第一手轮,所述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与两块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手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两段螺纹区域,两段所述螺纹区域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两段所述螺纹区域的螺纹方向相反,每段所述螺纹区域均设有一个与所述转轴螺纹连接的螺母座,每个所述螺母座均与一个所述拉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拉板与对应螺母座的连接处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

隔板,所述隔板竖直设置在两块所述拉板之间,所述隔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通过轴承与所述隔板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拉板靠近所述拉力传感器的一侧开设有升降槽,所述升降槽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拉力传感器靠近所述拉板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升降槽滑动配合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凸起有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的限位柱;

所述连接柱上开设有圆形的盲孔,所述盲孔上设置有穿轴,所述穿轴的一端与所述盲孔螺纹连接,所述穿轴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并且穿出所述拉板,所述穿轴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手轮。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上设有定位组,所述定位组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两块所述拉板一侧的定位孔,所述拉板靠近所述定位孔的一侧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拉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水平设置在上所述定位组的上方,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上设有固定孔。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上固定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转轴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滑轨上滑动配合有两个滑块,每个所述滑块与一个所述拉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这种拉力测试设备能够同时对两个材料进行测试,并且能够保证两个材料收到的拉力一致,能够提高测试效率;可上下移动的拉力测试仪能够满足不同形状和体积的材料,提高了拉力测试装备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拉力测试设备的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一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拉力测试设备的最优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101、滑轨,102、滑块,103、定位孔,104、固定件,2、固定板,3、拉板,301、拉力传感器,3011、连接柱,302、升降槽,303、穿轴,304、第二手轮,4、隔板,5、拉力控制单元,501、转轴,502、第一手轮,6、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力测试设备,包括:

底板1,底板1为水平设置的矩形厚板,底板1采用钢铁制作而成。底板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自设有三个椭圆形的螺丝孔,测试人员可以通过螺丝将拉力测试设备固定,也可以将穿过螺丝孔固定底板1的螺丝拆卸来移动拉力测试设备。

底板1上固定设置有滑轨101,滑轨10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底板1的长度方向,将垂直于底板1并且将滑轨101均分的竖直平面记为第一平面。滑轨101上滑动配合有两个滑块102,滑块102的上表面为水平面。

固定板2,两块固定板2贴紧滑轨101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底板1上,两块固定板2关于第一平面对称。固定板2的下端向两侧凸起有突起部,突起部上设有圆形的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将固定板2与底板1固定连接。

拉板3,两块拉板3分别竖直设置在滑块102上,一块拉板3对应一个滑块102,拉板3的下端与滑块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滑块102上方还设置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状的加固件,加固件均设置在拉板3远离第一平面的一侧。加固件的一条直角边与拉板3的侧面固定连接,加固件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滑块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三角形的加固件能够加固拉板3和滑块102之间的固定关系,提高了拉力测试设备的稳定性。

两个拉板3靠近第一平面的一端设置有拉力传感器301,拉力传感器301包括水平设置的拉力杆,两个拉力传感器301的拉力杆均水平均沿着滑轨101的长度方向指向第一平面,拉力杆靠近第一平面的一端固定有夹具6。

隔板4,隔板4为钢铁制成的矩形厚板。隔板4竖直设置在两块拉板3之间,隔板4平行于第一平面,隔板4自身关于第一平面对称,隔板4的两侧均固定有夹具6。

拉力控制单元5,拉力控制单元5包括转轴501和第一手轮502。转轴501穿过两块固定板2和一块隔板4,转轴501通过轴承与隔板4转动连接,两块固定板2远离隔板4的一侧固定有轴承座,转轴501的两端通过轴承座与固定板2转动连接。转轴501的一端穿过固定板2与第一手轮502同轴固定连接。

转轴501上设置有两段螺纹区域,两端螺纹区域分别位于两块固定板2与隔板4之间。两段螺纹区域关于第一平面对称,两段螺纹区域的螺纹方向相反。每段螺纹区域均设有一个与转轴501螺纹连接的螺母座,每个螺母座均与一个拉板3固定连接,两个拉板3与对应螺母座的连接处关于第一平面对称。

测试人员转动第一手轮502将两块拉板3移动至与隔板4间隔合适的位置,然后分别将材料固定在两块拉板3与隔板4之间,接着转动手轮让拉板3沿着滑轨101向远离隔板4的方向运动,使的材料受到拉力,这时测试人员可以通过拉力传感器301测量出材料所收到的拉力大小。测试人员还可以同时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拉力测试,方便测试人员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测试,给测试人员提供不同的测试数据。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拉板3靠近拉力传感器301的一侧开设有升降槽302,升降槽302为拉板3上的矩形凹槽,升降槽302两侧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

拉力传感器301靠近拉板3的一端固定有与升降槽302滑动配合的连接柱3011,连接柱3011的形状为长方体,连接轴上对称突起有限位柱,限位柱的形状为圆柱。连接柱3011插入升降槽302内并且与升降槽302滑动配合,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并且与限位槽滑动配合。连接柱3011上开设有圆形的盲孔,盲孔的内壁上设有螺纹。盲孔内螺纹连接有一根穿轴303,穿轴303远离连接柱3011的一端向外延伸并且从拉板3的侧面穿出,穿轴303位于拉板3外的一端与第二手轮304固定连接。拉板3的侧面竖直设置有穿孔,穿孔大小与穿轴303的大小配合。

转动穿轴303使穿轴303远离连接柱3011上的盲孔后,测试人员可以沿着升降槽302调整拉力传感器301和夹具6的位置。对应的,隔板4的两侧均竖直固定有3个夹具6。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底板1上设有定位组,定位组包括若干个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两块拉板3一侧的定位孔103,定位孔103均为圆孔。拉板3靠近定位孔103的一侧设置有l形的固定件104,固定件104包括水平设置的水平端和竖直设置的竖直端。固定件104的竖直端与滑块102的侧边固定连接,固定件104的水平端位于定位组的上方并且与底板1贴紧设置,固定件104的水平端上设有固定孔。

在进行拉力测试时,有时需要将材料受到的拉力保持在一定的数值或者范围内,这种情况下,测试人员可以将螺栓穿过固定孔和定位孔103,使滑块102与底板1暂时相对固定,减少了测试人员的负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