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放线仪及包括该智能放线仪的放线车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96198发布日期:2020-04-21 22:25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放线仪及包括该智能放线仪的放线车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放线定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放线仪。此外,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包括该智能放线仪的放线车辆系统。



背景技术:

放线是为了方便工人干活,也是为了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一般来说所有的建筑轴线可称之为大线,相应的小线就是结构构件的边线和尺寸线。放线的主要思路就是将设计图纸的尺寸按照图示尺寸,照搬到地面上,整个工程的尺寸是否按照设计图纸尺寸施工就看放线的了。

施工放线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项工作。现有的施工放线仍采用人工进行放线。该放线方式需要两人或多人对建筑物点定位和建筑物墙柱梁等构件控制线放设,放线工作简单但繁杂,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人工施工放线效率低下,精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智能放线仪,该放线仪的设计能够自动进行建筑施工的放线工作,并且精度高,从而解决传统手工放线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及放线精度低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放线仪,用于建筑施工中的定位放线,所述智能放线仪包括:

上半球体;

下半球体,与所述上半球体在水平面内360度转动连接;

所述上半球体设有:

墨线干燥装置,凸出于所述上半球体的表面,用于对定位的墨线进行干燥;并所述墨线干燥装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上半球体的表面上;

所述下半球体设有:

墨线喷射装置,凸出于所述下半球体的表面,用于喷射定位的墨线;并所述墨线喷射装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半球体的表面上。

可选的,所述智能放线仪包括:

转动轴,串接于所述上半球体和下半球体的内部,并使得所述上半球体和所述下半球体在水平面内360度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转动轴包括:

第一挂接孔,设于所述转动轴的顶端,并穿透所述上半球体的表面;用于通过悬挂装置与该第一挂接孔连接,实现所述智能放线仪的悬挂;

第二挂接孔,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底端,并穿透所述下半球体的表面;用于通过悬挂装置与该第二挂接孔连接,实现所述智能放线仪的悬挂。

可选的,所述墨线喷射装置包括:

墨盒,设于所述下半球体的内部;

喷射执行模块,与所述墨盒联通,用于执行喷墨。

可选的,所述喷射执行模块包括:

喷射支架;

喷射马达,设于所述喷射支架上;

喷射管,与所述喷射马达动力连接,在所述喷射马达的驱动下进行转动和喷墨。

可选的,所述墨线干燥装置包括:

电池仓,用于提供电源动力;

干燥执行模块,与所述电池仓电连接,用于执行墨线干燥。

可选的,所述干燥执行模块包括:

干燥支架;

干燥马达,设于所述干燥支架上;

红外线激光管,与所述干燥马达动力连接,在所述干燥马达的驱动下进行转动和发射红外线。

可选的,所述智能放线仪还包括:

智能主板,用于接收放线信息录入和放线初始点的定位,并根据该录入的放线信息及初始点的定位信息计算出喷射角度和行进方向;

数据接口,用于通过该数据接口将放线信息录入所述智能主板上。

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放线车辆系统,包括运行小车、该运行小车运行需要的轨道;所述运行小车包括悬挂装置;所述放线车辆系统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放线仪,所述智能放线仪悬挂于所述悬挂装置上。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智能放线仪包括:上半球体;下半球体,与所述上半球体在水平面内360度转动连接;所述上半球体设有:墨线干燥装置,凸出于所述上半球体的表面,用于对定位的墨线进行干燥;并所述墨线干燥装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上半球体的表面上;所述下半球体设有:墨线喷射装置,凸出于所述下半球体的表面,用于喷射定位的墨线;并所述墨线喷射装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半球体的表面上。

在上述结构中,要进行放线时,将该智能放线仪悬挂于放线小车的悬挂装置上。通过使得下半球体相对于上半球体转动,并使得墨线喷射装置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墨线喷射装置确定正确的喷射点。然后,在随着放线小车的运动,智能放线仪的墨线喷射装置进行喷射。此时,墨线干燥装置也可以进行转动,同时上半球体相对下半球体转动,从而使得墨线干燥装置正对喷射形成的墨线,进行干燥工作。

综上所述,该放线仪的设计能够自动进行建筑施工的放线工作,并且精度高,从而解决传统手工放线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及放线精度低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智能放线仪的轴侧图;

图2为图1中智能放线仪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智能放线仪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智能放线仪的轴侧图;图2为图1中智能放线仪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智能放线仪的俯视图。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智能放线仪包括:

上半球体200;

下半球体100,与上半球体200在水平面内360度转动连接;

上半球体200设有:

墨线干燥装置,凸出于上半球体200的表面,用于对定位的墨线进行干燥;并墨线干燥装置可转动连接于上半球体200的表面上;

下半球体100设有:

墨线喷射装置,凸出于下半球体100的表面,用于喷射定位的墨线;并墨线喷射装置可转动连接于下半球体100的表面上。

在上述结构中,要进行放线时,将该智能放线仪悬挂于放线小车的悬挂装置上。通过使得下半球体100相对于上半球体200转动,并使得墨线喷射装置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墨线喷射装置确定正确的喷射点。然后,在随着放线小车的运动,智能放线仪的墨线喷射装置进行喷射。此时,墨线干燥装置也可以进行转动,同时上半球体200相对下半球体100转动,从而使得墨线干燥装置正对喷射形成的墨线,进行干燥工作。

综上,该放线仪的设计能够自动进行建筑施工的放线工作,并且精度高,从而解决传统手工放线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及放线精度低等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做出进一步改进。比如,智能放线仪包括:

转动轴101,串接于上半球体200和下半球体100的内部,并使得上半球体200和下半球体100在水平面内360度转动连接。通过该转动轴101使得上半球体200和下半球体100可以在水平面内进行360度的自由转动,因而能够非常方便的调整墨线干燥装置和墨线喷射装置的角度。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挂接孔101a,设于转动轴101的顶端,并穿透上半球体200的表面;用于通过悬挂装置与该第一挂接孔101a连接,实现智能放线仪的悬挂;

第二挂接孔101b,设于转动轴101的底端,并穿透下半球体100的表面;用于通过悬挂装置与该第二挂接孔101b连接,实现智能放线仪的悬挂。

在上述结构中,该种挂接孔的设置能够很方便的实现智能放线仪的挂接。当进行墨线喷射时,使得通过第一挂接孔101a悬挂于放线小车的悬挂装置上,使得墨线喷射装置朝下,从而实现墨线的喷射。当墨线喷射完成,再进行干燥时,通过第二挂接孔101b悬挂于放线小车的悬挂装置上,从而使得墨线喷射装置朝下,从而实现墨线的干燥。因而两个挂接孔的设置一方面实现了墨线的喷射,另一方面实现了墨线的干燥。

在上述实施例中,我们可以对墨线喷射装置的具体结构做出设计。比如,如图1所示,墨线喷射装置包括:

墨盒102,设于下半球体100的内部;

喷射执行模块,与墨盒102联通,用于执行喷墨。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喷射执行模块包括:

喷射支架103;

喷射马达,设于喷射支架103上;

喷射管104,与喷射马达动力连接,在喷射马达的驱动下进行转动和喷墨。

在上述结构中,当需要尽心喷射时,通过喷射马达转动,从而是喷射管104角度的调整,使得喷射角度在一个争取的角度上。此外,通过该喷射马达的驱动作用,也使得墨盒102中的墨输入到喷射管104中,从而完成喷射。

喷射管104连接一个个可旋转360°的喷射马达。喷射马达根据软件的控制下提供仪器转动和喷墨的动力。在软件的控制下将墨水喷射在需要放线的位置,喷射宽度可以为5-8mm左右。

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做出进一步改进。比如,墨线干燥装置包括:

电池仓201,用于提供电源动力;

干燥执行模块,与电池仓201电连接,用于执行墨线干燥。

进一步的,干燥执行模块包括:

干燥支架202;

干燥马达,设于干燥支架202上;

红外线激光管203,与干燥马达动力连接,在干燥马达的驱动下进行转动和发射红外线。

该装置设置在仪器上部,通过外伸管的方式伸出。和仪器的连接处采用一个可旋转360°的干燥马达。在软件的控制下将放线位置精准照射,使墨水固化为一根1-2mm的墨线。

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做出进一步改进。

比如,智能放线仪还包括:

智能主板301,用于接收放线信息录入和放线初始点的定位,并根据该录入的放线信息及初始点的定位信息计算出喷射角度和行进方向;

数据接口302,用于通过该数据接口302将放线信息录入智能主板301上。

在上述方案中,在已知定位点的2-3个点进行校核的情况下,智能系统做出一个自定义的定位坐标范围,然后根据放线数据的录入智能计算出仪器需要挪动的路线位置、红外线发射和喷墨方向等。

需要说明的是,该智能放线仪可以通过与app连接进行设置,比如对定位信息、喷墨调节等的设置等。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放线车辆系统,包括运行小车、该运行小车运行需要的轨道;运行小车包括悬挂装置;放线车辆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智能放线仪,智能放线仪悬挂于悬挂装置上。

采用轻质圆钢为框架,可离地2-3m(高度自由调节)。框架之间顶端采用小跑车轨道连接。

轨道采用小型工字钢进行连接,使用放线小车通过系统运算指挥其前进至指定方向。该轨道仅需布置几条主轨道,其他距离喷墨装置和干燥装置可以弥补。智能放线仪和放线小车通过25cm长螺杆进行连接,使放线小车带动智能放线仪到达需要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智能放线仪带有手动喷墨和自动喷墨的选项,有些地方场合不适合机器自动喷墨时,可以选择可选择关闭自动喷墨,选择手动喷墨。

此外该装置可以放置在施工放线场地中,施工人员只需进行放线信息的录入和初始点的定位,搭设上主体跑车框架,机器就会智能计算进行自动前进到放线位置然后进行喷墨(墨水为砼红外线固化墨水,该墨水可在强红外线的照射下固化形成墨线),喷墨完成后进行红红外线照射。以往3小时的工作量,该设备20分钟左右就可完成,且精度误差很小。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