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7808发布日期:2019-10-28 23:23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



背景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航空发动机装配完成或发动机阶段性试车后,需借助孔探设备通过机匣上的机匣安装孔进行辅助检查,用于观察发动机内部零组件是否存在损伤。孔探设备包括引导线、探测头和显示器。探测头位于引导线的前端,用于拍摄发动机机匣的内部区域,引导线用于传输数据,显示器显示探测头的拍摄区域。

通常情况下,在操作孔探设备的过程中,需要检测人员将探测头深入机匣上的机匣安装孔进行检查,机匣上的机匣安装孔内径远大于探测头的外径,在整个过程中探测头的位置完全由检测人员通过移动和转动引导线来手动控制。由于引导线比较软,这样的操作不仅不方便,而且精确度也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导线安装套管组件,其具有操作方便且精确度高的优点。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引导线安装套管组件,适于安装在机匣安装孔上,以引导孔探设备的引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包括套管、转盘组件和安装座;所述转盘组件包括转盘本体;

所述安装座具有座体通孔;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机匣安装孔上;所述座体通孔的一端与所述机匣安装孔连通;

所述转盘本体具有转盘通孔;所述转盘本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并与所述安装座转动配合;所述座体通孔的另一端与所述转盘通孔连通;

所述套管的内壁限定出套管通孔;所述套管通孔容许所述引导线穿入,并与所述引导线紧配合;所述套管的外壁与所述转盘通孔在沿所述套管的轴向上可滑动地轴孔配合;

所述座体通孔和所述机匣安装孔容许所述套管穿过,以使所述套管能够带动所述引导线穿过所述座体通孔和所述机匣安装孔;

所述转盘本体用于带动所述套管转动,以使所述套管带动所述引导线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包括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

所述第一半管具有第一半管外壁、第一半管内壁和第一半管侧壁,其中,所述第一半管侧壁分别接续所述第一半管外壁和所述第一半管内壁;

所述第二半管具有第二半管外壁、第二半管内壁和第二半管侧壁,其中,所述第二半管侧壁分别接续所述第二半管外壁和所述第二半管内壁;

所述第一半管侧壁用于与所述第二半管侧壁相贴合,以使所述第一半管外壁与所述第二半管外壁组合成所述述套管的外壁,并使所述第一半管内壁和所述第二半管内壁组合成所述套管的内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盘本体具有转盘部、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所述转盘部具有所述转盘通孔,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设置在所述转盘部上;所述转盘组件还包括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

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上;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用于分别抵顶所述第一半管外壁和所述第二半管外壁,以将所述套管与所述转盘本体锁紧成一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外壁具有沿所述套管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半管外壁具有沿所述套管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用于分别抵顶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以将所述套管与所述转盘本体锁紧成一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外壁还具有第一刻度,所述第一刻度沿所述第一凹槽的边缘分布;和/或所述第二半管外壁还具有第二刻度,所述第二刻度沿所述第二凹槽的边缘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管侧壁具有凹坑,所述第二半管侧壁具有凸起;所述凹坑用于与所述凸起配合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具有根部和头部;所述根部用于与所述机匣安装孔轴孔配合连接;

所述头部具有容纳槽,所述座体通孔与所述容纳槽连通;所述转盘本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具有容纳槽侧壁和容纳槽底壁;所述座体通孔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纳槽底壁;所述转盘本体与所述容纳槽侧壁转动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盘组件还包括棘爪和弹性件;所述容纳槽侧壁具有一圈棘齿;

所述棘爪的一端与所述转盘本体枢轴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盘本体和所述棘爪连接;

所述弹性件用于对所述棘爪施加弹力,以使所述棘爪的另一端与所述一圈棘齿相抵,并卡入所述一圈棘齿的齿间隙中;

所述一圈棘齿与所述棘爪单向转动配合,以使所述转盘本体与所述容纳槽侧壁单向转动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侧壁具有棘齿部和限位部;在所述安装座的轴向上,所述棘齿部位于所述容纳槽底壁和所述限位部之间;所述棘齿部具有所述一圈棘齿;

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安装座的径向向内凸出于所述棘齿部;所述限位部具有让位缺口;所述让位缺口容许所述述棘爪沿所述安装座的轴向穿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盘部具有第三刻度;所述第三刻度沿所述转盘部的周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由于套管的套管通孔容许引导线穿入,并与引导线紧配合;套管的外壁与转盘通孔在沿套管的轴向上可滑动地轴孔配合,转盘本体安装在安装座上并与安装座转动配合;因此,当需要上下移动引导线时,仅需上下移动套管就能带动引导线上下移动;当需要转动引导线时,仅需转动转盘本体就能带动套管转动,从而带动引导线转动。上述操作引导线的过程不仅方便,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安装在机匣安装孔上的示意图;

图2为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安装在机匣安装孔上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机匣安装孔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安装座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安装座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安装座的示意图;

图11为转盘组件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转盘组件的示意图;

图14为套管与引导线紧配合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半管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半管的示意图;

图17为第一半管的主视图;

图18为第二半管的主视图;

图19第一锁紧件的主视图;

图20为图19中F-F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公开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图1至图20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如图1、4、5所示,机匣安装孔91为航空发动机的机匣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容许孔探设备的引导线92和探测头进入机匣的内部,对机匣的内部的结构进行信息采集,例如拍摄。

在现有技术中,在操作孔探设备时,需要检测人员将探测头深入机匣上的机匣安装孔91进行检查,机匣上的孔探仪孔内径远大于探测头的外径,在整个过程中探测头的位置完全由检测人员通过移动和转动引导线来手动控制。由于引导线比较软,这样的操作不仅不方便,而且精确度也不够。

为使操作引导线92的过程变得方便且精确度高,本实用新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90。

如图1、2、3所示,引导线的安装套管组件90包括套管1、转盘组件2和安装座3;转盘组件2包括转盘本体20。

安装座3具有座体通孔3a;安装座3安装在机匣安装孔91上;座体通孔3a的一端与机匣安装孔91连通。安装座3可以与机匣安装孔91螺纹配合连接,也可以过盈配合连接。

转盘本体20具有转盘通孔20a;转盘本体20安装在安装座3上并与安装座3转动配合;座体通孔3a的另一端与转盘通孔20a连通。转盘本体20与安装座3之间的转动配合可以是双方向的转动配合,如通过圆弧面相接触的转动配合,也可以是单方向的转动配合,如棘齿棘爪配合。棘齿棘爪配合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套管1的内壁限定出套管通孔1a;套管通孔1a容许引导线92穿入,并与引导线92紧配合;套管通孔1a可以是圆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孔,只要能与引导线92紧配合即可。紧配合的意思是,套管通孔1a与引导线92配合后共同运动。套管通孔1a与引导线92的紧配合可以是过盈配合。

套管1的外壁与转盘通孔20a在沿套管1的轴向上可滑动地轴孔配合。转盘通孔20a可以为圆孔,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孔。转盘通孔20a为圆孔时,套管1的外壁的形状也为圆筒形,与转盘通孔20a轴向滑动配合,这种情况下需要周向转动限位件,如后文中会提到的第一锁紧件21和第二锁紧件22,来使套管1不会相对于转盘本体20转动。转盘通孔20a还可以是方孔,套管1的外壁的形状也为方形,套管1的外壁与转盘通孔20a轴孔配合后在周向上不会发生转动,而是保持相对静止。

座体通孔3a和机匣安装孔91容许套管1穿过,以使套管1能够带动引导线92穿过座体通孔3a和机匣安装孔91;转盘本体20用于带动套管1转动,以使套管1带动引导线92转动。

由于套管1的套管通孔1a容许引导线92穿入,并与引导线92紧配合;套管1的外壁与转盘通孔20a在沿套管1的轴向上可滑动地轴孔配合,转盘本体20安装在安装座3上并与安装座3转动配合;因此,当需要上下移动引导线92时,仅需上下移动套管1就能带动引导线92上下移动;当需要转动引导线92时,仅需转动转盘本体20就能带动套管1转动,从而带动引导线92转动。上述操作引导线92的过程不仅方便,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如图3、14、15、1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管1包括第一半管11和第二半管12;第一半管11具有第一半管外壁111、第一半管内壁112和第一半管侧壁113,其中,第一半管侧壁113分别接续第一半管外壁111和第一半管内壁112;第二半管12具有第二半管外壁121、第二半管内壁122和第二半管侧壁123,其中,第二半管侧壁123分别接续第二半管外壁121和第二半管内壁122;第一半管侧壁113用于与第二半管侧壁123相贴合,以使第一半管外壁111与第二半管外壁121组合成述套管1的外壁,并使第一半管内壁112和第二半管内壁122组合成套管1的内壁。这一实施例方便套管1与引导线92的拆装。第一半管11和第二半管12可采用螺栓锁紧成一体,以形成套管1并夹紧引导线92。

参考图1、2、3、11、12、13,转盘本体20具有转盘部200、第一凸耳201和第二凸耳202;转盘部200具有转盘通孔20a,第一凸耳201和第二凸耳202设置在转盘部200上;转盘组件2还包括第一锁紧件21和第二锁紧件22;第一锁紧件21和第二锁紧件22分别安装在第一凸耳201和第二凸耳202上;第一锁紧件21和第二锁紧件22用于分别抵顶第一半管外壁111和第二半管外壁121,以将套管1与转盘本体20锁紧成一体。

如图19、20所示,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21包括主体部210和端头部211。端头部211嵌合在主体部210的一端,端头部211用于与第一半管外壁111相抵顶。端头部211可以由橡胶材料制作,以增大与第一半管外壁111之间的摩擦力。第二锁紧件2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锁紧件21相同。

如图1、3、14、17、18所示,第一半管外壁111具有沿套管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11a,第二半管外壁121具有沿套管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凹槽121a;第一锁紧件21和第二锁紧件22用于分别抵顶第一凹槽111a的底壁和第二凹槽121a的底壁,以将套管1与转盘本体20锁紧成一体。第一凹槽111a和第二凹槽121a能够起到轴向和轴向上的限位作用。

继续参考图17、18,第一半管外壁111还具有第一刻度111b,第一刻度111b沿第一凹槽111a的边缘分布;和/或第二半管外壁121还具有第二刻度121b,第二刻度121b沿第二凹槽121a的边缘分布。第一刻度111b和第二刻度121b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刻度,以指示物理意义相同的高度。第一刻度111b和第二刻度121b还可以是不同的刻度,以指示物理意义不相同的高度。第一刻度111b的长度为h1,第二刻度121b的长度为h2。

如图11、13所示,转盘部200具有第三刻度200a;第三刻度200a沿转盘部200的周向分布。第三刻度200a用来指示转盘部200转动的角度。

参考图15、16,第一半管侧壁113具有凹坑113a,第二半管侧壁123具有凸起123a;凹坑113a用于与凸起123a配合连接。这一方案有助于提高第一半管11和第二半管12装配的稳定性。

如图6、7、8、9、10所示,安装座3具有根部31和头部32;根部31用于与机匣安装孔91轴孔配合连接;头部32具有容纳槽320,座体通孔3a与容纳槽320连通;转盘本体20可转动地设置在容纳槽320中。根部31可以但不限于与机匣安装孔91螺纹连接。这一方案能够提高转盘本体20装配的稳定性。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转盘本体20的转盘部200可转动地设置在容纳槽320中。容纳槽320具有容纳槽侧壁3201和容纳槽底壁3202;座体通孔3a的一端延伸至容纳槽底壁3202;转盘本体20与容纳槽侧壁3201转动配合。这一方案使得安装座3的结构紧凑。

如图1、2、3、11、12、13所示,转盘组件2还包括棘爪23和弹性件24;容纳槽侧壁3201具有一圈棘齿32a;棘爪23的一端与转盘本体20枢轴连接;弹性件24的两端分别与转盘本体20和棘爪23连接;弹性件24用于对棘爪23施加弹力,以使棘爪23的另一端与一圈棘齿32a相抵,并卡入一圈棘齿32a的齿间隙32b中;一圈棘齿32a与棘爪23单向转动配合,以使转盘本体20与容纳槽侧壁3201单向转动配合。这一方案使得操作人员在转动转盘本体20时,转盘本体20转动一个小角度后,棘爪23会从一个齿间隙32b转动至卡入另一个齿间隙32b,然后保持静止,具有较好的定位作用,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记录。

容纳槽侧壁3201具有棘齿部3201a和限位部3201b;在安装座3的轴向上,棘齿部3201a位于容纳槽底壁3202和限位部3201b之间;棘齿部3201a具有一圈棘齿32a;限位部3201b沿安装座3的径向向内凸出于棘齿部3201a;限位部3201b具有让位缺口32c;让位缺口32c容许述棘爪23沿安装座3的轴向穿过。这一方案能够防止转盘本体20从容纳槽320内脱出。

继续参考图1,套管1具有第一定位槽1A,转盘本体20具有第二定位槽2A,头部32具有第三定位槽3A,机匣安装孔91具有第四定位槽4A。在安装套管组件90的装配过程中,需要使第一定位槽1A、第二定位槽2A、第三定位槽3A和第四定位槽4A处于对齐的状态,以方便结合第三刻度200a来对转盘部200的转动角度进行读取。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