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试电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1951发布日期:2020-04-14 19:3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试电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验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试电笔。



背景技术:

生活中,人们现在都离不开电,电视、电脑、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磁炉、手机等等,这些电器让我们的生活十分便利。在工厂里,大部分的工艺生产设备都要用到电,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但同时,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虎,人人畏惧,生活和工作中,一不小心就会发生触电危险,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们在触碰可能带电而危及人身安全的这些设备之前,就要用低压验电笔来检测低压导体或电气设备外壳等是否带电。然而,现在的发光低压验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当在光线明亮的方向观察氖管是否起辉时,不容易看清楚,或者氖管故障不亮时,容易造成被测物不带电的误判,从而给人们带来触电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试电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试电笔,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连接的手触电极、蜂鸣器、笔身和测试触头,所述笔身呈圆筒状,所述手触电极的一端呈圆形平台,所述手触电极的另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与手触电极电气连接,所述笔身的一端与蜂鸣器的另一端密闭连接,所述笔身的内部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金属弹簧、氖管和限流电阻,所述蜂鸣器的另一端与金属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金属弹簧的另一端与氖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氖管包括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管体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管体和第二连接件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外径相等,所述管体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金属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管体的一端嵌入第一连接件另一端的中央设置,所述管体的另一端嵌入第二连接件一端的中央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的另一端抵住笔身另一端的内壁设置,所述测试触头包括基座和触头本体,所述基座的一端与笔身另一端的外壁连接,所述触头本体的一端由基座的另一端插入并贯穿基座设置,所述触头本体的一端与限流电阻另一端的中央接触,所述触头本体的另一端呈螺丝刀状。

进一步地,所述笔身的侧壁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观察窗靠近限流电阻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不需要安装电池,利用被测物所带电使蜂鸣器发出声音报警,导电的金属弹簧、氖管、限流电阻安装在笔身内,防止测试人员接触到带电组件,保证测试人员的人身安全;发光管体两侧设置环形连接件,连接件的外径与笔身的内径配合,使得外径较小的管体能在笔身内稳定;触头本体另一端呈螺丝刀状,可用于验电时接触被测物体,也可以只作为螺丝刀使用,增加了用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手触电极、2蜂鸣器、3笔身、4测试触头、41基座、42触头本体、

5金属弹簧、6氖管、61第一连接件、62管体、63第二连接件、

7限流电阻、8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试电笔,其特征在于,如图1所示,它包括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连接的手触电极1、蜂鸣器2、笔身3和测试触头4,所述笔身3呈圆筒状,由加强绝缘材料制造,所述手触电极1的一端呈圆形平台,所述手触电极1的另一端与蜂鸣器2的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2与手触电极1电气连接,所述笔身3的一端与蜂鸣器2的另一端密闭连接,所述笔身3的内部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金属弹簧5、氖管6和限流电阻7,把导电的金属弹簧5、氖管6、限流电阻7安装在笔身3内,防止测试人员接触到带电组件,保证测试人员的人身安全,所述蜂鸣器2的另一端与金属弹簧5的一端连接,所述金属弹簧5的另一端与氖管6的一端连接,验电时,手按手触电极1,压缩金属弹簧5接通测试回路,开始验电,被测物带电时,蜂鸣器2发声报警。

所述氖管6包括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件61、管体62和第二连接件63,被测物带电时,氖管6的管体62启辉点亮,所述第一连接件61、管体62和第二连接件63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一连接件61与第二连接件63的外径相等,所述管体62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件61与第二连接件63,所述第一连接件61的一端与金属弹簧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管体62的一端嵌入第一连接件61另一端的中央设置,所述管体62的另一端嵌入第二连接件63一端的中央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63的另一端与限流电阻7的一端连接,两侧连接件的外径与笔身3的内径配合,使得外径较小的管体62能在笔身3内稳定,所述限流电阻7的另一端抵住笔身3另一端的内壁设置,限流电阻7在测试时可以限制通过验电笔的电流。

所述笔身3的侧壁设有观察窗8,所述观察窗8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观察窗8靠近限流电阻7设置,当氖管6启辉点亮时,从观察窗8四周都能观察到氖管6启辉点亮。

所述测试触头4包括基座41和触头本体42,所述基座41的一端与笔身3另一端的外壁连接,所述触头本体42的一端由基座41的另一端插入并贯穿基座41设置,所述触头本体42的一端与限流电阻7另一端的中央接触,所述触头本体42的另一端呈螺丝刀状,触头本体42的另一端用于验电时接触被测物体,也可以只作为螺丝刀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改进的试电笔,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连接的手触电极、蜂鸣器、笔身和测试触头,所述笔身呈圆筒状,所述手触电极的一端呈圆形平台,所述手触电极的另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与手触电极电气连接,所述笔身的一端与蜂鸣器的另一端密闭连接,所述笔身的内部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金属弹簧、氖管和限流电阻,所述蜂鸣器的另一端与金属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金属弹簧的另一端与氖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氖管包括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管体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管体和第二连接件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外径相等,所述管体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金属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管体的一端嵌入第一连接件另一端的中央设置,所述管体的另一端嵌入第二连接件一端的中央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限流电阻的另一端抵住笔身另一端的内壁设置,所述测试触头包括基座和触头本体,所述基座的一端与笔身另一端的外壁连接,所述触头本体的一端由基座的另一端插入并贯穿基座设置,所述触头本体的一端与限流电阻另一端的中央接触,所述触头本体的另一端呈螺丝刀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试电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身的侧壁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观察窗靠近限流电阻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试电笔,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连接的手触电极、蜂鸣器、笔身和测试触头,所述笔身呈圆筒状,所述手触电极的一端呈圆形平台,所述手触电极的另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与手触电极电气连接,所述笔身的一端与蜂鸣器的另一端密闭连接,所述笔身的内部由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金属弹簧、氖管和限流电阻,所述笔身的侧壁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由透明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不需要安装电池,利用被测物所带电使蜂鸣器发出声音报警,导电的金属弹簧、氖管、限流电阻安装在笔身内,防止测试人员接触到带电组件,保证测试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王贤;冯健鹏;姚学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巴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2.27
技术公布日:2020.04.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