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地震观测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8983发布日期:2019-10-13 02:3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地震观测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震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地震观测台。



背景技术: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的危害性很高,给人们所带来的破坏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监测地震的水平也在逐渐提升,但是还是无法准确的去预测每一次地震的发生,因此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设置了地震观测台,通过对地表的震动收集地表的振幅数据来为预测地震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但是现有的地震观测台均是采用地上结构,不适用于一些气候偏冷、雷雨频繁和风沙较大的地区,使许多特殊环境地区的地表振幅数据无法采集,因此设计一种在寒冷地区及雷雨频繁地区使用的地震观测台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地震观测台不适用在寒冷地区及雷雨频繁地区进行地震观测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地震观测台。

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地震观测台,它包括顶盖、主体、纵向隔板、一号安置板、二号安置板、导线管、梯子和盖板;

所述主体为圆桶状,主体的下底面中心处设有一个通孔,主体的外壁上部设置导线管,主体的内腔上部设有环形卡槽;

所述纵向隔板的侧面上部设有一个排风安置口,纵向隔板的侧面下部设有一个通风口,在排风安置口的下方设有一号插接方孔,在一号插接方孔的下方设有二号插接方孔;

所述一号安置板为半圆形板,位于一号安置板的弧顶处设有一号排风孔,靠近一号排风孔的一侧设有一号穿线孔;

所述二号安置板为半圆形板,位于二号安置板的弧顶处设有二号排风孔,靠近二号排风孔的一侧设有二号穿线孔;

所述顶盖安装在主体的开口处,盖板设置在环形卡槽中,纵向隔板设置在主体内腔的一侧,纵向隔板上端与盖板粘接固定,纵向隔板的下端与主体的底板粘接固定,一号安置板插装在二号插接方孔中,二号安置板插装在一号插接方孔中,梯子与纵向隔相对设置在主体的内腔中,且梯子与主体的内腔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装置可以埋于地下,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温、防雷效果,现有技术中地震观测台都是建筑在地表以上,所以在寒冷地区环境恶劣,容易冻坏观测台内的设备,在雷雨频繁的地区也容易受到雷电影响带来一定危害性。

2.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装置可以降低地面干扰源的影响,尤其是地表的噪声干扰,地震观测台主要的作用是收集各个地区各个时段的地表震动的振幅,所以地震观测台内的仪器对于震动十分敏感,现有技术的地震观察台位于地上,地上的环境相对于地下较为复杂,尤其是声波影响最为巨大,严重的影响了观测台内的仪器工作的准确性,将观测台埋于地下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噪声干扰,为观察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3.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装置,采用了集成化的设计,将所用的仪器以及配电系统都合理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容腔内,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节约建设成本,使总体建设成本节约了4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号安置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二号安置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纵向隔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顶盖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主体的剖视图。

图中,1顶盖、2主体、2-1通孔、2-2卡槽、3纵向隔板、3-1排风安置孔、3-2通风口、3-3一号插接方孔、3-4二号插接方孔、4一号安置板、4-1一号排风孔、4-2一号穿线孔、5二号安置板、5-1二号排风孔、5-2二号穿线孔、6导线管、7梯子、8观测墩、9 小隔板、10导线管防护罩和11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装置它包括顶盖1、主体2、纵向隔板3、一号安置板4、二号安置板5、导线管6、梯子7、观测墩8 和盖板11;

所述主体2为圆桶状,主体2的下底面中心处设有一个通孔2-1,主体2的外壁上部设置导线管6,主体2的内腔上部设有环形卡槽2-2;

所述纵向隔板3的侧面上部设有一个排风安置口3-1,纵向隔板3的侧面下部设有一个通风口3-2,在排风安置口3-1的下方设有一号插接方孔3-3,在一号插接方孔3-3的下方设有二号插接方孔3-4;

所述一号安置板4为半圆形板,位于一号安置板4的弧顶处设有一号排风孔4-1,靠近一号排风孔4-1的一侧设有一号穿线孔4-2;

所述二号安置板5为半圆形板,位于二号安置板5的弧顶处设有二号排风孔5-1,靠近二号排风孔5-1的一侧设有二号穿线孔5-2;

所述顶盖1安装在主体2的开口处,盖板11设置在环形卡槽2-2中,纵向隔板3设置在主体2内腔的一侧,纵向隔板3上端与盖板11粘接固定,纵向隔板3的下端与主体 2的底板粘接固定,一号安置板4插装在二号插接方孔3-4中,二号安置板5插装在一号插接方孔3-3中,梯子7与纵向隔板3相对设置在主体2的内腔中,且梯子7与主体2的内腔壁固定连接,观测墩8设置在通孔2-1内。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采用10层缠绕厚度约5mm的玻璃钢材质,选取玻璃钢材质,该材质具备以下特点:1质地轻强度高,其相对密度在1.5-2.0之间,只有碳钢的1/4-1/5,可是拉伸强度却接近,甚至超过碳素钢,而比强度可以与高级合金钢相比;2.该材质耐腐蚀性能好,对大气、水和一般浓度的酸、碱、盐以及多种溶剂都有较好的抵抗能力。该材料已应用到化工防腐的各个方面,正在取代碳钢、不锈钢、木材、有色金属等;3.该材料是优良的绝缘材料,用来制造绝缘体,高频下仍能保护良好介质电性,微波透过性良好,已广泛用于雷达天线罩;4.该材料热导率低,室温下为1.25-1.67kJ/(m·h·K),只有金属的1/100-1/1000,是优良的绝热材料,本实用新型在主体内增加了电源箱和防雷接地箱安置板5可以将电源箱和防雷接地箱与其他设备分开,避免电源与设备过于集中造成安全隐患,将设备统一放在一号安置板4上,将设备单独放置便于操作和调试,将市电引入线和接地母线通过导线管延伸至装置外侧起到很好的防雷作用,纵向隔板3将连接导线和装置分隔开,可以很好的隐蔽电路。

本实施方式中一号安置板4插装在二号插接方孔3-4中并粘接固定,二号安置板5插装在一号插接方孔3-3中并粘接固定,如此设置会使装置内部连接的更为稳固,顶盖1通过气压弹簧安装在主体2的开口处,会使顶盖的密封性能更好的同时,在开启和关闭时更为省力,一号安置板4和二号安置板5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00mm,否则装置放置是会产生干涉,电源箱和防雷接地箱放置在二号安置板5上,其他观察仪器放置在一号安置板4 上。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顶盖1的侧壁上部设有外沿,且顶盖1的上表面设有弧形凸起。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如此设置,由于顶盖1要露出地面,在顶盖1上部选择流线型设计,更加适合风力较大的地区使用,不会因为风的流速过快顶盖1上部产生压差破坏。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二号安置板5的上表面设置小隔板9,小隔板9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50mm-200mm。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如此设置,可以将电源箱和防雷接地箱有效的分开,避免电源箱和防雷接地箱距离过近造成安全隐患,小隔板9的材料选用橡胶或者PVC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主体2的壁厚为 d1,d1的取值范围为90mm-110mm。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主体2的高度为 h1,h1的取值范围为2000mm-3000mm。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如此设置,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需求,在我国一些寒冷区域它们的地表冻土层的厚度随着温度的不同也会有细微不同,但是经过实地考察我国最寒冷的漠河地区的冻土层的厚度在3000mm左右,向南延伸,北方的其他区域的冻土层会逐渐减少至2000mm 左右。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主体2的底面直径为d2,d2的取值范围为1500mm-1900mm。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线管6 的顶部设有可拆卸的法兰盘弯头。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线管6的顶部设有导线管防护罩。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如此设置,可以对从导线管延伸出的接地母线和市电引入线有更好的保护,避免线体受到环境因素的破坏。

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梯子7为可伸缩式的铝合金梯子。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八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地震观测台还包括观察墩8,观察墩8设置在通孔2-1中,且观察墩8的下部设置在装置下方的土层内。其他未公开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九相同。

如此设置,观察墩8的下部设置有多根钢筋,每根钢筋的一部分留在观察墩8中,另一部分穿过观察墩8的下表面设置在观察墩8下方的土层中,每根钢筋在于设置在装置内的仪器相连,通过观察和记录钢筋的震动频率可以预测出附近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埋式一体化地震观测台,它主要包括包括顶盖1、主体2、纵向隔板3、一号安置板4、二号安置板5、导线管6、梯子7、观测墩8和盖板11;

所述主体2为圆桶状,主体2的下底面中心处设有一个通孔2-1,主体2的外壁上部设置导线管6,主体2的内腔上部设有环状卡槽2-2;

所述纵向隔板3的侧面上部设有一个排风安置口3-1,纵向隔板3的侧面下部设有一个通风口3-2,在排风安置口3-1的下方设有一号插接方孔3-3,在一号插接方孔3-3的下方设有二号插接方孔3-4;

所述一号安置板4为半圆形板,位于一号安置板4的弧顶处设有一号排风孔4-1,靠近一号排风孔4-1的一侧设有一号穿线孔4-2;

所述二号安置板5为半圆形板,位于二号安置板5的弧顶处设有二号排风孔5-1,靠近二号排风孔5-1的一侧设有二号穿线孔5-2;

所述顶盖1安装在主体2的开口处,盖板11设置在环形卡槽2-2中,纵向隔板3设置在主体2内腔的一侧,纵向隔板3上端与盖板11粘接固定,纵向隔板3的下端与主体 2的底板粘接固定,一号安置板4插装在二号插接方孔3-4中,二号安置板5插装在一号插接方孔3-3中,梯子7与纵向隔板3相对设置在主体2的内腔中,且梯子7与主体2的内腔壁固定连接,观测墩8设置在通孔2-1内。

优选地,顶盖1的侧壁上部设有外沿,且顶盖1的上表面设有弧形凸起;

优选地,二号安置板5的上表面设置小隔板9,小隔板9的厚度为200mm;

优选地,主体2的壁厚为d1,d1的值为100mm;

优选地,主体2的高度为h1,h1的值为2500mm;

优选地,主体2的底面直径为d2,d2的值为1900mm;

优选地,导线管6的顶部设有可拆卸的法兰盘弯头;

优选地,导线管6的顶部设有导线管防护罩;

优选地,梯子7为可伸缩式的铝合金梯子;

优选地,装置还包括观察墩8,观察墩8设置在通孔2-1中,且观察墩8的下部设置在装置下方的土层内。

优选地,主体2为玻璃钢材料制成的一体化桶。

本实用例所提供的装置,在外界环境气温达到-20℃的情况下,装置内的仪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且不影响仪器使用的正常准确性,有效的防止了地表上的噪声带来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案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案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案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

工作原理

首先根据需要观察地区的环境选择本实用新型的主体尺寸,选好主体尺寸后,将上述零件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一的连接关系连接好,选定需要埋地的地区,根据主体的尺寸挖一个洞,将组装好的观察台埋入地中(顶盖的部分露在地表外部),工作人员通过梯子进入将各个仪器摆放在一号安置板上,将电源箱和防雷接地箱安装在电源箱和防雷接地箱安置板上,中间用小隔板隔开,设备上的连接线通过穿线孔与电源箱连接,接地母线和市电引线通过导线管延伸至装置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