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自动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0937发布日期:2020-02-21 19:44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自动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自动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应用。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由于样品与溶液混合不均匀,导致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在色谱柱内分离效果差,分析效率低,分析质量差,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自动进料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进料装置中各个组份和溶剂没有充分混合,导致色谱柱内分离效果差,分析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圆柱形壳体,圆柱形壳体上端有竖直的圆筒,圆筒下端与壳体腔内连通,圆筒内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均布的搅拌单元,搅拌单元为横截面呈矩形的螺旋状结构,搅拌单元的外缘面与圆筒内壁接触,多个搅拌单元首尾相交固定在一起;壳体内有与圆筒同轴的转杆,转杆四周有多个搅拌叶片,转杆上端与最下方的搅拌单元固定在一起;圆筒上端为进料口,壳体右侧有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有利于混合溶剂充分混合,提高了混合溶剂在色谱柱内分离效果,提高了检测质量,提高了检测效率,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核心部件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核心部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核心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4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圆柱形壳体1,圆柱形壳体1上端有竖直的圆筒2,圆筒2下端与壳体1腔内连通,圆筒2内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均布的搅拌单元3,搅拌单元3为横截面呈矩形的螺旋状结构,搅拌单元3的外缘面与圆筒2内壁接触,多个搅拌单元3首尾相交固定在一起;壳体1内有与圆筒2同轴的转杆4,转杆4四周有多个搅拌叶片5,转杆4上端与最下方的搅拌单元3固定在一起;圆筒2上端为进料口,壳体1右侧有出料口。

所述的进料口处安装有高压泵,出口与色谱柱连接,高压泵可以将液体输送入圆筒2内,液体流动使得圆筒2内的搅拌单元3转动,搅拌单元3转动经转杆4带动搅拌叶片5转动,使得样品与溶液充分混合。

为了使得各组分充分混合,所述的搅拌单元3上中心开有通孔,通孔起到扰流作用。

为了减小搅拌叶片5的阻力,也使得液体充分混合,所述的搅拌叶片5呈螺旋上升,螺旋叶片采用镂空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搅拌单元3的外圆面与圆筒2内侧壁接触,能有效保证液体在高压泵的作用下使液体通过圆筒2时,搅拌单元3一定会产生转动,能为转轴提供足够的动力带动搅拌叶片5转动;液体在进入到壳体1腔内后,转轴带动螺旋叶片转动使得聚集在壳体1腔内的液体进一步充分混合,然后才能从出口出去进入到色谱柱内,搅拌单元3之间固定可靠。

使用时,首先本装置应用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进料部位,将高压泵与圆筒2上端连接,高压泵能将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圆筒2内,输送入圆筒2的液体使得搅拌单元3产生转动,搅拌单元3经转杆4带动搅拌叶片5在壳体1腔内转动,使得液体充分混合混合,混合后的液体经出口被输入至色谱柱内。

本实用新型中,利用高压泵输送的液体带动搅拌单元3转动,搅拌单元3转动使得液体混合,搅拌单元3又经转轴带动搅拌叶片5转动,搅拌叶片5使得进入到壳体1腔内的液体进一步混合,然后才能进入到色谱柱内,有利于混合溶剂充分混合,提高了混合溶剂在色谱柱内分离效果,提高了检测质量,提高了检测效率,适合大规模推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