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09377发布日期:2020-05-12 17:0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油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检测取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油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国家对车用燃油质量管控越来越严,市场监管部门对燃油质量的管控的要求,需要对车辆油箱内的燃油进行抽样检查,对抽样用装置的要求是快速、便携、安全、杜绝污染。

现有燃油取样装置都为齿轮泵送装置,燃油经管路进入齿轮泵,通过齿轮泵将燃油泵送至储油容器。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齿轮泵抽油装置,燃油通过整个装置,如要避免交叉污染,需使用50倍残留量的燃油进行润洗,才能达到无污染的效果,且润洗后的燃油处置也是一个问题,整个过程耗时、费力;

2、齿轮泵加输油管整套装置体积偏大,携带不方便,且每次取样后装置内残留燃油过多,不便于装置的转移和保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取样装置,利用真空泵产生气压差将油箱内的燃油抽至取样罐内,规避了现有技术中直接采用齿轮泵抽样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也规避了齿轮泵笨重且携带不方便的问题;同时取样罐与真空泵之间设置保护瓶对真空泵进行保护,防止取样过程中燃油被抽入真空泵内。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油取样装置,包括取样罐和用于对取样罐进行抽气的真空泵,取样罐顶部带有开口,开口处设置有可对开口进行密封的密封塞,密封塞上插设有采样管,采样管的一端位于取样罐内,采样管的另一端可伸入油箱内;取样罐和真空泵之间设置有保护瓶,保护瓶与取样罐通过连接管连通,连接管的一端穿过密封塞并位于取样罐内靠近开口的位置,连接管的另一端位于保护瓶内腔中;保护瓶通过抽气管与真空泵的进气端连通;连接管的外壁与抽气管的外壁均与保护瓶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真空泵的进气端设置有常开式电磁阀,保护瓶侧壁上设置有激光对射光电开关,激光对射光电开关包括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和控制芯片;激光发射器倾斜设置于保护瓶的内壁,激光发射器与激光接收器对向设置,且激光发射器的发射端与激光接收器的接收端位于同一直线上;控制芯片包括激光发生电路、激光接收电路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在激光接收器接收不到激光光线信号时向常开式电磁阀发出关闭信号;激光发射器与激光发生电路电性连接,激光接收器分别与激光接收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电性连接,常开式电磁阀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真空泵供电电源为锂离子电池。

进一步地,采样管、连接管和抽气管均为耐油型硅胶软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真空泵产生气压差将油箱内的燃油抽至取样罐内,规避了现有技术中直接采用齿轮泵抽样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也规避了齿轮泵笨重且携带不方便的问题;同时取样罐与真空泵之间设置保护瓶对真空泵进行保护,防止取样过程中燃油被抽入真空泵内;

2.采样过程中,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光线在从燃油介质穿过空气介质时,因两种介质折射率不同而产生折射,激光光线逐渐在激光接收器的接收端产生位移,当取样罐内燃油液位位于激光发射器与激光接收器之间的某一位置时,激光光线不再经过激光接收器的接收端,从而使得控制电路控制常开式电磁阀关闭,从而在取样结束没有及时关闭真空泵时,激光对射光电开关可自动关闭电磁阀,进一步防止燃油被抽入真空泵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一种燃油取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激光对射光电开关的结构框图及其与电磁阀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取样罐;2、真空泵;3、密封塞;4、采样管;5、油箱;6、保护瓶;7、连接管;8、抽气管;9、电磁阀;10、激光发射器;11、激光接收器;12、控制芯片;13、激光发生电路;14、激光接收电路;15、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一种燃油取样装置,包括取样罐1和用于对取样罐1进行抽气的真空泵2,取样罐1顶部带有开口,开口处设置有可对开口进行密封的密封塞3,密封塞3上插设有采样管4,采样管4的一端位于取样罐1内,采样管4的另一端可伸入油箱5内;取样罐1和真空泵2之间设置有保护瓶6,保护瓶6与取样罐1通过连接管7连通,连接管7的一端穿过密封塞3并位于取样罐1内靠近开口的位置,连接管7的另一端位于保护瓶6内腔中;保护瓶6通过抽气管8与真空泵2的进气端连通;连接管7的外壁与抽气管8的外壁均与保护瓶6密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启动真空泵2进行抽气,取样罐1内的气体经过连接管7进入保护瓶6内,然后保护瓶6内的气体经过抽气管8持续进入真空泵2内,最后由真空泵2的排气端排出;抽气过程中取样罐1内产生负压,油箱5内的燃油在气压差的作用下经过采样管4进入取样罐1,在当取样罐1内的燃油达到检测需要的最小量或者取样罐1内的燃油液位接近开口处时,关闭真空泵2,抽气结束;需要进行其他车辆的燃油抽取时,更换新的采样管4即可,规避了现有技术中直接采用齿轮泵抽样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也规避了齿轮泵笨重且携带不方便的问题;采用本装置,每次取样后只需更换一根软管和一个密封塞3,装置不同进行清洗即可进行下一次取样,整个过程可在1分钟内完成,方便快捷。同时取样罐1与真空泵2之间设置保护瓶6对真空泵2进行保护,防止取样过程中燃油被抽入真空泵2内。即使取样过程中因为疏忽造成燃油溢出也不会损坏真空泵2,溢出后不用进行清洗也不会造成交叉污染即可进行下一次取样。

真空泵2的进气端设置有常开式电磁阀9,保护瓶6侧壁上设置有激光对射光电开关,激光对射光电开关包括激光发射器10、激光接收器11和控制芯片12;激光发射器10倾斜设置于保护瓶6的内壁,激光发射器10与激光接收器11对向设置,且激光发射器10的发射端与激光接收器11的接收端位于同一直线上;控制芯片12包括激光发生电路13、激光接收电路14和控制电路15,控制电路15用于在激光接收器11接收不到激光光线信号时向常开式电磁阀9发出关闭信号;激光发射器10与激光发生电路13电性连接,激光接收器11分别与激光接收电路14以及控制电路15电性连接,常开式电磁阀9与控制电路15电性连接。激光发生电路13用于控制激光发射器10发出激光光线,激光接收电路14用于将激光接收器11接收到的激光信号传递至控制电路15。采样过程中,激光发射器10发出的激光光线在从燃油介质穿过空气介质时,因两种介质折射率不同而产生折射,激光光线逐渐在激光接收器11的接收端产生位移,当取样罐1内燃油液位位于激光发射器10与激光接收器11之间的某一位置时,激光光线不再经过激光接收器11的接收端,激光接收器11不再向控制电路15传递激光信号,控制电路15则控制常开式电磁阀9关闭,从而在取样结束没有及时关闭真空泵2时,激光对射光电开关可自动关闭电磁阀9,进一步防止燃油被抽入真空泵2内。本实施例中的激光对射光电开关采用m3超小型激光对射光电开关,型号为ltt-03no,其激光为可见红外光线,性能稳定。

真空泵2供电电源为锂离子电池。本实施例中的真空泵2为24v真空泵2、锂离子电池选用24v高容量锂电池;采用低压锂电池供电,能确保人员的电气安全,并且能在任何地点进行采样,不用考虑供电问题,配备多个锂电池,即可进行全天候的采样任务。满足抽气的同时,真空泵2及锂离子电池体积小易携带,规避了现有的燃油取样装置大多采用220v市电供电,且在移动加油点、偏僻停车场等无法提供电力的地方无法进行取样的问题。

采样管4、连接管7和抽气管8均为耐油型硅胶软管。耐油型硅胶软管2元/米,两通型密封塞33元/个,每次采样只需更换约1米软管以及一个密封塞3,且使用过的软管与密封塞3,经清洗干燥后可重复利用数十次,仅需0.5元/次的采样成本,即可彻底杜绝汽车油箱5燃油采样过程中交叉污染问题,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实施例2:

参见图1和图2,一种燃油取样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s1:用密封塞3塞住取样罐1的开口,将采样管4及连接管7的一个端头分别插入密封塞3,使采样管4与连接管7分别与取样罐1内腔连通,且取样罐1内的连接管7端头位于靠近取样罐1顶部靠近开口的位置,然后将连接管7另一端插入保护瓶6内;

s2:将抽气管8的一端插入保护瓶6内,然后将抽气管8的另一端与真空泵2的进气端连通,形成燃油取样装置;再对抽气管8以及连接管7在于保护瓶6接触的位置进行密封处理;

s3:对燃油取样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后,将位于取样罐1外的采样管4端头插入油箱5内,启动真空泵2对油箱5内的燃油进行采样;采样过程真空泵2进行持续抽气,在气压差的作用下油箱5内的燃油被不断抽入取样罐1内;

s4:当取样罐1内燃油的量达到检测所需最小用量或接近开口处时,关闭真空泵2,采样结束。

采样过程中,激光对射光电开关处于开启状态,取样罐1内的燃油不断增加至激光发射器10与激光接收器11之间,激光发射器10发出的激光光线在从燃油介质穿过空气介质时,因两种介质折射率不同而产生折射,激光光线逐渐在激光接收器11的接收端产生位移,当取样罐1内燃油液位位于激光发射器10与激光接收器11之间的某一位置时,激光光线不再经过激光接收器11的接收端,控制电路15控制常开式电磁阀9关闭。

如上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实用新型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