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电缆流水线作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8941发布日期:2020-06-20 14:16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电缆流水线作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药测试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水线作业系统。



背景技术:

在样本测试的过程中,盛装样本的测试杯需要保持恒温,并且测试杯两侧需要数个测试用的传感器,传感器与测试杯的相对位置必须保持固定。因此,在测试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固定位置测试法。然而此法效率比较低,必须等待一组测试完成后(20min左右)才能进行下一组测试。随着人们健康问题的增多,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关注,需要测试的样本也随之增加,在此情形下,需要找到一种可以提高测试效率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样本测试方法,并且满足测试过程中测试杯保持恒温、传感器与测试杯相对位置固定的要求。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带电缆流水线作业系统,包括多个测试工位和一个清洗工位,多个测试工位设于传动系统上,传动系统可带动多个测试工位依次经过清洗工位,测试工位包括与传动系统固定连接的总支架,总支架上设有测试杯、对测试杯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和进行测试的传感器,测试工位由供电系统进行供电,供电系统包括固定的导电条和设于测试工位上的压轮,压轮与导电条接触使测试工位得电,各个测试工位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使一个测试工位的压轮与导电条接触时所有测试工位均得电,导电条设为长条形,使测试工位在随传动系统运动时至少有一个测试工位的压轮与导电条接触。

进一步的,传动系统为环状,多个测试工位随传动系统循环流动。

进一步的,传动系统包括电机、皮带轮和皮带,测试工位的总支架与皮带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皮带采用倍速带,内周面带齿与皮带轮配合,外周面带突起定位扣与总支架配合。

进一步的,传动系统包括两直线段和连接两直线段的两弧形段,导电条共设有两组,两组导电条分别设于两直线段处。

进一步的,导电条包括24v正极、负极和5v正极、负极共四条,测试工位上针对每条导电条各设有一压轮。

进一步的,24v正极导电条和5v正极导电条设于上板,24v负极导电条和5v负极导电条设于下板。

进一步的,测试工位上部和下部均设有水平压轮和竖直压轮,水平压轮与24v正、负极导电条的侧面接触,测试工位上部的竖直压轮与5v正极导电条的上端面接触,测试工位下部的竖直压轮与5v负极导电条的下端面接触。

进一步的,5v正、负极导电条分别安装于上下板的安装槽中,仅上/下端面露出于上/下板表面。

进一步的,测试工位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膜,设于测试杯底部,传感器设于测试杯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多个测试工位可同步进行检测,检测效率高,检测完成后由传动系统带动至清洗工位依次进行清洗,只需配置一个清洗工位就可以完成多个测试工位的清洗,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降低结构复杂度。每个测试工位均配置加热器和传感器,单独对每个测试工位上的测试杯进行加热和检测,可以准确控制温度和测量准确度。供电系统采用导电条与压轮接触式供电,在测试工位随传动系统运动时也可持续供电。各个测试工位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一个测试工位得电即可使全部测试工位得电,导电条无需与所有测试工位的压轮始终保持接触,布置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局部示意图,切除了部分结构,展示供电系统和测试工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一种带电缆流水线作业系统,包括多个测试工位4和一个清洗工位,多个测试工位4设于传动系统上,传动系统可带动多个测试工位4依次经过清洗工位,测试工位4包括与传动系统固定连接的总支架41,总支架41上设有测试杯42、对测试杯42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43和进行测试的传感器44,测试工位4由供电系统进行供电,供电系统包括固定的导电条2和设于测试工位4上的压轮,压轮与导电条2接触使测试工位4得电,各个测试工位4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使一个测试工位4的压轮与导电条2接触时所有测试工位4均得电,导电条2设为长条形,使测试工位4在随传动系统运动时至少有一个测试工位4的压轮与导电条2接触。

多个测试工位4可同步进行检测,检测效率高,检测完成后由传动系统带动至清洗工位依次进行清洗,只需配置一个清洗工位就可以完成多个测试工位4的清洗,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降低结构复杂度。每个测试工位4均配置加热器43和传感器44,单独对每个测试工位4上的测试杯42进行加热和检测,可以准确控制温度和测量准确度。供电系统采用导电条2与压轮接触式供电,在测试工位4随传动系统运动时也可持续供电。各个测试工位4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一个测试工位4得电即可使全部测试工位4得电,导电条2无需与所有测试工位4的压轮始终保持接触,布置更加灵活。

在该实施例中,传动系统为环状,多个测试工位4随传动系统循环流动。传动系统包括电机、皮带轮和皮带3,测试工位4的总支架41与皮带3固定连接。皮带3采用倍速带,内周面带齿与皮带轮配合,外周面带突起定位扣与总支架41配合。传动系统包括两直线段和连接两直线段的两弧形段,导电条2共设有两组,两组导电条分别设于两直线段处。由电机驱动皮带3转动带动测试工位4循环流动,即可使测试工位4依次经过清洗工位,环状的传动系统使清洗工位的位置设置非常自由,设于测试工位4流经的任一点均可,每个测试工位4都必定经过清洗工位。皮带3内周面带齿,可保证传动精度高。两组导电条2可增加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在其中一组导电条2故障时依然可以保障整个系统的供电。

在该实施例中,导电条2包括24v正极、负极和5v正极、负极共四条,测试工位4上针对每条导电条2各设有一压轮。24v正极导电条21和5v正极导电条22设于上板1,24v负极导电条和5v负极导电条设于下板。测试工位4上部和下部均设有水平压轮51和竖直压轮52,水平压轮51与24v正、负极导电条的侧面接触,测试工位4上部的竖直压轮42与5v正极导电条22的上端面接触,测试工位4下部的竖直压轮52与5v负极导电条的下端面接触。5v正、负极导电条分别安装于上下板的安装槽中,仅上/下端面露出于上/下板表面。图2中仅展示了上板1部分的供电系统与测试工位上部之间的接触结构,下班部分的供电系统与测试工位下部之间的接触结构与之对称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上部结构得知下部结构如何设计。24v导电条连接供电电源,5v导电条连接逻辑电源。24v导电条的侧面与水平压轮51接触,不仅可以起到供电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加热装置43和传感器44均需要5v逻辑电源供电进行控制,加热装置43还需要24v供电电源进行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测试工位4中,加热装置43包括加热膜,设于测试杯42底部,传感器44设于测试杯42两侧。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