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4332发布日期:2020-07-14 16:49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样品组织处理工具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



背景技术:

生物组织样品在进行诊断之前,需要经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的处理,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细胞切片图像,从而便于诊断。而在上述过程中,通常分别采用脱水机对生物组织样品进行脱水处理,之后再采用包埋机对脱水处理后的生物组织样品进行包埋处理,最终再进行切片和染色处理。

即,具体的操作通常是将生物组织样品置于包埋盒内,再将多个包埋盒整齐叠放于脱水机内,再依次加入依次采用固定剂(如福尔马林)将组织细胞进行固定;接着采用脱水剂将生物组织样品的细胞中的水分置换出;然后采用透明液(如二甲苯)将细胞中的酒精置换出,再采用液态的石蜡将生物组织样品的细胞中的透明液置换出,从而实现生物组织样品的固定、脱水、透明、浸蜡操作;然后,将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样品连同包埋盒一同取出并置于包埋机中对生物组织样品进行包埋处理形成组织蜡块,再将组织蜡块进行切片、染色处理。

其中,包埋盒包括盒体和连接在盒体上的盒盖,且在盒盖和盒体上均开设有通孔。

然而,在使用上述现有技术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操作时,由于需要将多个含有不同生物组织样品的脱水盒叠放至脱水机内,再依次注入同一批固定剂、脱水剂、透明液、液态的石蜡等处理试剂进行处理,在该批量操作的过程中,虽然能达到样品处理的效果,但不同的生物组织样品中的碎片容易随着处理试剂的流动被带到其它用于放置生物组织样品的包埋盒内,最终导致生物组织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使最终组织蜡块切片染色后的诊断结果出现假阳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可独立对每个生物组织样品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处理,且在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处理的过程中不易出现交叉污染的现象,具有避免诊断出现假阳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包括试剂容纳盒、样品放置盒和包埋支架;所述试剂容纳盒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样品放置盒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包埋支架开设有第三空腔;

所述包埋支架叠放于样品放置盒上且包埋支架与样品放置盒的底部之间有间隙;所述样品放置盒叠放于试剂容纳盒上,所述样品放置盒与试剂容纳盒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样品放置盒的底部与试剂容纳盒的底部之间的间隙的卡固组件;

所述样品放置盒的底部开设有第一过滤通孔;所述包埋支架上开设有第二过滤通孔,所述试剂容纳盒上连通设置有用于抽取试剂容纳盒中的脱水包埋试剂的抽取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剂容纳盒的第一空腔内,可以叠放样品放置盒,并且加入脱水包埋用试剂(如固定剂、脱水剂、透明液等)。在脱水处理的过程中,样品放置盒上第一过滤通孔形成的区域用于放置生物组织样品,而试剂容纳盒内的第一空腔,不仅是用于叠放样品放置盒,还同时用于注入脱水包埋用试剂对生物组织样品进行脱水处理。而包埋支架则可用于将放入样品放置盒内的生物组织样品限定在一个合适的空间范围内,使生物组织样品较为平整地与样品放置盒的底部接触。

加入的脱水包埋用试剂通过第二过滤通孔进入到样品放置盒的第二空腔内,并且通第一过滤通孔进入到试剂容纳盒内,当加入的脱水包埋用试剂没过生物组织样品时,可对生物组织样品进行充分的脱水作用。而与试剂容纳盒连通的抽取部,则可用于将脱水包埋用试剂进行抽取并去除,从而使脱水处理完成。且在浸蜡包埋处理的过程中,液态的石蜡浸埋到包埋支架的第二过滤通孔之上,增大了液态石蜡与包埋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石蜡冷却凝固后与包埋支架能保持充分连接,便于后续切片。

本申请中,无需分别使用到脱水机和包埋机,可在由试剂容纳盒、样品放置盒和包埋支架组成的独立脱水包埋组件中完成脱水和包埋的操作,从而有助于使操作更为方便且较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且在脱水处理的过程中,每个生物组织样品都可被独立脱水,不会造成生物组织样品之间因为使用同一批脱水包埋用试剂(如固定剂、脱水剂、透明液等)而造成相互交叉污染,有利于提高后续诊断的准确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卡固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块、卡固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于试剂容纳盒的第一空腔内,所述卡固块设置于样品放置盒的外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固块位于第一限位块上方并与第一限位块抵接时,样品放置盒的底部与试剂容纳盒的底部之间有间隙,当加入脱水包埋用试剂时,脱水包埋用试剂先经过第二过滤通孔,再进入样品放置盒内并通过第一过滤通孔,最后进入到试剂容纳盒内,从而可使生物组织样品能充分脱水;当卡固块位于第一限位块下方与第一限位块抵接时,样品放置盒的底部与试剂容纳盒的底部抵接,此时,便于使注入的液态的石蜡在冷却凝固后形成平整的端面。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抽取部包括抽取壳体以及开设于抽取壳体上的抽取腔,所述抽取腔与第一空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抽取部为突出设置在试剂容纳盒上,且脱水包埋试剂位于第一空腔内,当脱水操作中的某一步骤(如固定、脱水、透明)结束后,可直接通过抽取腔将第一空腔内对应的的脱水包埋试剂抽取出,以便后续步骤再放入其他种类的固定、脱水、透明进行再次对应的脱水操作,或者结束脱水并且进行浸蜡包埋处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试剂容纳盒的底部,从远离抽取部的一端向抽取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并形成引流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剂容纳盒内容纳脱水包埋用试剂(如固定剂、脱水剂、透明液等),引流面有助于将脱水包埋用试剂汇集在较低的一端,即汇集到抽取部的一端,从而便于将第三空腔内的脱水包埋用试剂抽取干净,使每一步脱水处理步骤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试剂容纳盒的底部设置有突出结构,所述样品放置盒的底部与试剂容纳盒的底部抵接时,所述突出结构嵌设于第一过滤通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突出结构嵌设于第一过滤通孔中,并且突出结构的上端面与样品放置盒的底面齐平,在包埋的过程中,有利于使冷却成型后的石蜡的端面保持平整,便于后续的切片操作。突出结构可以为突条、突点、突块等等的结构。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样品放置盒包括上盒体以及与上盒体一体连接的下盒体,所述上盒体上设置有支撑台,所述包埋支架上设置有放置面,所述放置面与支撑台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盒体与下盒体一体连接,有助于提高样品放置盒的整体稳定性。且当放置面与支撑台抵接时,包埋支架稳定地固定在样品放置盒上,在浸蜡包埋处理时,有利于减少石蜡在包埋支架和样品放置盒的侧面的间隙部分的渗入,从而减少石蜡冷却凝固后包埋支架与样品放置盒之间的粘连,便于将包埋支架连同石蜡块一同顺利地与样品放置盒分离并取出。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上盒体与下盒体之间通过平台连接,所述下盒体为漏斗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台和漏斗状的下盒体的设置,有利于减少下盒体的容积,从而在包埋过程中可减少液态的石蜡的使用量。且平台与下盒体的底部平行,在后续切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供参照平面,使后续切片更为顺利。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包埋支架上开设有放置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没有放置口时,包埋支架可将置放在样品放置盒内的生物组织样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空间内,从而使样品保持较为平整的状态,有利于后续切片操作的顺利进行。当包埋支架上开设有放置口时,在放置生物组织样品的过程中更加方便。然而,当生物组织样品为细长形时,且当其位于正对放置口的位置时,容易出现生物组织样品竖立起来的现象,也容易造成切片操作时无法获取有效的生物组织切片。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包埋支架上突出设置有手持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取出包埋支架时,抓住突出的手持块,便于将包埋支架以及固定在其上的生物组织样品一同顺利取出。与此同时,手持块还能起到打印或粘贴标识的作用。

而加强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包埋支架的整体强度,且同时还可与液态的石蜡接触,并与第二过滤通孔相互配合,有利于进一步增大液态的石蜡与包埋支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无需分别使用到脱水机和包埋机,可在由试剂容纳盒、样品放置盒和包埋支架组成的独立脱水包埋组件中完成脱水和包埋的操作,从而有助于使操作更为方便且较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且在脱水的过程中,每个生物组织样品都可被独立脱水处理,不会造成生物组织样品之间因为使用同一批脱水包埋用试剂而造成相互交叉污染,有利于提高后续观察、检测的准确性。

样品放置盒的底部与试剂容纳盒的底部抵接时,试剂容纳盒底部的突出结构嵌设于第一过滤通孔中,并且突出结构的上端面与样品放置盒的底面齐平,在包埋的过程中,有利于使冷却成型后的石蜡的端面保持平整,便于后续的切片操作。

试剂容纳盒内的引流面有助于将脱水包埋用试剂汇集到较低的一端,即汇集到抽取部的一端,从而便于将第三空腔内的脱水包埋用试剂抽取干净,使每次脱水处理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包埋支架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过滤通孔,且在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提高在包埋过程中,加入的封固剂与包埋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蜡块与包埋支架之间的结合牢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试剂容纳盒、样品放置盒、包埋支架叠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包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试剂容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试剂容纳盒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试剂容纳盒、样品放置盒叠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试剂容纳盒、样品放置盒、包埋支架叠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脱水盒;2、样品放置盒;21、上盒体;22下盒体;3、包埋支架;4、第一空腔;5、第二空腔;6、第三空腔;7、卡固组件;71、第一限位块;72、卡固块;8、放置口;9、抽取部;91、抽取壳体;92、抽取腔;10、引流面;11、突条;12、第一过滤通道;13、第二过滤通孔;14、支撑台;15、放置面;16、加强筋;17、手持块;18、缺口;19、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如图1和2所示,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试剂容纳盒1、样品放置盒2和包埋支架3,且试剂容纳盒1和包埋支架3均由塑料材质制成,而样品放置盒2是不锈钢盒体。其中,试剂容纳盒1开设有第一空腔4,样品放置盒2包括上盒体21和漏斗状的下盒体22,上盒体21和下盒体22形成第二空腔5,包埋支架3开设有第三空腔6。且包埋支架3叠放于样品放置盒2上且包埋支架3与样品放置盒2的底部之间有间隙(图中未示出)。又由于样品放置盒2的外壁上沿水平方向上一体连接有卡固块72,且在试剂容纳盒1的第一空腔4内沿水平方向上一体连接有第一限位块71,当样品放置盒2插入第一空腔4内时,卡固块72位于第一限位块71上方并且与第一限位块71形成抵接,从而使样品放置盒2叠放于试剂容纳盒1上。

参照图3,在包埋支架3沿长度方向的顶部的两侧边沿处,沿水平方向分别一体连接有手持块17,且其中一个手持块17上开设有缺口18,该缺口18位于抽取腔92(图中未示出)的正上方。

参照图3,在包埋支架3的底部,开设有正方形的放置口8,在放置口8的周围开设有长条状的第二过滤通孔13。在样品放置盒2的底部,则开设有条状的第一过滤通孔12,且第一过滤通孔12形成的区域的形状为正方形,且其尺寸与放置口8的尺寸相同。在第三空腔6内且在放置口8的两侧分别一体连接有一条加强筋16,且加强筋16沿包埋支架3的长度方向设置,其高度与第三空腔6的深度相同。

参照图2,在样品放置盒2的上盒体21上设置有水平的支撑台14,上盒体21与下盒体22之间通过平台19连接,在包埋支架3上设置有水平的放置面15,且当包埋支架3放入第二空腔5时,放置面15与支撑台14抵接,从而实现包埋支架3叠放于样品放置盒2内。且此时,放置口8位于第一过滤通孔12形成的区域的正上方(图中未示出)。

参照图4和图5,在试剂容纳盒1的底部,从远离抽取部9的一端向抽取部9的一端向下倾斜并形成引流面10。在引流面10上沿其长度方向一体连接有多根突出结构11,且在突出结构11形成的区域的形状和尺寸与第一脱水通道形成的区域和尺寸相同。且在试剂容纳盒1的一侧一体连接有抽取壳体91,且在脱水壳体上开设有与第一空腔4连通的抽取腔92。

参照图6,当样品放置盒2的底部与试剂容纳盒1的底部抵接时,突出结构11为突条并且嵌设于第一过滤通孔12中。

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

步骤一,叠放独立脱水包埋组件和放置生物组织样品:将试剂容纳盒1、样品放置盒2进行叠放,将样品放置盒2叠放在试剂容纳盒1内,将生物组织样品置于第一过滤通孔12形成的区域之上,将包埋支架3叠放在样品放置盒2内;

步骤二,脱水处理:将固定剂加入到试剂容纳盒1内并没过生物组织样品,通过抽取腔92将固定剂脱除,该操作可重复进行;采用同样的方式再采用脱水剂、透明液按顺序分别对生物组织样品进行处理;

步骤三,浸蜡包埋处理:将独立脱水包埋组件和生物组织样品置于恒温条件下,将液态的石蜡加入到试剂容纳盒1内并没过包埋支架3上的第二过滤通孔13,在生物组织样品被液态的石蜡充分浸泡后,向下按压包埋支架3至样品放置盒2的底部与试剂容纳盒1的底部抵接,冷却凝固,分离并取出带有生物组织样品和石蜡的包埋支架3。

在进行脱水包埋处理的过程中,可针对每种生物组织样品进行单独的脱水处理,不易造成不同的生物组织样品在脱水过程中由于采用同一批固定剂、脱水剂、透明液而造成交叉污染,从而有利于使生物组织样品在后续的检测过程中,减少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

实施例2: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参照图7,包埋支架3的底部未开设放置口8,且在沿包埋支架3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加强筋16,该加强筋16与包埋支架3的底部、包埋支架3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均形成连接。

当生物组织样品为细长形时,在包埋支架3的底部未开设放置口8,在按压包埋支架3的过程中,可将该种生物组织样品压平,在后续进行浸蜡包埋处理的时候也使生物组织样品的状态保持平整,也有利于后续的切片、染色等操作。且沿包埋支架3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加强筋16,也能使整个包埋支架3获得较好的强度。

实施例3: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包埋支架3的底部未开设第二过滤通孔13。

虽然未开设有第二过滤通孔13,液态的石蜡也可以通过放置口8进入到包埋支架3的第二空腔5内,从而也可增大液态的石蜡与包埋支架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使液态石蜡将生物组织样品稳定地固定在包埋支架3上。

实施例4:一种独立脱水包埋组件,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第三空腔6内不设有加强筋16。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