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9725发布日期:2020-06-05 18:5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水文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在地质监测的过程中大都会用到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现有的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大都有固定座、支撑杆、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等组成,雨量传感器是一种气象学家和水文学家用来测量一段时间内某地区的降水量的仪器,风速传感器是测量风速的仪器,为了提高监测的准确度,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大都固定在支撑杆的两侧顶部,风速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将监测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信号传递给人工平台,人工平台根据传输的信息对雨量和风速进行判断和预防。

但是现有的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不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高度,使得不便于维护工人进行检查维护工作,为保证监测质量,需要维护工人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或损坏维修,需要工人登高爬上支撑杆才能对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进行检查维护和维修,费时费力,特别在一些较差的地理环境中,容易出现工人掉落摔伤现象,安全风险大,不利于使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方设有移动板,移动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所述固定座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锥形杆,固定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移动板滑动套设在支撑杆上,固定座的上方设有绕线轴,支撑杆转动套设在绕线轴上,支撑杆的一侧顶部转动安装有定滑轮,绕线轴上绕设并固定有拉绳,拉绳的顶端绕过定滑轮的顶部并与移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移动板套设在拉绳上,绕线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盘,圆盘远离绕线轴的一侧顶部固定安装有摇杆,绕线轴上固定套设有橡胶套,锥形杆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限位块,四个锥形杆中位于右侧的两个锥形杆上滑动套设有同一个脚踏板,脚踏板的顶部与固定座的底部一侧活动接触,脚踏板的顶部一侧固定安装有竖板,固定座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矩形孔,竖板的顶部贯穿第一矩形孔延伸至固定座的上方并固定安装有连接块,连接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尖块,尖块的尖端与橡胶套的底部紧密接触,第一矩形孔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顶部为开口设置的凹槽,凹槽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t形杆,竖板靠近圆盘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移动块,移动块远离竖板的一侧延伸至凹槽内,移动块滑动套设在两个t形杆上,移动块的底部与凹槽的底部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两个弹簧,弹簧活动套设在对应的t形杆上。

优选的,所述竖板的外侧与第一矩形孔的侧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二矩形孔,第二矩形孔的侧壁与支撑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底部开设有圆形孔,圆形孔内固定套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与绕线轴的外侧固定套装。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三矩形孔,第三矩形孔的侧壁与对应的t形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脚踏板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四矩形孔,第四矩形孔的侧壁与对应的锥形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另一侧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的底部与移动板的顶部一侧活动接触。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的固定座、支撑杆、移动板、绕线轴、拉绳、圆盘、橡胶套、锥形杆、第一限位块、脚踏板、竖板、连接块、凹槽、t形杆、移动块和弹簧相配合,检修维护时,一只脚用力踩在脚踏板上,脚踏板通过竖板带动移动块在两个t形杆上滑动并对弹簧进行压缩,竖板通过连接块带动多个尖块与橡胶套相分离,紧接着反向转动摇杆通过圆盘带动绕线轴对拉绳进行释放,在移动板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移动板带动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在支撑杆上向下滑动,当移动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放松对脚踏板的踩踏力,弹簧弹力复位通过移动块带动竖板向上移动,竖板通过连接块带动多个尖块向上移动与橡胶套的底部紧密接触,移动板被固定,此时便可以对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进行检修维护,维护完成后,同理一只脚用力踩在脚踏板上并正向转动绕线轴对拉绳进行缠绕,拉绳带动移动板向上移动,放松对脚踏板的踩踏力,便可以使得移动板固定并复位。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高度,方便人员后期的定期检修维护工作,省时省力,降低维修风险,有利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的a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座、2支撑杆、3移动板、4绕线轴、5拉绳、6圆盘、7橡胶套、8锥形杆、9第一限位块、10脚踏板、11竖板、12连接块、13凹槽、14t形杆、15移动块、1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水文地质灾害监测装置,包括固定座1,固定座1的上方设有移动板3,移动板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固定座1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锥形杆8,固定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2,移动板3滑动套设在支撑杆2上,固定座1的上方设有绕线轴4,支撑杆2转动套设在绕线轴4上,支撑杆2的一侧顶部转动安装有定滑轮,绕线轴4上绕设并固定有拉绳5,拉绳5的顶端绕过定滑轮的顶部并与移动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移动板3套设在拉绳5上,绕线轴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盘6,圆盘6远离绕线轴4的一侧顶部固定安装有摇杆,绕线轴4上固定套设有橡胶套7,锥形杆8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限位块9,四个锥形杆8中位于右侧的两个锥形杆8上滑动套设有同一个脚踏板10,脚踏板10的顶部与固定座1的底部一侧活动接触,脚踏板10的顶部一侧固定安装有竖板11,固定座1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矩形孔,竖板11的顶部贯穿第一矩形孔延伸至固定座1的上方并固定安装有连接块12,连接块1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尖块,尖块的尖端与橡胶套7的底部紧密接触,第一矩形孔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顶部为开口设置的凹槽13,凹槽13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t形杆14,竖板11靠近圆盘6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移动块15,移动块15远离竖板11的一侧延伸至凹槽13内,移动块15滑动套设在两个t形杆14上,移动块15的底部与凹槽13的底部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两个弹簧16,弹簧16活动套设在对应的t形杆14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高度,方便人员后期的定期检修维护工作,省时省力,降低维修风险,有利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竖板11的外侧与第一矩形孔的侧壁滑动连接,移动板3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二矩形孔,第二矩形孔的侧壁与支撑杆2的外侧滑动连接,支撑杆2的一侧底部开设有圆形孔,圆形孔内固定套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与绕线轴4的外侧固定套装,移动块15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三矩形孔,第三矩形孔的侧壁与对应的t形杆14的外侧滑动连接,脚踏板10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四矩形孔,第四矩形孔的侧壁与对应的锥形杆8的外侧滑动连接,支撑杆2的另一侧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的底部与移动板3的顶部一侧活动接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高度,方便人员后期的定期检修维护工作,省时省力,降低维修风险,有利于使用。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四个锥形杆8插入到土壤中提高了固定座1的稳定性,需要对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进行检修维护时,一只脚用力踩在脚踏板10上,脚踏板10在对应的两个锥形杆8上向下滑动,脚踏板10带动竖板11向下移动,竖板11带动移动块15向下移动,移动块15在两个t形杆14上滑动并对弹簧16进行压缩,竖板11带动连接块12向下移动,连接块12带动多个尖块向下移动,尖块的尖端与橡胶套7的底部相分离,紧接着反向转动摇杆,摇杆带动圆盘6转动,圆盘6带动绕线轴4转动,绕线轴4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拉绳5进行释放,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动板3带动拉绳5向下移动,拉绳5在定滑轮的顶部滑动,移动板3在支撑杆2上向下滑动,移动板3带动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向下移动,当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放松对脚踏板10的踩踏力,此时处于压缩状态下的弹力16复位,弹簧16的弹力带动移动块15向上移动,移动块15带动竖板11向上移动,竖板11带动连接块12向上移动,连接块12带动多个尖块向上移动,尖块的尖端与橡胶套7的底部紧密接触,在尖块的尖端与橡胶套7之间摩擦力的作用下,使得绕线轴4不会转动,移动板3被固定,此时便可以对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进行检修维护,维护完成后,同理一只脚用力踩在脚踏板10上并正向转动绕线轴4,绕线轴4对拉绳5进行缠绕,拉绳5在定滑轮的顶部滑动并拉动移动板3向上移动,移动板3带动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向上移动,当移动板3的顶部一侧与第二限位块的底部相接触时,放松对脚踏板10的踩踏力,便可以将移动板3固定并复位,能够轻松调节雨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高度,省时省力,降低维修风险,有利于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