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度游标卡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2960发布日期:2020-08-05 02:05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度游标卡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工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度游标卡尺。



背景技术:

深度游标卡尺用于测量凹槽或孔的深度、梯形工件的梯层高度、长度等尺寸,平常被简称为"深度尺"。常见量程:0~100mm、0~150mm、0~300mm、0~500mm常见精度:0.02mm、0.01mm(由游标上分度格数决定)。游标卡尺在测量时,通常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授权公告号为cn20455586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换头的深度游标卡尺,包括尺框、尺框内滑动的用于尺量的尺身、用于将尺框与尺身相固定的紧固件以及设于尺框表面的游标;其中,尺框的前端面形成水平测量基准面,尺身靠近测量基准面的前端面拆卸连接有测头,测头为标准件;当所述测头的前端面与测量基准面齐平时,游标的零刻度与尺身的零刻度对齐,紧固件设置为紧固螺钉。上述技术方案可对更换测头,以适应多种不同情况的工况;上述技术方案的深度游标卡尺可适用的多种测量对象。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其紧固件依然采用紧固螺钉,对尺身进行固定时较为麻烦,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对尺身快速进行固定进而提高了其在使用时便利性的深度游标卡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深度游标卡尺,包括尺框和滑动设置于所述尺框内的尺身,所述尺框一侧形成测量基准面,所述尺框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尺框接近所述尺身一侧的止动槽,所述止动槽远离所述尺身一侧设置为斜面,所述尺框远离所述尺身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止动槽的止动孔,所述止动孔于所述止动槽的斜面距所述尺身最远处于所述止动槽连通,所述止动槽内设置有止动块,所述止动块接近所述止动孔一端设置为弧形面,所述止动孔内沿其轴向滑动设置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接近所述尺身的一端抵接所述止动块的弧形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深度游标卡尺在测量完成后,按压推动杆使推动杆沿止动孔的轴向朝向尺身滑动,此过程中,推动杆抵接制止动块的一端将推动止动块在止动槽内远离推动杆滑动,由于止动槽远离尺身的一侧为斜面,因此止动块在远离推动杆滑动的同时逐渐朝向尺身进行滑动,最后直至止动块抵紧尺身,这样快速的完成了对尺身与尺框之间位置的固定,提高了该装置使用时的便利性,使得测量人员可快速完成多次测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推动杆抵接所述推动杆的一端设置为球冠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推动杆在推动止动块滑动时更加流畅,使得推动杆的按压更加容易。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止动槽设置为直角三角形,所述止动块设置为扇形,所述止动块的任一斜边与所述止动槽的斜面滑动连接,所述止动块的另一边平行所述尺身设置,所述止动块与所述止动槽的槽壁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使所述止动块具有抵接所述推动杆的趋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动槽进一步限定为直角三角形,止动块进一步限定为扇形,且止动块的任一斜边与止动槽的斜面滑动连接,止动块的另一边平行尺身设置,使得止动块与止动槽以及尺身均是面与面的接触,增大了止动块与尺身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定位效果,弹性装置用于止动块和推动杆的自动复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止动槽的斜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t型块,所述止动块与所述止动槽的斜面滑动连接的斜边上对应所述t型块设置有t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动块在止动槽内进行滑动时,t型槽沿其长度方向将相对t型块滑动,这样实现了止动块与止动槽槽壁之间的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性装置设置为弹簧,所述止动块的斜面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孔的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止动槽的斜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在需要对尺身与尺框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时,去掉施加在推动杆的压力,弹簧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收缩,使止动块朝向止动孔进行滑动,此过程中,止动块通过弧形面推动推动杆沿其轴向在止动孔内背离尺身进行滑动,这样在弹簧的弹力下止动块与推动杆均回复至原位,实现了止动块与推动杆的自动复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止动孔远离所述尺身一端设置有限位环,所述推动杆远离所述尺身一侧设置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穿过所述限位环伸出所述止动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止动孔远离尺身一端设置限位环将推动杆限制在止动孔内,在推动杆远离尺身一端设置按压杆对推动杆进行按压,这样通过限位环防止了推动杆掉出止动孔,又通过按压杆继续实现了推动杆沿其轴向在止动孔内的滑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尺身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块ⅰ,所述尺框相对两侧对应所述限位块ⅰ开设有凹槽,所述尺框于所述凹槽内设置有限位块ⅱ,所述限位块ⅱ接近所述测量基准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防止尺身从尺框内滑出,在尺身的两侧设置均设置限位块ⅰ,为使该深度游标卡尺的量程依然可以对达到最大,在尺框内对应限位块ⅰ开设供限位块ⅰ进行滑动的凹槽,在凹槽内设置限位块ⅱ对限位块ⅰ在凹槽内的滑动进行限制,这样使得尺身不能滑出尺框,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尺身接近所述游标一侧设置有刻度槽,所述尺身的刻度线设置在所述刻度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尺身与尺框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设置于尺身上的刻度将不会被磨损,这样提高了该深度游标卡尺的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快速的完成了对尺身与尺框之间位置的固定,提高了该装置使用时的便利性;

2.弹簧实现了止动块和推动杆的自动复位,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的便利性;

3.通过限位块ⅰ与限位块ⅱ对尺身与尺框之间位置的限定,使尺身不能滑出尺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卡框沿图1中a-a截面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尺框;11、测量基准面;12、止动槽;121、t型块;13、止动块;131、t型槽;132、限位孔;14、止动孔;141、限位环;15、推动杆;151、按压杆;16、弹簧;17、凹槽;171、限位块ⅱ;2、尺身;21、限位块ⅰ;22、刻度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深度游标卡尺,包括尺框1和滑动设置于尺框1内的尺身2,尺框1一侧形成测量基准面11,尺身2接近游标一侧设置有刻度槽22,尺身2的刻度线设置在刻度槽22内。本实施例中,尺框1上设置有游标。

参照图2,尺框1抵接尺身2一侧设置有呈三角形的止动槽12,尺框1远离尺身2一侧设置有连通止动槽12的止动孔14,止动槽12的斜面远离尺身2设置,止动槽12内设置有呈扇形的止动块13,止动块13的弧形面接近止动孔14设置,止动孔14内沿其轴向滑动设置有推动杆15,推动杆15接近尺身2的一端抵接止动块13的弧形面,推动杆15抵接推动杆15的一端设置为球冠状。

参照图2,止动孔14远离尺身2一端设置有限位环141,推动杆15远离尺身2一侧设置有按压杆151,按压杆151穿过限位环141伸出止动孔14。本实施例中,按压杆151的直径等于限位环141的内径,限位环141与尺框1一体设置。

参照图3,止动块13的任一斜边与止动槽12的斜面滑动连接,止动块13的另一边平行尺身2设置,止动块13与止动槽12的槽壁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使止动块13具有抵接推动杆15的趋势。止动槽12的斜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t型块121,止动块13与止动槽12的斜面滑动连接的斜边上对应t型块121设置有t型槽131。

参照图3,弹性装置设置为弹簧16,止动块13的斜面上设置有限位孔132,弹簧16的一端与限位孔132的底壁固定连接,弹簧16的另一端与止动槽12的斜面固定连接。尺身2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块ⅰ21,尺框1相对两侧对应限位块ⅰ21开设有凹槽17,尺框1于凹槽17内设置有限位块ⅱ171,限位块ⅱ171接近测量基准面11设置。本实施例中,限位块限位块ⅱ171距测量基准面11之间留有一个限位块ⅰ21的距离。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该深度游标卡尺在测量完成后,按压按压杆151使推动杆15沿止动孔14的轴向朝向尺身2滑动,此过程中,推动杆15抵接制止动块13的一端将推动止动块13在止动槽12内远离推动杆15滑动,同时t型槽131将沿其长度方向与t型块121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且推动杆15接近尺身2一端球冠状的设置使得推动杆15与止动块13支架内的滑动更流畅,由于止动槽12远离尺身2的一侧为斜面,因此止动块13在远离推动杆15滑动的同时逐渐朝向尺身2进行滑动,最后直至止动块13抵紧尺身2,此时测量人员可拿出该深度游标卡尺进行读数,读数完成后即可松开按压杆151,此时,弹簧16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收缩,使止动块13朝向止动孔14进行滑动,止动块13通过弧形面推动推动杆15沿其轴向在止动孔14内背离尺身2进行滑动,使止动块13与推动杆15均回复至原位。限位环141防止了推动杆15掉出止动孔14,又铜鼓设置按压杆151实现了推动杆15沿其轴向在止动孔14内的滑动。限位块ⅱ171与限位块ⅰ21对尺身2沿尺框1的滑动做出了限制,使得尺身2不能滑出尺框1。将尺身2上的刻度线设置在刻度槽22内,防止了尺身2与尺框1之间产生相对滑动时对刻度造成磨损。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