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测试夹具与背光测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97291发布日期:2020-10-23 12:2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背光测试夹具与背光测试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测试夹具与背光测试结构。



背景技术:

在pcb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基板上的沉铜进行背光测试,获取基板的背光级别,以判断基板沉铜的效果。在背光测试过程中,将制作好的背光切片放在金相显微镜下,再将光源调亮,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基板上的透光现象,若透光越少,则说明基板上的沉铜效果越好;若透光越多,则说明基板上的沉铜量越少。

由于背光切片尺寸较小,因此,在测试过程中,很难被固定;同时,在金相显微镜下的底光条件下观察,传统的背光切片周边均无遮盖,导致背光切片的透光观察效果极差,严重影响基板的背光测试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测试夹具与背光测试结构,便于背光切片固定;同时,有利于遮盖背光切片周边,改善测试过程中的观察效果,提高背光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测试夹具,包括: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第二固定座间隔设置、并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用于装入背光切片,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第二固定座分别用于连接所述背光切片的相对两侧;及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第二遮挡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并且分别用于遮盖所述背光切片的相对两端。

上述的背光测试夹具,在背光测试过程中,将背光切片放入安装空间内,使得背光切片位于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之间;再将背光切片分别连接在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上,使得背光切片得到稳定固定;接着,将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分别放在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上,并将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分别移动至背光切片的相对两端,使得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分别覆盖背光切片的相对两端。如此,通过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使得背光切片两端处得到有效遮挡,避免底光从背光切片的两端处发生渗漏。由于背光切片的相对两侧连接在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上,因此,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对背光切片不仅起着固定作用,而且还实现背光切片两侧边处的光线遮挡,如此,使得背光切片的周边均得到有效遮挡,大大改善测试过程中的观察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的第一固定面,所述第一固定面用于连接所述背光切片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面上涂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用于粘接所述背光切片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座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的第二固定面,所述第二固定面用于连接所述背光切片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面上也涂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用于粘接所述背光切片的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挡件上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插入所述安装空间内,并用于与所述背光切片的一端限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挡件上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插入所述安装空间内,并用于与所述背光切片的另一端限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座和/或第二固定座上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遮挡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导向配合的第二导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挡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导向配合的第三导向部。

一种背光测试结构,包括背光切片与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测试夹具,所述背光切片装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且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第二遮挡件分别覆盖所述背光切片的相对两端。

上述的背光测试结构,采用以上的背光测试夹具,在背光测试过程中,将背光切片放入安装空间内,使得背光切片位于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之间;再将背光切片分别连接在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上,使得背光切片得到稳定固定;接着,将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分别放在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上,并将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分别移动至背光切片的相对两端,使得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分别覆盖背光切片的相对两端。如此,通过第一遮挡件与第二遮挡件,使得背光切片两端处得到有效遮挡,避免底光从背光切片的两端处发生渗漏。由于背光切片的相对两侧连接在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上,因此,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对背光切片不仅起着固定作用,而且还实现背光切片两侧边处的光线遮挡,如此,使得背光切片的周边均得到有效遮挡,大大改善测试过程中的观察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测试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测试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测试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述的背光测试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光测试夹具,110、第一固定座,111、第一固定面,120、第二固定座,121、第二固定面,130、安装空间,140、第一遮挡件,141、第一限位件,142、第二导向部,150、第二遮挡件,151、第二限位件,152、第三导向部,160、第一导向部,200、背光切片,21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背光测试夹具100,包括:第一固定座110、第二固定座120、第一遮挡件140及第二遮挡件150。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间隔设置、并形成安装空间130,安装空间130用于装入背光切片200,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分别用于连接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侧。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均设置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并且分别用于遮盖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端。

上述的背光测试夹具100,在背光测试过程中,将背光切片200放入安装空间130内,使得背光切片200位于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之间;再将背光切片200分别连接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使得背光切片200得到稳定固定;接着,将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分别放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并将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分别移动至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端,使得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分别覆盖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端。如此,通过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使得背光切片200两端处得到有效遮挡,避免底光从背光切片200的两端处发生渗漏。由于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侧连接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因此,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对背光切片200不仅起着固定作用,而且还实现背光切片200两侧边处的光线遮挡,如此,使得背光切片200的周边均得到有效遮挡,大大改善测试过程中的观察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切片200为基板进行沉铜后,将基板进行破坏,使得基板上的通孔210暴露出来,所得的测试样品。在制样过程中,通常使用砂纸对通孔210进行打磨,使得通孔210完全暴露出,以便更好的观察。其中,基板可为纸基板、玻璃纤维布基板、复合基板、积层多层板基板及特殊材料基板。

可选地,背光切片200的两侧分别连接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的方式均为粘接、卡接、熔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

可选地,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第一固定座110、第二固定座120、第一遮挡件140及第二遮挡件150的材料,只需满足第一固定座110、第二固定座120、第一遮挡件140及第二遮挡件150的材料均为不透光即可。比如,第一固定座110、第二固定座120、第一遮挡件140及第二遮挡件150的材料均为金属、木材、瓷器、不透明的塑料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一固定座110上设有朝向第二固定座120设置的第一固定面111。第一固定面111用于连接背光切片200的一侧。如此,通过第一固定面111,使得背光切片200的固定操作方便、快捷。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一固定面111上涂有粘接层。粘接层用于粘接背光切片200的一侧。由此可知,背光切片200一侧在第一固定面111上固定方式为粘接,如此,通过粘接,大大方便背光切片200的固定。同时,由于背光切片200尺寸通常较小,因此,通过粘接方式,将背光切片200固定在第一固定面111上,减少固定结构对背光切片200的干涉,使得作业人员更清楚观察背光切片200上的透光情况,如此,保证背光测试结果更加可靠。

可选地,粘接层为环氧树脂类、聚氨酯类、聚酰亚胺类等热固性胶粘剂层;也可为聚甲基丙烯酸酯类、甲醇类等热塑性胶粘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二固定座120上设有朝向第一固定座110设置的第二固定面121。第二固定面121用于连接背光切片200的另一侧,如此,通过第二固定面121,使得背光切片200的固定操作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二固定面121上也涂有粘接层。粘接层用于粘接背光切片200的侧面。如此,将背光切片200粘接在第二固定面121上,使得作业人员更清楚观察背光切片200上的透光情况,有利于保证背光测试结果更加可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一遮挡件140上设有第一限位件141。第一限位件141插入安装空间130内,并用于与背光切片200的一端限位配合。由此可知,在背光切片200的端部遮挡过程中,将第一限位件141插入安装空间130内,并推动第一遮挡件140,使得第一限位件141抵触在背光切片200,此时,第一遮挡件140正好遮挡背光切片200的端部,如此,极大方便了第一遮挡件140的安装,从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测试的测试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二遮挡件150上设有第二限位件151。第二限位件151插入安装空间130内,并用于与背光切片200的另一端限位配合。由此可知,将第二限位件151插入安装空间130内,并推动第二遮挡件150,使得第二限位件151抵触在背光切片200,此时,第二遮挡件150正好遮挡背光切片200的端部,如此,极大方便了第二遮挡件150的安装。同时,通过第一限位件141与第二限位件151配合,有利于将背光切片200夹持在第一限位件141与第二限位件151之间,极大提高了背光切片200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4,第一固定座110上设有第一导向部160;或者,第二固定座120上设有第一导向部160;又或者,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均设有第一导向部160。第一遮挡件140上设有与第一导向部160导向配合的第二导向部142。由此可知,通过第一导向部160与第二导向部142导向配合,使得第一遮挡件140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的移动更加平稳,有效避免第二遮挡件150的移动对背光切片200造成震动,而影响测试结构。其中,当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均设有第一导向部160时,第一遮挡件140上设有两个第二导向部142。

可选地,第一导向部160为导条,第二导向部142为导槽;或者,第一导向部160为导槽,第二导向部142为导条。

具体地,请参考图5,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均设有导槽,第一遮挡件140上间隔设有两个导条。其中,导槽为或者近似为梯形槽结构,导条为或者近似为梯形条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第二遮挡件150上设有与第一导向部160导向配合的第三导向部152。如此,通过第一导向部160与第三导向部152导向配合,使得第二遮挡件150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的移动更加平稳,避免第二遮挡件150的移动对背光切片200造成震动,而影响测试结构。

可选地,第一导向部160为导条,第三导向部152为导槽;或者,第一导向部160为导槽,第三导向部152为导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背光测试结构,包括背光切片200与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测试夹具100。背光切片200装入安装空间130内,且连接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分别覆盖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端。

上述的背光测试结构,采用以上的背光测试夹具100,在背光测试过程中,将背光切片200放入安装空间130内,使得背光切片200位于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之间;再将背光切片200分别连接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使得背光切片200得到稳定固定;接着,将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分别放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并将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分别移动至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端,使得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分别覆盖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端。如此,通过第一遮挡件140与第二遮挡件150,使得背光切片200两端处得到有效遮挡,避免底光从背光切片200的两端处发生渗漏。由于背光切片200的相对两侧连接在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上,因此,第一固定座110与第二固定座120对背光切片200不仅起着固定作用,而且还实现背光切片200两侧边处的光线遮挡,如此,使得背光切片200的周边均得到有效遮挡,大大改善测试过程中的观察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切片200为基板进行沉铜后,将基板进行破坏,使得基板上的通孔210暴露出来,所得的测试样品。在制样过程中,通常使用砂纸对通孔210进行打磨,使得通孔210完全暴露出,以便更好的观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