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密封端接组件和双密封端接组件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0809发布日期:2023-12-30 00:39阅读:15来源:国知局
双密封端接组件和双密封端接组件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密封端接,特别涉及用于水下或海底的连接器到线缆的端接、以及在该端接的制造期间测试密封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1、在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中,在将管缆(umbilical)与海底设备连接时,会使用管缆的海底端接,诸如管缆端接或压头。由于接近和维修海底故障设备成本高且比较困难,这种海底端接需要极其可靠,因此大多数用户都要求在端接上既要有主密封件又要有次密封件,以将各种线缆(诸如电气线缆、光纤线缆、液压线缆或其他线缆)密封在管缆中与水隔离,并保护线缆免受设备中使用的其他液体(诸如油)的侵害。如果其中一个密封件失效,这样就可以提供备用。然而,两个密封件的独立测试是复杂且昂贵的,因此通常实践是将两个密封件一起进行一次测试,并且该测试的肯定结果假设两个密封件均有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一种双密封端接组件包括第一端接主体以及套筒,该套筒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一端接主体;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适于被装配在第一端接主体和套筒之间;在第一端接主体中的测试端口,用于向第一端接主体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供应测试流体;测试端口适于以预定压力接收测试流体,使得在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与在主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和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之间产生压力差。

2、可以通过在相对于环境升高的压力下或在降低的压力下操作的合适设备,将测试流体供应到通往密封件之间的点的测试端口(例如通过在密封件之间的点施加真空或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以在大气压下组装成组件。

3、该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端接主体;其中套筒被连接在第一端接主体与第二端接主体之间以形成腔室;并且,其中该组件还包括适于被装配在第二端接主体与套筒之间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

4、第二端接主体可以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适于被装配在第二端接主体与套筒之间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位于第一部分中;其中测试端口被设置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中,以向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的主密封件与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供应测试流体。

5、测试端口可以适于以预定压力接收测试流体,使得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与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的主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和在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之间形成压力差。

6、该组件还可以包括套筒以及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该套筒被装配到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该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在第二端接主体的外表面和套筒的内表面之间。

7、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可以包括开口以及测试端口,该开口适于容纳关闭件;该测试端口位于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处。

8、测试端口可以适于以预定压力接收测试流体,使得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与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的主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和在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之间形成压力差。

9、该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端接主体,并且套筒被装配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与第三端接主体之间。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一种双密封端接组件测试系统可以包括根据第一方面的双密封组件;以及检测器,用于检测测试流体是否已经通过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中的任何一个。

11、该组件还可以包括:检测器测试端口,用于将已经通过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中的一个密封件的流体提供给检测器。

12、测试流体可以包括氦或氮。

13、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可以包括弹性体。

14、该端接组件可以包括用于光纤线缆或电气线缆的端接。

15、预定压力可以是真空或大于在测试位置处的大气压的1.1倍的压力中的一个。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一种测试海底端接的双密封件的方法包括:将套筒组装到第一端接主体和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在第一主体与套筒之间以及在第二主体与套筒之间设置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以在两个主体之间形成腔室;在位于第一端接主体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与位于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中的任的另一侧上的点之间产生压力差;以及检测测试流体是否已通过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中的任一个。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一种测试海底端接的双密封件的方法包括:在第一端接主体上设置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将套筒组装到第一端接主体,使得密封件位于套筒与第一端接主体之间,从而通过测试端口向第一端接主体的主密封件与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供应测试流体,从而在点与主密封件的另一侧和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之间产生压力差;以及检测测试流体是否已通过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中的任一个。

18、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套筒组装到第二端接主体,以在第一端接主体与第二端接主体之间形成腔室。

19、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关闭件装配至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中的开口;在关闭件的外表面与开口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通过测试端口向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供应测试流体,使得在点与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一部分的主密封件的另一侧和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之间产生压力差;以及检测测试流体是否已通过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中的任一个。

20、该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装配套筒以及在该套筒与第二端接主体之间装配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将测试端口掩埋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中。

21、装配套筒的步骤还可以包括:将套筒装配在第二端接主体的第二部分与第三端接主体之间;在关闭件的外表面与开口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通过测试端口向第一端接主体的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之间的点供应测试流体;以及检测测试流体是否已通过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中的任一个。

22、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已经检测到测试流体已经通过密封件,则更换该密封件;以及重复测试步骤,直到密封被证实。

23、预定压力是真空或大于大气压的1.1倍的压力中的一个。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密封端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括一个第一端接主体以及一个套筒,所述套筒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端接主体;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适于被装配在所述第一端接主体和所述套筒之间;在所述第一端接主体中的一个测试端口,用于向所述第一端接主体的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之间的一个点供应测试流体;所述测试端口适于以预定压力接收测试流体,使得在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之间的所述点与在所述主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和所述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点之间产生压力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被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接主体与所述第二端接主体之间以形成一个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适于被装配在所述第二端接主体与所述套筒之间的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端口适于以预定压力接收测试流体,使得在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之间的所述点与在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主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一个点和在所述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一个点之间形成压力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还包括一个套筒以及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所述套筒被装配到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二部分;所述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在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一个外表面和所述套筒的一个内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一个开口以及一个测试端口,所述开口适于容纳一个关闭件;所述测试端口位于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之间的一个点处。

7.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端口适于以预定压力接收测试流体,使得在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之间的所述点与在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主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一个点和在所述次密封件的另一侧上的一个点之间形成压力差。

8.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还包括第三端接主体,并且所述套筒被装配在所述第二端接主体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端接主体之间。

9.一种双密封端接组件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密封端接组件;以及一个检测器,用于检测测试流体是否已经通过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中的任何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还包括一个检测器测试端口,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中的一个密封件的流体提供给所述检测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流体包括氦或氮。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包括一个弹性体。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接组件包括用于一个光纤线缆或一个电力线缆的一个端接。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压力是真空或大于在测试位置处的大气压的1.1倍的压力中的一个。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双密封端接组件和双密封端接组件测试系统。一种双密封端接组件包括:一个第一端接主体(5);以及一个套筒(3),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端接主体;主密封件和次密封件(30、31),适于被装配在所述第一端接主体和所述套筒之间;在所述第一端接主体中的一个测试端口(18),用于向所述第一端接主体的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之间的一个点(39)供应测试流体;所述测试端口适于以预定压力接收测试流体,使得在所述主密封件和所述次密封件之间的所述点(39)与在所述主密封件(31)的另一侧上的点和所述次密封件(30)的另一侧上的点(7)之间产生压力差。

技术研发人员:J·H·斯潘加德,K·图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门子能源环球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