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盖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1663发布日期:2020-08-21 14:30阅读:9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盖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样本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配合载玻片处理生物样本的液盖膜。



背景技术:

生物样本在处理时,需要将生物样本置于载玻片上,利用液盖膜和载玻片配合形成一个非常薄的反应腔,在反应腔的一端加入反应液,使生物样本与反应液充分反应。以上操作可以通过生物样本处理设备来实现,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408980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样本涂片处理装置(即一种生物样本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两个凸轮架,凸轮架上部安装有加热模组座,加热模组座上部设置有样品组装载架,样品组装载架活动设置在两凸轮支架上并与凸轮配合相连。样品组装载架内插入放置有托盘,托盘上并列放置有多个载玻片,具体的,托盘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隔板,将托盘表面分隔成多个用于放置载玻片的槽位。

载波片上设置有盖板(即液盖膜),液盖膜的形状与槽位形状相配合,液盖膜前端设置有扣头(即卡接部),卡接部通过喇叭状的过渡部与液盖膜主体相连。在加热模组座上设置有与凸轮配合进行横向移动的涂片执行机构(即驱动液盖膜移动的驱动机构),液盖膜的卡接部伸出在槽位外,该卡接部与驱动机构活动配合连接。驱动机构带动液盖膜前后移动,使液盖膜在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液盖膜处于封闭状态时与载玻片并置,并覆盖住载玻片上的生物样本,此时液盖膜主体和载玻片之间形成反应腔,反应腔中用于加入反应液,反应腔的一端为进液口、另一端为出液口。

上述加热模组座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托盘上槽位相对应的加热模组,各加热模组之间具有间隙,在托盘下移到加热模组座上时,托盘上的隔板下部分别嵌入在间隙内,形成与加热模组座的锁定,并且载玻片与加热模组相接触。在加热模组座上设置有多个废液收集口,在加热模组座内还设置有收集腔,各废液收集口连通到收集腔,液盖膜上喇叭状的过渡部与废液收集口的位置对应,收集腔上还设置有负压端口,负压端口连接空气抽取装置(所以上述废液收集口实际上构成了负压口),在围绕加热模组座前部和两侧还设置有废液收集盘。当空气抽取装置开启时,负压口对出液口周围的空气产生吸力,可以使反应液快速充满反应腔或者快速从反应腔中排走。

上述液盖膜的结构还可以参考申请公布号为cn11098755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用于载玻片标本处理的盖片(即一种液盖膜),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下表面两侧外缘设有向下延伸的侧壁,两侧壁下端面与下表面平行,下表面与侧壁之间形成一凹部,凹部与载玻片贴合时形成储液腔(即反应腔),凹部靠近前端部形成进液口、靠近后端部形成出液口。前端部向外延伸形成引流部(即液体分配部),侧壁向外延伸形成引流壁,引流部、引流壁及载玻片之间围成引流腔,引流腔与反应腔连通。引流部包括下表面的前端部依次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第二引流板中部设有向外延伸的引流柱。另外同样的,液盖膜的后端部设有卡接部,卡接部和液盖膜主体之间通过喇叭状的过渡部相连。

以上所述的液盖膜在使用时,虽然空气抽取装置的设置可以使废液收集口(即负压口)对过渡部以及出液口周围的空气产生吸力,加快反应液充满反应腔或者从反应腔中排走,但是负压口与喇叭状的过渡部和出液口之间并没有实现密封,且由于液盖膜需要移动,此处也无法实现绝对密封,也就是说,负压口与大气实际上是连通的,负压口产生的一部分吸力会浪费掉,因此为了满足进液或排液速度,就需要较高配置的空气抽取装置,这样会增加设备成本,而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一些进液或排液速度,这样又会影响生物样本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较高配置的空气抽取装置就可以满足进液或排液速度、使反应液快速充满反应腔或者快速排出反应腔、进而保证生物样本处理效率的液盖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液盖膜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盖膜,包括:

液盖膜主体,液盖膜主体具有下底面以及分别设置在下底面左右两侧的向下延伸的侧壁,左右两个侧壁与下底面之间形成凹部,凹部用于与载玻片贴合以形成反应腔,凹部的前端为进液口、后端为出液口;

卡接部,位于液盖膜主体的后侧,卡接部用于与生物样本处理设备的驱动机构配合连接;

过渡部,连接在卡接部和液盖膜主体之间;

过渡部的下表面高于液盖膜主体的下底面,过渡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隔板,两个隔板的后端与卡接部相连,两个隔板和卡接部共同围成槽口朝向出液口设置的围槽,所述围槽用于与生物样本处理设备的负压口的位置对应、以形成具有恒定负压的负压槽。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生物样本处理设备的空气抽取装置启动时,通过负压口的抽吸,对过渡部以及出液口周围的空气产生吸力,而由于围槽的位置与负压口对应,并且围槽的槽口朝向出液口,因此围槽能够短暂形成一个恒定负压的负压槽(即围槽内的气压比较低),从而引导反应液快速向出液口移动,提高进液时液体的扩散速度,使反应液快速充满反应腔,或者在排液时使反应液快速排出反应腔,保证生物样本的处理效率。由于围槽形成了负压槽,围槽内的气压比较低,削弱了负压口与大气之间的连通效果,使负压口产生的吸力被充分利用,因此不需要较高配置的空气抽取装置就可以满足进液或排液速度的需要。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制造,并更容易形成负压槽,两个隔板平行设置,两个隔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为了加快反应液充满或排出反应腔,两个隔板之间的对称平面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之间的对称平面共面。

进一步的,为了使负压槽能够覆盖更宽,使引导效果更好,两个隔板的前端与液盖膜主体的下底面之间具有间隔。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制造,保证使用效果,两个隔板的下端面与卡接部的下端面齐平。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制造,保证使用效果,两个隔板的下端面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的下端面齐平。

进一步的,为了加快进液时反应液的扩散速度,保证扩散均匀,减少反应液的消耗量,减少气泡形成概率,提高反应质量,液盖膜主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反应腔连通的液体分配部,液盖膜主体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用于将反应液引入到液体分配部上的引流柱,所述围槽的槽口正对引流柱设置,液体分配部的下表面呈阶梯形、且由后向前依次向上倾斜延伸至引流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液盖膜在生物样本处理设备上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图1中加热模组座、加热模组、托盘以及液盖膜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液盖膜与载玻片的配合使用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正面);

图5为本发明的液盖膜与载玻片的配合使用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背面);

图6为本发明的液盖膜与载玻片的配合使用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压紧装置;2-加热模组;3-托盘;31-隔板;4-加热模组座;41-负压口;5-液盖膜;50-进液口;51-卡接部;52-减重槽;53-右侧壁;54-引流柱;55-左侧壁;56-下底面;57-出液口;58-过渡部;59-隔板;6-驱动机构;7-载玻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中液盖膜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和图6所示,包括液盖膜主体,液盖膜主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减重槽52。结合图5所示,液盖膜主体具有下底面56以及分别设置在下底面56左右两侧的向下延伸的侧壁,分别是左侧壁55和右侧壁53,左侧壁55、右侧壁53与下底面56之间形成凹部,凹部用于与载玻片7贴合以形成反应腔。结合图7所示,凹部的前端为进液口50、后端为出液口57,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未与载玻片7贴合上,实际使用时是相贴的。

液盖膜主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反应腔连通的液体分配部(进液口50所对应的位置),液盖膜主体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用于将反应液引入到液体分配部上的引流柱54,引流柱54为锥形引流柱,液体分配部的下表面呈阶梯形、且由后向前依次向上倾斜延伸至引流柱54,液体分配部被构造成反应液从入口分配到载玻片同一宽度上。加入反应液时,将反应液加到引流柱54上,保证液体加到载玻片水平的中间位置,由于锥部特殊结构,会使液体从中间开始从上往下均匀扩散,会快速充满液体分配部,然后反应液会与反应腔同宽度均匀快速扩散整个反应腔即可均匀覆盖生物样本,促使生物样本与反应液充分反应,提高染色质量。同时还可以减少液体的消耗量,降低气泡形成的概率。

液盖膜还包括位于液盖膜主体后侧的卡接部51,如图1所示,卡接部51用于与生物样本处理设备的驱动机构6配合连接,驱动机构6可以带动液盖膜前后移动。液盖膜还包括连接在卡接部51和液盖膜主体之间的过渡部58,液盖膜整体为一体成型,过渡部58呈喇叭状,过渡部58的上表面与卡接部51的上表面以及液盖膜主体的上表面分别齐平。

以上所述液盖膜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发明中的液盖膜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液盖膜的过渡部58的下表面高于液盖膜主体的下底面56(如图7所示),过渡部58的下表面为平面。如图5所示,过渡部58的下表面上一体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隔板59,两个隔板59的后端与卡接部51一体相连,两个隔板59和卡接部51共同围成槽口朝向出液口57设置的围槽,围槽的槽口正对引流柱54设置。两个隔板59的前端与液盖膜主体的下底面56之间具有间隔,也即隔板59的前端没有延及到出液口57处。

两个隔板59平行设置,两个隔板59之间的间距小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并且两个隔板59之间的对称平面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之间的对称平面共面。两个隔板59的下端面与卡接部51的下端面以及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的下端面分别齐平。

本发明的液盖膜在使用时,利用如图1所示的生物样本处理设备,生物样本处理设备包括凸轮架,凸轮架上部安装有加热模组座4,加热模组座4上部设置有样品组装载架,样品组装载架活动设置在两凸轮支架上并与凸轮配合相连。样品组装载架内插入放置有托盘3,如图2和图3所示,托盘3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隔板31,将托盘3表面分隔成多个用于放置载玻片7的槽位(图1~图3中暂未放置载玻片)。

加热模组座4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托盘3上槽位相对应的加热模组2,各加热模组2之间具有间隙,在托盘3下移到加热模组座4上时,托盘3上的隔板31下部分别嵌入在间隙内,形成与加热模组座4的锁定,加热模组2的上表面构成用于支撑载玻片7的支撑面,也即载玻片7与加热模组2相接触。

液盖膜主体的形状与槽位形状相配合,液盖膜5的卡接部51伸出在槽位外,并与生物样本处理设备的驱动机构6配合连接,驱动机构6带动液盖膜5前后移动,使液盖膜5在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液盖膜5在前后移动过程中,上部的压紧装置1顶压液盖膜5的上表面。液盖膜5处于封闭状态时与载玻片7并置,并覆盖住载玻片7上的生物样本,此时液盖膜主体和载玻片7之间形成反应腔,反应腔的前端为进液口、后端为出液口。

加热模组座4上设置有多个负压口41,负压口41与每一个液盖膜5的过渡部58以及出液口57的位置对应,加热模组座4内还设置有负压腔,各负压口41与负压腔连通,负压腔的底部设置有负压连接口,负压连接口连接空气抽取装置。当空气抽取装置开启时,负压口对过渡部58以及出液口57周围的空气产生吸力,加快反应液充满反应腔或者从反应腔中排走。

生物样本在处理时,首先控制液盖膜5处于封闭状态,开启空气抽取装置,然后将反应液加到引流柱54上,反应液首先进入液体分配部,然后向反应腔中均匀扩散,在此过程中,由于负压口41对过渡部58以及出液口57周围的空气产生吸力,两个隔板59和卡接部51共同围成的围槽与负压口41位置对应,且围槽的槽口朝向出液口,因此围槽能够短暂形成一个恒定负压的负压槽(即围槽内的气压比较低),从而引导反应液快速向出液口移动,提高进液时液体的扩散速度,使反应液快速充满反应腔。

同理,在反应结束后开启空气抽取装置,可以使反应液快速排出反应腔,从而保证了生物样本的处理效率。由于围槽形成了负压槽,围槽内的气压比较低,削弱了负压口与大气之间的连通效果,使负压口产生的吸力被充分利用,因此不需要较高配置的空气抽取装置就可以满足进液或排液速度的需要。

在液盖膜的其他实施例中,在不影响生物样本处理结果的情况下,液盖膜主体的前端也可以不设置引流柱,反应液直接加入到液体分配部上,或者也可以不设置液体分配部,反应液直接加入到反应腔中。

在液盖膜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隔板的下端面也可以稍微高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的下端面。

在液盖膜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隔板的下端面也可以稍微低于或稍微高于卡接部的下端面。

在液盖膜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隔板的前端也可以延伸到液盖膜主体的下底面处,两者之间没有间隔,也即围槽与凹部直接连通。

在液盖膜的其他实施例中,当两个隔板平行设置时,两个隔板之间的对称平面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之间的对称平面可以不共面,而是平行的。

在液盖膜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隔板可以不是平行的,而是呈八字状布置,与喇叭状的过渡部相匹配,此时两个隔板之间的最大间距可以小于或等于液盖膜主体的左右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

在液盖膜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托盘的结构不同,液盖膜的过渡部也可以不是喇叭状,而是矩形或正方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