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2797发布日期:2021-12-07 22:43阅读:82来源:国知局
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元件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镜头检测机台中,现有承载托盘在放置待测镜头时需粘贴玻璃片来作为承靠面保持待测镜头的平稳放置,在对焦时则需要手动调节至中心位置。
3.传统的承载托盘具备如下缺点:
4.(1)承载托盘不能适配不同尺寸的待测镜头,使得不同的待测镜头需定制不同的承载托盘,增加成本;
5.(2)对焦过程中需选择承载托盘旋钮,造成待测镜头旋转,但承载托盘无法显示旋转角度,依靠肉眼判断误差大且不精准;
6.(3)不同的承载托盘需要不同玻璃厚度、尺寸及材质,且贴玻璃易受人为操作的影响,其平整度低且易污染,对量测结果造成负面影响。
7.(4)待测镜头调焦定位不准,造成实验误差且易损坏测试产品。
8.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


技术实现要素:

9.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的待测镜头、无需玻璃支撑、可准确表达操作过程中旋转角度以及精确定位的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
10.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包括:
11.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通光孔、容置腔以及图像采集单元,所述容置腔由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内部凹陷形成,所述第一通光孔贯穿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图像采集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12.上盖,所述上盖设置于所述中间部表面并覆盖所述容置腔,所述上盖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二通光孔及角度标尺,所述第二通光孔贯穿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角度标尺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表面;以及
13.下盖,所述下盖设置于所述中间部远离所述上盖一侧,所述下盖包括第三主体部及第三通光孔,所述第三通光孔贯穿所述第三主体部。
14.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部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容置腔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上盖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下盖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
15.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包括底壁及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侧壁,所述侧壁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通光孔贯穿所述底壁及所述第二表面。
16.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图像采集单元设置于所述侧壁,所述图像采集单元朝向所述第一通光孔。
17.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光孔、所述第二通光孔及所述第三通光孔在所述中间
部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8.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部还包括柔性固定圈,所述柔性固定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光孔中,所述柔性固定圈包括一第四通光孔,所述第四通光孔贯穿所述柔性固定圈。
19.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为透明材质。
20.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下盖为圆形,所述上盖远离所述中间部的表面为第三表面,所述角度标尺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三表面。
21.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上盖相较于所述中间部旋转的夹角。
22.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还包括防尘盖,所述防尘盖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光孔中。
2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至少具备如下优点:
24.(1)设置于第一通光孔的柔性固定圈可通过过盈配合与不同尺寸的待测镜头实现固定,使得其可以适配多种不同尺寸的待测镜头,降低测试成本。
25.(2)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无需玻璃片做承靠面,可使光线百分百通过,也减少玻璃厚度、材质及表面污染造成的测试误差。
26.(3)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装置,该图像采集装置一方面可以提升待测镜头安放时的精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动化对焦,从而减少手动调节的误差。
27.(4)上盖设置有角度标尺及显示单元,角度标尺可使上盖旋转过程更加精确,同时显示单元可以对所旋转的角度进行精确显示,进一步实现精确对焦。
28.(5)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包括防尘盖,可以使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形成封闭空间,可有效避免污染。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的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的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的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的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的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3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5.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
ꢀꢀꢀꢀꢀꢀꢀꢀꢀꢀꢀꢀꢀꢀ136.中间部
ꢀꢀꢀꢀꢀꢀꢀꢀꢀꢀꢀꢀꢀꢀꢀꢀꢀꢀꢀꢀꢀꢀꢀꢀꢀꢀꢀꢀ
10
37.第一主体部
ꢀꢀꢀꢀꢀꢀꢀꢀꢀꢀꢀꢀꢀꢀꢀꢀꢀꢀꢀꢀꢀꢀꢀꢀ
101
38.第一通光孔
ꢀꢀꢀꢀꢀꢀꢀꢀꢀꢀꢀꢀꢀꢀꢀꢀꢀꢀꢀꢀꢀꢀꢀꢀ
102
39.容置腔
ꢀꢀꢀꢀꢀꢀꢀꢀꢀꢀꢀꢀꢀꢀꢀꢀꢀꢀꢀꢀꢀꢀꢀꢀꢀꢀꢀꢀ
103
40.底壁
ꢀꢀꢀꢀꢀꢀꢀꢀꢀꢀꢀꢀꢀꢀꢀꢀꢀꢀꢀꢀꢀꢀꢀꢀꢀꢀꢀꢀꢀꢀ
1031
41.侧壁
ꢀꢀꢀꢀꢀꢀꢀꢀꢀꢀꢀꢀꢀꢀꢀꢀꢀꢀꢀꢀꢀꢀꢀꢀꢀꢀꢀꢀꢀꢀ
1032
42.图像采集单元
ꢀꢀꢀꢀꢀꢀꢀꢀꢀꢀꢀꢀꢀꢀꢀꢀꢀꢀꢀꢀꢀꢀ
104
43.第一表面
ꢀꢀꢀꢀꢀꢀꢀꢀꢀꢀꢀꢀꢀꢀꢀꢀꢀꢀꢀꢀꢀꢀꢀꢀꢀꢀ
105
44.第二表面
ꢀꢀꢀꢀꢀꢀꢀꢀꢀꢀꢀꢀꢀꢀꢀꢀꢀꢀꢀꢀꢀꢀꢀꢀꢀꢀ
106
45.柔性固定圈
ꢀꢀꢀꢀꢀꢀꢀꢀꢀꢀꢀꢀꢀꢀꢀꢀꢀꢀꢀꢀꢀꢀꢀꢀ
107
46.第四通光孔
ꢀꢀꢀꢀꢀꢀꢀꢀꢀꢀꢀꢀꢀꢀꢀꢀꢀꢀꢀꢀꢀꢀꢀꢀ
108
47.上盖
ꢀꢀꢀꢀꢀꢀꢀꢀꢀꢀꢀꢀꢀꢀꢀꢀꢀꢀꢀꢀꢀꢀꢀꢀꢀꢀꢀꢀꢀꢀ
11
48.第二主体部
ꢀꢀꢀꢀꢀꢀꢀꢀꢀꢀꢀꢀꢀꢀꢀꢀꢀꢀꢀꢀꢀꢀꢀꢀ
111
49.第二通光孔
ꢀꢀꢀꢀꢀꢀꢀꢀꢀꢀꢀꢀꢀꢀꢀꢀꢀꢀꢀꢀꢀꢀꢀꢀ
112
50.角度标尺
ꢀꢀꢀꢀꢀꢀꢀꢀꢀꢀꢀꢀꢀꢀꢀꢀꢀꢀꢀꢀꢀꢀꢀꢀꢀꢀ
113
51.显示单元
ꢀꢀꢀꢀꢀꢀꢀꢀꢀꢀꢀꢀꢀꢀꢀꢀꢀꢀꢀꢀꢀꢀꢀꢀꢀꢀ
114
52.第三表面
ꢀꢀꢀꢀꢀꢀꢀꢀꢀꢀꢀꢀꢀꢀꢀꢀꢀꢀꢀꢀꢀꢀꢀꢀꢀꢀ
115
53.下盖
ꢀꢀꢀꢀꢀꢀꢀꢀꢀꢀꢀꢀꢀꢀꢀꢀꢀꢀꢀꢀꢀꢀꢀꢀꢀꢀꢀꢀꢀꢀ
12
54.第三主体部
ꢀꢀꢀꢀꢀꢀꢀꢀꢀꢀꢀꢀꢀꢀꢀꢀꢀꢀꢀꢀꢀꢀꢀꢀ
121
55.第三通光孔
ꢀꢀꢀꢀꢀꢀꢀꢀꢀꢀꢀꢀꢀꢀꢀꢀꢀꢀꢀꢀꢀꢀꢀꢀ
122
56.防尘盖
ꢀꢀꢀꢀꢀꢀꢀꢀꢀꢀꢀꢀꢀꢀꢀꢀꢀꢀꢀꢀꢀꢀꢀꢀꢀꢀꢀꢀ
13
57.待测镜头
ꢀꢀꢀꢀꢀꢀꢀꢀꢀꢀꢀꢀꢀꢀꢀꢀꢀꢀꢀꢀꢀꢀꢀꢀꢀꢀ
20
58.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59.以下描述将参考附图以更全面地描述本技术内容。附图中所示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本技术透彻和完整,并且将本技术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60.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技术。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文中使用时,“包括”和/或“包含”或“包括”和/或“包括”或“具有”和/或“具有”,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61.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此外,除非文中明确定义,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和本技术内容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62.以下内容将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须注意的是,参考附图中所描绘的组件不一定按比例显示;而相同或类似的组件将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或类似的技术用语。
63.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64.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1,包括中间部10、上盖11、下盖12以及防尘盖13,上盖11及下盖12设置于中间部10相背的两侧,防尘盖13与上盖11可拆卸的连接。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1用于放置一待测镜头20。
65.中间部10包括第一主体部101、第一通光孔102、容置腔103以及图像采集单元104,容置腔103由第一主体部101向内部凹陷形成,第一通光孔102贯穿第一主体部101,图像采集单元104设置于容置腔103内。
66.于一实施例中,中间部10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05及第二表面106,容置腔103由第一表面105向第二表面106的方向凹陷形成,容置腔103贯穿中间部10的至少部分,上盖11与第一表面105接触,下盖12与第二表面106接触。
67.于一实施例中,容置腔103包括底壁1031及侧壁1032,侧壁1032与底壁1031连接,侧壁1032连接第一表面105及底壁1031,第一通光孔102贯穿底壁1031及第二表面106。
68.于一实施例中,图像采集单元104设置于侧壁1032表面,图像采集单元104朝向第一通光孔102。具体的,图像采集单元104可以为深原感测镜头或光电耦合器(ccd)镜头,图像采集单元104的尾部与侧壁1032连接,图像采集单元104的光信号捕捉端口朝向设置于容置腔103中的待测镜头20,当待测镜头设置于第一通光孔102中时,图像采集单元104朝向第一通光孔102。如图5所示,图像采集单元104可以对待测镜头20的摆放位置、角度进行测量,提升待测镜头20的摆放精度,进一步提升测试精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动化对焦,从而减少手动调节的误差。
69.于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101内部可包括电源、电路板、处理器、电连接线等必要的电性元件,使得第一主体部101可为图像采集单元104提供必要的电性支持。
70.中间部10还包括柔性固定圈107,柔性固定圈107设置于第一通光孔102中,柔性固定圈107包括一第四通光孔108,第四通光孔108贯穿柔性固定圈107。于一实施例中,柔性固定圈107为具备吸附能力的材质,其可以为无机吸附材料、有机吸附材料、碳质吸附材料、高分子吸附材料及纳米吸附材料等;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固定圈107的材质为硅胶,柔性固定圈107可通过吸附及过盈配合的方式对待测镜头20进行固定,光线可通过第四通光孔108照射至待测镜头20。
71.上盖11设置于中间部10表面并覆盖容置腔103,上盖11包括第二主体部111、第二通光孔112及角度标尺113。第二通光孔112贯穿第二主体部111,角度标尺113设置于第二主体部111远离中间部10的表面。
72.于一实施例中,上盖11对应容置腔103的区域可向中间部10方向凹陷,使得上盖11可与中间部10卡合。
73.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通光孔112对应第一通光孔102及第四通光孔108设置,具体的,第二通光孔112、第一通光孔102及第四通光孔108在第二表面106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4.于一实施例中,上盖11远离中间部10的表面为第三表面115,角度标尺113均匀分布于第三表面115。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1、中间部10以及下盖12为圆形,角度标尺113均匀分布于圆形的第三表面115,角度标尺113为360
°
等分角度标尺,可用于显示上盖11的旋转角度。
75.上盖11还包括显示单元114,显示单元114用于显示上盖11相较于中间部10旋转的夹角。于一实施例中,显示单元114可内嵌于第二主体部111,显示单元114可以为led显示屏、数字显示屏、触摸显示屏、液晶显示屏、3d显示屏等。
76.防尘盖13可拆卸的设置于第二通光孔112中,使光学元件检测辅助装置1形成封闭空间,可有效避免污染。
77.下盖12设置于中间部10远离上盖11一侧,下盖12包括第三主体部121及第三通光孔122,第三通光孔122贯穿第三主体部121。
78.于一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122对应第二通光孔112及第三通光孔122设置,具体的,第二通光孔112、第一通光孔102及第三通光孔122在第二表面106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9.于一实施例中,下盖12可以为透明材质。
80.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