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体安装装置及整体式浮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13601发布日期:2020-11-20 12:16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体安装装置及整体式浮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土层冲刷监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浮体安装装置及整体式浮体装置。



背景技术:

土层冲刷监测技术可运用的领域甚广,无论是河道、堤防、桥墩还是地埋管道,均可通过土层冲刷监测技术获知当前的结构稳定状况。

相关技术中,有多种用于监测土层冲刷情况的方法,比如:实地测量法,通过标尺或者声波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同一地点的土层高度进行测量,从而获知土层冲刷情况的基础数据;浮体监测法,通过在土层内埋设多个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的浮体,当土层上表面被冲刷至其中一个浮体处时,该浮体倘若位于水中则上浮至水面,完成上浮后发送带有身份信息的信号,由基站等设备接受信号并反馈到服务端,随着土层上表面不断下降,不同埋设深度的浮体也不断上浮并发送信号,最终通过上述方法可获知土层冲刷情况的基础数据。

针对于上述第二种浮体监测法,在埋设阶段,需要操作者先挖出预挖孔,然后将多个浮体依次放入预挖孔内,且放入相邻两个浮体之间,还需要填入对应土层的土料,从而还原该位置的土质情况。上述这种方法的埋设过程,存在埋设难度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降低埋设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浮体安装装置及整体式浮体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浮体安装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浮体安装装置,包括套管、抵接于所述套管一端的底座、位于所述套管外的多根拉绳,所述拉绳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拉绳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套管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套管包括若干节沿所述套管轴向依次拼接的单元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所有浮体和设于浮体间的土料呈一体式放入预挖孔内,提高放入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套管呈拼接式,相当于缩短了操作通道,能更为准确、轻松的将浮体摆放至合适的高度和合适的形态,从而降低了操作难度。

优选的,所述拉绳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连接有配重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者解开拉绳并撤去套管后,配重体可带动拉绳端部下降到预挖孔的靠下位置,甚至底部,则在后期冲刷阶段,拉绳不易随水体流动而向外漂扬,从而降低拉绳与水体中流动的杂物缠绕而拉动底座偏移的概率。

优选的,所述配重体上设有用于与其余任意一个配重体连接的连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两根拉绳为例,即存在两个配重体;两根拉绳的实际固定过程中,可将两根拉绳先互相缠绕,直至当两个配重体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在一起后,两根拉绳能处于绷紧状态,从而使得套管和底座能相互抵紧,并降低套管内的土料从套管下端泄露的概率。上述设置,主要提供了除了拉绳绑接以外的第二种拉绳固定方式。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配重体外壁的螺纹杆、固定于所述配重体外壁的配合件,配合件的一端开有与螺纹杆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一个配重体上的螺纹柱可被其余任意一个配重体上的配合件相螺纹配合,最终可实现任意多个配重体能串联连接成一体,尤其是奇数个配重体的情况下,也能照样实现上述第二种拉绳固定方式。

优选的,所述套管的内径由靠近所述底座一端至远离所述底座一端呈逐渐缩小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者需要将套管从预挖孔内取出时,塔形设置的套管内壁可降低套管对套管内土料和浮体的触碰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套管的取出难度。

优选的,所述套管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组导线环组,且每组导线环组对应一根拉绳,拉绳穿过对应的一组导线环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线环用于限制拉绳的位置,以及导向拉绳,使拉绳上端能更稳定的固定到套管上端处。

优选的,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套管的一侧固定有定位桩,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套管的一侧连接有用于连接浮体的系绳,且系绳位于套管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桩用于穿入预挖孔的孔底,当浮体被冲刷出土层上表面并上浮至水面后,系绳可限制浮体的位置,以降低浮体随水流跑远的概率,利于后期回收利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整体式浮体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整体式浮体装置,包括浮体安装装置,还包括设于套管内的浮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浮体装置内可包含有多个浮体,且多个浮体可一体式安装入预挖孔内,提高浮体放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式出当浮体安装装置安装入预挖孔内时的位置、状态、结构;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浮体安装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浮体安装装置的配重体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整体式浮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式出该产品安装入预挖孔内时的位置、状态、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1、浮体;11、土层上表面;12、预挖孔;13、土料;2、套管;21、单元管;3、底座;31、定位桩;32、系绳;4、拉绳;5、配重体;51、连通孔;52、活动腔;53、滑块;54、抵接块;55、卡接齿;56、弹簧;6、导线环;7、连接组件;71、螺纹杆;72、配合件;73、螺纹孔;8、浮体安装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针对于现有的浮体监测法,需要操作者将浮体1逐个放入预挖孔12内,且在放入浮体1前,操作者通常需要先填入土料13,以控制待放入浮体1的安装深度;由于操作窗口较小,且操作通道较为狭长,当操作者需要将浮体1摆放至准确高度时,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即存在操作难度较高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浮体安装装置。

实施例1:

参考图1,浮体1安装装置包括套管2、抵接于套管2下端的底座3、位于套管2外的多根拉绳4,拉绳4一端连接于底座3,拉绳4另一端延伸至套管2上端。套管2包括若干节沿套管2轴向依次拼接的单元管21。

操作者可将第一根单元管21立于底座3上表面,并将浮体1和土料13放入到第一根单元管21内,同时借助土料13的填充属性,控制浮体1在套管2内的高度为合适值;然后在第一根单元管21上端安装上第二根单元管21,并在该单元管21内完成浮体1和土料13的填入,同理,完成剩余单元管21、浮体1和土料13的安装设置;之后将多根拉绳4的另一端通过绑接等形式固定在套管2上端,以实现底座3与套管2的抵紧;操作者挖出预挖孔12,并将套管2和底座3搬运至预挖孔12处,以及放入预挖孔12内,且以底座3位于套管2下端的状态放入;放入完成后解开拉绳4,将套管2从预挖孔12内取出。

通过上述设置,其中一点是,可将所有浮体1和设于浮体1间的土料13呈一体式放入预挖孔12内,提高放入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套管2呈拼接式,相当于缩短了操作通道,能更为准确、轻松的将浮体1摆放至合适的高度和合适的形态,从而降低了操作难度。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相邻单元管21之间的拼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也可以是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当相邻单元管21之间的拼接方式是螺纹连接时,可选为,靠下的单元管21上端口内侧设有环槽,环槽槽壁上设有第一螺纹,相邻且靠上的单元管21下端口外侧也设有环槽,环槽槽壁上设有第二螺纹,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可螺纹配合;且当相邻两根单元管21相拼接时,相邻两根单元管21的拼接处无明显凸起或凹陷,从而使得套管2的外壁和内壁沿套管2轴向尽量平整。

另外一点需说明的是,填入套管2内的土料13需选用特定的土料13,以在套管2埋入预挖孔12内后,套管2内的土料13与套管2外的土料13在高度上相吻合,以最大程度还原该位置的土质情况,提高冲刷监测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拉绳4的数量可选为两根,但不局限于两根,多根拉绳4延伸至套管2上端可相互绑接。拉绳4远离底座3的一端连接有配重体5,配重体5的价值在于:当操作者解开拉绳4并撤去套管2后,配重体5可带动拉绳4端部下降到预挖孔12的靠下位置,甚至底部,则在后期冲刷阶段,拉绳4不易随水体流动而向外漂扬,从而降低拉绳4与水体中流动的杂物缠绕而拉动底座3偏移的概率;配重体5可选为密度较大的金属块。

套管2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组导线环组,导线环6的组数等于拉绳4的数量,并一一对应,拉绳4穿过对应的一组导线环组,导线环6用于限制拉绳4的位置,以及导向拉绳4,使拉绳4上端能更稳定的固定到套管2上端处。每组导线环组的导线环6数量可选设有多个,且可选每个单元管21外壁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导线环6;导线环6的环内径需大于配重体5的外径,以允许配重体5能穿过导线环6;导线环6可凸出于套管2外壁设置,也可以通过在套管2外壁上挖孔以形成导线环6。

套管2的内径由下端至上端呈逐渐缩小设置,大致呈塔形,则当操作者需要将套管2从预挖孔12内取出时,塔形设置的套管2内壁可降低套管2对套管2内土料13和浮体1的触碰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套管2的取出难度。

底座3上表面的外缘开有阶梯环槽,套管2的下端端口内侧开有与阶梯环槽配合的配合环槽,阶梯环槽和配合环槽的配合下,套管2和底座3能配合的更为准确、稳定。

底座3下表面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定位桩31,定位桩31下端呈尖端设置,用于穿入预挖孔12的孔底;底座3上表面连接有若干根系绳32,且系绳32位于套管2内,系绳32远离底座3的一端用于连接浮体1,一根系绳32对应一个浮体1;当浮体1被冲刷出土层上表面11并上浮至水面后,系绳32可限制浮体1的位置,以降低浮体1随水流跑远的概率,利于后期回收利用。

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运用本实施例的浮体安装装置,可将所有浮体1和设于浮体1间的土料13呈一体式放入预挖孔12内,提高放入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套管2呈拼接式,相当于缩短了操作通道,能更为准确、轻松的将浮体1摆放至合适的高度和合适的形态,从而降低了操作难度。

实施例2: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拉绳4位于套管2上端处的固定方式存在不同,具体为:

配重体5上设有用于与其余任意一个配重体5连接的连接组件7,连接组件7包括固定于配重体5外壁的螺纹杆71、固定于配重体5外壁的配合件72,配合件72的一端开有与螺纹杆71螺纹配合的螺纹孔73。

本实施例以两根拉绳4为例,即存在两个配重体5;两根拉绳4的实际固定过程中,可将两根拉绳4先互相缠绕,直至当两个配重体5螺纹连接在一起后,两根拉绳4能处于绷紧状态,从而使得套管2和底座3能相互抵紧,并降低套管2内的土料13从套管2下端泄露的概率。

当具有更多条拉绳4和更多个配重体5时,同理,多根拉绳4可先互相缠绕,然后将多个配重体5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拉绳4的固定连接方式。

实施例3: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拉绳4位于套管2上端处的固定方式存在不同,具体为:

配重体5侧壁上贯穿有连通孔51,拉绳4穿过连通孔51,配重体5内设有活动腔52,活动腔52内滑动连接有“回”形的滑块53,滑块53上固定有抵接块54,抵接块54一端穿出至配重体5外且与配重体5滑动连接,滑块53上固定有卡接齿55,卡接齿55穿入至连通孔51内并接触于拉绳4;抵接块54和卡接齿55位于拉绳4的两侧,且活动腔52的腔壁与滑块53之间还连接有多根弹簧56,弹簧56用于推动滑块53上的卡接齿55卡紧拉绳4,以降低拉绳4相对于配重体5相对滑动的概率。

配重体5的外壁上设有用于与其余任意一个配重体5连接的连接组件7,连接组件7包括固定于配重体5外壁的螺纹杆71、固定于配重体5外壁的配合件72,配合件72的一端开有与螺纹杆71螺纹配合的螺纹孔73。

本实施例以两根拉绳4为例,即存在两个配重体5;可先将两个配重体5通过连接组件7连接在一起,然后完成拉绳4的绷紧处理,具体为:按压抵接块54,使弹簧56被压缩,同时卡接齿55松开对拉绳4的卡紧,之后拉动拉绳4直至绷紧状态,再松开对抵接块54的控制,在弹簧56的推动下,卡接齿55重新卡紧拉绳4;当两根拉绳4均处于绷紧状态时,即完成了拉绳4的固定,也就使得套管2和底座3能相互抵紧,并降低套管2内的土料13从套管2下端泄露的概率。

当具有更多条拉绳4和更多个配重体5时,同理,多个配重体5可先通过连接组件7串联在一起,然后对每条拉绳4进行绷紧处理。

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拉绳4的固定连接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整体式浮体装置。

参照图4,整体式浮体装置包括实施例1至3中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浮体安装装置8,还包括设于套管2内的浮体1。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整体式浮体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实际安装过程中,需要向套管2内填入土料13,以使浮体1能定位在合适的高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