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激光雷达的激光单元以及激光雷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47994发布日期:2022-03-15 22:0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用于激光雷达的激光单元以及激光雷达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激光雷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激光雷达的激光单元以及激光雷达。


背景技术:

2.激光雷达(lidar)在自动驾驶中承担了路沿检测、障碍物识别以及实时定位与绘图(slam)等重要任务。
3.具体地,lidar系统包括激光发射系统和光接收系统。激光发射系统包括激光单元,产生发射光脉冲,所述发射光脉冲入射到目标物上反射并产生回波光束,最终所述回波光束被光接收系统所接收。接收系统准确地测量入射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且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
4.激光雷达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由于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和测距远等优点,激光雷达在无人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5.而公开的技术中激光雷达的激光单元存在发射功率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激光雷达的激光单元以及激光雷达,用于降低激光发射功率。
7.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激光雷达的激光单元,所述激光单元包括发光面,用于提供投射向目标物的发射光,所述发射光经由目标物后形成回波光束,被光接收装置接收;所述发光面包括:用于靠近所述光接收装置设置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光接收装置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为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为第二方向;所述激光单元的发光面包括:排布有发光点的有效发光区和未排布有发光点的非有效发光区;所述有效发光区沿第一方向包括多个子发光区,分别用于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探测。
8.可选地,沿第一方向,所述多个子发光区的发光点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9.可选地,沿第一方向,所述多个子发光区在第二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
10.可选地,所述有效发光区中所有发光点同时发射光,和/或选择对应不同目标物距离的子发光区发光。
11.可选地,各子发光区沿第一方向用于探测目标物的距离逐渐减小。
12.可选地,靠近第一端的子发光区为第一子发光区,用于探测第一距离以上的目标物;靠近第二端的子发光区为第二子发光区,用于探测第二距离以下的目标物,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13.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子发光区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区之间包括多个第三子发光区,用于探测所述第二距离至所述第一距离之间的目标物。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发光区和第二子发光区为矩形,所述第三子发光区为梯形或
矩形。
15.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三子发光区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为基准部,相邻各第三子发光区的基准部之间的间距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
16.可选地,所述有效发光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方向的尺寸。可选地,所述子发光区中发光点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呈交替式排布;或者,所述子发光区中发光点呈矩阵式排布。
17.可选地,所述激光单元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18.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激光雷达,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单元,用于提供投射向目标物的发射光,所述发射光经由目标物后形成回波光束;光接收装置,靠近所述激光单元的第一端设置,用于探测所述回波光束。
19.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有效发光区的所有发光点发光,并控制所述光接收装置接收探测信号。
20.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探测信号获得目标物的距离信息,控制与所述距离信息相对应的子发光区内的发光点发光。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22.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激光单元的发光面包括:排布有发光点的有效发光区和未排布有发光点的非有效发光区;所述有效发光区沿第一方向包括多个子发光区,分别用于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测量;相对于整个发光面排布发光点的激光单元,排布有发光点的有效发光区占据整个发光面的一部分,从而减小了整个发光面上发光点占据的面积;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光单元通过在局部区域的发光面上设置发光点,同时所述多个子发光区能够分别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探测,这样在实现激光雷达对不同距离目标物保证测距性能的基础上优化了发光点的排布方式,减少了发光面上发光点的数量,从而减小了激光单元的发射功率以及激光单元所产生的热量。
23.可选方案中,沿第一方向,所述多个子发光区的尺寸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排布有发光点的子发光区的面积逐渐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激光单元的发射功率以及激光单元所产生的热量。
24.可选方案中,沿第一方向,所述多个子发光区的发光点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发光点的密度减小可以进一步减少发光点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激光单元的发射功率以及激光单元所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25.图1为激光雷达光路示意图;
26.图2为图1所示激光雷达探测到的回波信号强度随距离变化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激光单元第一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激光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29.图5至图8分别示意了图4所示的激光单元探测不同距离目标物产生的回波光斑;
30.图9为本发明激光单元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31.图10为本发明激光单元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32.图11为本发明激光单元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33.图12为本发明激光单元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34.图13为本发明激光单元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35.图14为本发明激光雷达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图1和图2示意的激光雷达光路示意图和回波信号强度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分析激光雷达发射功率较高的原因。
37.所述激光单元1包括发光面,所述发光面具有多个发光点,用于提供投射向目标物s1(或s2)的发射光,所述发射光通过第一光学透镜组3到达所述目标物s1(或s2),之后经由目标物s1(或s2)后形成回波光束,所述回波光束通过第二光学透镜组4,在光接收装置2的探测面上形成光斑t1(或t2),并被光接收装置2探测,从而实现目标物s1(或s2)的检测。
38.激光雷达中激光单元1的发光面和光接收装置2的探测面同向设置,发射端和接收端各自具有光学透镜组,可以实现光的发射和接收相互隔离、互不干扰。但是旁轴光路会存在远近效应,即当目标物的距离变化时,回波光束在探测面上的光斑会产生移动。
39.具体地,如图1所示,远距离目标物s1在光接收装置2上形成的光斑为t1,而相对近距离的目标物s2在光接收装置2上形成的光斑为t2。即随着目标物距离的增大,光斑朝靠近激光单元1的方向移动。光接收装置2放在第二光学透镜组4的焦平面上,则目标物反射的回波光斑经第二光学透镜组4聚焦后,在光接收装置2上形成的光斑尺寸d`满足如下公式:
[0040][0041]
其中,d为入射到第二光学透镜组4的光斑尺寸,f为透镜焦距,d为目标物和第二光学透镜组4之间的距离。由于入射到第二光学透镜组4的光斑(即目标物反射的回波光斑)通常会覆盖整个第二光学透镜组4,则入射到第二光学透镜组4的光斑尺寸d通常是相同的。
[0042]
根据上述公式1,在光接收装置2上形成的光斑尺寸d`与目标物和第二光学透镜组4之间的距离d成反比。具体地,目标物的距离越远(即d越大),则目标物在光接收装置2上形成的光斑尺寸越小;目标物的距离越近(即d越小),则目标物在光接收装置2上形成的光斑尺寸越大。
[0043]
如图2所示的激光单元的回波信号强度随距离变化示意图。距离较大(10m以上)时回波光斑较小,且由于光传播路径较长导致光传播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相应地探测到的回波信号强度较小。而随着距离逐渐减小(1m-10m之间)光能量损失有所减小且光斑缓慢变大且相邻光斑相互交叠,因此探测到的回波信号强度开始增大。当目标物距离在1m以下时,光斑快速变大且相邻光斑相互重合,从而产生较大的信号强度。而当距离小于0.6m时,由于光斑逐渐移动出光接收装置2可探测的范围,信号强度逐渐减小。在距离减小到0.3m以内时,光斑移出光接收装置2的探测面。
[0044]
对于激光雷达测距而言,光接收装置2能够探测到光信号即可实现距离的测量,对于近距离物体的回波信号较强,而采用与探测远距离物体时相同排布的发光点进行发光,实际上造成了光发射功率的浪费,存在发射功率较高的问题。
[0045]
为了解决激光雷达中激光单元存在发射功率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激光雷达的激光单元,所述激光单元包括发光面,用于提供投射向目标物的发射光,所述发射
光经由目标物后形成回波光束,被光接收装置接收;所述发光面包括:用于靠近所述光接收装置设置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光接收装置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为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为第二方向;所述激光单元的发光面包括:排布有发光点的有效发光区和未排布有发光点的非有效发光区;所述有效发光区沿第一方向包括多个子发光区,分别用于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探测。
[0046]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激光单元的发光面包括:排布有发光点的有效发光区和未排布有发光点的非有效发光区;所述有效发光区沿第一方向包括多个子发光区,分别用于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测量;相对于整个发光面排布发光点的激光单元,排布有发光点的有效发光区占据整个发光面的一部分,从而减小了整个发光面上发光点占据的面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激光单元可以在局部区域的发光面上设置发光点,同时所述多个子发光区能够分别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探测,这样在实现激光雷达对不同距离目标物保证测距性能的基础上优化了发光点的排布方式,减少了发光面上发光点的数量,从而减小了激光单元的发射功率以及激光单元所产生的热量。
[0047]
参考图3,示出了本发明激光单元一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0048]
本实施例中激光单元10应用于激光雷达,用于产生检测目标物距离的发射光。具体地,所述激光单元10包括发光面104,所述发光面104具有多个发光点,用于提供投射向目标物s1的发射光f,所述发射光f通过第一透镜组(图未示)到达所述目标物s1,之后经由目标物s1后形成回波光束b,所述回波光束b通过第二透镜组(图未示),之后被光接收装置20接收,从而实现目标物的检测。
[0049]
本实施例中,激光单元10为面阵激光单元,发光面104上的发光点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具体地,vcsel包括:基底,位于基底上的谐振腔,所述谐振腔包括依次位于基底上的底部布拉格反射镜、有源区和顶部布拉格反射镜,谐振腔上方具有出光窗口。vcsel从所述出光窗口发出与基底相垂直的激光。
[0050]
具体地,所述有源区可以是量子阱层(quantum well),所述量子阱层在加载电压时能产生光子,光子在谐振腔中振荡形成激光,所述激光通过所述出光窗口发射,形成发光点。
[0051]
为了解决激光单元发射功率较高的问题,本实施例的激光单元针对发光点的排布进行了改进。具体地,根据上述原理,当目标物的距离变化时,回波光束在探测面上的光斑会产生移动以及尺寸改变,根据上述公式1和透镜参数,得出回波光斑的尺寸大于探测面的尺寸(如图5-8所示),因此,实际应用中,探测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基于回波光斑向远离激光单元的方向移动的特性,以及回波光斑尺寸随目标物的距离减小而逐渐增大的特点,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将未被探测面检测的回波光斑对应的发光点省去,从而改进发光点的排布。
[0052]
结合参考图4示出的图3中激光单元的放大图。所述发光面104包括:用于靠近所述光接收装置20设置的第一端a1,和远离所述光接收装置20设置的第二端a2,所述第一端a1至第二端a2为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垂直的为第二方向y。
[0053]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面104为矩形,靠近所述光接收装置20的端部为所述第一端a1,远离所述光接收装置的端部为所述第二端a2。
[0054]
具体地说,所述发光面104包括:排布有发光点的区域(如图3和图4中虚线框所示
区域,即有效发光区105)和未排布有发光点的区域(如图3和图4中空白区域,即非有效发光区106)。排布有发光点的区域中激光发射,因此定义为有效发光区105,未排布发光点的区域为非有效发光区106。
[0055]
本实施例的发光面104包括六边形的有效发光区105,所述六边形的中较长的第一边靠近所述第一端a1,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靠近所述第二端a2。
[0056]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有效发光区105呈六边形的含义指的是,发光面104上排布有发光点的区域轮廓线大致围成一六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有效发光区105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符合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沿第一方向x逐渐减小,排布发光点的区域面积沿第一方向x呈减小趋势即可。
[0057]
如图4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有效发光区105包括多个子发光区,分别用于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探测。靠近第一端a1的子发光区为第一子发光区101,用于探测第一距离以上的目标物;靠近第二端a2的子发光区为第二子发光区102,用于探测第二距离以下的目标物,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0058]
位于所述第一子发光区101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区102之间包括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用于探测所述第二距离至所述第一距离之间的目标物,即用于对中间距离区间的目标物进行探测。
[0059]
例如第一子发光区101,用于探测第一距离(例如:位于15m~25m的范围内)以上的目标物;第二子发光区102,用于探测第二距离(例如:0.3m~0.6m)以下的目标物;位于第一子发光区101和第二子发光区102之间的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分别对应探测10m-20m、5m-10m、2.5m-5m、1.25m-2.5m和0.6m-1.25m的目标物。
[0060]
具体地,根据上述原理,当目标物的距离变化时,回波光束在探测面上的光斑会产生移动以及尺寸改变,根据上述公式1和透镜参数,可知回波光斑的尺寸大于探测面的尺寸(如图5-8所示)。因此,实际应用中,探测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对于远距离目标物(即第一距离以上的目标物),可以先设置第一子发光区101对应的回波光斑对准探测面(如图5所示),随着目标物距离减小(即第二距离至第一距离之间的目标物),回波光斑向远离激光单元的方向移动,并且回波光斑尺寸逐渐增大,则基于该特性,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对应的回波光斑被探测面检测(如图6和7),对于近距离目标物,则第二子发光区102对应的回波光斑被探测面检测(如图8)。
[0061]
具体地,所述有效发光区105为六边形,包括位于第一端a1呈矩形的第一子发光区101,以及位于第二端a2呈矩形的第二子发光区102,以及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所述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构成的发光区域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的下底靠近所述第一端a1,上底靠近所述第二端a2。
[0062]
所述第一子发光区101,用于在激光雷达中靠近光接收装置20设置,相应地,第二子发光区102用于在激光雷达中远离光接收装置20设置。所述等腰梯形的中轴线用于设置在第一透镜组光轴和第二透镜组光轴所在平面内,因而发光点在光接收装置20上形成的光斑沿着中轴线的方向偏移。
[0063]
所述有效发光区105自第一方向x分为多个子发光区,所述各子发光区分别用于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探测。具体地,所述子发光区的发光点发出的光经过相应距离目标物反射后能被光接收装置20检测到,从而实现相应距离的探测。
[0064]
具体地,靠近所述第一端a1的第一子发光区101用于对远距离目标物s1进行探测,靠近所述第二端a2的第二子发光区102用于对近距离目标物s2进行探测,位于第一子发光区101和第二子发光区102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用于对中间距离区间的目标物进行探测;相应地,沿第一方向x设置的多个子发光区,发光点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0065]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有效发光区105在第一方向x上各子发光区发光点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具体地说,靠近第一端a1的第一子发光区101的发光点最密集,分布密度最大;靠近第二端a2的第二子发光区102的发光点最稀疏,分布密度最小;位于第一子发光区101和第二子发光区102之间的第三子发光区103的发光点分布密度居中。
[0066]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三子发光区103的数量为多个时,相应地,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沿第一方向x,发光点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相对于整个发光面排布发光点的激光单元,本发明中排布有发光点的有效发光区105占据整个发光面的一部分,从而减小了整个发光面104上发光点占据的面积,并且沿第一方向,所述多个子发光区的发光点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因此本发明的激光单元可以在局部发光面上设置数量较少的发光点;同时所述多个子发光区能够分别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物进行探测,这样在实现激光雷达对不同距离目标物保证测距性能的基础上优化了发光点的排布方式,减小了激光单元的发射功率;同时减少了发光点的激光单元可以用更小的电压来驱动,从而降低激光单元所产生的热量。
[0067]
图5、图6、图7、图8分别示意了距离为20m、1m、0.7m、0.4m目标物产生的回波光斑与光接收装置20的位置关系图。现结合图3至图8解释本实施例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问题的原理。
[0068]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以光接收装置20为探测器进行说明。具体地,所述光接收装置20能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例如:探测器为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或硅光电倍增管(sipm)或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
[0069]
如图5所示,在目标物距离为20m时,回波光斑尺寸较小,靠近第一端a1的第一子发光区的发光点产生的回波光斑被探测器探测。
[0070]
如图6所示,随着目标物距离的减小,在目标物距离为1m时,回波光斑产生位置偏移,被探测器探测到的是靠近第一子发光区101的第三子发光区103发光点产生的回波光斑。所述第三子发光区103的发光点的分布密度稍小,但是随着目标物距离的减小光斑的尺寸会变大,光斑变大后相邻的回波光斑相交叠从而覆盖探测器的探测面。
[0071]
如图7所示,随着目标物距离的进一步减小,在目标物距离为0.7m时,回波光斑的位置快速偏移,被探测器探测到的是靠近第二子发光区102的第三子发光区103发光点产生的回波光斑。相对于图6所示实施例,该第三子发光区103发光点的分布密度进一步减小,但是随着目标物距离的减小光斑的尺寸快速变大,相邻的回波光斑相交叠且覆盖探测器的探测面。
[0072]
如图8所示,随着目标物距离的再进一步减小,在目标物距离为0.4m时,回波光斑的位置快速偏移,被探测器探测到的是第二子发光区102发光点产生的回波光斑。第二子发光区102发光点的分布密度最小,只有几个分散的发光点,但是在目标物距离较近时,因为回波光束形成光斑尺寸非常大,相邻的回波光斑有较大的交叠区且覆盖探测器的探测面。
[0073]
结合图5-图8综合分析,本实施例利用不同距离的目标物形成的回波光斑会在探测器所在平面偏移,且目标物的距离越近,相应地回波光斑尺寸越大的原理,对激光单元发
光面上发光点的排布进行了优化设计。
[0074]
具体地说,基于回波光斑偏移的特点,本实施例在探测器的面积与激光单元的相对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在激光单元的第一方向x上设置了多个子发光区,各子发光区发光点发出的光被相应距离的目标物反射后被探测器探测到,通过设置发光点沿第一方向x延伸排布,解决了回波光斑在探测器上沿第一方向偏移的问题,从而实现通过各子发光区对应探测不同目标物距离的功能。
[0075]
在可选方案中,可以使所述有效发光区105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方向y的尺寸。也就是说,通过使本实施例激光单元的有效发光区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成为一长光源,这样除了能够补偿光斑偏移,还能增大激光单元的水平发散角,从而减小盲区。
[0076]
而基于回波光斑尺寸随目标物距离越近而逐渐增大的特点,一方面,本实施例沿第一方向x逐渐减小子发光区尺寸(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这样各子发光区第二方向y边界处的光斑尺寸增大后还能够覆盖探测器,从而不影响激光雷达的测距功能;另一方面,第一方向x上各子发光区的发光点密度逐渐减小,这是基于回波光斑尺寸增大的特点,虽然对应检测近距离目标物时,发光点密度减小,但是相邻发光点的光斑变大到相交叠从而覆盖仍然覆盖探测器,进而能实现激光雷达测距功能。本发明实施例激光单元优化了发光点的排布,通过较少的发光点即能实现探测不同距离目标物的功能,从而降低了激光单元的发射功率。
[007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发光区101和第二子发光区102为矩形,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三子发光区103为梯形。这是因为第一子发光区101用于对刚刚进入到探测器可探测范围的远距离目标物进行检测,光斑尺寸基本不发生变化,因此,在第一子发光区101密集排布发光点,使光斑排布区域的形状跟探测器相同。而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位于光斑尺寸慢慢变大的区域,结合这个特点,将第三子发光区103形状设为梯形,梯形上底的发光点比下底处发光点形成的光斑更大,因而仍然能覆盖探测器。而第一子发光区101用于对靠近盲区的近距离目标物进行探测,在探测器上形成的光斑非常大,能够相互重叠且完全覆盖探测器,因此第一子发光区101设置成探测器形状相同,零散设置几个发光点即可。
[0078]
探测目标物由远及近的过程中,因为光斑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也逐渐增大,其沿第一方向x在探测器上的覆盖面积也增大,因此,多个第三子发光区沿第一方向x的划分间隔可以逐渐增大。具体地,所述第三子发光区103靠近第一端a1的边为基准边,所述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包括基准边bb’、cc’、dd’,靠近第二端a1的相邻第三子发光区103的基准边bb’和cc’之间为间距d1,靠近第一端a1的相邻第三子发光区103的基准边cc’和dd’之间为间距d2,所述间距沿第一方向x逐渐增大,即d1大于d2。
[0079]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光单元,沿着第一方向多个第三子发光区的划分间隔还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相邻各第三子发光区的基准部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即多个第三子发光区均匀分区);或者,相邻各第三子发光区的基准部之间的间距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
[0080]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探测器的可探测范围、探测面和发光面的面积以及探测器上第二光学透镜组的参数(比如焦距)等参数对发光点的排布进行拟合,划分不同的子发光区,设置不同子发光区的发光点排布,判断各子发光区发光点形成的光斑是否能够覆盖探测器。之后,可以基于激光雷达的规格要求,再进一步微调节不同的子发光区的
形状、间距、第一尺寸、第二尺寸、各个子发光区发光点分布密度值等,得到最终发光面上发光点的优化设置。
[0081]
还需要说明的是,满足各个子发光区之间发光点密度沿第一方向减小的趋势的要求即可,单个子发光区内部的发光点分布密度值可以是区间范围,即,在一个子发光区内部发光点排布为非均匀式排布,或者说,在一个子发光区内部各局部区域发光点的密度可以有所不同。
[0082]
此外,vcsel是在谐振腔的底部和顶部电极加载电压实现出光的。本实施例的激光单元,可以是在一整块基底上形成优化排布的多个发光点,通过对各发光点对应的电极同时加载电压,实现所有发光点能够同时发射光。由于本实施例中发光点数量减少,增大了总的并联电阻,从而减小了激光单元的功率。
[0083]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各个子发光区的发光点做在不同基底上并集成在一起。对于这种实施例,激光单元可以对各子发光区的发光点同时进行控制,实现同时发射光,也可以通过对各子发光区的发光点进行单独控制,从而选择对应不同目标物距离的子发光区发光。
[0084]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有效发光区105中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组成的发光区为一等腰梯形,且第一子发光区101的边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上底尺寸相同,第二子发光区102的边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下底相同,所述多个第三子发光区103在第二方向y上沿着所述等腰梯形的腰逐渐减小。
[0085]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之间还包括第三发光区。参考图9所示的激光单元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单元30的有效发光面还可以仅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子发光区201以及位于第二端的第二子发光区202,分别用于对远距离目标物和近距离目标物进行探测。即在第二实施例中,有效发光面不包括第三子发光区。
[0086]
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子发光区202的发光点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一子发光区201的发光点的密度,从而可以减少发光点的数量,进而进一步减小发光功率。
[0087]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发光区201的发光点采用交替式排布,而第二子发光区202的发光点采用矩阵式排布,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子发光区为矩阵式排布而第二子发光区为交替式排布,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有效发光面上不同子发光区可以采用不同的排布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子发光区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排布方式(比如,各子发光区均为交替式排布或均为阵列式排布)。
[0088]
在如图10所示的激光单元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有效发光区203的边界具有锯齿斜边,多个子发光区的第一尺寸沿第一方向x以突变方式减小,即相邻子发光区的第一尺寸相差较大。
[0089]
具体地,在所述实施例中,每个子发光区的形状均为矩形,矩形长边沿y方向,短边沿x方向,相邻矩形子发光区的长边尺寸都有较大的不同,因而是一种突变方式的变化。
[0090]
参考图11,示出了本发明激光单元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子发光区中发光点205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交替式排布。采用交替式排布时,相邻发光点发出的光所形成的光斑比较容易交叠,从而覆盖光接收装置的覆盖面。
[0091]
在其他实施例中,子发光区中发光点发还可以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交替排布,而沿另一个方向对齐排布。
[0092]
参考图12,示出了本发明激光单元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子发光区中发光点305呈矩阵式排布,即发光点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为对齐排布。
[0093]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发光点的形状均为圆形。参考图13所示的激光单元的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点405的形状为矩形。为了光斑能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探测面进行覆盖,此处发光点为正方形。
[0094]
为了解决激光单元发射功率较高的问题,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激光雷达,参考图14,示出了本发明激光雷达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激光雷达包括:
[0095]
激光单元10,用于提供投射向目标物的发射光,所述发射光经由目标物后形成回波光束。所述激光单元的相关描述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96]
光接收装置20,靠近所述激光单元10的第一端设置,用于探测所述回波光束。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接收装置20为一种光电探测器,可以是雪崩光电二极管或硅光电倍增管,用于将落入到探测范围的光斑对应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0097]
如图14所示,激光单元10的所述有效发光面103的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光接收装置20包括:探测面,与所述激光单元的发光面104同向设置;所述探测面位于所述等腰梯形的中轴线上,且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下底相邻设置。
[0098]
所述激光雷达还包括:控制单元30,用于控制有效发光区103的所有发光点发光,并控制所述光接收装置20进行探测并获取回波信号。因为,采用了本发明发光点优化设置后的激光单元,所述激光单元仅在局部区域采用少量的发光点,因此所述激光雷达中激光单元的发射功率较小。
[0099]
或者,所述控制单元30,还用于根据所有发光点发光获得的回波信号中的距离信息,控制与所述距离信息相对应的子发光区内的发光点发光,并控制所述光接收装置20进行探测。
[0100]
这样,所述激光雷达可以先通过所有发光点发光对周边物体进行扫描并获得回波信号,之后基于回波信号中的距离信息,控制与所述距离信息对应的子发光区点亮,来减少发光点发光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发光功率。
[0101]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