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型驱动的波束构建方法及偏移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9908401发布日期:2022-05-06 00:3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型驱动的波束构建方法及偏移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地震偏移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型驱动的波束构建方法及偏移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勘探开发难度逐步增大,勘探目标开始向裂缝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等复杂构造探区转移,复杂起伏地表也逐渐常态化,近地表和中深层速度的横向骤变使得地震数据的处理过程更加棘手,研究高精度、适应性强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在后续的地震解释、属性分析及储层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界常用的几种深度域成像方法分别是逆时偏移、傅立叶有限差分偏移、克其霍夫偏移和高斯束偏移。上述四种方法各有利弊:基于波动方程双程精确解的逆时偏移是发展至今成像精度最高的偏移方法,但该方法计算效率较低、消耗内存大;傅立叶有限差分偏移既可作用于时间域,也可作用于频率域,但其成像精度无法与逆时偏移相提并论;克其霍夫偏移由于其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计算效率优势、对非规则观测数据的匹配能力,正广泛应用于商业化规模生产,但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无法处理复杂构造成像问题,并不能满足目标区块的精细勘探要求。高斯束偏移方法不仅能解决克其霍夫偏移的理论缺陷(焦散区振幅奇异、阴影区无波场能量和多次波至问题等),沿袭其灵活性、高效性,且对复杂高陡构造、断块区域具有与波动方程类偏移不相上下的成像适应性;此外,其对初始深度域速度场的依赖性弱于波动方程类偏移方法,常规的走时层析方法获取的速度模型即可满足成像要求。
4.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111210495a公开了一种三维模型驱动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确定三维模型的目标骨骼,目标骨骼从至少两个候选骨骼中得到;将目标骨骼与三维模型绑定,其中,目标骨骼用于驱动三维模型运动;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110138426a公开了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全景波束构建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其应用于地面站,其方法包括:模拟卫星调制的历史下行数据;对模拟卫星调制的下行数据进行解调,得到设定数量航天器对应的解调参数;获取卫星调制的实时下行数据,基于解调参数对实时调制的下行数据进行解调,得到实时调制的下行数据中携带的设定数量航天器的信号特性数据。本技术中,通过仿真实际场景获得地面站设备所需要的解调参数,并基于获取的解调参数改进相应的地面站设备,基于改进后的地面站设备能够实现了静态全景波束的布设,使得与地面站设备通信的通信卫星能够覆盖其覆盖范围内的所有航天器,实现了与地面站通信的用户中心与每一个航天器的实时通讯。
5.在现有技术中,传统高斯束偏移方法通常在频率域实现,其中最为典型是hill和gray等提出的炮域高斯束偏移算法;此后,该算法被逐渐拓展到真振幅、起伏地表、各向异性介质、以及诸多新型地震波束偏移方法,如控制束、快速束、聚焦束、菲涅尔束、复值束、自适应聚焦束等。高斯束偏移虽然克服了克其霍夫偏移不能处理多波至和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不能对陡倾构造准确成像的缺点,但由于高斯束采用恒定的初始波束参数,在陆地勘探
这种复杂地表、复杂构造的双复杂条件下,其成像精度取决于所选择的初始波束宽度,即:当初始波束宽度较小时,近地表成像精度较高,但此时中深层成像质量较差;反之当初始波束宽度较大时,中深层成像质量提高,但近地表成像精度降低。因而,为获取更为理想的偏移成果剖面,即:在保证中深层成像质量的同时,也要兼顾近地表的成像精度,需要一种新型波束构建策略及其偏移成像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模型驱动的波束构建方法及偏移系统,针对传统高斯束偏移方法存在的近地表、中深层的成像精度的矛盾,本发明基于模型驱动计算得到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本发明首先给出了自适应菲涅尔束的概念,利用其叠加形式表征格林函数,应用反褶积成像条件导出双复杂条件下的叠前深度域偏移成像公式,使得偏移成果剖面更加准确可靠,有利于后续处理。
7.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型驱动的波束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基于模型驱动计算得到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构建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将地震波束的主要能量约束在中心射线邻域内第一菲涅尔带范围内,从而优化波束传播形态,使其更好地聚焦于中心射线。
9.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0.步骤一:基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计算模型驱动的复值波束参数;
11.步骤二:利用复值波束参数构建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
12.步骤三:利用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构建格林函数;
13.步骤四:利用格林函数构建下行延拓波场、上行延拓波场;
14.步骤五:应用反褶积成像条件提取地下成像点x处成像值。
15.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步骤一之前还有准备步骤,所述准备步骤的操作包括:
16.输入平滑的模型速度场,在该速度场上执行射线追踪获得地震波束的走时、振幅以及动力学参量p(s)、q(s);
17.输入参考频率ωr。
18.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参考频率ωr取10hz。
19.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的操作包括:
20.利用下式计算获得模型驱动的复值波束参数ε(s):
[0021][0022]
其中,
[0023]
π为圆周率,ω表示波束频率,p1(s),p2(s)是复变量p(s)的两个分量、q1(s),q2(s)是复变量q(s)的两个分量,
[0024]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二的操作包括:
[0025]
利用下式计算获得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u(s,n,ω):
[0026][0027]
其中,τ(s)是通过运动学射线追踪获取得到的走时,v(s)是输入模型速度场的值。
[0028]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三的操作包括:
[0029]
利用下式计算获得g(x,x

,ω):
[0030][0031]
其中,
[0032]
其中φ(φ,s)为其积分权系数;u
φ
(s,n,ω)为以角度φ出射的自适应波束。
[0033]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四的操作包括:
[0034]
由起伏地表面炮点xs、检波点xr处向下做射线追踪,构建下行延拓波场pd(x,xs,ω)、上行延拓波场pu(x,xr,ω):
[0035][0036]
其中,vs、vr分别为炮点xs、检波点xr处速度;r(xr,xs,ω)为炮点xs激发检波点xr接收的地震记录;且有
[0037]
φs=α
s-βs,φr=α
r-βrꢀꢀꢀꢀꢀꢀꢀꢀꢀꢀꢀꢀꢀꢀꢀꢀꢀꢀꢀ
(20)
[0038]
αs和βs分别为炮点xs处的射线出射角和地表倾角;αr和βr分别为检波点xr处的射线出射角和地表倾角。
[0039]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五的操作包括:
[0040]
利用下式获得地下成像点x处成像值
[0041][0042]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型驱动的波束构建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下步骤:
[0043]
准备步骤:
[0044]
步骤一:基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计算模型驱动的复值波束参数;
[0045]
步骤二:利用复值波束参数构建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
[0046]
步骤三:利用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构建格林函数;
[0047]
步骤四:利用格林函数构建下行延拓波场、上行延拓波场;
[0048]
步骤五:应用反褶积成像条件提取地下成像点x处成像值。
[004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高斯束偏移方法相比,本发明解决了近地表和中深层的成像精度矛盾,使得偏移成果剖面更加准确可靠,有利于后续处理。
附图说明
[0050]
图1波束沿中心射线ω从初始位置p(s0,0)到点q(s,0)的传播过程;
[0051]
图2-1均匀介质中高斯束λ/4的传播形态;
[0052]
图2-2均匀介质中高斯束λ的传播形态;
[0053]
图2-3均匀介质中自适应菲涅尔束λ/4的传播形态;
[0054]
图3-1均匀介质中2
°
间隔下由自适应菲涅尔束表征的格林函数;
[0055]
图3-2均匀介质中5
°
间隔下由自适应菲涅尔束表征的格林函数;
[0056]
图3-3均匀介质中10
°
间隔下由自适应菲涅尔束表征的格林函数;
[0057]
图3-4均匀介质中20
°
间隔下由自适应菲涅尔束表征的格林函数;
[0058]
图4实施例二中的工区1偏移速度模型;
[0059]
图5-1实施例二中的工区1深度域高斯束偏移结果;
[0060]
图5-2实施例二中的工区1深度域自适应菲涅尔束偏移结果;
[0061]
图6实施例二中的工区2偏移速度模型;
[0062]
图7-1实施例二中的工区2深度域高斯束偏移结果;
[0063]
图7-2实施例二中的工区2深度域自适应菲涅尔束偏移结果;
[0064]
图8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66]
(1)基于模型驱动的自适应波束构建方法
[0067]
双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斯束对地下介质的刻画能力取决于所选择的初始波束参数。首先推导基于模型驱动的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简单来讲,即根据输入的初始速度场及目标构造构建动态复值波束参数。考虑二维射线中心坐标系,如图1所示,一条波束沿中心射线ω从初始位置p(s0,0)传播到(s,n),假设q(s,0)是目标点(s,n)在时空中心射线ω上的对应一点,则该条波束从点p到点q的射线传播矩阵的表达式可写为:
[0068][0069]
公式(1)的矩阵中p1(s),p2(s)是复变量p(s)的两个分量、q1(s),q2(s)是复变量q(s)的两个分量,结合公式(2),下标1表示虚部,下标2表示实部。为便于说明,在这里给出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体系:
[0070]
其中v(s)即为公式(8)中提到的传播速度。
[0071]
若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选择[q1(s),p1(s)],可得到波动方程的平面波解;若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选择[q2(s),p2(s)],可得到波动方程的点源解;若使用复值初始波束参数将两者线性组合,可以巧妙地避免振幅奇异问题。
[0072]
[q1(s),p1(s)]、[q2(s),p2(s)]是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组的复线性组合解。为了解决振幅奇异问题,使地震波场处处正则,利用点源解和平面波解的复线性组合求解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故引入复值波束参数ε=-iεi(εr=0,εi>0),则有
[0073]
p(s)=ε(s)p1(s)+p2(s),q(s)=ε(s)q1(s)+q2(s)
ꢀꢀꢀꢀꢀꢀꢀꢀꢀꢀ
(2)
[0074]
射线传播矩阵在中心射线ω上满足链式法则
[0075][0076]
其中s

为中心射线ω上任意一点;那么,根据互易原理,从q(s,0)反传至p(s0,0)的射线传播矩阵,即的逆矩阵可写为
[0077][0078]
进而有下列关系式
[0079][0080]
若假设该波束在q点聚焦,设其波束宽度为h(s),则根据式(5)可得
[0081][0082]
其中ωr为参考频率;为满足初始条件,式(1)中矩阵需取值为即单位矩阵。将此初始条件代入式(2),经化简可得
[0083][0084]
为解决传统高斯束方法存在的近地表、中深层的成像矛盾,应对处理强横向速度变化的实际问题,当速度变化很大时,波束宽度应尽可能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本发明将波束宽度限制在中心射线邻域的第一菲涅尔带范围内,即
[0085][0086]
其中v(s)为聚焦点q处中心射线的传播速度,λ(s)为其对应的一个波长;为了使复值波束参数ε(s)不依赖于数据频率ω,在此使用参考频率ωr来代替式(8)中的频率参数:
[0087][0088]
从而结合式(4)、(6)和(7)三式可以得到复值波束参数ε(s)的表达式
[0089][0090]
该复值波束参数ε(s)与传统高斯束方法的静态取值不同,其不再是一个复值常参数,而是射线弧长s的复变量,使得波束在动力学射线追踪过程中能够利用输入的平滑速度场信息自适应地计算波束宽度,将地震波束主要能量约束在第一菲涅尔带内,故决定将之命名为自适应菲涅尔束,进一步根据传统高斯束表达式,可写出自适应菲涅尔束的表达式:
[0091][0092]
为使自适应菲涅尔束具有更为通俗易懂的物理意义,首先给出对波束的波前曲率和有效半宽度的定义,即
[0093][0094]
将式(10)代入式(11)化简可得
[0095][0096]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自适应菲涅尔束表达式的指数部分不再包含曲率项,且其振幅以高斯包络形式远离中心射线呈指数衰减。由此可知,自适应菲涅尔束的波前面在整个中心射线上始终保持高斯阻尼的局部平面,该特性可以在局部范围内约束波束宽度,使波束能量集中在中心射线邻域。
[0097]
图1为波束沿中心射线ω从初始位置p(s0,0)传播到q(s,0)的传播过程。
[0098]
(2)自适应波束表征格林函数
[0099]
对于地下某点m,其格林函数可用不同出射方向的波束积分表示,即
[0100][0101]
其中φ(φ,s)为其积分权系数;u
φ
(s,n,ω)为以角度φ出射的自适应波束。若φ(φ,s)已知,便可利用式(14)求得m点的地震波场。为了求解该积分权系数,使用最速下降近似导出由自适应菲涅尔束表征的近似格林函数,然后将其与零阶渐进射线理论的解析格林函数进行比较导出该积分权系数
[0102][0103]
所以,由自适应菲涅尔束表征的格林函数表达式为
[0104][0105]
(3)自适应波束偏移成像方法
[0106]
起伏地表条件下,自适应菲涅尔束偏移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a)由起伏地表面炮点xs、检波点xr处向下做射线追踪;(b)构建上下行延拓波场pu、pd;(c)应用反褶积成像条件提取地下成像点x处成像值。
[0107]
由式(16),从起伏地表面上一点x

(炮点xs或检波点xr)传播到地下成像点x由自适应菲涅尔束构建的格林函数表示为
[0108][0109]
其中,a(x,x

)、t(x,x

)分别为复值振幅和复值走时,有如下形式
[0110][0111]
公式(17)是公式(16)的简写形式,地震波束的振幅和走时分别用a和t来表示(如18式所示),并考虑了实际情况下式(16)中m所表征的位置,更贴近于偏移系统的实现过程。
[0112]
根据gray和bleistein所提出的起伏地表共炮域高斯束偏移公式,下行延拓波场(炮点正传波场)、上行延拓波场(检波点反传波场)可以表示为
[0113][0114]
其中,vs、vr分别为炮点xs、检波点xr处速度;r(xr,xs,ω)为炮点xs激发检波点xr接收的地震记录;且有
[0115]
φs=α
s-βs,φr=α
r-βrꢀꢀꢀꢀꢀꢀꢀꢀꢀꢀꢀꢀꢀꢀꢀꢀꢀꢀꢀ
(20)
[0116]
αs和βs分别为炮点xs处的射线出射角和地表倾角;αr和βr分别为检波点xr处的射线出射角和地表倾角,起伏地表面上任一点(炮点或检波点)地表倾角可依据其与两侧相邻的网格点构成的三角形近似求取。
[0117]
应用如下共炮域反褶积成像条件
[0118][0119]
将式(19)代入式(21)中,可得到自适应菲涅尔束偏移成像公式
[0120][0121]
基于上面对本发明方法原理分析可知,通过考虑输入速度场对波束传播过程中振幅及束形态的影响,将当前点的波束宽度赋值为公式(8)计算得到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从而将地震波束能量约束在第一菲涅尔带范围内,进而构建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将地震波束的主要能量约束在中心射线邻域内第一菲涅尔带范围内,从而优化波束传播形态,使其更好地聚焦于中心射线。这一突出优势对中、深层地震波场外推计算至关重要,有利于在地震成像中重建复杂高陡倾角反射界面和速度异常体构造。
[0122]
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如下:
[0123]
【实施例一】
[0124]
如图8所示,本发明方法具体包括:
[0125]
准备步骤:
[0126]
输入平滑的模型速度场,在该速度场上执行射线追踪,具体来说是,通过经典四阶龙格-库塔数值算法求解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组来获取地震波束的走时τ(s)、振幅以及动力学参量p(s)、q(s),随着射线弧长s不断变化,式(1)中射线传播矩阵在射线追踪过程中不断更新,进而式(9)中的波束宽度h(s)也不断变化;v(s)即为当前s下所对应的输入模型速度场的值;参考频率ωr为需要输入的初始参数,一般取10hz。
[0127]
步骤一:基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计算模型驱动的复值波束参数ε(s):
[0128]
利用公式(10)计算得到复值波束参数ε(s),其中h(s)是通过公式(9)获取的,π为圆周率,ω表示波束频率,在构建波束形态时通过输入相应的值进行确定,而在偏移系统中是通过分析地震记录来获取其取值范围。
[0129][0130]
其中,
[0131]
步骤二:构建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自适应菲涅尔束u(s,n,ω):
[0132]
利用公式(11)获得u(s,n,ω),公式(13)是对其形式做进一步变换来分析其特征,其中,τ(s)是通过运动学射线追踪获取得到的走时,(s,n)为射线中心坐标系,复值波束参数ε(s),动力学参量p(s),q(s)与p1(s),p2(s)、q1(s),q2(s)和ε(s)的关系见公式(2),波束频率ω,传播速度v(s),自然常数e的指数函数exp。
[0133][0134]
[0135]
步骤三:程序中内置有积分权系数,通过执行循环,按照预设的出射角度范围对自适应菲涅尔束进行叠加,进而构建格林函数g(x,x

,ω):
[0136]
角度参数为φ,通过将自适应菲涅尔束叠加构建格林函数,公式(14)和(17)在表达含义上是等价的,如若体现步骤二的过程,可将公式(17)、(18)写为
[0137]
其中,
[0138]uφ
(x,x

,ω)是u
φ
(s,n,ω)由射线中心坐标转换到笛卡尔坐标得到。
[0139][0140]
其中φ(φ,s)为其积分权系数;u
φ
(s,n,ω)为以角度φ出射的自适应波束,即步骤二得到的自适应菲涅尔束。
[0141]
步骤四:由起伏地表面炮点xs、检波点xr处向下做射线追踪,构建下行延拓波场(炮点正传波场)pd(x,xs,ω)、上行延拓波场(检波点反传波场)pu(x,xr,ω);
[0142][0143]
其中,vs、vr分别为炮点xs、检波点xr处速度;r(xr,xs,ω)为炮点xs激发检波点xr接收的地震记录;且有
[0144]
φs=α
s-βs,φr=α
r-βrꢀꢀꢀꢀꢀꢀꢀꢀꢀꢀꢀꢀꢀꢀꢀꢀꢀꢀꢀ
(20)
[0145]
αs和βs分别为炮点xs处的射线出射角和地表倾角;αr和βr分别为检波点xr处的射线出射角和地表倾角。
[0146]
步骤五:应用反褶积成像条件提取地下成像点x处成像值:
[0147]
利用下式获得地下成像点x处成像值:
[0148][0149]
上式中右侧的分子是pu和pd的共轭,分母是pd和pd的共轭。
[0150]
上述步骤中,步骤一和步骤二描述的是波束构建方法,步骤四和步骤五描述的是基于该波束构建方法的偏移方法,步骤三中的“格林函数”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利用波束构建计算格林函数,为偏移做准备。
[015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模型驱动的波束构建系统,所述系统的实施例如下:
[0152]
【实施例二】
[0153]
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下步骤:
[0154]
准备步骤:
[0155]
步骤一:基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计算模型驱动的复值波束参数;
[0156]
步骤二:利用复值波束参数构建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
[0157]
步骤三:利用自适应波束形态函数构建格林函数;
[0158]
步骤四:利用格林函数构建下行延拓波场、上行延拓波场;
[0159]
步骤五:应用反褶积成像条件提取地下成像点x处成像值。
[0160]
本发明应用的实施例如下:
[0161]
【实施例三】
[0162]
为了验证新型波束构建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从简单模型到复杂模型的数值试算。首先考虑2000m/s均匀介质,利用高斯束和自适应菲涅尔束的表达式可得到图2-1到图2-3所示的频率域波束传播形态,其中图2-1为使用与自适应菲涅尔束相同初始宽度(四分之一波长)得到的高斯束,图2-2为使用推荐初始宽度(介质平均速度对应的波长)得到的高斯束,图2-3为自适应菲涅尔束。
[0163]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
[0164]
(1)当高斯束取较小初始宽度时,其波前曲率和波束宽度迅速增大,而自适应菲涅尔束取相同初始宽度时在整条射线路径上仍具有较小的波束宽度和波前曲率,因此自适应菲涅尔束具有更加稳定的传播机制;
[0165]
(2)即使高斯束使用推荐初始宽度,波束宽度和波前曲率仍增加较快,近源处附近较大距离内保持平面波特征,因此在构建格林函数时近源处的计算精度较低,进而会影响近地表的地震波场的构造精度和成像质量;
[0166]
(3)对于自适应菲涅尔束,除了在激发点处保持平面波性质,在近源处和远源处均表现为球面波,因此有利于改善地震波场的构建精度和最终的偏移质量,尤其是在高程和近地表速度变化剧烈的复杂地表探区。
[0167]
图3-1到图3-4为不同角度间隔条件下由自适应菲涅尔束构建的格林函数。随着射线角度间隔增大,由自适应菲涅尔束表征的格林函数的近似精度逐渐降低,尤其是在远源处,这是由于自适应菲涅尔束在均匀介质中在整条射线上具有相同的波束宽度,因此当射线角度间隔较大时,在远源处波束不能达到充分照明,所以自适应菲涅尔束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射线角度间隔的选择,不能使用太大的角度间隔,一般情况下选择1~5度就能对地下介质达到充分照明。
[0168]
【实施例四】
[0169]
为测试自适应菲涅尔束偏移方法的稳健性,在此对两个实际工区进行试算。图4为工区1偏移速度模型,图5-1为工区1高斯束方法的偏移结果,图5-2为工区1自适应菲涅尔束方法的偏移结果。图6为工区2偏移速度模型,图7-1为工区2高斯束方法的偏移结果,图7-2为工区2自适应菲涅尔束方法的偏移结果。由于高斯束采用恒定的初始波束参数,在中深层具有较大波束宽度,其成像结果具有较大的偏移噪音,但本发明的自适应菲涅尔束方法通过考虑输入速度场对波束传播过程中振幅及束形态的影响,在波场延拓中将地震波束的主要能量约束在中心射线邻域内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范围内,因此在成像空间内具有较小的波场能量映射范围,这有助于成像能量的有效聚焦,减少偏移噪音,改善近地表和中深层的成像质量。
[0170]
传统的高斯束偏移采用恒定的初始波束参数,在陆地勘探这种复杂地表、复杂构造的双复杂条件下,其成像精度取决于所选择的初始波束宽度,即:当初始波束宽度较小时,近地表成像精度较高,但此时中深层成像质量较差;反之当初始波束宽度较大时,中深层成像质量提高,但近地表成像精度降低。
[0171]
针对传统高斯束偏移方法存在的近地表、中深层的成像精度的矛盾,本发明基于模型驱动计算得到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给出了自适应菲涅尔束的概念,利用其叠加形式表征格林函数,应用反褶积成像条件导出双复杂条件下的叠前深度域偏移成像公式。与传统高斯束偏移方法相比,本发明解决了近地表和中深层的成像精度矛盾,使得偏移成果剖面更加准确可靠,有利于后续处理。
[0172]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