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检漏工具及管束堵漏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51760发布日期:2022-06-08 12:54阅读:91来源:国知局
管束检漏工具及管束堵漏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冷器检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束检漏工具及管束堵漏工具。


背景技术:

2.目前,空冷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在油气加工生产中空冷器可以用于对油气进行冷却。
3.空冷器包括多根管束,油气在该多根管束中流通。在管束发生破损时该管束中的油气会从该管束泄露,工作人员直接通过泄露的油气滴落的位置确定空冷器中破损的管束,进而对该管束进行堵漏,避免该管束对空冷器的影响。但是由于该多根管束的排布紧凑,管束中泄露的油气滴落的位置位于多根管束的下方,工作人员无法准确地确定破损的管束的位置。
4.因此,空冷器中破损的管束的确定精准度较低,管束的堵漏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束检漏工具及管束堵漏工具,可以解决空冷器中破损的管束的确定精准度较低,管束的堵漏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束检漏工具,所述管束检漏工具包括:中心管和锁固组件;
7.沿所述中心管的轴向,所述中心管包括头部和中部,所述头部呈锥形,所述头部的外侧靠近所述中部的位置凸起有台阶;所述锁固组件套接于所述中心管外,所述锁固组件在所述中心管的轴向上位置可调;
8.所述中心管的头部用于穿入管束的端口,所述台阶用于卡接所述管束的端口,所述锁固组件用于在所述中心管的轴向上移动至与所述管束的端口连接的管箱锁固。
9.可选地,所述中心管的中部的外侧具有沿轴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环形锁槽,所述环形锁槽沿所述中心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环形锁槽用于与移动至所述环形锁槽的锁固组件卡接,以将所述锁固组件与所述中心管固定。
10.可选地,所述锁固组件包括:拉筒、锁环和多个钢珠;
11.所述拉筒上具有沿所述拉筒的周向依次排布的多个钢珠孔,所述多个钢珠分别位于所述多个钢珠孔中;所述锁环套接于所述拉筒外,所述锁环用于覆盖所述钢珠孔,以向所述钢珠孔中的钢珠施加朝所述拉筒内的压力;
12.在所述锁环的挤压下,所述钢珠远离所述锁环的一端伸出所述钢珠孔,卡接于所述中心管的环形锁槽中。
13.可选地,所述钢珠孔在所述拉筒的径向上具有相对的两个开口;所述两个开口中,靠近所述拉筒的轴线的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钢珠的直径,远离所述拉筒的轴线的开口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钢珠的直径。
14.可选地,所述锁固组件还包括:弹性元件;
15.所述弹性元件套接于所述拉筒外,所述锁环通过所述弹性元件连接所述拉筒,所
述弹性元件沿所述拉筒的轴向可伸缩;在所述弹性元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锁环覆盖所述钢珠孔;在所述弹性元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锁环与所述钢珠孔错开。
16.可选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压缩弹簧,所述拉筒的外部具有凸起的第一挡台,所述挡环的内部具有凸起的第二挡台,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挡台与所述第二挡台之间;
17.在所述弹性元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挡台覆盖所述钢珠孔;在所述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二挡台与所述钢珠孔错开。
18.可选地,所述第二挡台远离所述第一挡台的阻拦面为斜面,所述阻拦面朝远离所述第一挡台的方向倾斜;
19.所述阻拦面用于在所述第二挡台与所述钢珠孔错开时,阻拦所述钢珠孔中的所述钢珠滑出所述钢珠孔。
20.可选地,所述锁固组件还包括:卡簧;
21.所述拉筒还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卡簧槽,所述卡簧槽位于所述挡环远离所述弹性元件的一侧,所述卡簧卡接于所述卡簧槽中,所述卡簧用于阻挡所述挡环朝远离所述弹性元件的方向移动。
22.可选地,所述拉筒外靠近所述中心管的头部的区域具有丝扣,所述锁固组件用于通过所述拉筒的所述丝扣与所述管箱锁固。
23.可选地,管束检漏工具还包括:垫片;
24.所述垫片位于所述中心管的所述台阶远离所述中心管的中部的一侧,以供所述台阶通过所述垫片卡接所述管束的端口。
25.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束堵漏工具,所述管束堵漏工具包括:堵头和安装杆;
26.所述堵头呈圆台状,所述堵头的目标底面具有盲孔,所述安装杆的头部插入所述盲孔中以与所述堵头连接,所述目标底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堵头的另一个底面的面积;
27.所述安装杆用于承载所述堵头,以将所述堵头插入管束的端口;所述堵头用于与所述管束的端口胀接。
28.可选地,所述安装杆的头部与所述盲孔丝扣连接。
29.可选地,所述安装杆的尾部具有两个平行面,所述两个平行面用于供扳手夹持以转动所述安装杆。
3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1.本技术提供的管束检修工具中,中心管的头部可以穿入管束的端口,且中心管外套接的锁固组件可以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移动至与管箱锁固。如此可以在管束的两端均设置该管束检漏工具,通过该管束检漏工具的中心管向管束中注入液体,进而观察该液体是否有泄露,由此精准地判断管束是否存在破损。因此,可以准确地确定空冷器中破损的管束的位置,进而可以对破损的管束进行精准的堵漏,提高了空冷器中管束的堵漏效果。
32.另外,锁固组件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的位置可调,如此可以保证管束检漏工具可以适用于管箱尺寸不同的空冷器中管束的检漏,提高了管束检漏工具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检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检漏工具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3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锁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筒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管束检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堵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41.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堵漏工具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42.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行管束堵漏后管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4.目前,空冷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空冷器包括多根管束,该管束可以为翅片管。空冷器是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使环境空气横掠翅片管外,进而使管束内的高温工艺流体得到冷却或冷凝。为达到结构紧凑,换热面积大的目的,空冷器中的多根管束通常排列密集,且空冷器的两端均连接至管箱中,管箱采用全焊式。由于空冷器中管束排列密集且管箱封闭,故一旦管束发生泄漏,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准确判断发生泄漏的管束的位置。另外,即使找到发生泄漏的管束,封堵泄漏的管束的难度也较大。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束检漏工具及管束堵漏工具,可以精准地确定发生泄漏的管束,且对该管束进行较为简易的堵漏。
4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检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管束检漏工具可以包括:中心管101和锁固组件102。其中,沿中心管101的轴向(如图1中的x方向),中心管101包括头部b1和中部b2,该头部b1呈锥形,头部b1中远离中部b2的一端的尺寸小于靠近中部b2的一端的尺寸。头部b1的外侧靠近中部b2的位置凸起有台阶j,该台阶j可以沿中心管101的周向延伸且环绕中心管101。锁固组件102可以套接于中心管101外,锁固组件102在中心管101的轴向上位置可调。
4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检漏工具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2中示出了空冷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空冷器20可以包括多个管束201、第一管箱202和第二管箱203,该多个管束20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第一管箱202和第二管箱203。第一管箱202和第二管箱203均可以具有与多根管束201一一对应的多个开口,每个开口均通过丝堵206密封。第一管箱202中具有隔挡结构,以将第一管箱202的空腔分为两个容置空间,分别为第一容置空间q1和第二容置空间q2。空冷器20还包括介质入口204和介质出口205,该介质入口204可以与第一管箱202的第一容置空间q1连通,该介质出口205可以与第一管箱202的第二容置空间q2连通。在空冷器进行工作时,也即是空冷器进行流体的冷却时,高温的流体从介质入口204流入第一管箱202的第一容置空间q1,再通过连接至第一容置空间q1的管束201流入第二管箱203,进而通过连接第二管箱203与第一管箱202的第二容置空间q2的管束201流入第
一管箱202的第二容置空间q2,进而从第二容置空间连通的介质出口205流出,至此完成流体在空冷器中的流通。
48.请结合图1与图2,管束检漏工具10的中心管101的头部b1可以穿入管束201的端口,中心管101的头部b1外侧凸起的台阶j可以卡接管束201的端口,锁固组件102可以在中心管101的轴向上移动至与管束201的端口连接的管箱锁固。可选地,中心管101还可以包括尾部b3,中心管101中的头部b1、中部b2和尾部b3沿中心管101的轴向依次排布。
49.在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束检漏工具10对某根管束201进行检漏时,请继续参考图2,可以从第一管箱202中与该管束201对应的开口,以及第二管箱203中与该管束201对应的开口中均插入管束检漏工具10。且使管束检漏工具10的中心管101的头部插入管束201的端口,锁固组件102与管箱锁固。接着可以从管束201一端的管束检漏工具10的中心管101的尾部注入流体(如该流体可以为水),使该流体充满该管束201以及管束201另一端的管束检漏工具10的中心管101。进而观察该管束201是否有流体泄露,以判断该管束201是否破损。
50.可选地,管束201两端的两个管束检漏工具10的中心管101的尾部还可以均连接有阀门,如该两个管束检漏工具10中,用于注入流体的管束检漏工具10的中心管101的尾部连接有入口球阀103,另一个管束检漏工具10的中心管101的尾部连接有出口球阀104。入口球阀103与连接的管束检漏工具10之间还连接有压力表105。在对管束201进行检漏时,可以通过入口球阀103向管束201中注入水,且通过出口球阀104排气,然后关闭出口球阀104,紧接着关闭入口球阀103。通过观察压力表105的示数的下降速度是否高于速度阈值以及观察管束201下方是否有水泄漏,共同判断该管束201是否泄漏。
51.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管束检修工具中,中心管的头部可以穿入管束的端口,且中心管外套接的锁固组件可以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移动至与管箱锁固。如此可以在管束的两端均设置该管束检漏工具,通过该管束检漏工具的中心管向管束中注入液体,进而观察该液体是否有泄露,由此精准地判断管束是否存在破损。因此,可以准确地确定空冷器中破损的管束的位置,进而可以对破损的管束进行精准的堵漏,提高了空冷器中管束的堵漏效果。
52.另外,锁固组件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的位置可调,如此可以保证管束检漏工具可以适用于管箱尺寸不同的空冷器中管束的检漏,提高了管束检漏工具的适用性。
53.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管束检漏工具10还可以包括垫片d。垫片d可以位于中心管101的台阶j远离中心管101的中部b2的一侧,以供台阶j通过垫片d卡接管束201的端口。示例地,垫片d可以呈环形,该环形的垫片d可以套接于中心管101的头部b1外,且与台阶j接触。该垫片可以由弹性材质制成,如此可以保证中心管的头部伸入管束的端口时,中心管上的台阶可以挤压垫片,使垫片形变,以保证中心管与管束的端口的密封。
5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心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中心管101的中部b2的外侧具有沿轴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环形锁槽c,环形锁槽c沿中心管101的周向延伸。请结合图1与图3,环形锁槽c用于与移动至该环形锁槽c的锁固组件102卡接,以将锁固组件102与中心管101固定。也即是,锁固组件102沿中心管101的轴向移动至某个环形锁槽c时,锁固组件102可以卡接于该环形锁槽c中,进而与中心管101固定。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环形锁槽的深度可以小于钢珠的半径。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3,中心管101的尾部b3还可以具有丝扣。中心管101与阀门(如图2中的入口球阀103或出口球阀104)可以丝扣连接。
5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锁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锁固组件102可以包括:拉筒1021、锁环1022和多个钢珠1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筒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4与图5,拉筒1022上具有沿拉筒1022的周向依次排布的多个钢珠孔k,多个钢珠1023分别位于多个钢珠孔k中。可选地,每个钢珠孔k中可以设置有一个钢珠1023,或者每个钢珠孔中也可以设置有多个钢珠,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可选地,该多个钢珠孔的尺寸可以均相同,该多个钢珠孔中任意两个相邻钢珠孔的间距可以相等。
56.请继续参考图5,钢珠孔k在拉筒1021的径向上具有相对的两个开口。该两个开口中,靠近拉筒1021的轴线的开口的尺寸小于钢珠1023的直径,远离拉筒1021的轴线的开口的尺寸大于或等于钢珠1023的直径。如此可以保证钢珠1023位于钢珠孔k中时,该钢珠1023不会从钢珠孔k靠近拉筒1021的轴线的开口中掉出。可选地,钢珠孔k的该两个开口的尺寸也可以相同,如均大于或等于钢珠1023的直径,此种方式中钢珠孔的制备较为简单,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57.可选地,拉筒1021外靠近中心管1021的头部b1的区域可以具有丝扣,拉筒1021可以通过该丝扣与管箱上的开口丝扣连接,进而实现锁固组件102管箱的锁固。可选地,拉筒1021的外部还可以具有凸起的第一挡台t1,第一挡台t1可以位于该丝扣与钢珠孔k之间。第一挡台t1可以沿拉筒1021的周向延伸,且环绕拉筒1021。可选地,第一挡台t1的外边沿可以呈六边形,如图4所示的拉筒的右视图中,第一挡台t1的截面可以呈六边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第一挡台进行操作,以对拉筒进行操作,如可以通过拧动第一挡台以拧动拉筒。可选地,拉筒1021的外部还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卡簧槽h,卡簧槽h可以位于钢珠孔k远离第一挡台t1的一侧。
58.请结合图1及图4,锁固组件102中锁环1022套接于拉筒1021外,锁环1022用于覆盖钢珠孔k,以向钢珠孔k中的钢珠1023施加朝拉筒1021内的压力。在锁环1022的挤压下,钢珠1023远离锁环1022的一端可以伸出钢珠孔k,卡接于中心管101的环形锁槽c中。
59.请继续参考图4,锁固组件102还可以包括弹性元件1024。弹性元件1024套接于拉筒1021外,锁环1022可以通过弹性元件1024连接拉筒1021,弹性元件1024沿拉筒1021的轴向可伸缩。如图1所示,弹性元件1024处于第一状态,此时锁环1022可以覆盖钢珠孔k。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管束检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弹性元件1024处于第二状态,此时锁环1022可以与钢珠孔k错开。可选地,该弹性元件1024可以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第一状态可以为其自然状态,压缩弹簧的第一状态可以为其压缩状态。
60.请结合图1、图3、图4及图6,拉筒1021的外部可以具有凸起的第一挡台t1,挡环1022的内部具有凸起的第二挡台t2,弹性元件1024可以位于第一挡台t1与第二挡台t2之间。如图1所示,在弹性元件1024处于自然状态时,锁环1022的第二挡台t2覆盖钢珠孔k。如图6所示,在弹性元件1024处于压缩状态时,锁环1022的第二挡台t2与钢珠孔k错开。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锁固组件也可以不包括弹性元件,锁环与拉筒也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61.请继续参考图4和图6,本技术实施例中锁环1022的第二挡台t2远离第一挡台t1的阻拦面m可以为斜面,该阻拦面m可以朝远离第一挡台的方向倾斜。阻拦面m可以在第二挡台t2与钢珠孔k错开时,阻拦钢珠孔k中的钢珠1023滑出钢珠孔k。示例地,在第二挡台t2与钢珠孔k错开时,阻拦面m与钢珠孔k中远离第一挡台t1的一端的最大距离d可以小于钢珠1023
的直径,如此可以保证在阻拦面m的阻拦下,钢珠1023无法从钢珠孔k中滑出。
62.请继续参考图4,锁固组件102还可以包括:卡簧1025。卡簧1025可以卡接于拉筒1021上的卡簧槽h中,卡簧1025可以用于阻挡挡环1022中的第二挡台t2朝远离拉筒1021中的第一挡台t1的方向移动,以阻挡挡环1022朝远离弹性元件1024的方向移动。卡簧1025可以限制挡环1022的位置,使挡环1022仅在拉筒1021的第一挡台t1与卡簧1025之间移动。
63.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束检漏工具的组装方式进行介绍。示例地,可以提供中心管、拉筒、弹性元件、锁环、钢珠以及卡簧。在一种组装方式中,拉筒中钢珠孔靠近拉筒内部的开口的尺寸小于钢珠的直径。工作人员可以先将拉筒从中心管的尾部套在中心管外,接着可以在拉筒的每个钢珠孔中放置一颗钢珠,再依次将弹性元件和锁环从拉筒的卡簧槽所在侧套在拉筒外,之后将卡簧卡接至拉筒的卡簧槽内,如此即可完成管束检漏工具的组装。
64.在另一种组装方式中,拉筒中钢珠孔的两个开口的尺寸均大于或等于钢珠的直径。工作人员可以先将弹性元件和锁环从拉筒的卡簧槽所在侧依次套在拉筒外,接着将卡簧卡接至拉筒的卡簧槽内,如此将拉筒、弹性元件、锁环以及卡簧初步组装成第一组件。之后可以将该第一组件套在中心管的尾部,且保证第一组件中拉筒的丝扣所在侧朝向中心管的头部,拉筒的钢珠孔位于中心管的尾部之外,该钢珠孔并未被中心管覆盖。接着可以朝中心管的头部推动第一组件中的锁环以压缩弹性元件,使锁环与拉筒的钢珠孔错开,进而从拉筒的内部向每个钢珠孔中放置一颗钢珠。钢珠放置完毕后即完成锁固组件的组装。之后将锁固组件朝中心管的头部推动,使锁固组件完全套接中心管外,此时钢珠的无法从钢珠孔中滑出,至此即可完成管束检漏工具的组装。
65.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束检漏工具与空冷器的固定方式进行介绍。
66.示例地,假设需要对空冷器中的目标管束进行检漏,工作人员可以先将空冷器的管箱中与目标管束对应的开口处设置的丝堵移除。接着将管束检漏工具的中心管的头部对准该开口,并向管箱中推动中心管直至中心管无法再继续前进,此时可以确定中心管的头部已插入目标管束的端口。接着可以朝管箱推动管束检漏装置的锁固组件中的锁环,以使锁固组件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移动直至锁固组件中拉筒的最前端抵达管箱的开口。之后可以将管束检漏工具朝管箱外拔出一定的距离,并将锁固组件朝管箱再推动目标距离后固定锁固组件与中心管的位置不再变更,接着将管束检漏工具整体推入管箱直至锁固组件的前端抵达管箱的开口处。最后,通过锁固组件中拉筒上的第一挡块拧动锁固组件,使拉筒与管箱的开口丝扣连接,直至无法再继续拧动锁固组件时停止,此时中心管的头部插入目标管束的端口,且锁固组件与管箱的开口锁固完成。
67.需要说明的是,该目标距离小于或等于拉筒中前端的丝扣在拉筒的轴向上的宽度。如此可以保证在将锁固组件再推动目标距离后,最终固定的管束检漏工具的中心管的头部可以伸入目标管束的端口。可选地,该目标距离可以为1~3个环形锁槽之间的距离。
68.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朝管箱推动锁环时,锁固组件中的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锁环与拉筒中的钢珠孔错开,钢珠孔中钢珠的上端(也即是远离中心管的一端)可以凸出钢珠孔,且被锁环的阻拦面阻拦,进而锁固组件可以在中心管上移动。当锁固组件移动至中心管上的某一环形锁槽所在的位置时,钢珠会掉入该环形锁槽。此时继续推动锁固组件,由于该环形锁槽的深度可以小于钢珠的直径,故在该推力的作用下钢珠会移出该环形锁槽并继续
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移动,直至停止推动锁固组件。
69.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管束检漏工具中的锁固组件移动至中心管中较靠近头部的位置。之后将管束检漏工具插入空冷器的管箱中,并将锁固组件与管箱的开口丝扣连接。再推动锁固组件中的锁环,使锁固组件与中心管处于相对位置可调的状态,接着朝管箱中推动中心管,直至中心管无法再前进时,即完成管束检漏工具与空冷器的固定。
7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上述的固定方式,可以保证对于空冷器的不同深度的管箱,仅需灵活地将锁固组件调整到合适位置,再将管束检漏工具置于锁死状态即可,可以保证对于不同深度的管箱均可实现管束检漏工具的精准安装。
71.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先进行一定的查找过程,确定出可能存在泄漏的目标管束,再对该目标管束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束检漏工具进行进一步精确地检漏。示例地,该查找过程中,可以分时向空冷器的第一管箱的第一容置空间中注入液体,在确定注入的液体的液面高度仅覆盖空冷器中的第一层管束时,也即是图2中最靠下的一层管束时,向管束中加压。接着查看空冷器外部的液体滴落位置。如该液体滴落位置会处于两或三根管束的下方,则将第一层管束中的该两或三根管束均确定为可能破损的目标管束。之后堵住该目标管束的两端,继续向第一管箱的第一容置空间中注入液体,直至液体覆盖第二层管束时再次向管束中加压。之后再次查看空冷器外部的液体滴落位置。进而根据该液体滴落位置确定第二层管束中的目标管束。以此方式多次进行作业,直至确定所有层管束中的目标管束。
7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管束检修工具中,中心管的头部可以穿入管束的端口,且中心管外套接的锁固组件可以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移动至与管箱锁固。如此可以在管束的两端均设置该管束检漏工具,通过该管束检漏工具的中心管向管束中注入液体,进而观察该液体是否有泄露,由此精准地判断管束是否存在破损。因此,可以准确地确定空冷器中破损的管束的位置,进而可以对破损的管束进行精准的堵漏,提高了空冷器中管束的堵漏效果。
73.另外,锁固组件在中心管的轴向上的位置可调,如此可以保证管束检漏工具可以适用于管箱尺寸不同的空冷器中管束的检漏,提高了管束检漏工具的适用性。
7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堵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管束堵漏工具70包括:堵头701和安装杆702。堵头701可以呈圆台状,堵头701的目标底面具有盲孔l,安装杆702的头部插入盲孔l中以与堵头701连接,该目标底面的面积大于堵头701的另一个底面的面积。
75.可选地,堵头701的盲孔l内可以具有丝扣,安装杆702的头部也可以具有丝扣,安装杆702的头部可以与该盲孔l丝扣连接。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堵头701的材质可以基于工况介质以及使用压力选择黄铜、聚四氟乙烯或者碳钢等材质。可选地,安装杆702可以大致呈圆柱状,安装杆702的尾部可以具有两个平行面,该两个平行面可以用于供扳手夹持以转动安装杆702。可选地,可以在圆柱状的材质的一端通过机铣形成该两个平行面。
7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束堵漏工具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行管束堵漏后管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安装杆702可以承载堵头701,以将堵头701穿过管箱插入管束201的端口,该堵头701可以与管束201的端口胀接。示例地,在安装杆702将堵头701插入管束201的端口后,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敲击工具敲击安装杆702的尾部,以使堵头701与管束201的端口胀接,保证堵头701与管束201的端口紧
密接触。之后,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扳手夹持安装杆702的尾部的两个平行面,并转动安装杆702,以使堵头701和安装杆702分离,进而将安装杆从管箱中取出,之后再重新安装管箱的开口处的丝堵206,得到图9所示的管箱。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需要堵漏的管束,需将该管束的两端均采用堵头进行堵塞。
77.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束堵漏工具,可以通过安装杆简易地将堵头插入管束的端口,且该堵头可以与管束的端口胀接,保证了对管束的堵漏效果较好,且堵漏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在对某管束进行堵漏后,仅有体积较小的堵头遗留在管箱中,故对管束进行堵漏后对空冷器的原本结构的影响较小。
78.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7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