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喜好表情的茶叶感官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736918发布日期:2021-04-20 20:0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喜好表情的茶叶感官评价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茶叶评审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喜好表情的茶叶感官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2.茶叶感官审评是借助于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等感官特征进行鉴定,是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目前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以国家标准(gb/t 23776

2018)为主,但此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极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性感官评价词汇,并且很多词汇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导致好与不好的程度难以区分。例如,在对干茶的外形进行描述时采用条形粗实、条形粗壮和条形紧实,汤色描述时采用汤色明亮、较明亮、清澈明亮等,香气描述是采用香气醇正、纯正、鲜嫩、嫩香等,滋味描述时采用醇厚、浓厚、甘和、醇爽、鲜爽等,这些词汇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根本无法准确的理解含义,并且没有相应的参考物可以让人们借鉴,所以在进行茶叶感官评价时,完全属于按照专家的经验和感觉去评价。然而,茶叶主要是消费者大众喝的饮料,专家仅能够代表个人,并不能反映出消费者是否喜欢审评的茶叶,所以茶叶感官评价存在评价词汇人们难以理解,无准确可以使用的参考物,主观性强,操作起来极为复杂等问题。
3.此外,以国家标准为主,评价过程和指标还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此方法在冲泡茶叶时,固定的采用国家标准里面的茶叶冲泡方法,绿茶评价时采用沸水冲泡4分钟,时间过长,让茶叶本身的滋味完全失去。又如,采用外形、汤色、滋味、香气和叶底等5个因子评价,在计算权重时根据人们想象设定,权重设置不合理,且消费者对于茶叶的叶底并不那么看重,所以完全可以不作为感官评价的主要因素。再如,茶叶感官评价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对茶叶的感觉是一个整体的感受,不宜采用单向指标进行评价。因此,茶叶感官评审中急需一种简单简易准确,且能够让消费者更好理解和操作的评价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喜好表情的茶叶感官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人们的表情作为参考,将茶叶品质与人们喝茶时对茶叶整体品质所形成的表情感受结合起来,以表情为参考物,能够更加准确、简单和直观的反映出消费者对茶叶的喜好。
5.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基于喜好表情的茶叶感官评价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6.(1)茶样外形审评:取茶样100

150g放于审评盘内,摇匀,供消费者评价外形,包括形状和色泽;
7.(2)茶汤制备:取2

6g茶样放于审评碗内,注入100

200ml沸水,冲泡2

6min,将茶汤沥入审评碗内,供消费者审评茶汤香气和滋味;
8.(3)消费者感官评价:请5

30名消费者按照干茶外形、茶汤香气和滋味依次对茶样进行感官评价,最终形成对茶样的综合喜好度描述,结合自己对茶样所形成的表情感受,按
照喜好度描述进行评价;
9.(4)茶样评价结果计算:按照消费者感官评价的喜好强度,取平均值,即为该茶样的消费者感官评价结果。
10.进一步地,所述消费者感官评价中依据表情感受,在对应的相同或相似表情上打分,来确定对茶样所形成的表情感受与喜好度。
11.进一步地,所述消费者感官评价喜好强度的描述分为7个等级,包括极喜欢、喜欢、较喜欢、一般、较不喜欢、不喜欢和极不喜欢,分别对应分值为3、2、1、0、

1、

2、

3,具体如下:
12.极喜欢:
13.喜欢:
14.较喜欢:
15.一般:
16.较不喜欢:
17.不喜欢:
18.极不喜欢:
19.7个等级对应7个与等级相符的表情。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21.(1)本发明以消费者喝茶时所表现出来的喜好表情为参考物,来对茶叶品质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够有效的避免茶叶感官评价时采用大量难以理解和量化的词汇,可以在喜好度感官评价的过程中更加直观、简单和准确有效的反映出消费者所认为的茶叶品质;
22.(2)本发明在进行茶叶感官评价时,更加容易操作,不需大量专家来进行评价,普通消费者就可以评价,有效解决了茶叶感官评价难以操作的问题,并且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评价。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茶叶感官审评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应当理解,以下描述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5.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任何其它变形,意在覆盖非排它性的包括。例如,包含所列要素的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不必仅限于那些要素,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此种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26.此外,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7.实施例1
28.对江西省宁红茶中的宁红金毫进行感官评价:
29.(1)茶样外形审评:取代表性茶样宁红金毫100g放于审评盘内,摇匀,供消费者评价外形,包括形状和色泽;
30.(2)茶汤制备:取3g茶样放于审评碗内,注入150ml沸水,冲泡4min,将茶汤沥入审评碗内,供消费者审评茶汤香气和滋味;
31.(3)消费者感官评价:请10名消费者按照干茶外形、茶汤香气和滋味依次对茶样进行感官评价,最终形成对茶样的综合喜好度描述,结合自己对茶样所形成的表情感受,按照附图1所示评审表中的喜好度描述进行评价,在自己感觉最强烈的位置打“√”;
32.(4)茶样评价结果计算:将10名消费者的喜好强度累加起来,取平均值,消费者喜好度感官评价结果均值为1.3,说明消费者对宁红金毫的喜好程度在喜欢和较喜欢之间,整体品质较好,能够受到市场上欢迎。
33.该评价结果与宁红金毫在市场上面的实际表现较为符合。
34.实施例2
35.对浮梁茶的5个绿茶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分别为浮梁茶一级、浮梁茶二级、浮梁茶三级、浮梁古树茶、浮梁野生茶:
36.(1)茶样外形审评:取代表性茶样浮梁茶一级、浮梁茶二级、浮梁茶三级、浮梁古树茶、浮梁野生茶各120g放于审评盘内,摇匀,供消费者评价外形,包括形状和色泽;
37.(2)茶汤制备:各取3g茶样放于审评碗内,注入150ml沸水,冲泡3min,将茶汤沥入审评碗内,供消费者审评茶汤香气和滋味;
38.(3)消费者感官评价:请20名消费者按照干茶外形、茶汤香气和滋味依次对茶样进行感官评价,最终形成对茶样的综合喜好度描述,结合自己对茶样所形成的表情感受,按照附图1所示评审表中的喜好度描述进行评价,在自己感觉最强烈的位置打“√”;
39.(4)茶样评价结果计算:将20名消费者的喜好强度累加起来,取平均值,消费者喜好度感官评价结果均值为浮梁茶一级(1.8)、浮梁茶二级(0.6)、浮梁茶三级(

1.1)、浮梁古
树茶(2.6)、浮梁野生茶(2.0),按照喜好度的强度来排序分别为浮梁古树茶>浮梁野生茶>浮梁茶一级>浮梁茶二级>浮梁茶三级,说明浮梁古树茶是消费者最为喜欢的,除了浮梁茶三级消费者不喜欢之外,另外4个消费者均喜欢。
40.浮梁有古茶市之称,古茶是当地最好的茶叶,野生茶树相比于古树茶的品种稍差,该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
41.实施例3
42.对不同品种的白茶品质进行感官评价,分别为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白茶、浙农117白茶、白毫早白茶、云南大叶种白茶、紫鹃白茶和龙井43白茶:
43.(1)茶样外形审评:取代表性茶样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白茶、浙农117白茶、白毫早白茶、云南大叶种白茶、紫鹃白茶和龙井43白茶各150g放于审评盘内,摇匀,供消费者评价外形,包括形状和色泽;
44.(2)茶汤制备:各取3g茶样放于审评碗内,注入150ml沸水,冲泡5min,将茶汤沥入审评碗内,供消费者审评茶汤香气和滋味;
45.(3)消费者感官评价:请15名消费者按照干茶外形、茶汤香气和滋味依次对茶样进行感官评价,最终形成对茶样的综合喜好度描述,结合自己对茶样所形成的表情感受,按照附图1所示评审表中的喜好度描述进行评价,在自己感觉最强烈的位置打“√”;
46.(4)茶样评价结果计算:将15名消费者的喜好强度累加起来,取平均值,消费者喜好度感官评价结果均值为福鼎大白茶(2.5)、政和大白茶(2.6)、福云6号白茶(

2.1)、浙农117白茶(

1.3)、白毫早白茶(

1.2)、云南大叶种白茶(1.0)、紫鹃白茶(2.0)和龙井43白茶(

0.3),按照喜好度的强度来排序分别为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紫鹃白茶>龙井43白茶>白毫早白茶>浙农117白茶>福云6号白茶,说明政和大白茶是消费者最为喜欢的。
47.该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为历史上名茶,一直受到消费者追捧,而龙井43、白毫早和浙农117为适合制作绿茶品种,制作白茶品质较差。
48.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