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装置和定位服务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3666834发布日期:2021-01-15 14:06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装置和定位服务系统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装置和定位服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车船导航、物体跟综、公安消防、驾考、自动驾驶等公众应用的发展,对基于gnss的厘米级高精度实时定位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常用的应用于实时高精度定位的方法有rtk和网络rtk,但这两种方法只能向少量用户提供定位服务并且定位精度较低、稳定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装置和定位服务系统,用户与最优基准站建立通信,可服务于海量用户,且通过匹配最优基准站之后利用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进行实时定位,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解决现有方法只能向少量用户提供定位服务并且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应用于用户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web端发送的各个基准站的数据质量信息;

根据所述数据质量信息、与基准站的第一距离和预设的基于数据质量和距离的综合因子自适应模型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

发送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以与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建立连接;

接收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以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和预设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所述用户端的实时定位结果。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用户直接与最优基准站建立通信,将海量用户的服务压力分配到各个基准站,稳定性更高,用户通过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定位,即无需解算虚拟参考站,用户采用真实基准站数据进行定位解算,定位精度及可用性高,解决现有方法只能向少量用户提供定位服务并且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质量信息包括基准站坐标、坐标精度、多路径值和完整率;所述根据所述数据质量信息、与基准站的第一距离和预设的基于数据质量和距离的综合因子自适应模型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包括:

根据伪距定位获取概率坐标,以根据所述概率坐标计算与所述基准站的第一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获取各个基准站的综合因子构成的综合因子库;

所述综合因子库表示为:

其中,

其中,

其中,i表示基准站数,pi表示第i个基准站的综合因子,li表示用户端与基准站的第一距离,mpidnirmi分别表示第i个基准站的多路径值、完整率和坐标精度,mpit表示第t颗卫星的多路径值,dnit表示第t颗卫星的完整率,k1、k2和k3均为数据质量比例因子,q表示综合比例因子,ab分别为预设的距离门限值和数据质量门限值;

获取综合因子最小值,所述综合因子最小值对应的基准站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用户端自身的定位的概率坐标以及接收到的各个基准站的数据质量信息从而建立综合因子自适应模型以匹配最优基准站,兼顾数据质量和距离综合最优,提高提高定位精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述接收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以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和预设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所述用户端的实时定位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建立观测方程,所述观测数据包括双频伪距观测值和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

所述观测方程表示为:

其中,表示定位双差因子,表示双频伪距观测值,表示站星距离,ti分别表示对流层和电离层的延迟误差,分别表示伪矩和载波相位观测噪声,表示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n表示载波相位模糊度;

根据所述观测方程构建误差方程;

所述误差方程可表示为:

v=ax-l

其中,v表示定位残差,a表示系数矩阵,l表示观测残差,x表示待计算的所述用户端的定位坐标;

得最小值时,根据所述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定位结果;

所述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表示为:

所述定位结果表示为:

其中,x表示计算得到的所述用户端的定位坐标。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利用观测数据并通过实时定位解算可以对用户端进行精确定位,在超出当前最优基准站时可以及时匹配下一最优基准站,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以与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建立连接,包括:

发送所述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

若在预设延迟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返回的回复消息,则建立连接;

若否,则发送所述请求指令至第二优基准站。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当用户端与当期最优基准站无法建立连接时,可以与第二优基准站建立连接,依次类推,确保用户端能够与基准站进行正常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实时定位结果判断是否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

若是,则发送服务终止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并重新匹配下一最优基准站。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根据定位结果进行实时判断,以便在超出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时及时匹配下一最优基准站,保证用户端与最优基准站之间通信正常且稳定。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实时定位结果判断是否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包括:

根据所述定位坐标计算到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第二距离;

判断所述第二距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以确定是否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阈值判断是否超出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若超出则重新匹配最优基准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用户端始终与匹配到的最优基准站进行通信,从而保证了高精度和高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gnss广域定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web端发送的各个基准站的数据质量信息;

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质量信息、与基准站的第一距离和预设的基于数据质量和距离的综合因子自适应模型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

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发送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以与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建立连接;

定位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以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和预设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所述用户端的实时定位结果。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匹配最优基准站并与最优基准站建立通信连接,将海量用户的服务压力分配到各基准站,稳定性高,利用数据质量权重模型对用户端进行精准定位,进行实时定位解算,进一步保障高精度和高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位服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中心,与基准站通信连接,用于接收各个所述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并对所述观测数据进行定位解算和数据质量分析,以将获得的数据质量信息定期发送至web端;

多个所述基准站,用于定期将工况信息和所述观测数据发送至所述数据中心,并与用户端建立连接,以向所述用户端发送观测数据;

用户端,用于通过接收所述web端发送的数据质量信息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并接收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以进行实时定位。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各个基准站,广域海量用户的实时定位是在统一坐标框架下进行的,使得定位结果更加准确,用户不与数据中心建立通信,用户与最优基准站建立通信,将海量用户的服务压力分配到各基准站,稳定性更高,在用户基准站建立连接之后,基准站和数据中心无需参与数据计算,即基准站将观测数据发送给用户,由各个用户端自行计算,降低由数据中心进行统一传输和计算造成的传输延迟及计算压力,并且用户采用真实基准站数据进行定位解算,定位精度及可用性更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gnss广域定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gnss广域定位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准站、数据中心和用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定位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与当前最优基准站建立连接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利用基于完整率和多路径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进行实时定位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服务范围进行判断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gnss广域定位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gnss广域定位装置的具体结构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服务系统的示意图。

图标:

100-接收模块;200-匹配模块;201-第一距离计算模块;202-综合因子获取模块;203-当前最优基准站确定模块;300-连接建立模块;301-指令发送模块;302-消息接收模块;303-判定模块;400-定位模块;401-观测方程建立模块;402-误差方程建立模块;403-定位结果获取模块;500-服务范围判定模块;600-终止指令发送模块;701-数据中心;702-基准站;703-用户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在广域范围内间距间隔如10-20km大规模布设gnss基准站702,各个基准站702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数据中心701,数据中心701与web端建立通信连接,用户端703与web端建立通信连接,用户端703可以是自身具有定位功能的移动电子设备端如智能手机。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为基准站702、数据中心701和用户端703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定位流程图,各个基准站702定期将工况信息和观测数据发送至数据中心701,工况信息指运行状态、温度、存储等表示工作状态的信息,观测数据包括双频伪距观测值、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导航星历和气象数据等;基于接收到的各个基准站702发送的观测数据,数据中心701定期对各基准站702进行数据质量分析、统一精密定位及整网平差解算,即通过数据中心的定位解算得到统一框架下如wgs84、itrf、cgcs2000等的各基准站702的准确坐标和坐标精度、多路径值、完整率等数据质量信息。

数据中心701对各个基准站信息进行统一维护和更新,具体地,定期将基准站名、基准站702的准确坐标及坐标精度、多路径值、完整率等数据质量信息发送给各gnss基准站702,使得各个基准站702能够及时更新基准站信息;同时,数据中心701定期给web端推送基准站库,基准站库中包括基准站名、基准站702的准确坐标及坐标精度、多路径、完整率等数据质量信息,以便各个用户端703从web端接收到的数据质量信息为最新更新信息,同时该数据质量信息是经过数据中心701统一处理的,使得各个基准站702之间接收到的数据质量信息没有误差,确保从web端接收到的数据质量信息的准确性。

请参看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gnss广域定位方法的流程图。用户端703定位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接收web端发送的各个基准站702的数据质量信息;

步骤s200:根据所述数据质量信息、与基准站702的第一距离和预设的基于数据质量和距离的综合因子自适应模型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

数据质量信息包括基准站坐标、坐标精度、多路径值和完整率,其中,多路径值指的是由于基准站702除了直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外,还同时收到经天线周围地物一次或多次反射的卫星信号,从而产生误差;完整率即基准站702实际观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百分比;如图3所示,为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流程图,该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根据伪距定位获取概率坐标,以根据所述概率坐标计算与所述基准站702的第一距离;

用户端703利用自身的定位功能通过伪距定位,获得概率坐标,从而根据概率坐标和基准站702的基准站坐标计算与各个基准站702的大致距离(由于概率坐标是不准确的)即第一距离。

步骤s202:根据所述第一距离获取各个基准站702的综合因子构成的综合因子库;

所述综合因子库表示为:

其中,

其中,

其中,i表示基准站702数,pi表示第i个基准站702的综合因子,li表示用户端703与基准站702的第一距离,mpidnirmi分别表示第i个基准站702的多路径值、完整率和坐标精度,mpit表示第t颗卫星的多路径值,dnit表示第t颗卫星的完整率,k1、k2和k3均为数据质量比例因子,q表示综合比例因子,ab分别为预设的距离门限值和数据质量门限值;

步骤s203:获取综合因子最小值,所述综合因子最小值对应的基准站702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

将用户端703与各个基准站702的第一距离输入上述综合因子库中的各个基准站702对应的综合因子,即可得到用户端703与各个基准站702之间的综合因子,求出综合因子的最小值,对应的基准站702即为当前最优基准站。

该方法兼顾数据质量和距离,即两者综合最优的即为当前最优基准站,示例地,综合因子最小值pmin1对应的基准站702为当前最优基准站a,综合因子次小值pmin2对应的基准站702为第二优基准站b,综合因子次小值pmin3对应的基准站702为第三优基准站c。

步骤s300:发送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以与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建立连接;

如图4所示,与当前最优基准站建立连接的流程图,该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s301:发送所述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

步骤s302:若在预设延迟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返回的回复消息,则建立连接;

步骤s303:若否,则发送所述请求指令至第二优基准站702。

示例地,用户端703给当前最优基准站a发送请求指令,在预设延迟时间内当前最优基准站a回复可用消息,则两者成功建立连接,在断开连接之前,始终接收当前最优基准站a发送的数据;如果在一定延迟时间内,当前最优基准站a未回复或回复不可用,则给第二优基准站b发送请求信息;依次类推,如果a、b、c三个基准站702都不能提供服务,则告知用户端703,以检查相关设置。

步骤s400:接收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以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和预设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所述用户端703的实时定位结果。

在用户端703成功与当前最优基准站a建立连接之后,当前最优基准站a向用户端703实时发送观测数据,该观测数据包括双频伪距观测值、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导航星历等。

用户接收建连基准站702的观测数据后,结合自身采集的导航星历和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双差基线定位解算,以利用基于完整率和多路径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进行实时定位,如图5所示,为利用基于完整率和多路径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进行实时定位的流程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401: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建立观测方程,所述观测数据包括双频伪距观测值和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

所述观测方程表示为:

其中,表示定位双差因子,表示双频伪距观测值,表示站星距离,ti分别表示对流层和电离层的延迟误差,分别表示伪矩和载波相位观测噪声,表示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n表示载波相位模糊度;

步骤s402:根据所述观测方程构建误差方程;

所述误差方程可表示为:

v=ax-l

其中,v表示定位残差,a表示系数矩阵,l表示观测残差,x表示待计算的所述用户端703的定位坐标;

步骤s403:在取得最小值时,根据所述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定位结果;

所述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表示为:

所述定位结果表示为:

其中,x表示计算得到的所述用户端703的定位坐标。

基于完整率和多路径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进行实时定位获取用户端703的精确坐标x

如图6所示,对服务范围进行判断的流程图,在获得用户端703的实时定位结果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0:根据所述实时定位结果判断是否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的判断,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定位坐标计算到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第二距离;判断所述第二距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以确定是否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

步骤s600:若是,则发送服务终止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并重新匹配下一最优基准站。

利用上述的实时定位结果中的用户端703的定位坐标与当前最优基准站的观测数据计算用户端703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第二距离,如果没有超出服务范围,如用户端703与基准站702之间的第二距离小于预设阈值d,则继续接收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利用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进行实时精确定位;如果超出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如用户端703与基准站702之间的第二距离大于等于预设阈值d,则用户端703向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终止指令,以断开连接,用户端703则重新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进行高精度的rtk实时定位。

用户端703不直接与数据中心701建立通信,即用户端703通过web端接收数据质量信息,通过基准站702接收观测数据,使得将海量用户的服务压力分配到各个基准站702,稳定性更高;定位解算在用户端703实现,基准站702和数据中心701无需进行数据计算,降低数据中心701和基准站702的计算压力,并且分别通过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给对应的用户端703,降低传输延迟概率;用户采用真实基准站702数据进行定位解算,定位精度和可用性更高;通过兼顾数据质量和距离综合最优,构建数据质量和距离的综合因子自适应模型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并构建完整率和多路径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进行实时定位解算,进一步保障高精度和高稳定性。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gnss广域定位装置,应用于实施1中的gnss广域定位方法,如图7所示,为gnss广域定位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但不限于:

接收模块100,用于接收web端发送的各个基准站702的数据质量信息;

匹配模块200,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质量信息、与基准站702的第一距离和预设的基于数据质量和距离的综合因子自适应模型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

连接建立模块300,用于发送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以与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建立连接;

定位模块400,用于接收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以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和预设的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所述用户端703的实时定位结果。

如图8所示,为gnss广域定位装置的具体结构框图,其中,匹配模块200包括:

第一距离计算模块201,用于根据伪距定位获取概率坐标,以根据所述概率坐标计算与所述基准站702的第一距离;

综合因子获取模块2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获取各个基准站702的综合因子构成的综合因子库;

所述综合因子库表示为:

其中,

其中,

其中,i表示基准站702数,pi表示第i个基准站702的综合因子,li表示用户端703与基准站702的第一距离,mpidnirmi分别表示第i个基准站702的多路径值、完整率和坐标精度,mpit表示第t颗卫星的多路径值,dnit表示第t颗卫星的完整率,k1、k2和k3均为数据质量比例因子,q表示综合比例因子,ab分别为预设的距离门限值和数据质量门限值;

当前最优基准站确定模块203,用于获取综合因子最小值,所述综合因子最小值对应的基准站702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

定位模块400包括:

观测方程建立模块401,用于根据所述观测数据建立观测方程,所述观测数据包括双频伪距观测值和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

所述观测方程表示为:

其中,表示定位双差因子,表示双频伪距观测值,表示站星距离,ti分别表示对流层和电离层的延迟误差,分别表示伪矩和载波相位观测噪声,表示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n表示载波相位模糊度;

误差方程建立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观测方程构建误差方程;

所述误差方程可表示为:

v=ax-l

其中,v表示定位残差,a表示系数矩阵,l表示观测残差,x表示待计算的所述用户端703的定位坐标;

定位结果获取模块403,用于在取得最小值时,根据所述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获取定位结果;

所述数据质量权重模型表示为:

所述定位结果表示为:

其中,x表示计算得到的所述用户端703的定位坐标。

连接建立模块300包括:

指令发送模块301,用于发送所述请求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

消息接收模块302,用于若在预设延迟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返回的回复消息,则建立连接;

判定模块303,用于若在预设延迟时间内没有接收到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返回的回复消息,则发送所述请求指令至第二优基准站。

该装置还包括:

服务范围判定模块500,用于根据所述实时定位结果判断是否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的判断,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定位坐标计算到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第二距离;判断所述第二距离是否大于预设阈值,以确定是否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

终止指令发送模块600,用于若超出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的服务范围,则发送服务终止指令至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并重新匹配下一最优基准站。

实施例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服务系统,如图9所示,为该系统的示意图,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中心701,与基准站702通信连接,用于接收各个所述基准站702发送的观测数据,并对所述观测数据进行定位解算和数据质量分析,以将获得的数据质量信息定期发送至web端;

多个所述基准站702,用于定期将工况信息和所述观测数据发送至所述数据中心701,并与用户端703建立连接,以向所述用户端703发送观测数据;

用户端703,用于通过接收所述web端发送的数据质量信息匹配当前最优基准站,并接收所述当前最优基准站发送的观测数据,以进行实时定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实施例1所述的gnss广域定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实施例1中任一项所述的gnss广域定位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