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65072发布日期:2020-08-25 18:5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泥土质量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工程质量的关注,以及无损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臻成熟,混泥土回弹仪是常用的混泥土质量便携检测装置,回弹仪的基本原理是用弹簧驱动重锤,以恒定的动能撞击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接触的弹击杆,使局部混凝土发生变形并吸收一部分能量,另一部分能量转化为重锤的反弹动能,当反弹动能全部转化成势能时,重锤反弹达到最大距离,仪器将重锤的最大反弹距离以回弹值(最大反弹距离与弹簧初始长度之比)的名义显示出来;授权公告号cn209673797u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包括保护壳和回弹仪,回弹仪安装在保护壳的内侧,回弹仪的侧壁处安装有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护套、弹簧、接触块、旋转块和手柄,护套固定连接保护壳的侧壁,护套的内侧安装有弹簧,旋转块固定连接手柄的一端,旋转块还与回弹仪的外壁连接,保护壳上还安装有橡胶套和定位螺丝;回弹仪通过调节装置活动连接保护壳,回弹仪可以在保护壳内转动,在运输和携带时,回弹仪夹在橡胶套内,橡胶套用于保护回弹仪,使用回弹仪时,将橡胶套移开,转动调节装置再拧紧定位螺丝即可,回弹仪的安全性的得到了保证,同时方便运输携带,回弹仪的安装操作过程简单。

上述专利公开的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虽然通过将回弹仪翻转收纳至保护壳内,起到遮挡保护的作用,避免运输携带时受到碰撞损坏;但是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通过向前和上旋转收入保护壳内的方式,需要保护壳前侧为开口,而不设置为开口,受回弹仪自身的长度限制,则需要保护壳内侧的前后宽度大于回弹仪的长度,造成保护壳前后很宽),从而导致人员在使用时不方便拿取使用,携带不方便,而前侧大开口的方式则会造成前侧全部处于无遮挡状态,极大的增加了携带运输中被碰坏的风险,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用于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包括混泥土回弹仪以及活动套设在混泥土回弹仪上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的底部设置为开口,保护壳的前侧内壁上开设有底部为开口设置的凹口,所述保护壳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杆,且矩形杆上滑动套设有矩形管,矩形管的底端与混泥土回弹仪的顶部固定连接,保护壳滑动套设在矩形管上,矩形管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滑槽,矩形杆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滑块的顶部与滑槽的顶部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第一弹簧,矩形杆的另一侧顶部和另一侧底部均开设有三角槽,三角槽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为倾斜内壁,两个三角槽中位于上方的一个三角槽的顶部内壁上活动接触有钢质横杆,且钢质横杆的一端延伸至保护壳外并固定连接有拉头,钢质横杆上滑动套设有横管,矩形管固定套设在横管上,保护壳活动套设在横管上,横管靠近拉头的一端与拉头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活动套设在钢质横杆上的第二弹簧,钢质横杆的另一端嵌套有滚珠,且滚珠与位于上方的一个三角槽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滚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且矩形孔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分别与横管的前侧和后侧活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的顶部内壁上粘接固定有两个防撞橡胶块,且防撞橡胶块的底部与矩形管的顶端活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矩形管的另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方孔,且方孔的内壁与横管的外侧粘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滑块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与滑槽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活动接触。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混泥土回弹仪、保护壳、矩形杆、矩形管、三角槽、滑槽、滑块、第一弹簧、矩形孔、横管、钢质横杆、滚珠、第二弹簧、防撞橡胶块与凹口相配合,向下按压横管带动钢质横杆和矩形管向下移动,钢质横杆带动滚珠挤压位于上方的一个三角槽的倾斜内壁,在挤压力下,滚珠向右移动并通过钢质横杆带动拉头向右对第二弹簧拉伸,矩形管带动混泥土回弹仪向下逐渐移出保护壳并对第一弹簧压缩,当滚珠移动至与下方的一个三角槽的顶部内壁错开时,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第二弹簧复位并通过拉头带动钢质横杆向左插入下方的三角槽内,此时下方的三角槽的顶部内壁对钢质横杆抵挡限制,此时钢制铁杆通过横管对矩形管限制,从而固定了混泥土回弹仪调节后的位置,在使用后收纳防护时,向右拉动拉头带动钢质横杆移出下方的三角槽并对第二弹簧再次拉伸,此时逐渐向上回移横管带动矩形管逐渐放松对第一弹簧的压缩,矩形管带动混泥土回弹仪逐渐完全收纳至保护壳内。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对混泥土回弹仪伸缩收纳遮挡防护,且采用伸缩收纳防护的方式,能够极大的降低保护壳前侧的开口面积或前后宽度,提高遮挡效果,有效降低运输携带中混泥土回弹仪被误碰损坏的风险,有利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的混泥土回弹仪移除后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泥土回弹仪、2保护壳、3矩形杆、4矩形管、5三角槽、6滑槽、7滑块、8第一弹簧、9矩形孔、10横管、11钢质横杆、12滚珠、13第二弹簧、14防撞橡胶块、15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建筑工程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装置,包括混泥土回弹仪1以及活动套设在混泥土回弹仪1上的保护壳2,保护壳2的底部设置为开口,保护壳2的前侧内壁上开设有底部为开口设置的凹口15,保护壳2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杆3,且矩形杆3上滑动套设有矩形管4,矩形管4的底端与混泥土回弹仪1的顶部固定连接,保护壳2滑动套设在矩形管4上,矩形管4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滑槽6,矩形杆3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7,滑块7与滑槽6滑动连接,滑块7的顶部与滑槽6的顶部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第一弹簧8,矩形杆3的另一侧顶部和另一侧底部均开设有三角槽5,三角槽5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为倾斜内壁,两个三角槽5中位于上方的一个三角槽5的顶部内壁上活动接触有钢质横杆11,且钢质横杆11的一端延伸至保护壳2外并固定连接有拉头,钢质横杆11上滑动套设有横管10,矩形管4固定套设在横管10上,保护壳2活动套设在横管10上,横管10靠近拉头的一端与拉头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活动套设在钢质横杆11上的第二弹簧13,钢质横杆11的另一端嵌套有滚珠12,且滚珠12与位于上方的一个三角槽5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滚动接触,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对混泥土回弹仪1伸缩收纳遮挡防护,且采用伸缩收纳防护的方式,能够极大的降低保护壳2前侧的开口面积或前后宽度,提高遮挡效果,有效降低运输携带中混泥土回弹仪1被误碰损坏的风险,有利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保护壳2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9,且矩形孔9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分别与横管10的前侧和后侧活动接触,保护壳2的顶部内壁上粘接固定有两个防撞橡胶块14,且防撞橡胶块14的底部与矩形管4的顶端活动接触,矩形管4的另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方孔,且方孔的内壁与横管10的外侧粘接固定,滑块7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与滑槽6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活动接触,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对混泥土回弹仪1伸缩收纳遮挡防护,且采用伸缩收纳防护的方式,能够极大的降低保护壳2前侧的开口面积或前后宽度,提高遮挡效果,有效降低运输携带中混泥土回弹仪1被误碰损坏的风险,有利于使用。

工作原理:当需要移出混泥土回弹仪1进行使用时,向下按压横管10,横管10向下移动并带动钢质横杆11向下移动,钢质横杆11带动滚珠12挤压位于上方的一个三角槽5的倾斜内壁,在挤压力下,滚珠12向下并向右移动,滚珠12通过钢质横杆11带动拉头向右移动并对第二弹簧13拉伸,横管10下移时还通过矩形管4带动混泥土回弹仪1向下逐渐移出保护壳2,矩形管4带动滑槽6在滑块7上向下滑动并对第一弹簧8压缩,当滚珠12移动至与下方的一个三角槽5的顶部内壁错开时,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第二弹簧13复位并通过拉头带动钢质横杆11向左插入下方的三角槽5内,此时下方的三角槽5的顶部内壁对钢质横杆11抵挡限制,此时钢制铁杆11通过横管10对矩形管4限制,从而固定了混泥土回弹仪1调节后的位置,能够避免人员使用混泥土回弹仪1检测时出现回缩现象;

同理,在使用后需要对混泥土回弹仪1收纳防护时,向右拉动拉头带动钢质横杆11移出下方的三角槽5并对第二弹簧13再次拉伸,此时逐渐向上回移横管10带动矩形管4逐渐放松对第一弹簧8的压缩,然后可直接放松拉力和上移力,此时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簧8完全复位并带动矩形管4向上弹起,矩形管4带动混泥土回弹仪1完全收纳至保护壳2内,防撞橡胶块14的设置能够避免矩形管4上弹时出现剧烈碰撞,当钢质横杆11上移至与上方的三角槽5对齐时,同理,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第二弹簧13复位并通过拉头带动钢质横杆11插入上方的三角槽5内,收纳完成;

采用伸缩收纳防护的方式,能够极大的降低保护壳2前侧的开口面积或前后宽度,提高遮挡效果,有效降低运输携带中混泥土回弹仪1被误碰损坏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