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液检测传感器和漏液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2911发布日期:2020-08-14 18:2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漏液检测传感器和漏液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漏液检测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和应用该漏液检测传感器的漏液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管道用于对液体、气体等进行输送,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管道容易发生老化,或者受到各种介质的腐蚀和其他破坏因素,从而使得管道容易发生泄漏。目前对管道泄漏检测时,通常通过控制器有线连接监控平台以对泄漏点进行监控,或者单独设置一个无线模块,且电路板与无线模块单独设置,从而实现无线连接监控平台以对泄漏点进行监控,但是整体系统较为繁琐,且不易安装在墙壁或其他安装面上。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旨在改善漏液检测传感器繁琐不易安装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包括壳体、电路板、检测线、处理器、无线传输模块及电池模块;所述壳体具有悬挂槽;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检测线一端连接电路板,另一端穿出壳体以连接所述管道;所述处理器设于所述电路板;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设于所述电路板,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电池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以对所述电路板供电。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一侧凸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连接段,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连接端及所述第二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悬挂槽。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所述卡块的一侧的边缘还间隔设有多个支撑脚。可选地,所述壳体开设有显露端口的开孔,所述开孔处安装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可选地,所述壳体开设有凹槽,所述开孔开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保护盖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可选地,所述凹槽的底壁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保护盖凸设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插入所述连接孔内。可选地,所述凹槽的底壁和所述保护盖的其中一者开设有插孔,其中之另一者设有插销,所述插销插入所述插孔内。可选地,所述插销包括连接所述保护盖的连接部和连接所述连接部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穿过所述插孔并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可选地,所述保护盖背离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一侧设有扳手部。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漏液检测系统,包括基站、监控平台及上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所述基站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无线通信连接,所述监控平台与所述基站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电路板和电池模块均安装于壳体内,处理器、无线传输模块及检测线的一端部均安装于电路板,则使得漏液检测传感器的处理模块、传输模块及供电模块均集成于壳体内,从而便于漏液检测传感器后续的安装。另外,壳体具有悬挂槽,则使得壳体可安装于室内的墙壁或者地面,从而使得壳体的安装较为方便且灵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漏液检测传感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漏液检测传感器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漏液检测传感器中保护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漏液检测系统的简易连接结构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漏液检测传感器110壳体111悬挂槽112卡块1121第一侧壁1122第二侧壁1123连接段113凹槽114开孔115连接孔116插孔117支撑脚120保护盖121铰接轴122插销1221连接部1222限位部123扳手部130电池模块140处理器150无线传输模块160检测线170电路板200基站300监控平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4,该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包括壳体110、电路板170、检测线160、处理器140、无线传输模块150及电池模块130;壳体110具有悬挂槽111;电路板170安装于壳体110内;检测线160一端连接电路板170,另一端穿出壳体110以连接管道;处理器140安装于电路板170;无线传输模块150安装于电路板170,并与处理器140电连接;电池模块130安装于壳体110内并电连接电路板170,以对电路板170供电。通过将电路板170、电池模组安装于壳体110内,且将无线传输模块150和处理器140均安装于电路板170上,则使得传感器的控制模块和传输模块集成为一体,进而简化了无线漏液系统的安装步骤,且还能对控制模块和传输模块进行较好地保护。电池模块130电连接电路板170,从而可实现对电路板170进行供电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中的检测线160一端连接电路板170,另一端穿出壳体110以连接管道,则当管道出现泄漏时,检测线160可及时感应到漏液信息,并将该信息传递至电路板170,进而通过电路板170上的处理器14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由于无线传输模块150和处理器140均安装于电路板170,且无线传输模块150与处理器140电连接,从而使得处理器140完成数据分析处理后,可将该数据信号发送给无线传输模块150,进而通过无线传输模块150将该数据无线传输至其他服务器端。具体地,检测线160连接管道以对管道的泄漏处进行检测时,检测线160可以为缠绕于管道的外壁的漏液检测绳,该漏液检测绳包括两个互不连通的导电线,两根导电线均匀地缠绕于具有线槽的绝缘线上,从而整体形成该漏液检测绳;当管道内的液体发生泄漏时,两根导电线通过液体导通成一个回路,进而导通电路板170,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处理器140。或者检测线160一端连接电路板170,另一端为呈卡箍状的薄膜感应线,该薄膜感应线套设于管道外壁,从而当管道出现漏液时,漏液接触薄膜感应线,从而薄膜感应线的电阻发生变化,并将该信号传递至处理器140进行处理分析。壳体110具有悬挂槽111,则便于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安装于室内墙壁或地面上,从而实现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稳定安装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该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能够进行较佳的通信,其可安装于与外界交接的位置,例如安装于靠近窗口或靠近门口处等。具体地,悬挂槽111可为壳体110的一侧板朝壳体110内部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陷槽,或者悬挂槽111可为壳体110的一侧板凸设有若干凸块,凸块围合形成具有开口和一定深度的槽体结构。当然,也可通过将壳体110的一侧板的某处去除一部分材料,从而形成槽体,以便于壳体110的悬挂。另外,无线传输模块150可以为nb-iot(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窄带物联网)传输模块、蓝牙模块或者红外通讯传输模块等方式实现无线传输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选nb-iot传输模块,从而可实现待机功耗低、通信距离远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电路板170和电池模块130均安装于壳体110内,处理器140、无线传输模块150及检测线160的一端部均安装于电路板170,则使得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处理模块、传输模块及供电模块均集成于壳体110内,从而便于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后续的安装。另外,壳体110具有悬挂槽111,则使得壳体110可安装于室内的墙壁或者地面,从而使得壳体110的安装较为方便且灵活。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110的一侧凸设有卡块112,卡块112包括第一侧壁1121、第二侧壁1122及连接段1123,第一侧壁1121与第二侧壁1122间隔设置;连接段1123一端连接第一侧壁1121,另一端连接第二侧壁1122;第一侧壁1121、连接段1123及第二侧壁1122共同围合形成悬挂槽111。通过在壳体110的一侧凸设有卡块112,卡块11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1121和第二侧壁1122,且连接段1123一端连接第一侧壁1121和第二侧壁1122,则使得壳体110悬挂于室内墙壁时,可首先通过在墙壁上安装一螺钉、销钉或挂钩等,螺钉、销钉或挂钩通过插入第一侧壁1121和第二侧壁1122之间的空间,并使得连接段1123搭接于螺钉、销钉或挂钩,从而实现壳体110悬挂于室内墙壁的效果。另外,通过在壳体110的一侧凸设卡块112以形成悬挂槽111,则可增强壳体110的连接强度,延长壳体11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110设有卡块112的一侧的边缘还间隔设有多个支撑脚117。通过在壳体110设有卡块112的一侧的边缘间隔设置多个支撑脚117,则使得壳体110安装于安装面时更加稳定,避免壳体110出现较大程度的晃动情况。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处理器140和无线传输模块150与外部线进行连接,处理器140和无线传输模块150均具有与外部线连接的端口。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开设有显露端口的开孔114,开孔114处安装有保护盖120,保护盖120与壳体110活动连接。通过在开孔114处安装有保护盖120,则使得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在未使用状态时,可对端口进行保护,从而避免灰尘进入端口而使得端口失效。另外,保护盖120和壳体110活动连接,则使得保护盖120可打开开孔114以显露端口,还可封堵开孔114以遮挡端口。具体地,保护盖120可与壳体110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当保护盖120与壳体110滑动连接时,壳体110和保护盖120的其中一者可开设滑槽,其中之另一者可设有滑轨,滑轨卡入滑槽内,从而实现壳体110与保护盖120滑动连接的效果。当保护盖120与壳体110转动连接时,壳体110和保护盖120的其中一者可开设有铰接孔,另一者凸设有铰接轴121,铰接轴121插入铰接孔内,从而实现壳体110与保护盖120转动连接的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护盖120与壳体110还可采用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壳体110开设有凹槽113,开孔114开设于凹槽113的底壁,保护盖120安装于凹槽113内。通过将保护盖120安装于凹槽113内,则一方面使得整个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整个外观更加平整简洁,另一方面还对保护盖120进行限位,从而进一步对保护盖120进行保护。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为了便于设置,基于上述壳体110开设有凹槽113的方案,本实施例中,凹槽113的底壁开设有连接孔115,保护盖120凸设有铰接轴121,铰接轴121插入连接孔115内。如此设置,则可实现保护盖120与壳体110转动连接的效果,从而转动保护盖120,即可实现保护盖120打开开孔114以显露端口和封堵开孔114以保护端口的两种不同状态。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凹槽113的底壁开设有插孔116,保护盖120凸设有插销122,插销122插入插孔116内。如此设置,则进一步提高了保护盖120与壳体110的稳定连接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护盖120与壳体110的稳定连接效果,也可在凹槽113的底壁凸设插销122,保护盖120开设有插孔116,插销122插入插孔116内。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插销122包括连接保护盖120的连接部1221和连接连接部1221的限位部1222,限位部1222穿过插孔116并伸入壳体110内,限位部1222靠近连接部1221的一端的外径尺寸大于连接部1221的外径。限位部1222靠近连接部1221的一端的外径尺寸大于连接部1221的外径尺寸,从而通过将限位部1222穿过插孔116并伸入壳体110内,使得限位部1222可抵持壳体110的内壁,进而避免插销122轻易脱出插孔116。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3,保护盖120背离壳体110的内部的一侧设有扳手部123。如此设置,则便于用户驱动保护盖120打开开孔114或封堵开孔114。具体地,该扳手部123可以为槽体结构或者凸起结构,或者该扳手部123还可以为连接于壳体110的环状把手结构等。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漏液检测系统,如图4所示,该漏液检测系统包括基站200、监控平台300及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该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漏液检测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基站200与无线传输模块150无线通信连接,监控平台300与基站200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漏液检测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检测线160缠绕于管道外,当管道的某处发生泄漏时,检测线160采集泄漏信息,且处理器140会被唤醒,从而检测线160通过电路板170将该泄漏信息发给传递至处理器140进行数据处理,并将相对应的漏水信息、信号轻度、设备id等信息转换成相对应的格式传送给无线传输模组;无线传输模块150接收到上述信息后连接目的地址ip,并将该数据通过基站200发送至至本地的监控平台300,进而实现漏水信息的远程监测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