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自动采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7741发布日期:2020-11-20 09:4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进水自动采样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采样技术领域,具体指进水自动采样器。



背景技术:

为了更准确掌握排水公司进厂水水质情况,通常需化验24小时混合水样;目前主要采用的取水方式为人工采样,即工作人员每两小时采集一次进水水样,然后再将12瓶水样混合后进行检测。此种采样方式不但人工劳动强度大,时间控制不精准,而且容易出现漏点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人工采样劳动前度大,时间控制不精准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进水自动采样器,包括取样管路结构、防堵塞结构、控制结构和混合样采样桶;

取样管路结构:包括蠕动泵、排空管、第一采样管和第二采样管;

所述蠕动泵包括的蠕动泵软管,所述第二采样管通过第一采样管与蠕动泵软管的出水端连通;

所述排空管与第一采样管连通;

所述第二采样管的底部位于混合样采样桶内;

防堵塞结构:包括步进电机、传动齿轮、传动螺纹杆和过滤网;

所述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传动齿轮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螺纹杆竖直放置,所述过滤网通过滤网架连接在传动螺纹杆的底部;

所述传动螺纹杆的上部与传动齿轮啮合;

所述过滤网为桶状的全包围结构;

所述蠕动泵软管的进水端设置在所述过滤网内;

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时间继电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

所述第一电磁阀设置在第一采样管上,用于控制第一采样管的通断,第二电磁阀设置在排空管上,用于控制排空管的通断,第三电磁阀设置在第二采样管上,用于控制第二采样管的通断;

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时间继电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的多个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蠕动泵和步进电机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混合样采样桶的顶部具有将混合样采样桶密封的桶盖。

作为改进,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设置在混合样采样桶靠近顶部的位置。

作为改进,还包括混合样出水管,所述混合样出水管设置在混合样采样桶靠近底部的位置,且混合样出水管上设有手动水阀。

作为改进,还包括步进电机安装架,所述步进电机通过步进电机安装架固定在进水渠的顶壁上。

作为改进,还包括一个固定件,所述传动螺纹杆通过固定件固定在进水渠的内侧壁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水自动采样器通过时间继电器准确控制采样时间,通过控制器开启三个电磁阀,从而可以相对准确地控制采样时间,减少人工采样的误差。

2.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水自动采样器还设计了防堵塞结构,可以有效防止蠕动泵软管进水端堵塞,同时通过电动的设计,工作人员可以方便的取下过滤网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进水自动采样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进水自动采样器的侧视图。

图3为进水自动采样器的控制原理图。

图4为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渠,2-步进电机,3-第一电磁阀,4-第一采样管,5-第二采样管,6-时间继电器,7-蠕动泵,8-混合样采样桶,9-溢流管,10-排空管,11-控制器,12-传动齿轮,13-传动螺纹杆,14-固定件,15-滤网架,16-过滤网,17-导流管,18-蠕动泵软管,19-混合样出水管,20-手动水阀,21-桶盖。22-第二电磁阀,23-第三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5,进水自动采样器,包括取样管路结构、防堵塞结构、控制结构和混合样采样桶8。

取样管路结构:包括蠕动泵7、排空管10、第一采样管4和第二采样管5;

所述蠕动泵7包括的蠕动泵软管18,所述第二采样管5通过第一采样管4与蠕动泵软管18的出水端连通;所述排空管10的进水端与第一采样管4连通,具体实施时,排空管10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进水渠1连通,即采用开始时,通过排空管10排出的污水再次进入进水渠1内。

排空管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在每次采样前通过排空管10将管道内前一次采样时存留的污水排出,确保每次采样时,所采污水样品即为当前的污水。

所述第二采样管5的底部位于混合样采样桶8内;每次所采的污水样品,从混合样采样桶8的底部进入,通过水流的作用可以对新进入的污水与之前已采集的污水进行搅拌,有利于提高混合样采样桶内的混合污水的代表性。

防堵塞结构:包括步进电机2、传动齿轮12、传动螺纹杆13和过滤网17;

所述步进电机2的动力输出轴与传动齿轮12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螺纹杆13竖直放置,所述过滤网17通过滤网架15连接在传动螺纹杆13的底部;具体实施时,滤网架15可拆卸的连接在传动螺纹杆13的底部,例如可以通过螺纹的方式连接,然后再将过滤网17固定在滤网架15上。所述传动螺纹杆13的上部与传动齿轮12啮合;所述过滤网17为桶状的全包围结构;

所述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设置在所述过滤网17内。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蠕动泵软管18堵塞,通常在会在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加滤网,但是经过实践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杂物确实可以被阻挡在蠕动泵软管18进水端的外侧,但是滤网非常容易堵塞,清洗也非常不便。为此发明人结合实际工作,想到先对污水进行一次过滤,即本实用新型中的桶状过滤网17,然后再将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可拆卸的固定在桶状过滤网17内,另外还可以在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上再设一层滤网,如此以来,桶状过滤网17内的污水已经过一次过滤,蠕动泵7在抽样时,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所处环境的污水由于本身状态较好,就减少了蠕动泵软管18堵塞的风险,再加上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上的二次滤网,极大的减少了蠕动泵软管18堵塞的情况。

定时启动步进电机2,并通过传动齿轮12和传动螺纹杆13进行动力传出,将过滤网17带上水面进行冲洗,从而不但可以有效保证过滤网17阻塞,而且还能有效保证采样情况。

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11、时间继电器6、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22和第三电磁阀23。

所述第一电磁阀3设置在第一采样管4上,用于控制第一采样管4的通断,第二电磁阀22设置在排空管10上,用于控制排空管10的通断,第三电磁阀23设置在第二采样管5上,用于控制第二采样管5的通断。

所述控制器11的信号输入端与时间继电器6连接,所述控制器11的多个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22、第三电磁阀23、蠕动泵7和步进电机2连接。控制器11用于控制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22和第三电磁阀23的开关,控制器11还用于控制蠕动泵7和步进电机2的启停。

具体实施时,混合样采样桶8的顶部具有将混合样采样桶8密封的桶盖21。桶盖2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物进入,影响所采集污水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工作人员将桶盖与混合样采样桶卸开,清理混合样采样桶内部。

进水自动采样器还包括溢流管9,所述溢流管9设置在混合样采样桶8靠近顶部的位置。溢流管9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混合样采样桶8满装的情况,通过溢流管9将超过警戒线的污水通过管道再接入到进水渠1内,防止溢流污水对污水处理厂生产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时,进水自动采样器还包括混合样出水管19,所述混合样出水管19设置在混合样采样桶8靠近底部的位置,且混合样出水管19上设有手动水阀20。便于工作人员在需要时导出混合样采样桶内的混合水样。

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机进行固定支撑,以保证驱动电机在运行时保证稳定,进水自动采样器还包括步进电机安装架,所述步进电机2通过步进电机安装架固定在进水渠1的顶壁上。

为了方便固定传动螺纹杆13,进水自动采样器还包括一个固定件14,所述传动螺纹杆13通过固定件14固定在进水渠1的内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水自动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先在时间继电器6中设置好每次采样时间、采样间隔时间和排水时间。当第一个采样时间来临时,时间继电器6向控制器11发出采样前的排空信号,控制器11率先控制第一电磁阀3和第三电磁阀23打开,通过控制蠕动泵7开始采样,此时进行的是排空阶段,将蠕动泵软管18以及第一电磁阀3之前管道中的存水排水,当排水时间用尽,时间继电器6向控制器11发出采样信号,此时控制器11控制第三电磁阀23关闭,第二电磁阀22打开,开始采样,当采样时间用尽,时间继电器6向控制器11发出采用等待信号,控制器11控制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22和第三电磁阀23关闭,蠕动泵7也停止工作。直到采样间隔时间用尽,开始第二次采样,如此循环。

控制器11控制步进电机2启动,步进电机2输出轴带动传动齿轮12转动,传动齿轮12与传动螺纹杆13啮合,带动传动螺纹杆13向上移动,传动螺纹杆13则带动固定在其下方的桶状过滤网17向上移动,与其同时,位于桶状过滤网17内的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也随着向上移动,由于提前设置好了步进电机2的转动时间,因此可以控制桶状过滤网17上升的位置,当桶状过滤网17到达进水渠1的顶壁时,停止上升,工作人员可以对过滤网17进行冲洗,通过还有取出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清洗固定在蠕动泵软管18的进水端的滤网,从而有效防止蠕动泵软管18堵塞。

可以设置步进电机2顺时针转动,带动传动螺纹杆13上升,步进电机2逆时针转动,带动传动螺纹杆13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时间继电器6中时间的设定和向控制器11发送信号以及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22、第三电磁阀23、蠕动泵7和步进电机2的过程都属于现有技术。而且使用本装置时需要通过现有技术对控制器11即单片机进行编程,该编程成非常简单,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也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