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沉降偏移分析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3067发布日期:2020-10-02 08:36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沉降偏移分析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沉降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沉降偏移分析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现行建筑规范规定:高层建筑、高耸建筑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通过不定期的或周期性的观测,及时反馈测量信息,从而避免由于沉降变形原因造成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的破坏,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沉降观测点指的是观测沉降的位置,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建筑物上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若干个沉降观测点组成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就是将沉降观测钉插入到观测点,然后通过周期性观测同一点形成的差值来确定沉降量。当建筑物的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会使建筑物发生倾斜。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使用经纬仪和水准尺来测量,通常通过肉眼通常难以识别出是否发生了沉降,而使用经纬仪和水平尺至少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且需要周期性的进行观测,较为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建筑沉降偏移分析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建筑沉降偏移分析检测装置,包括沉降观测钉装置,所述沉降观测钉包括安装入墙体的l型钉和保护盒,所述l型钉的顶端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顶部开口,所述放置槽的内设置有万向水平泡,所述万向水平泡的上表面设置有书写层,书写层可透出万向水平泡中水泡的位置;在墙体中安装完毕l型钉后,工作人员需要书写层上描出水泡的初始轮廓,以便于日后对比;

所述保护盒围设于所述l型钉的外围,所述保护盒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外侧板的竖直边处铰接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自由端搭接在所述内侧板远离外侧板的一侧;所述保护盒用于保护书写层和l形钉,防止书写层上的初始轮廓不清晰。

进一步的,所述书写层透明或半透明,以便于观测人员肉眼观察到水泡的位置,以便于描出轮廓。

进一步的,所述书写层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放置槽的顶端面,防止物品刮花所述书写层上的初始轮廓。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盒包括内顶板,所述内侧板和外侧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内顶板的两侧,所述防护罩的自由端部分搭接在所述内顶板的顶端面上,以利于保护罩盖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顶板至所述墙体的最远距离小于所述放置槽至所述墙体的最小距离,避免从上到下观察时,内顶板遮挡到万向水平泡。

进一步的,所述内顶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观测模块,所述观测模块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摄像头、用于为观测模块供电的供电模块、物联网通信模块、设置于摄像头一侧的补光灯和mcu,所述摄像头和补光灯突出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物联网通信模块连接有云平台,所述摄像头、补光灯、物联网通信模块受控于所述mcu;观测模块用于为水泡的周期性的拍照并上传至云平台供观测人员对比查看,观测人员无需至现场观察。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朝向所述书写层的安装面,所述摄像头和补光灯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顶板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连接板,所述壳体的下部一侧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壳体通过安装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l型钉安装入墙体的部分设置有若干加强齿,所述加强齿设置于所述l型钉的外表面,加强齿使l型钉能够更稳固地固定于墙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l型钉和保护盒的安装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的沉降观测钉的安装方式相同,均为在建筑物上开洞后将l型钉放入后用填充物填充;保护盒安装时可事先在墙体上开槽,后通过建筑用胶黏剂将保护盒粘接在墙体上,也可通过另外在保护盒的外周设置安装耳,通过螺钉将保护盒固定在墙体上。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l型钉和保护盒安装于墙体上安装完毕后,观测人员须在书写层上用笔或尖锐物沿着万向水平泡中的水泡的外轮廓描出一个初始轮廓,在周期性的观测中,通过比较本次观测的水泡与初始轮廓的位置,即判断出建筑物是否发生沉降,为了获得具体的沉降值,此时观测人员再通过水准尺和经纬仪对沉降观测网中的沉降观测点进行精准的测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书写层上标记出水泡的初始位置,若建筑物发生不规则沉降后,建筑物会发生歪斜,万向水平泡由于固定在l型钉上端,因而会随着建筑物的歪斜而歪斜,此时水泡偏移了初始位置,即水泡的实际位置不再与书写层上的初始轮廓一致,从而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建筑物发生了沉降,进一步的沉降测量通过现有技术测量手段即可测得;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人肉眼观察即可观察到建筑物是否发生了沉降,减少了人力成本,通过简单的初始轮廓与现有水泡的位置进行对比即可得出建筑是否发生沉降的判断,观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观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观测模块的方框图。

图中,l型钉1、放置槽2、万向水平泡3、防护罩4、观测模块5、加强齿6、内侧板7、内顶板8、电池盖板9、安装板10、第二安装孔11、补光灯12、摄像头13、安装面14、内侧板15、壳体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建筑沉降偏移分析检测装置,包括沉降观测钉装置,沉降观测钉包括安装入墙体的l型钉1和保护盒,l型钉1的顶端设置有放置槽2,放置槽2顶部开口,放置槽2的内设置有万向水平泡3,万向水平泡3的上表面设置有书写层,书写层可透出万向水平泡3中水泡的位置;在墙体中安装完毕l型钉1后,此时由于施工人员手抖或l形钉偏移的情况的发生会造成万向水平泡3的水泡位置不在万向水平泡3的正中央,因而工作人员需要书写层上描出水泡的初始轮廓,以便于日后对比;若之后对比结果表明出泡位置与初始轮廓的位置有偏移,即可判断建筑物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偏移;

保护盒围设于l型钉1的外围,保护盒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板7和外侧板15,外侧板15的长度小于内侧板7的长度,外侧板15的竖直边处铰接有防护罩4,防护罩4的自由端搭接在内侧板7远离外侧板15的一侧;防护罩4磁铁吸附或锁合或扣接于内侧板7上,防止防护罩4意外打开;保护盒用于保护书写层和l形钉,防止书写层上的初始轮廓由于雨水和杂物的落上而不清晰,同时保护l型钉1防止其意外破坏和锈蚀。

进一步的,书写层透明或半透明,以便于观测人员肉眼观察到水泡的位置,以便于描出轮廓,书写层的材质为现有技术中的材质;书写层可以为临摹用纸、硫酸纸、蜡光纸等透明纸,透明纸的边沿通过金属包边固定于万向水平泡3的外周,或透明纸直接粘接在万向水平泡3的上表面,通过铅笔、圆珠笔、中性笔、钢笔、水性记号笔等在临摹用纸上描出水泡的初始轮廓;书写层也可以为透明塑料层,透明塑料层的材质可以是透明pp、pe、pc、透明abs、pet等,通过油性勾线笔或尖锐的尖端在透明塑料层上描出水泡的初始轮廓;该初始轮廓也可以是填充为实心的。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书写层的上表面低于放置槽2的顶端面,从而放置槽2的顶端面能够阻挡大部分具有平面的物品触碰到书写层,防止物品刮花书写层上的初始轮廓;且在使用水准尺时精确的测量沉降时,水准尺的底部抵靠在放置槽2的顶端面上,也不会接触到书写层。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保护盒包括内顶板8,内侧板7和外侧板15相对设置于内顶板8的两侧,防护罩4的自由端部分搭接在内顶板8的顶端面上,以利于防护罩4盖合。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内顶板8至墙体的最远距离小于放置槽2至墙体的最小距离,避免观测人员打开防护罩4从上到下观察时,内顶板8遮挡到万向水平泡3。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4所示,内顶板8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观测模块5;观测模块5包括壳体16、设置在壳体16中的摄像头13、用于为观测模块5供电的供电模块、物联网通信模块、设置于摄像头13一侧的补光灯12和mcu,摄像头13和补光灯12突出壳体16设置,物联网通信模块连接有云平台,摄像头13、补光灯12、物联网通信模块受控于mcu;观测模块5用于为水泡的周期性的拍照并上传至云平台供观测人员对比查看,观测人员无需至现场观察;摄像头13、补光灯12、物联网通信模块和mcu均为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具体的,由于本观测模块5只是实现一个定时拍照和上传照片的功能,因而mcu采基于51单片机或stm32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即可,如51单片机最小系统、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等小型系统板,摄像头13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手机相机组模、工业相机组模或平板电脑相机组模或汽车相机组模即可,如型号为wx150hd或dysmt505的摄像头13主板模组,该组模具有摄像头13和图像芯片;补光灯12为白色led灯,在摄像头13拍照时,补光灯12处于亮起状态,供电模块采用aaa干电池或纽扣电池供电,在壳体16的一侧扣设有电池盖板9,以便于扣开电池盖板9后更换电池;如物联网通信模块采用n720或bc95模块即可。

云平台租用阿里云或腾讯云服务即可搭建,主要用于依照设置的观测周期向mcu发送指令使其控制摄像头13拍照,在拍照后将照片经物联网通信模块回传至云平台,以供观测人员登录云平台后查看和比对。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6包括朝向书写层的安装面14,摄像头13和补光灯12设置在安装面14上,使得书写层在摄像头13的拍照范围内。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观测模块5可以粘接或焊接于内顶板8上;观测模块5也可以螺纹连接于内顶板8上,具体的,内顶板8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壳体16的下部一侧设置有安装板10,安装板1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1,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11通过螺栓螺母螺纹连接或通过铆钉铆接在一起;观测模块5也可以粘接或焊接在连接板上。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l型钉1安装入墙体的部分设置有若干加强齿6,加强齿6设置于l型钉1的外表面,加强齿6使l型钉1能够更稳固地固定于墙体上。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