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11897发布日期:2021-02-20 19:1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压力容器在生产时需要经过耐压试验,通过超压试验的办法对容器的强度进行考核,通常使用液压试验、气压试验和气液组合试验等方式,市场上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多种多样,但仍存在一些缺点;
[0003]
如目前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不方便辅助容器的安装,在搬运容器时容易对容器造成伤害,容器在检测时容易偏移,不方便快速拆装,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不方便辅助容器的安装,在搬运容器时容易对容器造成伤害,容器在检测时容易偏移,不方便快速拆装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压力容器本体,所述支撑架的内部紧密贴合有限位块,且限位块远离支撑架的一侧一体化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侧固定有辅助板,且辅助板的上侧内部活动连接有辅助辊,所述支撑架的下侧焊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内部紧密贴合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上侧一体化设置有凸块,所述支撑架的上侧粘贴连接有第一橡胶防滑垫,且第一橡胶防滑垫的上侧紧密贴合有压力容器本体,所述支撑架的前侧上方贯穿连接有前调节杆,且前调节杆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前安装板,所述前调节杆的后侧焊接有后调节杆,且后调节杆的外侧活动连接有后安装板,所述前安装板的右侧固定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后侧安装有前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的上方内部安装有定位杆,且定位杆的后侧活动连接有第二橡胶防滑垫,所述前连接板的后侧紧密贴合有后连接板。
[0006]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在支撑板上构成滑动结构,且限位板的纵截面呈“l”字形结构,并且限位板通过凸块和支撑架采用卡合连接的方式相连接,而且限位板的左侧和支撑架的右侧紧密贴合。
[0007]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通过限位块在支撑架上构成滑动结构,且限位块关于连接杆的竖直中轴线对称分布,并且限位块和连接杆的纵截面均呈圆形结构。
[0008]
优选的,所述辅助辊在辅助板上等间距分布,且辅助辊在辅助板上构成转动结构。
[0009]
优选的,所述前调节杆和前安装板与后调节杆和后安装板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前调节杆和后调节杆的螺纹方向相反,并且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和支撑架采用卡槽连接的方式相连接。
[0010]
优选的,所述定位杆和前连接板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定位杆在前连接
板上等角度分布,并且定位杆在第二橡胶防滑垫上构成转动结构,而且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结构。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能够有效辅助容器的安装,能够避免在搬运容器时对容器造成伤害,且能够有效定位容器,避免容器在检测时偏移,并且能够快速拆装,提高工作效率;
[0012]
1.设置有限位板、辅助板和辅助辊,通过向下推动限位板,使限位板上固定的凸块脱离和支撑架的卡合连接,向外拉动并向下推动辅助板,将压力容器本体从辅助板推上支撑架上,辅助板能够辅助压力容器本体的移动,能够有效辅助容器的安装,能够避免在搬运容器时对容器造成伤害;
[0013]
2.设置有前连接板、定位杆和第二橡胶防滑垫,通过在前连接板上转动与之螺纹连接的定位杆,使定位杆的后侧在第二橡胶防滑垫上转动,并推动第二橡胶防滑垫和压力容器本体的外侧紧密贴合,前连接板上对称分布的定位杆能够有效定位容器,避免容器在检测时偏移;
[0014]
3.设置有前调节杆、后调节杆和前安装板,通过在支撑架上转动前调节杆,前调节杆和后调节杆外侧螺纹连接的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在支撑架内滑动,使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紧密贴合,能够快速拆装,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辅助板和辅助辊连接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调节杆和后安装板连接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1、支撑架;2、限位块;3、支撑板;4、限位板;5、凸块;6、连接杆;7、辅助板;8、辅助辊;9、第一橡胶防滑垫;10、压力容器本体;11、前调节杆;12、后调节杆;13、前安装板;14、后安装板;15、固定板;16、前连接板;17、定位杆;18、第二橡胶防滑垫;19、后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包括支撑架1、限位块2、支撑板3、限位板4、凸块5、连接杆6、辅助板7、辅助辊8、第一橡胶防滑垫9、压力容器本体10、前调节杆11、后调节杆12、前安装板13、后安装板14、固定板15、前连接板16、定位杆17、第二橡胶防滑垫18和后连接板19,支撑架1的内部紧密贴合有限位块2,且限位块2远离支撑架1的一侧一体化设置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右侧固定有辅助板7,且辅助板7的上侧内部活动连接有辅助辊8,支撑架1的下侧焊接有支撑板3,且支撑板3的内部紧密贴合有限位板4,限位板4的上侧一体化设置有凸块5,支撑架1的上侧粘贴连接有第一橡胶防滑垫9,且第一橡胶防滑垫9的上侧紧密贴合有压力容器本体10,支撑架1的前
侧上方贯穿连接有前调节杆11,且前调节杆11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前安装板13,前调节杆11的后侧焊接有后调节杆12,且后调节杆12的外侧活动连接有后安装板14,前安装板13的右侧固定有固定板15,且固定板15的后侧安装有前连接板16,前连接板16的上方内部安装有定位杆17,且定位杆17的后侧活动连接有第二橡胶防滑垫18,前连接板16的后侧紧密贴合有后连接板19。
[0022]
如图1和图2中限位板4在支撑板3上构成滑动结构,且限位板4的纵截面呈“l”字形结构,并且限位板4通过凸块5和支撑架1采用卡合连接的方式相连接,而且限位板4的左侧和支撑架1的右侧紧密贴合,能够有效定位辅助板7,如图1和图3中连接杆6通过限位块2在支撑架1上构成滑动结构,且限位块2关于连接杆6的竖直中轴线对称分布,并且限位块2和连接杆6的纵截面均呈圆形结构,方便调节辅助板7的位置;
[0023]
如图1和图4中辅助辊8在辅助板7上等间距分布,且辅助辊8在辅助板7上构成转动结构,能够有效定位压力容器本体10,如图1和图4中定位杆17和前连接板16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定位杆17在前连接板16上等角度分布,并且定位杆17在第二橡胶防滑垫18上构成转动结构,而且前连接板16和后连接板19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结构,方便调节定位杆17的位置,方便对压力容器本体10进行限位,如图4中前调节杆11和前安装板13与后调节杆12和后安装板14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前调节杆11和后调节杆12的螺纹方向相反,并且前安装板13和后安装板14和支撑架1采用卡槽连接的方式相连接,能够快速调节前连接板16和后连接板19的位置。
[0024]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时,首先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中所示,向下推动限位板4,使限位板4上固定的凸块5脱离和支撑架1的卡合连接,限位板4在支撑板3上滑动,使限位板4脱离和支撑架1外侧的紧密贴合,接着向外拉动辅助板7,使连接杆6前后两侧安装的限位块2在支撑架1内滑动,接着向下推动辅助板7,连接杆6上安装的限位块2在支撑架1内转动,对连接杆6和辅助板7起到限位作用,辅助板7的下侧和地面紧密贴合,将压力容器本体10从辅助板7推上支撑架1上,使压力容器本体10的下侧和第一橡胶防滑垫9的上侧紧密贴合,辅助辊8上转动连接的辅助板7能够辅助压力容器本体10的移动;
[0025]
如附图1和附图4中所示,在支撑架1上转动前调节杆11,前调节杆11后侧一体化设置的后调节杆12同时转动,前调节杆11和后调节杆12外侧螺纹连接的前安装板13和后安装板14在支撑架1内滑动,由于前调节杆11和后调节杆12的螺纹方向相反,前安装板13和后安装板14的移动方向相反或相向,使前连接板16和后连接板19紧密贴合,在前连接板16上转动与之螺纹连接的定位杆17,使定位杆17的后侧在第二橡胶防滑垫18上转动,并推动第二橡胶防滑垫18和压力容器本体10的外侧紧密贴合,在后连接板19上转动定位杆17,使压力容器本体10固定,以上便完成该避免损伤容器的压力容器耐压检验装置的一系列操作,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6]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0027]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