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

文档序号:25256405发布日期:2021-06-01 23:3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碰撞测试实验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



背景技术:

碰撞是一种特殊的攻击方式,广泛应用于智能小车、智能玩具等智能游戏场景中,通过直接撞击达到攻击的效果,满足直观的视觉体验,碰撞测试实验是指按照需求对被测物体的碰撞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在多次、频繁的碰撞下,还能验证被测物体各部位的坚固性、耐撞性,在进行碰撞测试实验过程中会利用各种物体模型,其中将使用到一种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在对行人模型进行使用时,对行人模型的移动运输极其不便,且当行人模型转移至适当位置时,其底座位置会因为滚轮的原因而产生位置移动,对后续碰撞测试实验产生不便,并且当完成碰撞测试实验后,人体模型受损,但无法对底座上的人体模型进行更换,利用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在对行人模型进行使用时,对行人模型的移动运输极其不便,且当行人模型转移至适当位置时,其底座位置会因为滚轮的原因而产生位置移动,对后续碰撞测试实验产生不便,并且当完成碰撞测试实验后,人体模型受损,但无法对底座上的人体模型进行更换,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包括底座和导热片,所述模型主体安装在底座上方,且底座顶面一侧设置有电机,并且电机底部连接有螺纹杆一端,同时螺纹杆上套接有连接杆中端,所述连接杆两端与滚轴一端相连接,且滚轴两端贯穿有滚轮,所述底座内部底面中部位置设置有固定杆,且固定杆底面通过弹簧与套轴底部相连接,并且套轴底端切边与联动杆一端相连接,同时联动杆上端与限位块内部相连接,所述限位块上端设置有转盘,且转盘顶面内部开设有滑槽,并且滑槽内部与凸块相贴合,所述凸块固定安装在卡块底部偏右侧位置,且卡块底部偏左侧位置连接有转轴上端,并且转轴下端贯穿于联动杆上端内部。

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部开设有四个开口,且其开口尺寸大于滚轮尺寸。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与连接杆中端构成螺旋结构,且连接杆两端对称分布有滚轴,并且滚轴两端对称分布有两个滚轮。

优选的,所述联动杆呈l型结构,且联动杆一端与套轴下端的连接方式为轴承连接,且联动杆另一端与限位块的连接方式为轴承连接。

优选的,所述凸块与卡块为一体化结构,且凸块与滑槽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并且滑槽呈弧形结构,同时滑槽宽度大于凸块直径。

优选的,所述卡块与转轴构成旋转结构,且卡块一端呈梯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

1、在需要对行人模型进行使用时,工作人员可利用电机带动连接杆进行升降,从而便于对行人模型进行移动运输与定位,有利于促进碰撞测试试验的进程,且操作简便。

2、当需要对人体模型进行更换时,工作人员可将人体模型放置于限位块内部,套轴下降带动卡块向中部转动,有利于对行人模型进行卡合固定,且可对转盘进行转动,便于调节卡块卡合范围的大小,有利于对立式或平躺式行人模型进行定位,增强了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纹杆与连接杆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联动杆与卡块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滑槽与凸块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型主体;2、底座;3、电机;4、螺纹杆;5、连接杆;6、滚轴;7、滚轮;8、固定杆;9、弹簧;10、套轴;11、联动杆;12、限位块;13、转盘;14、滑槽;15、凸块;16、卡块;17、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碰撞测试实验用行人模型,包括模型主体1,模型主体1安装在底座2上方,且底座2顶面一侧设置有电机3,并且电机3底部连接有螺纹杆4一端,同时螺纹杆4上套接有连接杆5中端,连接杆5两端与滚轴6一端相连接,且滚轴6两端贯穿有滚轮7,底座2内部底面中部位置设置有固定杆8,且固定杆8底面通过弹簧9与套轴10底部相连接,并且套轴10底端切边与联动杆11一端相连接,同时联动杆11上端与限位块12内部相连接,限位块12上端设置有转盘13,且转盘13顶面内部开设有滑槽14,并且滑槽14内部与凸块15相贴合,凸块15固定安装在卡块16底部偏右侧位置,且卡块16底部偏左侧位置连接有转轴17上端,并且转轴17下端贯穿于联动杆11上端内部。

底座2底部开设有四个开口,且其开口尺寸大于滚轮7尺寸,便于滚轮7从底座2底部移动而出,从而有利于对底座2进行移动;

螺纹杆4与连接杆5中端构成螺旋结构,且连接杆5两端对称分布有滚轴6,并且滚轴6两端对称分布有两个滚轮7,螺纹杆4旋转带动滚轮7进行上下移动;

联动杆11呈l型结构,且联动杆11一端与套轴10下端的连接方式为轴承连接,且联动杆11另一端与限位块12的连接方式为轴承连接,套轴10上下移动带动联动杆11发生转动,有利于卡块16向中部夹持;

凸块15与卡块16为一体化结构,且凸块15与滑槽14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并且滑槽14呈弧形结构,同时滑槽14宽度大于凸块15直径,转盘13转动带动凸块15在滑槽14中进行滑动,便于带动卡块16进行转动;

卡块16与转轴17构成旋转结构,且卡块16一端呈梯形结构,有利于调节卡块16卡合范围的大小。

工作原理:根据图1-5,首先当需要对行人模型进行使用时,工作人员可打开电机3,电机3带动螺纹杆4进行旋转,使得连接杆5带动滚轴6进行上下位置移动,当滚轮7从底座2底部的开口中凸出时,则可对行人模型进行灵活移动,当行人模型移动至适当位置后,可再次利用电机3带动滚轮7进行上升,使得底座2底部与地面进行全面的接触,便于对行人模型进行定位,避免其在进行碰撞测试实验时发生位置移动,有利于促进碰撞测试试验的进程,且操作简便。

当需要对模型主体1进行安装时,工作人员可将模型主体1放置于限位块12内部,模型主体1底部对套轴10进行向下挤压,使得联动杆11在限位块12内部进行转动,卡块16向中部夹持,从而便于对模型主体1底端进行固定,并且在弹簧9的作用下套轴10能够进行复位,便于对模型主体1进行更换,同时工作人员可对转盘13进行水平转动,滑槽14对凸块15进行推动,使得卡块16围绕转轴17发生转动,从而便于调节卡块16卡合范围的大小,有利于对立式或平躺式行人模型进行定位,增强了其实用性。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