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件固定及检测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17707发布日期:2021-09-04 10:09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件固定及检测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件固定及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2.在生产中,往往需要对工件的孔的尺寸以及必要的轮廓进行检测,在检测孔的尺寸时,传统做法是对工件进行固定,人工用标准尺寸的圆棒进行检测,在对轮廓进行检测时,还需要再开发专用的模具进行检测,检测治具多,操作步骤繁琐,检测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件固定及检测工装,能够实现工件的固定及检测,操作方便,提高检测效率。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件的固定及检测工装,包括底板,及设置在底板上的:
5.第一固定工位,所述第一固定工位包括抵挡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抵挡件通过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对设置于工件一端,所述抵挡件面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侧面与工件外部轮廓相匹配,所述第二固定件对应工件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内均设置有与工件配合的定位卡件;
6.若干沿工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检测工位,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包括检测底座、第二弹簧和检测棒,所述检测底座内设置有弹簧容纳腔,所述第二弹簧和检测棒设置于所述弹簧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弹簧控制所述检测棒沿所述检测底座顶部的弹簧棒孔上下移动;以及,
7.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对应设置的第二固定工位,所述第二固定工位包括第二底座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指向工件且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内,所述支撑件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检测棒对应的让位槽。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顶部安装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抵挡件端部通过旋转基轴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限位棒穿过所述第一限位槽侧边,旋柄控制所述限位棒旋进或旋出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9.进一步的,所述抵挡件与所述限位棒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缓冲柱,所述抵挡件与所述缓冲柱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避让槽。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均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内设置有容纳第一弹簧的空腔,所述定位卡件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伸出所述空腔。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部顶面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面向所述定位卡件的侧面与工件侧面轮廓相匹配,所述第二固定件侧边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卡件对应的旋转压杆。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工位还包括摇杆支撑柱和第一摇杆,所述摇杆支撑柱内设置有摇杆槽,所述第一摇杆中部通过摇杆基轴转动连接与所述摇杆槽内,所述第一摇杆
一端连接所述检测棒下端,所述摇杆支撑柱顶部设置有仪表孔,检测仪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仪表孔内。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摇杆设置为z字形。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的连接孔与其相连,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件穿过所述连接孔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底座顶部设置有压紧件,所述压紧件能够压紧所述支撑件。
15.进一步的,所述压紧件为快速夹具,所述快速夹具的臂长小于支撑件的长度。
16.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检测工位,所述第二检测工位包括卡槽和检测件,所述卡槽固定在底板上,所述检测件卡设在所述卡槽内。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件的固定及检测工装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简化了工装结构,操作方便,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工位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和第二固定工位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限位件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抵挡件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件剖视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检测工位爆炸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工位示意图。
26.图中标号说明:10、底板,101、把手;
27.20、第一固定工位,201、抵挡件,2011、限位孔,2012、避让槽,2013、提杆,202、第一固定件,2021、定位卡件,2022、固定部,2023、第一弹簧, 2024、空腔,2025、凸出部,203、第二固定件,2031、旋转压杆,204、第一底座,205、第一限位件,2051、第一限位槽,2052、旋转基轴,2053、限位棒, 2054、旋柄,2055、缓冲柱;
28.30、第一检测工位,301、检测底座,3011、弹簧容纳腔,302、第二弹簧, 303、检测棒,304、摇杆支撑柱,3041摇杆槽,3042、摇杆基轴,3043、仪表孔,305、第一摇杆,306、仪表收纳盒;
29.40、第二固定工位,401、第二底座,4011、连接孔,402、支撑件,4021,让位槽,4022、第二限位槽,4023、第二限位件,403、压紧件;
30.50、第二检测工位,501、卡槽,502、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2.参照图1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件的固定及检测工装的实施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工装包括底板10,及设置在底板10上的:
33.第一固定工位20,所述第一固定工位20包括抵挡件201、第一固定件202 和第二固
定件203,所述抵挡件201通过第一底座204与所述第一固定件202 相对设置于工件一端,所述抵挡件201面向所述第一固定件202的侧面与工件外部轮廓相匹配,所述第二固定件203对应工件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 202和第二固定件203内均设置有与工件配合的定位卡件2021;
34.若干沿工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检测工位30,所述第一检测工位30包括检测底座301、第二弹簧302和检测棒303,所述检测底座301内设置有弹簧容纳腔3011,所述第二弹簧302和检测棒303设置于所述弹簧容纳腔3011内,所述第二弹簧302控制所述检测棒303沿所述检测底座301顶部的弹簧棒孔上下移动;以及,
35.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30对应设置的第二固定工位40,所述第二固定工位 40包括第二底座401和支撑件402,所述支撑件402指向工件且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401内,所述支撑件402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检测棒303对应的让位槽。
36.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直接将底板10放置在工作位置,为方便取放搬运底板10,所述底板10两端连接有把手101。第一固定工位20对工件进行固定,具体的,工件的两端分别由第一固定件202和第二固定件203上的定位卡件 2021定位,同时使得抵挡件201位于工件侧面。由于工件端部被固定,若工件为标准件,则工件与抵挡件201之间的间距为标准值,此时利用通止规对工件与抵挡件201之间的间隙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工件端部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工件两端被固定后,第一检测工位30对应工件上待检测的孔位设置,由于检测棒303在第二弹簧302自身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上下移动,若待检测的孔的直径小于检测棒303的尺寸,则检测棒303无法插入工件的孔内,若检测棒303能够插入工件的孔内,则表明工件上孔的尺寸满足要求。进一步的,为防止由于孔位处不平导致孔尺寸的检测不准,第二固定工位40对孔位处的平整度进行检测,当工件由第一固定件202固定好后,支撑件402从侧边沿孔底面插向工件,若支撑件402能够插入,则工件平整度满足要求。由于第一检测工位30同样位于孔下方,为避让检测棒303,本实施例中在检测棒303端部设置让位槽。
37.参照图4和图5所示,为限制抵挡件201的位置以方便放置工件,所述第一底座204顶部安装有第一限位件205,所述第一限位件205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051,所述抵挡件201端部通过旋转基轴2052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2051内。从而抵挡件201能够绕旋转基轴2052转动,当需要放置工件时,将抵挡件201抬起,让开第一固定部2022侧边的空间,使得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放置工件。进一步的,由于抵挡件201是活动的,为保证工件放置好后,抵挡件201复位能够与工件处于同一平面,限位棒2053穿过所述第一限位槽2051 侧边,旋柄2054控制所述限位棒2053旋进或旋出所述第一限位槽2051内。从而限位棒2053能够压紧抵挡件201,以固定抵挡件201的位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挡件201与所述限位棒205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孔 2011,限位棒2053旋进限位孔2011内,对抵挡件201进行限位固定。同时所述第一限位槽2051内设置有缓冲柱2055,以在抵挡件201翻转复位时对其进行缓冲,所述抵挡件201与所述缓冲柱2055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避让槽2012,防止由于缓冲柱2055的设置使得抵挡件201的高度增加,无法与工件处于同一平面。本实施例中为方便翻转抵挡件201,在所述抵挡件201表面设置有提杆 2013。
38.参照图6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202和第二固定件203均包括固定部2022,所述固定部2022内设置有容纳第一弹簧2023的空腔2024,所述定位卡件2021 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弹簧2023另一端伸出所述空腔2024。从而定位卡件2021能够上下移动,保证工件两端均能够
与定位卡件2021配合而被定位。进一步的,参照图2和图6所示,由于抵挡件201仅能对工件端部一侧的尺寸进行检测,为实现对工件端部一周的尺寸检测,所述第一固定部2022顶面设置有凸出部 2025,所述凸出部2025面向所述定位卡件2021的侧面与工件侧面轮廓相匹配。从而工件侧面与凸出部2025之间间隙的尺寸确定,从而能够利用通止规对工件与抵挡件201之间的间隙进行检测,确保工件尺寸符合要求。参照图3所示,为限制工件上下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固定件203侧边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卡件2021对应的旋转压杆2031。当放置工件时,旋转压杆2031向上旋开,方便工件与定位卡件2021配合,当工件放置完成后,旋转压杆2031向下翻转与定位卡件2021配合从上下两侧对工件进行限位。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的固定部和第一检测工位的检测底座合并设置,使得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39.参照图7所示,为精确检测检测棒303插入工件待测孔的深度,所述第一检测工位30还包括摇杆支撑柱304和第一摇杆305,所述摇杆支撑柱304内设置有摇杆槽,所述第一摇杆305中部通过摇杆基轴3041摇杆槽;3042转动连接与所述摇杆槽内,所述第一摇杆305一端连接所述检测棒303下端,所述摇杆支撑柱304顶部设置有仪表孔3043,检测仪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仪表孔 3043内。非工作状态下,检测棒303在第二弹簧302的作用下向弹簧容纳腔3011 内缩进,第一摇杆305与检测棒303相连的一端下压,当工件固定后,将第一摇杆305远离检测棒303的一端下压,控制第一检测棒303穿设入工件的待测孔内,检测仪表检测其下方的第一摇杆305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从而精确得出检测棒303插入待测孔的深度,以判断孔深是否满足要求。由于第一摇杆305连接检测棒303下端,为保证第一摇杆305另一端有足够的摆动空间,所述第一摇杆305设置为z字形。本实施例中,为在不工作时实现对检测仪表的收纳,所述底板10上设置有仪表收纳盒306,所述检测仪表能够收纳于所述仪表收纳盒306内。
40.参照图8所示,为保证支撑件402贴合待测孔下表面插入工件下方,所述支撑件402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401上的连接孔4011与其相连,所述支撑件402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4021;让位槽;4022,第二限位件4023穿过所述连接孔4011和第二限位槽4021;让位槽;4022,所述第二底座401顶部设置有压紧件403,所述压紧件403能够压紧所述支撑件402。在此种设置方式下,支撑件402仅与第二限位件4023接触,因此推动支撑件402 时支撑件402所受的摩擦力小,但此时支撑件402两端容易发生晃动,为保证支撑件402稳定推出,利用压紧件403从竖直方向压紧支撑件402,即支撑件 402在竖直方向上的一侧被限位,从而在支撑件402与压紧件403压紧的同时将支撑件402推出,支撑件402的水平度保持不变,从而确保以标准高度推出,以检测工件的平整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件403为快速夹具,为保证快速夹具能够压紧支撑件402,所述快速夹具的臂长小于支撑件402的长度。
41.参照图1所示,为实现对工件轮廓尺寸检测的便利,还包括第二检测工位 50,所述第二检测工位50包括卡槽501和检测件502,所述卡槽501固定在底板10上,所述检测件502卡设在所述卡槽501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件 502为通止规,通止规直接放置在底板10上,方便取用,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尺寸要求在底板10上对应位置设置多个卡槽501,相应的通止规卡设在对应的卡槽501内,防止通止规混用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42.本实用新型将工件的定位、轮廓检测和孔尺寸检测集成在一起,简化了工装结构,操作方便,提高了检测效率。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