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71767发布日期:2021-06-29 23:33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燃气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表。



背景技术:

燃气表作为计量燃气使用量的一种仪表,应用广泛。燃气表通常一端连接燃气管道,另一端连接灶具,燃气自燃气管道经过燃气表进入灶具,燃气表中的计数器对燃气使用量进行计量。

燃气表通常包括上盖与和与上盖连接的底座,上盖与底座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燃气表计数器的容纳腔。为了防止擅自拆卸燃气表的上盖与底座,并擅自修改燃气表计数器,燃气表通常设置有铅封。例如,燃气表的上盖设置有螺钉孔及含有过线孔的凸耳,燃气表的底座设置有安装柱,安装柱中设置有内螺纹,通过将设置有穿线孔的铅封螺钉穿过上盖的螺钉孔,并螺纹连接在底座的安装柱中,从而将燃气表的上盖和底座连接在一起;同时,铅封线穿过凸耳的过线孔与铅封螺钉的穿线孔,并由铅封块固定,以防止将燃气表的上盖与底座拆开。

然而,上述燃气表中的铅封螺钉设置有穿线孔,铅封螺钉加工复杂,燃气表的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表,用于提高燃气表的生产效率,降低燃气表的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表,包括底座、上盖、铅封线以及铅封块;所述上盖套设在所述底座外且与所述底座相连接,所述上盖包括第一侧壁和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接的第二侧壁,所述上盖的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穿线孔,所述上盖的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穿线孔;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穿线孔和所述第二穿线孔相对应;所述铅封线穿设于所述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穿线孔以及所述第一过线孔中,且所述铅封线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铅封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表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表中,上盖套设在底座外,且与底座相连接,上盖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连接,上盖的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穿线孔,上盖的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穿线孔,底座设置有第一过线孔,第一过线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相对应,铅封线依次穿过第一穿线孔、第一过线孔以及第二穿线孔,并将铅封线的两端固定连接铅封块,无需设置铅封螺钉即可实现上盖与底座之间的铅封,即通过普通螺钉连接上盖和底座,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上盖包括顶壁和与所述顶壁连接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顶壁围合成容纳腔,所述上盖通过所述容纳腔套设在所述底座外。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第一穿线孔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上盖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穿线孔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上盖的第二侧壁。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第一过线孔为设置在所述底座中的直通孔。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凸台,所述凸台设置有所述直通孔。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由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板、连接板、第二导向板以及部分所述底板围合形成所述直通孔。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直通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的相对应的侧面齐平。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底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上盖相接触。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第一穿线孔的中心线、第二穿线孔的中心线以及所述第一过线孔的中心线相重合。

如上所述的燃气表中,所述上盖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设置有第三穿线孔,所述第二侧壁还设置有第四穿线孔;所述底座还设置有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过线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穿线孔和所述第四穿线孔相对应。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表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燃气表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燃气表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铅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铅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上盖;

11、第一侧壁;

12、第二侧壁;

13、第三侧壁;

14、第一穿线孔;

15、第二穿线孔;

16、第三穿线孔;

20、底座;

21、底板;

22、第一导向板;

23、第一过线孔;

24、第一端面;

25、第二端面;

26、第二导向板;

30、铅封线;

40、铅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燃气表的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表,燃气表的上盖套设且固定连接在底座外,上盖的两个相连接的侧壁上设置穿线孔,底座与穿线孔对应的区域设置过线孔,铅封线穿过穿线孔与过线孔,且固定连接在铅封块上,从而将上盖与底座铅封,无需单独设置铅封螺钉,从而提高燃气表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燃气表包括上盖10和底座20,上盖10套设在底座20外且与底座20固定连接,上盖10和底座20之间形成容纳腔,容纳腔中可以安装燃气表的计数器,用于计量燃气使用量。

上盖10包括顶壁和与顶壁连接的侧壁,上盖的侧壁与顶壁围合成容纳腔,底座20位于容纳腔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盖的侧壁设置有四个,为方便描述,将这四个上盖的侧壁分别定义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依次连接,且与上盖10的顶壁连接并围合形成容纳腔,即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2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的高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例如图1所示,第一侧壁11与第三侧壁13的形状和尺寸相一致,大致呈直角梯形。第二侧壁12连接直角梯形的下底,第四侧壁连接直角梯形的上底。当然,上盖10也可以大致成立方体形,立方体形设置有容纳腔,立方体形去除一个侧壁后形成上盖10的开口,底座20通过开口放入上盖10中的容纳腔中。

上盖10和底座20之间可以螺纹连接,也可以卡扣连接,在此不限定上盖10和底座20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上盖10设置有安装柱,上盖10的安装柱中设置有内螺纹,底座20与上盖10的安装柱相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安装通孔,底座20和上盖10之间由穿过安装通孔且螺纹连接在上盖10的安装柱中的螺钉连接。安装通孔与安装柱可以设置有多个,以保证上盖10与底座20之间可靠连接。

为了增加上盖10与底座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底座20可以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设置有安装通孔。如此设置,增加了螺钉与底座20的连接长度,以防止螺钉与底座20松脱或者穿透底座20。

上盖10与底座2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材质,上盖10与底座20通过注塑成型,即通过将熔融的塑料材料高压注入模具,经冷却固化后成型。采用塑料材质注塑成型便于制作上盖10与底座20,此外还可以降低燃气表的生产成本。上盖10与底座20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材质,上盖10与底座20可以通过压铸成型、冲压成型或者机加工成型。

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上盖10的第一侧壁11设置有第一穿线孔14,上盖10的第二侧壁12设置有第二穿线孔15,第一穿线孔14和第二穿线孔15均为通孔,以供铅封线30穿过。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一穿线孔14的中心线垂直于上盖10的第一侧壁11,第二穿线孔15的中心线垂直于上盖10的第二侧壁12,参照图4。如此设置,方便第一穿线孔14和第二穿线孔15的加工。

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参照图5,第一穿线孔14的中心线与第二穿线孔15的中心线相平行或者重合。例如,第一穿线孔14的中心线与第二穿线孔15的中心线相重合,如此设置,第一穿线孔14和第二穿线孔15的延伸方向一致,方便穿设铅封线30。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底座20设置有第一过线孔23,第一过线孔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穿线孔14和第二穿线孔15相对应,第一过线孔23用于对铅封线30导向,以使铅封线30穿过第一穿线孔14后对齐第二穿线孔15,方便铅封线30穿过第二穿线孔15。

为了进一步发挥第一过线孔23的导向作用,第一过线孔2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穿线孔14和第二穿线孔15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如图3所示。第一过线孔23为图3中虚线所示,第一过线孔23的第一端面24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中的一个之间的距离为0.5-1.5mm,第一过线孔23的第二端面25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中的另一个之间的距离也为0.5-1.5mm。例如第一过线孔23的第一端面24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为0.5-1.5mm,相应的,第一过线孔23的第二端面25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如此设置,第一过线孔23与第一穿线孔14和第二穿线孔15之间的距离较小,方便铅封线30穿过。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底座20包括底板21和设置在底板21上的底座本体,底座本体与上盖10相配合组成容纳腔。靠近底板21的边缘处设置有凸台,例如,底板21的拐角处设置有凸台。凸台可以为棱柱体、圆柱体等形状。凸台设置有第一过线孔23,第一过线孔23可以为直通孔。

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底座20包括底板21和设置在底板21上的底座本体,底座本体与上盖10相配合组成容纳腔。底座20还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导向板22和第二导向板26,第一导向板22和第二导向板26的高度可以相一致,第一导向板22和第二导向板26远离底板21的端部由连接板连接。即第一导向板22和第二导向板26大致平行设置,连接板与底板21大致平行设置。

参照图3,第一导向板22、连接板、第二导向板26和部分底板21依次围合形成直通孔。第一导向板22、第二导向板26和底板21的厚度可以相一致以,避免注塑成型时底座20翘曲、产生缩孔甚至开裂。

其中,直通孔的两端分别与底板21的相对应的侧面齐平。如图3所示,直通孔的右端为第一端面24,第一端面24与底板21的侧面相齐平。直通孔左端为第二端面25,第二端面25与底板21的另一个侧面相齐平。如此设置,以便于直通孔成型。

这两个示例中,底座本体远离底板21的一端可以设置有限位柱,即底座本体靠近上盖10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柱。限位柱与上盖10相接触,用于保证直通孔与第一过线孔23、第二穿线孔15的高度相一致。限位柱可以设置在底座本体上靠近直通孔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线孔23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第一过线孔23的中心线、第一穿线孔14的中心线以及第二穿线孔15的中心线可以相重合,如此设置,第一过线孔23、第一穿线孔14、第二穿线孔15相对齐,方便铅封线30穿过。

铅封线30的材质可以为低碳钢丝,其径向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正多边形。铅封块40可以为圆柱体、椭圆体或者立方体,铅封线30的两端穿设于铅封块40后压紧,完成铅封,从而将上盖10和底座20连接在一起,以防止拆卸。

为了进一步保证上盖10与底座20的铅封效果,上盖10的第三侧壁13还设置有第三穿线孔16,第二侧壁还设置有第四穿线孔,相应的,底座20中靠近第三侧壁13和第二侧壁的部分设置有第二过线孔,第二过线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穿线孔16和第四穿线孔相对应,另一铅封线30穿设于第三穿线孔16、第二过线孔以及第四穿线孔后固定连接在另一铅封块40中,即上盖10与底座20设置有两个铅封线30和铅封块40。对于第三穿线孔16、第二过线孔以及第四穿线孔可以参照上文中的第一过线孔23、第一穿线孔14、第二穿线孔15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表中,上盖10套设于底座20外,且与底座20相连接,上盖10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相连接,上盖10的第一侧壁11设置有第一穿线孔14,上盖10的第二侧壁12设置有第二穿线孔15,底座20设置有第一过线孔23,第一过线孔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穿线孔14和第二穿线孔15相对应,铅封线30依次穿过第一穿线孔14、第一过线孔23以及第二穿线孔15,并将铅封线30的两端固定连接铅封块40,无需设置铅封螺钉即可实现上盖10与底座20之间的铅封,即通过普通螺钉连接上盖10和底座20,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