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71430发布日期:2021-06-29 23:3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市政供水中的二次供水泵房的安防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供水泵房可以在智能供水的基础上,改善泵房的工作环境并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居民用水放心。

但是现有泵房设备的工作环境不佳,一般的泵房管理中缺失对温湿度的远程控制,当泵房温度太高或湿度太大时,极易损坏供水设备,造成意外事故,影响设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的泵房因为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导致设备损坏、造成意外事故并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该系统利用智能控制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结合,确保对泵房内温度和湿度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调整,避免了因为温湿度过高导致供水设备的损坏、使用寿命的降低,甚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包括一台智能控制器、设置在泵房外部的室外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泵房内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湿度传感器,所述室外湿度传感器和室内湿度传感器分别将检测到的泵房外和泵房内湿度信息传递给智能控制器,并由智能控制器依据两者的湿度及湿度差,启动设置在泵房内的排风机构工作,从而降低泵房内湿度;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泵房内温度信息传递给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依据该温度信息,启动设置在泵房内的水冷降温系统工作,从而对泵房内降温。

作为上述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一种方案,所述排风机构包括一排风机,且该排风机的排风口上通过三通连接有向泵房外排风的第一排风管和朝向泵房内工作发热设备的第二排风管,在第一排风管和第二排风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且所述智能控制器依据室内湿度传感器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与室外湿度传感器的差值,来决定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

作为上述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另一种方案,所述水冷降温系统包括通过法兰盘接入自来水供水管路的引水管和至少两个悬挂在泵房墙壁上且通过管道串联的薄壁水箱,所述引水管上连接有一根由阀控组件控制的分流水管,分流水管将自来水供水管路内的自来水引入到相串联的薄壁水箱内对泵房内进行水冷降温,每个所述薄壁水箱为厚度2-3mm的钢板焊接而成的封闭箱体,并贴设在泵房的墙壁上,且薄壁水箱的整体厚度为2-3cm,面积占其所在泵房墙壁的至少1/4,位于串联结构中最远离分流水管的薄壁水箱上具有一根排水管,且该排水管的末端伸入泵房地面下设有的蓄水池,以形成流动水。

作为上述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另一种方案,所述阀控组件为水减压阀、手动控制阀和电磁阀串接构成的阀组,且水减压阀和手动控制阀处于常开状态,电磁阀由智能控制器控制其开启和闭合。

作为上述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另一种方案,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监控其内蓄水高度的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并由智能控制器控制排水泵将蓄水池内的水排放到外部,用于园林灌溉。

作为上述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另一种方案,所述位于串联结构中最远离分流水管的薄壁水箱上的排水管连接有一个设置在泵房内的水冷式置物架,所述智能控制器设置在该水冷式置物架上,该水冷式置物架紧贴泵房墙壁设置,包括由若干根立柱支撑的至少一层的置物板,置物板与地面或置物板之间形成放置发热设备的置物空间,在水冷式置物架紧贴泵房墙壁的一侧具有与泵房墙壁接触的散热钢板,且在散热钢板的表面自上而下分布有贴壁水冷管,且贴壁水冷管的上端具有与薄壁水箱的排水管连接的冷却水入口管,下端穿出水冷式置物架底部后形成冷却水排出管,且冷却水排出管的末端伸入到蓄水池内。

作为上述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另一种方案,所述置物板均由两块水平支撑板构成,且两块水平支撑板之间形成容腔,在该容腔内分布有一根支撑水冷管,该支撑水冷管蜿蜒布满容腔,并串联接入贴壁水冷管中,从而与贴壁水冷管形成一条贯通的冷却水流道。

作为上述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的另一种方案,所述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还包括与智能控制器连接的显示及报警装置,该显示及报警装置包括显示温湿度信息的液晶显示屏和由智能控制器控制的声光报警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利用智能控制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结合,确保对泵房内温度和湿度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调整,避免了因为温湿度过高导致供水设备的损坏、使用寿命的降低,甚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室内室外两个湿度传感器,同时将排风机的排风口上设置两条不同指向排风管,智能控制器依据泵房内外两个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判定室外的湿度是否适宜排风,若室外湿度低,则向室外排风,若室外湿度高于泵房湿度,继续向室外排风效果并不会很理想,此时则增加了泵房内循环,使泵房内空气朝向发热设备进行排放,在利用吹风对设备降温的同时,增加了泵房内空气流动来除湿;

3)本实用新型的水冷降温系统通过从自来水供水管路中引出一部分的水注入到泵房墙壁上的薄壁水箱内,利用薄壁水箱对泵房内降温,而且薄壁水箱内的自来水再经过水冷式置物架对置物架上的发热电子设备进行降温,防止了零部件在高温条件下作业产生的额外损耗以及事故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

图3为水冷式置物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薄壁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智能控制器,101、室内温度传感器,102、室内湿度传感器,103、室外湿度传感器,2、水冷式置物架,201、立柱,202、置物板,203、置物空间,204、散热钢板,205、贴壁水冷管,206、冷却水入口管,207、冷却水排出管,208、支撑水冷管,3、水冷降温系统,301、引水管,302、阀控组件,303、分流水管,304、薄壁水箱,305、蓄水池,306、液位传感器,307、排水泵,4、排风机构,401、第一排风管,402、第一电磁阀,403、第二排风管,404、第二电磁阀,5、自来水供水管路,6、显示及报警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下各实施例中未作说明的各传感器、控制器等均为本领域的常规零部件,其组装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不做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室外湿度传感器102中的室外,以及排风机构4中第一排风管401所述的向泵房外,均指的是地面以上的外界空旷环境,而非地下车库等地下环境。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一种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包括一台智能控制器1、设置在泵房外部的室外湿度传感器103、设置在泵房内的室内温度传感器101和室内湿度传感器102,所述室外湿度传感器103和室内湿度传感器102分别将检测到的泵房外和泵房内湿度信息传递给智能控制器1,并由智能控制器1依据两者的湿度及湿度差,启动设置在泵房内的排风机构4工作,从而降低泵房内湿度;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101将检测到的泵房内温度信息传递给智能控制器1,智能控制器1依据该温度信息,启动设置在泵房内的水冷降温系统3工作,从而对泵房内降温。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实施方式,可在以上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优化和限定,从而得到以下各实施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改进方案,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排风机构4包括一排风机,且该排风机的排风口上通过三通连接有向泵房外排风的第一排风管401和朝向泵房内工作发热设备的第二排风管403,在第一排风管401和第二排风管40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02和第二电磁阀404,且所述智能控制器1依据室内湿度传感器102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102与室外湿度传感器103的差值,来决定第一电磁阀402和第二电磁阀404的开启或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机也可以替换成排风扇,而且抽出的空气通过一个软管直接排放到地面的某处,室外湿度传感器103也是用于监控排放口附近的空气湿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发热设备是指,在工作状态中,会产生热量的设备,比如电机、智能控制器等。

本实施例在具体工作时:智能控制器1先判断室内湿度传感器102检测的泵房内湿度值,若其高于设定的阈值,则表明泵房内湿度过高,需要除湿;此时,智能控制器1再将室内湿度传感器102的数值减去室外湿度传感器103的数值,从而得到两者的差值,若差值大于等于某个阈值,则表明泵房内湿度远大于室外的湿度,可以向外排风,此时,智能控制器1控制第一电磁阀402打开,第二电磁阀404关闭,从而通过第一排风管401向室外排风;若差值小于某个阈值,则表明泵房内湿度与室外的湿度接近,甚至小于室外湿度,此时再向室外排风除湿效果不明显,智能控制器1控制第一电磁阀402关闭,第二电磁阀404打开,从而在排风机工作时,将泵房内空气通过第二排风管403吹向工作时发热的电器设备,以此促进泵房内空气流通,在给设备降温的同时,降低泵房内湿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水冷降温系统3包括通过法兰盘接入自来水供水管路5的引水管301和至少两个悬挂在泵房墙壁上且通过管道串联的薄壁水箱304,所述引水管301上连接有一根由阀控组件302控制的分流水管303,分流水管303将自来水供水管路5内的自来水引入到相串联的薄壁水箱304内对泵房内进行水冷降温,每个所述薄壁水箱304为厚度2-3mm的钢板焊接而成的封闭箱体,并贴设在泵房的墙壁上,且薄壁水箱304的整体厚度为2-3cm,面积占其所在泵房墙壁的至少1/4,位于串联结构中最远离分流水管303的薄壁水箱304上具有一根排水管,且该排水管的末端伸入泵房地面下设有的蓄水池305,以形成流动水。

在本实施例中,薄壁水箱304的设置其主要是为了增大泵房内空气与薄壁水箱304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了热传递,降低泵房内的温度,当然,为了提高散热效率,薄壁水箱304表面可以设计成类似于暖气片上的凸起,从而进一步增大两者接触面积;同时薄壁水箱304内设置若干排的竖直方向相互平行的隔板,这些隔板将薄壁水箱304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条腔室,相邻两个腔室首尾连通,从而形成了在薄壁水箱304内部弯曲的水道(如图4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改进方案,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改进点在于:所述阀控组件302为水减压阀、手动控制阀和电磁阀串接构成的阀组,且水减压阀和手动控制阀处于常开状态,电磁阀由智能控制器1控制其开启和闭合,从而实现了由智能控制器1来依据检测信号控制其工作散热的目的。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蓄水池305内设置有监控其内蓄水高度的液位传感器306,该液位传感器306与智能控制器1连接,并由智能控制器1控制排水泵307将蓄水池305内的水排放到外部,用于园林灌溉。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1和3所示,所述位于串联结构中最远离分流水管303的薄壁水箱304上的排水管连接有一个设置在泵房内的水冷式置物架2,所述智能控制器1设置在该水冷式置物架2上,该水冷式置物架2紧贴泵房墙壁设置,包括由若干根立柱201支撑的至少一层的置物板202,置物板202与地面或置物板202之间形成放置发热设备的置物空间203,在水冷式置物架2紧贴泵房墙壁的一侧具有与泵房墙壁接触的散热钢板204,且在散热钢板204的表面自上而下分布有贴壁水冷管205,且贴壁水冷管205的上端具有与薄壁水箱304的排水管连接的冷却水入口管206,下端穿出水冷式置物架2底部后形成冷却水排出管207,且冷却水排出管207的末端伸入到蓄水池305内。

在本实施例中,贴壁水冷管205采用导热材料良好的金属制成,而且其管壁应尽可能的薄,如1-2mm,其直径一般设置不超过1.5cm,而且应该尽可能的曲折排布,从而提高散热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水冷式置物架2依靠散热钢板204与泵房墙壁贴合,而且在散热钢板204表面设置贴壁水冷管205,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与泵房内空气热交换的速率,对泵房内进行更有效的降温。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改进方案,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6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1和3所示,所述置物板202均由两块水平支撑板构成,且两块水平支撑板之间形成容腔,在该容腔内分布有一根支撑水冷管208,该支撑水冷管208蜿蜒布满容腔,并串联接入贴壁水冷管205中,从而与贴壁水冷管205形成一条贯通的冷却水流道。

在实际中,所述的支撑水冷管208为若干排在竖直平面内呈s形分布的金属散热管,之后再将这些排金属散热管串接,即形成了支撑水冷管208。

本实施例中,支撑水冷管208和贴壁水冷管205都采用导热材料良好的金属制成,而且其管壁应尽可能的薄,如1-2mm,其直径一般设置不超过1.5cm。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另一种改进方案,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改进点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温湿度预警调控系统还包括与智能控制器1连接的显示及报警装置6,该显示及报警装置6包括显示温湿度信息的液晶显示屏和由智能控制器1控制的声光报警器。

在本实施例中,所用的液晶显示屏以及声光报警器都为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屏和声光报警器都安装在地面的某处,便于巡检人员发现;液晶显示屏的目的是为了实时显示泵房的温湿度参数,而声光报警器的目的在于,当泵房内温湿度长时间处于报警阈值内时,触发声光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液晶显示屏和声光报警器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因此,不做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