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96639发布日期:2021-09-04 00:16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容是采用特殊结构和特殊工艺制造,在由铝等具有阀作用的金属构成的蚀刻箔上形成有化学转化膜的阳极箔和由铝等具有阀作用的金属的蚀刻箔构成的阴极箔隔着绝缘纸等隔膜卷绕或层叠,形成电容器元件,在该电容器元件中浸渗驱动用电解液,同时装入有底筒状的金属铝壳内,利用封口体密封金属铝壳的开口部,构成电解电容。
3.电容两引脚的极性靠长短来区分,长的表示正极导针,短的表示负极导针,但是,现有的电容在生产完成后,不便于对引脚的极性准确性进行检测,在将电容安装于客户端组件时,如果极性方向出现错误,有可能会导致产品爆炸,直接影响操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且,不便于对电容的好坏进行检测,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来解决现有电容极性检测装置检测不方便、检测效率低、效果差,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输送机构,且输送机构上输送有多个电容本体,所述电容本体包括短引脚和长引脚,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短引脚和长引脚朝向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且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进行检测的检测机构。
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7.1)、通过设置检测机构,当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使得短引脚和长引脚先与第一负极触头和第一正极触头相抵,此时电路接通对电容本体进行通电检测,若电容本体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通电后吸引移动板向靠近限位板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与限位板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的输送,短引脚和长引脚与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的限位作用,限位板无法向上移动,且第五弹簧收缩,使得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正常输送,若电容本体为损坏状态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时,使得限位板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与缺口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的方向快速移动,从而撞击电容本体使其落入第一收集框中记性统一收集,当若电容本体为正负极接反状态时,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一负极触头和第一正极触头相抵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时,电路接通,使得第一电磁铁通电后吸引挡板向靠近第一固定板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弹簧进一步收缩,同时,使得限位板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与缺口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
靠近输送带的方向更加快速移动,从而使得电容本体落入第二收集框中进行统一收集,实现了对电容本体的损坏状态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分开剔除后统一收集。
8.2)、通过设置调整机构,当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长引脚与第二滑动面的相抵,而短引脚与第二滑动面不接触,从而使得电容本体进行转动,保证长引脚处于正下方、短引脚处于正上方,便于后续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保证检测效果。
9.3)、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机构,转动摇轮,摇轮的转动带动螺纹杆的转动,进而使得导向杆沿着套管的侧壁滑动,调整第五l形板与第四l形板的距离,保证电容本体的两端与第四l形板以及第五l形板的侧壁接触,保证其后续进行正常调整以及检测,保证检测效果,且能够适用不同规格的电容本体,使得适用性更强。
10.4)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机构,输送带的输送带动固定条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三滑动面与第一t形导杆的端部相抵,使得第一弹簧收缩进行蓄力,同时挡板在第一滑动面上滑动,同时,限位块缩回安装腔内,且挡板与限位面的侧壁相抵,使得挡板无法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当第一电磁铁通电后吸引挡板向靠近第一固定板的方向进行移动时,使得第一弹簧进一步收缩,使得第一t形导杆对电容本体的冲击力更大,保证检测机构的检测效果。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2.进一步,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上侧壁的第一l形板,且第一l形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侧壁通过伸缩组件连接有触头组,所述触头组包括第一负极触头、第一正极触头、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所述第一正极触头与第一负极触头同心设置,且第二负极触头与第二正极触头同心设置,所述安装板的下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的侧壁插设有第一t形导杆,所述第一t形导杆的侧壁固定套设有挡板,且挡板的侧壁开设有缺口,所述第一t形导杆的侧壁套设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挡板以及第一固定板的两端相抵,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且第二固定板靠近挡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与第二正极触头以及第二负极触头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且第三固定板的侧壁插设有第二t形导杆,所述第二t形导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且第二t形导杆的侧壁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用于对挡板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机构,且第二负极触头与限位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对限位板进行限位的第三限位机构,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第一收集框和第二收集框。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使得短引脚和长引脚先与第一负极触头和第一正极触头相抵,此时电路接通对电容本体进行通电检测,若电容本体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通电后吸引移动板向靠近限位板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与限位板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的输送,短引脚和长引脚与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的限位作用,限位板无法向上移动,且第五弹簧收缩,使得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正常输送,若电容本体为损坏状态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时,使得限位板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与缺口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
一t形导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的方向快速移动,从而撞击电容本体使其落入第一收集框中记性统一收集,当若电容本体为正负极接反状态时,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一负极触头和第一正极触头相抵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时,电路接通,使得第一电磁铁通电后吸引挡板向靠近第一固定板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弹簧进一步收缩,同时,使得限位板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与缺口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的方向更加快速移动,从而使得电容本体落入第二收集框中进行统一收集,实现了对电容本体的损坏状态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剔除后统一收集。
14.进一步,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安装板侧壁上的第一固定管,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侧壁插设有第一滑动杆,且第一滑动杆的另一端与触头组的侧壁固定,所述第一滑动杆的侧壁套设有第三弹簧。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触头组起到导向与复位作用。
16.进一步,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限位板内的安装腔,所述限位板的侧壁开设有条形开口,且条形开口与安装腔连通,所述安装腔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且滑动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杆的侧壁套设有第二固定管,且第二固定管的另一端与安装腔的侧壁固定,所述第二固定管的侧壁套设有第四弹簧,所述条形开口内插设有多个限位块,且限位块与滑动板的侧壁固定,所述限位块包括限位面和倾斜设置的第一滑动面,且挡板在第一滑动面上滑动。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输送带的输送带动固定条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三滑动面与第一t形导杆的端部相抵,使得第一弹簧收缩,同时挡板在第一滑动面上滑动,同时,限位块缩回安装腔内,且挡板与限位面的侧壁相抵,使得挡板无法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当第一电磁铁通电后吸引挡板向靠近第一固定板的方向进行移动时,使得第一弹簧进一步收缩,使得第一t形导杆对电容本体的冲击力更大,保证检测机构的检测效果。
18.进一步,所述连接机构固定连接在第二负极触头侧壁上的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侧壁固定插设有第三t形导杆,所述第三t形导杆的侧壁套设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一端与限位板的上侧壁固定,所述第三t形导杆的侧壁套设有第五弹簧。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若电容本体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通电后吸引移动板向靠近限位板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与限位板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的输送,短引脚和长引脚与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的限位作用,限位板无法向上移动,且第五弹簧收缩,使得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正常输送,若电容本体为损坏状态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时,使得连接杆通过连接板带动限位板在向上运动。
20.进一步,所述第三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侧壁上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固定块,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相对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侧壁套设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和第一固定块之间设置有阻尼器,所述移动板靠近限位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l形板,且第二l形板
靠近移动板的侧壁设置有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与第一负极触头以及第一正极触头电性连接。
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若电容本体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通电后吸引移动板向靠近限位板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与限位板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的输送,短引脚和长引脚与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的限位作用,限位板无法向上移动。
22.进一步,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上侧壁的多个支柱,所述支柱的侧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辊,且两个输送辊的侧壁套设有输送带,所述电容本体在输送带上进行输送,所述底板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的输送端固定连接有主动皮带轮,其中一个所述转轴的侧壁固定套设有从动皮带轮,且从动皮带轮和主动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
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启动电机,电机的转动带动主动皮带轮的转动,进而通过皮带带动从动皮带轮的转动,从动皮带轮的转动带动输送辊的转动和输送带的传送,从而实现了电容本体的连续输送检测,检测效率更高。
24.进一步,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上侧壁的第三l形板,且第三l形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调整板,且调整板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二滑动面,且长引脚在第二滑动面上滑动。
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长引脚与第二滑动面的相抵,而短引脚与第二滑动面不接触,从而使得电容本体进行转动,保证长引脚处于正下方、短引脚处于正上方,便于后续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保证检测效果。
26.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上侧壁的第四l形板,且电容本体靠近长引脚的一端与第四l形板的侧壁接触,所述底板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且第二固定块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侧壁套设有套管,且套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l形板,所述第五l形板与电容本体的另一端接触,且第五l形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固定块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摇轮,且螺纹杆与第二固定块的侧壁转动连接。
2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转动摇轮,摇轮的转动带动螺纹杆的转动,进而使得导向杆沿着套管的侧壁滑动,调整第五l形板与第四l形板的距离,保证电容本体的两端与第四l形板以及第五l形板的侧壁接触,保证其后续进行正常调整以及检测,保证检测效果,且能够适用不同规格的电容本体,使得适用性更强。
28.进一步,所述输送带靠近第一t形导杆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条,且固定条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三滑动面,所述第一t形导杆的一端在第三滑动面上滑动。
2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输送带的输送带动固定条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三滑动面与第一t形导杆的端部相抵,使得第一弹簧收缩进行蓄力。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中第三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7.1、底板;201、支柱;202、转轴;203、输送辊;204、输送带;205、电机;206、主动皮带轮;207、从动皮带轮;208、皮带;301、第三l形板;302、调整板;303、第二滑动面;401、第四l形板;402、第五l形板;403、第二固定块;404、套管;405、导向杆;406、螺纹杆;407、摇轮;501、第一l形板;502、安装板;503、第一负极触头;504、第二正极触头;505、第一正极触头;506、第二负极触头;507、限位板;508、第二固定板;509、第一电磁铁;510、第一t形导杆;511、挡板;512、第一固定板;513、第一弹簧;514、缺口;515、第三固定板;516、第二t形导杆;517、第二弹簧;518、第一收集框;519、第二收集框;601、第一固定管;602、第一滑动杆;603、第三弹簧;701、限位块;702、第一滑动面;703、限位面;704、安装腔;705、第二固定管;706、第二滑动杆;707、第四弹簧;708、滑动板;709、条形开口;801、连接板;802、第三t形导杆;803、连接杆;804、第五弹簧;901、固定条;902、第三滑动面;10、电容本体;1001、短引脚;1002、长引脚;1101、第二l形板;1102、第二电磁铁;1103、第一固定块;1104、移动板;1105、限位杆;1106、固定杆;1107、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39.电容是采用特殊结构和特殊工艺制造,在由铝等具有阀作用的金属构成的蚀刻箔上形成有化学转化膜的阳极箔和由铝等具有阀作用的金属的蚀刻箔构成的阴极箔隔着绝缘纸等隔膜卷绕或层叠,形成电容器元件,在该电容器元件中浸渗驱动用电解液,同时装入有底筒状的金属铝壳内,利用封口体密封金属铝壳的开口部,构成电解电容,电容两引脚的极性靠长短来区分,长的表示正极导针,短的表示负极导针。
40.发明人对电容生产过程进行深入考察与研究后发现;目前,电容在生产完成后需要检测人员使用专用的极性检测电路对其进行逐一检测,此种检测方法需通过人工判断,不仅耗时耗力、效率低,且极易判断错误、影响产品质量,并且,当对电容的损坏状态进行检测时,需要切换另一个专用的检测电路进行检测,使得检测不便、效率低下,对此发明人提出了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41.本发明提供了以下优选的实施例
42.如图1

6所示,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侧壁设置有输送机构,且输送机构上输送有多个电容本体10,电容本体10包括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底板1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朝向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且底板1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10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底板1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10进行检测的检测机构,能够对电容本体10的损坏状态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剔除后统一收集。
43.本实施例中,如图4

6所示,检测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侧壁的第一l形板
501,且第一l形板5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502,安装板502的上侧壁通过伸缩组件连接有触头组,触头组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触头组包括第一负极触头503、第一正极触头505、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第一正极触头505与第一负极触头503同心设置,且第二负极触头506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同心设置,安装板502的下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512,且第一固定板512的侧壁插设有第一t形导杆510,第一t形导杆510的侧壁固定套设有挡板511,且挡板511的侧壁开设有缺口514,第一t形导杆510的侧壁套设有第一弹簧513,且第一弹簧513的两端分别与挡板511以及第一固定板512的两端相抵,第一固定板5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508,且第二固定板508靠近挡板51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铁509,挡板511的侧壁嵌设有磁铁,第一电磁铁509与第二正极触头504以及第二负极触头506电性连接,第一固定板5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515,且第三固定板515的侧壁插设有第二t形导杆516,第二t形导杆51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07,且第二t形导杆516的侧壁套设有第二弹簧517,限位板507上设置有用于对挡板511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机构,且第二负极触头506与限位板507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第一固定板512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对限位板507进行限位的第三限位机构,底板1的上侧壁设置有第一收集框518和第二收集框519,第二收集框519距离输送带204的距离较第一收集框518距离输送带204的距离远,当电容本体10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使得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先与第一负极触头503和第一正极触头505相抵,此时电路接通对电容本体10进行通电检测,若电容本体10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1102通电后吸引移动板1104向靠近限位板507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1105与限位板507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10的输送,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1105的限位作用,限位板507无法向上移动,且第五弹簧804收缩,使得电容本体10在输送机构上进行正常输送,若电容本体10为损坏状态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时,使得限位板507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507与缺口514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510在第一弹簧513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204的方向快速移动,从而撞击电容本体10使其落入第一收集框518中记性统一收集,当若电容本体10为正负极接反状态时,当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一负极触头503和第一正极触头505相抵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时,电路接通,使得第一电磁铁509通电后吸引挡板511向靠近第一固定板512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弹簧513进一步收缩,同时,使得限位板507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507与缺口514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510在第一弹簧513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204的方向更加快速移动,从而使得电容本体10落入第二收集框519中进行统一收集,实现了对电容本体10的损坏状态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剔除后统一收集。
44.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伸缩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安装板502侧壁上的第一固定管601,第一固定管601的侧壁插设有第一滑动杆602,且第一滑动杆602的另一端与触头组的侧壁固定,第一滑动杆602的侧壁套设有第三弹簧603,对触头组起到导向与复位作用。
45.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限位板507内的安装腔704,限
位板507的侧壁开设有条形开口709,且条形开口709与安装腔704连通,安装腔704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708,且滑动板708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滑动杆706,第二滑动杆706的侧壁套设有第二固定管705,且第二固定管705的另一端与安装腔704的侧壁固定,第二固定管705的侧壁套设有第四弹簧707,条形开口709内插设有多个限位块701,且限位块701与滑动板708的侧壁固定,限位块701包括限位面703和倾斜设置的第一滑动面702,且挡板511在第一滑动面702上滑动,输送带204的输送带动固定条901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三滑动面902与第一t形导杆510的端部相抵,使得第一弹簧513收缩,同时挡板511在第一滑动面702上滑动,同时,限位块701缩回安装腔704内,且挡板511与限位面703的侧壁相抵,使得挡板511无法在第一弹簧513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204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当第一电磁铁509通电后吸引挡板511向靠近第一固定板512的方向进行移动时,使得第一弹簧513进一步收缩,使得第一t形导杆510对电容本体10的冲击力更大,保证检测机构的检测效果。
46.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连接机构固定连接在第二负极触头506侧壁上的连接杆803,且连接杆803的侧壁固定插设有第三t形导杆802,第三t形导杆802的侧壁套设有连接板801,且连接板801的一端与限位板507的上侧壁固定,第三t形导杆802的侧壁套设有第五弹簧804,若电容本体10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1102通电后吸引移动板1104向靠近限位板507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1105与限位板507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10的输送,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1105的限位作用,限位板507无法向上移动,且第五弹簧804收缩,使得电容本体10在输送机构上进行正常输送,若电容本体10为损坏状态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时,使得连接杆803通过连接板801带动限位板507在向上运动。
47.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三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512侧壁上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固定块1103,两个第一固定块1103相对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固定杆1106,且固定杆1106的侧壁套设有移动板1104,移动板1104和第一固定块1103之间设置有阻尼器1107,阻尼器1107使得限位杆1105进行缓慢复位,移动板1104靠近限位板507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105,第一固定板5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l形板1101,且第二l形板1101靠近移动板1104的侧壁设置有第二电磁铁1102,移动板1104的侧壁嵌设有磁铁,第二电磁铁1102与第一负极触头503以及第一正极触头505电性连接,若电容本体10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1102通电后吸引移动板1104向靠近限位板507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1105与限位板507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10的输送,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1105的限位作用,限位板507无法向上移动。
48.本实施例中,如图1

3所示,输送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侧壁的多个支柱201,支柱201的侧壁通过转轴202转动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输送辊203,且两个输送辊203的侧壁套设有输送带204,电容本体10在输送带204上进行输送,底板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205,且电机205的输送端固定连接有主动皮带轮206,其中一个转轴202的侧壁固定套设有从动皮带轮207,且从动皮带轮207和主动皮带轮206之间通过皮带208传动,启动电机205,电机205的转动带动主动皮带轮206的转动,进而通过皮带208带动从动皮带轮207的转动,从动皮带轮207的转动带动输送辊203的转动和输送带204的传送,从而实现了电容本体
10的连续输送检测,检测效率更高。
49.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调整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侧壁的第三l形板301,且第三l形板3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调整板302,且调整板302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二滑动面303,且长引脚1002在第二滑动面303上滑动,当电容本体10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长引脚1002与第二滑动面303的相抵,而短引脚1001与第二滑动面303不接触,从而使得电容本体10进行转动,保证长引脚1002处于正下方、短引脚1001处于正上方,便于后续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保证检测效果。
50.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侧壁的第四l形板401,且电容本体10靠近长引脚1002的一端与第四l形板401的侧壁接触,底板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403,且第二固定块403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导向杆405,导向杆405的侧壁套设有套管404,且套管40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五l形板402,第五l形板402与电容本体10的另一端接触,且第五l形板40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螺纹套408,螺纹套408的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406,螺纹杆406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固定块403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摇轮407,且螺纹杆406与第二固定块403的侧壁转动连接,转动摇轮407,摇轮407的转动带动螺纹杆406的转动,进而使得导向杆405沿着套管404的侧壁滑动,调整第五l形板402与第四l形板401的距离,保证电容本体10的两端与第四l形板401以及第五l形板402的侧壁接触,保证其后续进行正常调整以及检测,保证检测效果,且能够适用不同规格的电容本体10,使得适用性更强。
51.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输送带204靠近第一t形导杆510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条901,且固定条901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三滑动面902,第一t形导杆510的一端在第三滑动面902上滑动,输送带204的输送带动固定条901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三滑动面902与第一t形导杆510的端部相抵,使得第一弹簧513收缩进行蓄力。
52.本发明的具体使用方法步骤如下:
53.在使用时,首先,将多个电容本体10放置在输送带204上,接着,转动摇轮407,摇轮407的转动带动螺纹杆406的转动,进而使得导向杆405沿着套管404的侧壁滑动,调整第五l形板402与第四l形板401的距离,保证电容本体10的两端与第四l形板401以及第五l形板402的侧壁接触,保证其后续进行正常调整以及检测,保证检测效果,且能够适用不同规格的电容本体10,使得适用性更强;
54.然后,启动电机205,电机205的转动带动主动皮带轮206的转动,进而通过皮带208带动从动皮带轮207的转动,从动皮带轮207的转动带动输送辊203的转动和输送带204的传送,从而实现了电容本体10的连续输送检测,检测效率更高;
55.输送带204的输送带动固定条901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三滑动面902与第一t形导杆510的端部相抵,使得第一弹簧513收缩进行蓄力,同时挡板511在第一滑动面702上滑动,同时,限位块701缩回安装腔704内,且挡板511与限位面703的侧壁相抵,使得挡板511无法在第一弹簧513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204的方向进行移动;
56.并且,当电容本体10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使得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先与第一负极触头503和第一正极触头505相抵,此时电路接通对电容本体10进行通电检测,若电容本体10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1102通电后吸引移动板1104向靠近限位板507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1105与限位板507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10的输送,短
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1105的限位作用,限位板507无法向上移动,且第五弹簧804收缩,使得电容本体10在输送机构上进行正常输送,若电容本体10为损坏状态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时,使得限位板507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507与缺口514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510在第一弹簧513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204的方向快速移动,从而撞击电容本体10使其落入第一收集框518中记性统一收集,当若电容本体10为正负极接反状态时,当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一负极触头503和第一正极触头505相抵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1001和长引脚1002与第二正极触头504和第二负极触头506相抵时,电路接通,使得第一电磁铁509通电后吸引挡板511向靠近第一固定板512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弹簧513进一步收缩,同时,使得限位板507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507与缺口514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510在第一弹簧513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204的方向更加快速移动,使得第一t形导杆510对电容本体10的冲击力更大,从而使得电容本体10落入第二收集框519中进行统一收集,实现了对电容本体10的损坏状态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剔除后统一收集。
57.综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能够对电容本体10的损坏情况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分开剔除后统一收集。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位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