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散光检测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653112发布日期:2022-12-23 19:5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杂散光检测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杂散光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杂散光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手机、电脑、相机、监控等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从而对最核心的各种光学镜头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3.然而,镜头在组装后,因为使用的材料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表面反射与折射、各材料零件间相互搭配的可行性、组装程序与能力等影响,而产生非设计评估期间所预期的杂散光。
4.现有杂散光的检测方法是:在暗室里,检测人员手持镜头,再采用手电筒以不同角度照射镜头来检测是否有杂散光产生。然而,手电筒发出的光束并非平行的光束,手电筒发出的光束透过镜头后被感光元件获取形成影像,受到手电筒发出的光束并非平行的光束的影响,影像上所形成的光斑很难精准地反应镜头在哪个方向具有杂散光,通过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位置会存在偏差。检测人员通过手持镜头和手电筒对杂散光进行检测的方法很难确切地使手电筒发出的光束透过镜头后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焦点,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影像并不能确切地反应出镜头的成像品质,感光元件所形成影像上的光斑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进一步导致通过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位置存在偏差,进而导致杂散光成因的误判,降低了镜头的成像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杂散光检测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6.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杂散光检测装置,用于对镜头进行杂散光检测,所述装置包括:
7.机架,具有一轨道,所述镜头置于所述机架;
8.光源承载组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
9.光源组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光源承载组件,用于发出准直光束,所述光源组件及所述光源承载组件沿所述轨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光源组件所发出的所述准直光束始终朝向所述镜头;
10.感光承载组件,包括感光驱动件及感光承载件,所述感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机架,所述感光承载件与所述感光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
11.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感光承载件且位于所述镜头的像侧,所述感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感光承载件及所述感光元件朝靠近或远离所述镜头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感光元件获取透过所述镜头的所述准直光束并形成影像;及
12.处理单元,与所述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感光元件所获取的所述影像,并根据所述影像上的光斑形态判断所述镜头是否产生所述杂散光、以及根据所述光源组件相对于所述镜头的角度判断所述杂散光的产生方向。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
14.发光元件,用于发出光线;及
15.准直元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所发出所述光线的光路上,用于对所述光线进行准直以形成所述准直光束;
16.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准直元件中的至少一者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光源承载组件。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镜头承载组件,所述镜头承载组件包括:
18.镜头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机架;
19.镜头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镜头支撑件;及
20.镜头承载件,与所述镜头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承载所述镜头,所述镜头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镜头承载件及所述镜头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运动。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为贯穿所述机架的弧状通槽。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状通槽为半圆形弧状通槽。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承载组件包括:
24.转动件,沿一转动轴线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机架;
25.摆动件,所述摆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连接,所述摆动件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转动件的方向延伸且凸伸于所述机架;
26.锁定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且与所述摆动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摆动件沿所述轨道滑动、以及用于锁定所述摆动件于所述机架;及
27.光源承载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摆动件,用于承载所述光源组件。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承载组件还包括:
29.摆动驱动件,与所述转动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件沿所述转动轴线转动。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承载组件还包括:
31.光源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摆动件且与所述光源承载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光源承载件及所述光源组件沿所述摆动件的延伸方向运动。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件包括:
33.止挡部,设置于所述轨道背离所述摆动件的一侧,所述止挡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轨道的径向宽度;及
34.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止挡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部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轨道且与所述摆动件转动连接,以带动所述止挡部朝靠近或远离所述轨道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摆动件夹紧或松开所述轨道。
35.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杂散光检测方法,用于对镜头进行杂散光检测,所述方法包括:
36.提供一如上所述的杂散光检测装置;
37.将所述镜头置于所述机架;
38.调整所述光源组件,以使所述光源组件发出所述准直光束;
39.调整所述感光驱动件,以使透过所述镜头的所述准直光束于所述感光元件上形成焦点;
40.在所述轨道内移动所述光源承载组件及所述光源组件,以使所述光源组件向所述
镜头发出不同方向的所述准直光束;
41.所述感光元件获取透过所述镜头的不同方向的所述准直光束以形成多个所述影像;
42.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感光元件所获取的多个所述影像;
43.所述处理单元根据多个所述影像上的光斑形态判断所述镜头是否产生所述杂散光、以及根据所述光源组件相对于所述镜头的角度判断所述杂散光的产生方向。
44.上述杂散光检测装置及方法,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为准直光束,准直光束能够以确切的入射角透过镜头并被感光元件获取形成影像,影像上所形成的光斑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在哪个方向具有杂散光,在此基础上,通过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方向,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通过感光驱动件驱动感光承载件及感光元件朝靠近或远离镜头的方向运动,使得透过镜头的准直光束能够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焦点,使得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影像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的成像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位置,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有利于提升镜头的良率及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4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杂散光检测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46.图2是图1所示的光源承载组件及光源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47.图3是图1所示的感光承载组件及感光元件的平面示意图。
48.图4是图1所示的镜头承载组件及镜头的平面示意图。
49.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杂散光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51.杂散光检测装置
ꢀꢀꢀꢀꢀꢀꢀꢀꢀꢀꢀꢀ
100
52.镜头
ꢀꢀꢀꢀꢀꢀꢀꢀꢀꢀꢀꢀꢀꢀꢀꢀꢀꢀꢀꢀꢀꢀ
200
53.机架
ꢀꢀꢀꢀꢀꢀꢀꢀꢀꢀꢀꢀꢀꢀꢀꢀꢀꢀꢀꢀꢀꢀ
10
54.轨道
ꢀꢀꢀꢀꢀꢀꢀꢀꢀꢀꢀꢀꢀꢀꢀꢀꢀꢀꢀꢀꢀꢀ
12
55.基板
ꢀꢀꢀꢀꢀꢀꢀꢀꢀꢀꢀꢀꢀꢀꢀꢀꢀꢀꢀꢀꢀꢀ
14
56.支架
ꢀꢀꢀꢀꢀꢀꢀꢀꢀꢀꢀꢀꢀꢀꢀꢀꢀꢀꢀꢀꢀꢀ
16
57.支腿
ꢀꢀꢀꢀꢀꢀꢀꢀꢀꢀꢀꢀꢀꢀꢀꢀꢀꢀꢀꢀꢀꢀ
18
58.镜头承载组件
ꢀꢀꢀꢀꢀꢀꢀꢀꢀꢀꢀꢀꢀꢀ
20
59.镜头支撑件
ꢀꢀꢀꢀꢀꢀꢀꢀꢀꢀꢀꢀꢀꢀꢀꢀ
22
60.镜头驱动件
ꢀꢀꢀꢀꢀꢀꢀꢀꢀꢀꢀꢀꢀꢀꢀꢀ
24
61.镜头承载件
ꢀꢀꢀꢀꢀꢀꢀꢀꢀꢀꢀꢀꢀꢀꢀꢀ
26
62.光源承载组件
ꢀꢀꢀꢀꢀꢀꢀꢀꢀꢀꢀꢀꢀꢀ
30
63.转动件
ꢀꢀꢀꢀꢀꢀꢀꢀꢀꢀꢀꢀꢀꢀꢀꢀꢀꢀꢀꢀ
31
64.摆动件
ꢀꢀꢀꢀꢀꢀꢀꢀꢀꢀꢀꢀꢀꢀꢀꢀꢀꢀꢀꢀ
32
65.锁定件
ꢀꢀꢀꢀꢀꢀꢀꢀꢀꢀꢀꢀꢀꢀꢀꢀꢀꢀꢀꢀ
33
66.止挡部
ꢀꢀꢀꢀꢀꢀꢀꢀꢀꢀꢀꢀꢀꢀꢀꢀꢀꢀꢀꢀ
332
67.转动部
ꢀꢀꢀꢀꢀꢀꢀꢀꢀꢀꢀꢀꢀꢀꢀꢀꢀꢀꢀꢀ
334
68.光源承载件
ꢀꢀꢀꢀꢀꢀꢀꢀꢀꢀꢀꢀꢀꢀꢀꢀ
34
69.摆动驱动件
ꢀꢀꢀꢀꢀꢀꢀꢀꢀꢀꢀꢀꢀꢀꢀꢀ
35
70.光源驱动件
ꢀꢀꢀꢀꢀꢀꢀꢀꢀꢀꢀꢀꢀꢀꢀꢀ
36
71.光源组件
ꢀꢀꢀꢀꢀꢀꢀꢀꢀꢀꢀꢀꢀꢀꢀꢀꢀꢀ
40
72.发光元件
ꢀꢀꢀꢀꢀꢀꢀꢀꢀꢀꢀꢀꢀꢀꢀꢀꢀꢀ
42
73.准直元件
ꢀꢀꢀꢀꢀꢀꢀꢀꢀꢀꢀꢀꢀꢀꢀꢀꢀꢀ
44
74.感光承载组件
ꢀꢀꢀꢀꢀꢀꢀꢀꢀꢀꢀꢀꢀꢀ
50
75.感光驱动件
ꢀꢀꢀꢀꢀꢀꢀꢀꢀꢀꢀꢀꢀꢀꢀꢀ
52
76.感光承载件
ꢀꢀꢀꢀꢀꢀꢀꢀꢀꢀꢀꢀꢀꢀꢀ
54
77.感光元件
ꢀꢀꢀꢀꢀꢀꢀꢀꢀꢀꢀꢀꢀꢀꢀꢀꢀꢀ
60
78.处理单元
ꢀꢀꢀꢀꢀꢀꢀꢀꢀꢀꢀꢀꢀꢀꢀꢀꢀꢀ
70
具体实施方式
7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8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
关系。
8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杂散光检测装置,用于对镜头进行杂散光检测,杂散光检测装置包括机架、光源承载组件、光源组件、感光承载组件、感光元件及处理单元。机架具有一轨道,镜头置于机架;光源承载组件滑动地设置于轨道;光源组件滑动地设置于光源承载组件,用于发出准直光束,光源组件及光源承载组件沿轨道滑动的过程中,光源组件所发出的准直光束始终朝向镜头;感光承载组件包括感光驱动件及感光承载件,感光驱动件设置于机架,感光承载件与感光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感光元件设置于感光承载件且位于镜头的像侧,感光驱动件用于驱动感光承载件及感光元件朝靠近或远离镜头的方向运动,以使感光元件获取透过镜头的准直光束并形成影像;处理单元与所述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感光元件所获取的所述影像,并根据影像上的光斑形态判断镜头是否产生杂散光、以及根据光源组件相对于镜头的角度判断杂散光的产生方向。
85.上述杂散光检测装置,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为准直光束,准直光束能够以确切的入射角度入射至镜头,准直光束的入射角度明确且入射角度不易产生偏差,准直光束以确切的入射角透过镜头并被感光元件获取形成影像,影像上所形成的光斑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在哪个方向具有杂散光,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像上的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方向,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通过感光驱动件驱动感光承载件及感光元件朝靠近或远离镜头的方向运动,感光元件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发生变化,使得透过镜头的准直光束能够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焦点,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影像品质高,使得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影像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的成像品质,光斑能够准确地反应镜头上产生杂散光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位置,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有利于提升镜头的良率及成像品质。
8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杂散光检测方法,用于对镜头进行杂散光检测,杂散光检测方法包括:提供一如上所述的杂散光检测装置;将镜头置于机架;调整光源组件,以使光源组件发出准直光束;调整感光驱动件,以使透过镜头的准直光束于感光元件上形成焦点;在轨道内移动光源承载组件及光源组件,以使光源组件向镜头发出不同方向的准直光束;感光元件获取透过镜头的不同方向的准直光束以形成多个影像;处理单元接收感光元件所获取的多个影像;处理单元根据多个影像上的光斑形态判断镜头是否产生杂散光、以及根据光源组件相对于镜头的角度判断杂散光的产生方向。
87.上述杂散光检测方法,通过将镜头置于杂散光检测装置的机架,调整光源组件发出准直光束,调整感光驱动件以使透过镜头的准直光束于感光元件上形成焦点,光源组件发出的准直光束以确切的入射角透过镜头并被感光元件获取形成影像,影像上所形成的光斑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在哪个方向具有杂散光,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像上的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方向,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透过镜头的准直光束能够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焦点,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影像品质高,使得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影像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的成像品质,光斑能够准确地反应镜头上产生杂散光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光斑分析镜头产生杂散光的位置,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有利于提升镜头的良率及成像品质。
88.请参见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杂散光检测装置100,用于对镜头200进行杂散光检测。其中,镜头200包括至少一个镜片(图未示)。杂散光检测装置100包括机架10、
镜头承载组件20、光源承载组件30、光源组件40、感光承载组件50、感光元件60及处理单元70。
89.本实施例中,机架10包括基板14及与基板14连接的支架16,基板14与支架16均大致为板状,基板14与支架16垂直连接,镜头承载组件20和感光承载组件50设置于基板14上,光源承载组件30设置于支架16上,支架16上形成一轨道12。
9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基板14与支架16也可以平行连接或呈一定角度连接。
91.本实施例中,机架10还包括支腿18,支腿18的数量为四个,均匀设置于基板14背离支架16的一侧,用于支撑基板14。支腿18可以以螺纹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基板14背离支架16的一侧,如此,可通过旋转支腿18,以使杂散光检测装置100能够置于不平整的表面上。
92.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支腿18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五个、六个或更多个。支腿18也可以省略。
93.轨道12为贯穿支架16的弧状通槽,光源承载组件30沿弧状通槽的轨迹进行滑动,可以理解为,轨道12的轨迹即为光源承载组件30所运动的轨迹。
94.在一实施方式中,轨道12为半圆形弧状通槽。可以理解为,光源承载组件30以半圆形弧状通槽的圆心为圆心做旋转运动。如此,能够使得承载于光源承载组件30上的光源组件40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有利于使得光源组件40在同一距离下,以不同的角度发出准直光束入射至镜头200,基于同一距离条件下对镜头200的杂散光进行检测,能够更全面地对镜头200的杂散光进行分析判断。
95.需要说明的是,轨道12仅用于限定光源承载组件30及光源组件40的运动轨迹为半圆形。如此,使得光源组件40所发出的准直光束能够始终照射至镜头200,且光源组件40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不变。然而,轨道12却没有限定光源组件40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不能发生变化。
96.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轨道12还可以为半椭圆形弧状通槽或其他曲线形的弧状通槽。如此,仍然能够保证光源组件40以不同的角度发出准直光束入射至镜头200。
97.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架16上还可以设置表示角度的刻度值(图未示)。如此,有利于检测人员直观地获得准直光束的入射角度。
98.可以理解地,当光源承载组件30及光源组件40在实现精准自动化的情况下,支架16上的刻度值可以省略。
99.请参见图2,光源承载组件30包括转动件31、摆动件32、锁定件33、光源承载件34、摆动驱动件35及光源驱动件36。
100.转动件31大致为一圆柱状,转动件31具有一转动轴线,转动件31沿转动轴线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6,可以理解为,光源承载组件30的转动“圆心”位于转动轴线上;摆动件32大致为条形状,摆动件32的一端与转动件31连接,摆动件32的另一端朝远离转动件31的方向延伸且凸伸于支架16背离基板14的一端。
101.在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31与支架16为铰接连接。
102.锁定件33滑动地设置于轨道12且与摆动件32连接。锁定件33与摆动件32连接且滑动地设置于轨道12内,如此,锁定件33可用于带动摆动件32沿轨道12滑动,还可以用于锁定
摆动件32于支架16,从而使得光源承载组件30固定于支架16上,进而使得光源组件40所发出的准直光束的入射角度保持不变。
103.在一实施方式中,锁定件33包括止挡部332及转动部334,止挡部332大致为圆形状,转动部334大致为圆柱状。
104.止挡部332设置于轨道12背离摆动件32的一侧,止挡部332的外径大于轨道12的径向宽度;转动部334的一端与止挡部332固定连接,转动部334的另一端贯穿轨道12且与摆动件32转动连接,转动部334通过与摆动件32转动连接以带动止挡部332朝靠近或远离轨道12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止挡部332与摆动件32夹紧或松开轨道12。如此,可将第二承载件及光源组件40固定于支架16上。
105.本实施方式中,锁定件33可以为一螺丝,转动部334远离止挡部33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摆动件32上设置有相应地内螺纹。
106.光源承载件34靠近摆动件32的一侧大致为凹槽状,用于与摆动件32相配合并滑动地设置于摆动件32,光源承载件34背离摆动件32的一侧大致为平面状或凹槽状,用于承载光源组件40。光源组件40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与摆动件32的长度相关,摆动件32的另一端凸伸于机架10设置。如此,摆动件32的长度合理,光源组件40在摆动件32上的滑动范围合理,有利于改变准直光束入射镜头200时的亮度。
107.摆动驱动件35与转动件31连接,摆动驱动件35用于驱动转动件31沿转动轴线转动。如此,通过摆动驱动件35驱动转动件31沿转动轴线转动,使得光源承载组件30及光源组件40可以在轨道12内实现精准自动化的滑动;还能够通过摆动驱动件35,精准调控光源承载组件30及光源组件40的转动角度,有利于精准获取准直光束的入射角度。
108.在一实施方式中,摆动驱动件35为可实现正转和反转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控制精度高,能够准确地记录伺服电机所旋转的角度。
109.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摆动驱动件35还可以为带有编码器或角度传感器的电机。
110.可以理解地,由于摆动件32的另一端凸伸于支架16设置,当检测人员手动拨动摆动件32时,摆动驱动件35可以省略。然而,此时,转动件31上应当有能够记录角度的编码器或角度传感器等器件,或者在支架16上设置刻度值。
111.光源驱动件36设置于摆动件32且与光源承载件34连接,光源驱动件36用于驱动光源承载件34及光源组件40沿摆动件32的延伸方向运动。如此,可通过光源驱动件36实现光源承载件34及光源组件40的精准自动化滑动,有利于精准控制光源组件40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
112.在一实施方式中,光源驱动件36为可实现正转和反转的伺服电机,光源驱动件36通过齿轮齿条、齿轮链条、螺杆等方式与光源承载件34连接。
113.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光源驱动件36、摆动件32、光源承载件34还可以为一直线模组的全部或部分结构。如此,光源驱动件36仍然能够驱动光源承载件34及光源组件40沿摆动件32的延伸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
114.光源组件40包括发光元件42及准直元件44。
115.发光元件42用于发出光线。发光元件42可以为白炽灯,也可以为发光二极管等能够发出光线的元件。
116.准直元件44设置于发光元件42所发出光线的光路上,用于对光线进行准直以形成准直光束。准直元件44为准直镜,对发光元件42所发出的光线进行准直以形成准直光束。如此,准直光束能够以确切地角度入射至镜头200,避免光线发生扩散而影响对镜头200产生杂散光的位置及方向的判断。
117.请参见图3,感光元件60设置于镜头200的像侧,感光元件60大致为矩形,感光元件60的面积大于镜头200的面积,以便于透过镜头200的准直光束能够全部被感光元件60所获取。
118.处理单元70与感光元件60连接,且与感光元件60邻近设置。处理单元70用于接收感光元件60所获取的影像,并根据影像上的光斑形态判断镜头200是否产生杂散光、以及根据光源组件40相对于镜头200的角度判断杂散光的产生方向。具体地,可通过对影像上的光斑形态进行量化,以使处理单元70能够根据量化程度判断镜头200是否产生杂散光、以及杂散光的产生方向。
119.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处理单元70还可以独立于杂散光检测装置100设置。
120.感光承载组件50包括感光驱动件52及感光承载件54,感光承载件54大致为一板状。感光驱动件52设置于基板14上,感光驱动件52的输出端与感光承载件54连接,感光元件60设置于感光承载件54上。感光驱动件52用于驱动感光承载件54及感光元件60朝靠近或远离镜头200的方向运动,以使透过镜头200的准直光束于感光元件60上形成焦点,使得感光元件60获取透过镜头200的准直光束并形成品质较好的影像。
121.在一实施方式中,感光驱动件52为气缸。
122.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感光驱动件52还可以为电伸缩杆或其他能够驱动感光承载件54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器件。
123.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感光驱动件52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沿第一方向驱动感光承载件54运行,另一个沿第二方向驱动感光承载件54运动,通过两个感光驱动件52使得感光承载件54可以在两个方向所形成的平面内运动。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可以为与靠近或远离镜头200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以为均与靠近或远离镜头200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当然,感光驱动件52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如此,感光承载件54及感光元件60可以在三个方向内运动,有利于使得感光元件60能够更好地成像,进而通过更好地成像对镜头200的杂散光进行检测。
124.请参见图4,镜头承载组件20包括镜头支撑件22、镜头驱动件24及镜头承载件26。
125.镜头支撑件22大致为板状或柱状,镜头支撑件22设置于基板14。镜头驱动件24设置于镜头支撑件22。镜头承载件26大致为板状或中空长方体状,镜头承载件26与镜头驱动件24的输出端连接,镜头承载件26用于承载或容纳镜头200,镜头驱动件24用于驱动镜头承载件26及镜头200沿靠近或远离感光元件60的方向运动。如此,在感光驱动件52驱动感光元件60仍然不能够满足镜头200在感光元件60上形成对焦的情况下,可进一步通过镜头驱动件24驱动镜头承载件26及镜头200沿靠近或远离感光元件60的方向运动,使得镜头200在感光元件60上形成对焦,使得感光元件60获取品质较好的影像。
126.可以理解地,准直光束入射镜头200的入射点与摆动件32所转动的“圆心”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当然,准直光束入射镜头200的入射点与摆动件32所转动的“圆心”也可以不位
于同一高度,光源组件40及摆动件32转动时,还可以对光源组件40在摆动件32上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使光源组件40所发出的光束仍然能够入射至镜头200。
127.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镜头支撑件22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镜头承载件26可滑动地设置于两个镜头支撑件22之间,镜头驱动件24设置于其中一个镜头支撑件22上且与镜头承载件26连接。如此,镜头驱动件24仍然可以驱动镜头承载件26及镜头200朝靠近或远离感光元件60的方向运动。
128.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镜头承载组件20可以为机架10的一部分,即镜头200设置于机架10上。
129.本技术提供的杂散光检测装置100,通过设置光源组件40发出准直光束,摆动件32及光源组件40在摆动驱动件35的驱动件能够精准地转动一定的角度,准直光束能够按照该角度入射至镜头200,准直光束的入射角度明确且入射角度不会发生偏差,准直光束以确切的入射角度透过镜头200并被感光元件60获取形成影像,影像上所形成的光斑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200在哪个方向具有杂散光,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像上的光斑分析镜头200产生杂散光的方向,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通过感光驱动件52驱动感光承载件54及感光元件60朝靠近或远离镜头200的方向运动,和/或通过镜头驱动件24驱动镜头承载件26及镜头200朝靠近或远离感光元件60的方向运动,感光元件60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能够发生变化,使得透过镜头200的准直光束能够在感光元件60上形成焦点,感光元件60所形成的影像品质高,使得感光元件60所形成的影像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200的成像品质,光斑能够准确地反应镜头200上产生杂散光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光斑分析镜头200产生杂散光的位置,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有利于提升镜头200的良率及成像品质。通过光源驱动件36驱动光源承载件34及光源组件40沿摆动件32的延伸方向运动,能够调整光源驱动件36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调整准直光束入射至镜头200时的亮度,有利于提升感光元件60的成像品质。
130.请参见图5,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杂散光检测方法,用于对镜头200进行杂散光检测。其中,镜头200包括至少一个镜片(图未示)。本实施例的杂散光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31.步骤s2:提供一如上实施例的杂散光检测装置100。
132.步骤s4:将镜头200置于镜头承载组件20。
133.步骤s6:调整光源组件40,以使光源组件40发出准直光束。
134.具体地,调整光源组件40中的准直元件44,以调整发光元件42所发出的光线形成准直光束。
135.步骤s8:调整感光驱动件52,以使透过镜头200的准直光束于感光元件60上形成焦点。
136.具体地,通过感光驱动件52驱动感光承载件54及感光元件60,使得镜头200与感光元件60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直至透光镜头200的准直光束于感光元件60上形成焦点。如此,感光元件60所获取的影像的品质较高,有利于准确地反应出光斑所对应的杂散光在镜头200上形成的位置及方向。
137.步骤s10:在轨道12内移动光源承载组件30及光源组件40,以使光源组件40向镜头200发出不同方向的准直光束。
138.具体地,通过摆动驱动件35驱动转动件31、摆动件32及光源组件40沿转动轴线转动,使得光源组件40能够向镜头200发出不同方向的准直光束。
139.步骤s12:感光元件60获取透过镜头200的不同方向的准直光束以形成多个影像。
140.步骤s14:处理单元70接收感光元件60所获取的多个影像。
141.步骤s16:处理单元70根据多个影像上的光斑形态判断镜头200是否产生杂散光、以及根据光源组件40相对于镜头200的角度判断镜头200杂散光的产生方向。
142.可以理解地,若根据感光元件60所形成的影像,由检测人员对镜头200的杂散光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分析判断,则处理单元70可以省略。
143.本技术提供的杂散光检测方法,通过将镜头200置于杂散光检测装置100的镜头承载组件20,调整光源组件40发出准直光束,调整感光驱动件52以使透过镜头200的准直光束于感光元件60上形成焦点,光源组件40发出的准直光束以确切的入射角透过镜头200并被感光元件60获取形成影像,影像上所形成的光斑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200在哪个方向具有杂散光,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像上的光斑分析镜头200产生杂散光的方向,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透过镜头200的准直光束能够在感光元件60上形成焦点,感光元件60所形成的影像品质高,使得感光元件60所形成的影像能够精准地反应镜头200的成像品质,光斑能够准确地反应镜头200上产生杂散光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光斑分析镜头200产生杂散光的位置,能够避免对杂散光的成因产生误判,有利于提升镜头200的良率及成像品质。通过光源驱动件36驱动光源承载件34及光源组件40沿摆动件32的延伸方向运动,能够调整光源驱动件36与镜头200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调整准直光束入射至镜头200时的亮度,有利于提升感光元件60的成像品质。
14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
14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