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02439发布日期:2022-04-16 14:52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电线检测信号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示出一种传感器,传感器具备外侧套筒、配置于外侧套筒内的内侧套筒以及配置于内侧套筒内的探头。
3.在用该传感器检测电线的信号时,用指垫使探头后退,在内侧套筒的顶端侧的插入部开口,将电线插入至该插入部。然后,通过放开指垫,将探头的顶端刺入电线,从连接于探头的电缆中检测信号。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756799号说明书
7.但是,在该传感器中,从探头的后端伸出的电缆在探头的移动轴上延伸。
8.因此,当电缆被拉伸时,探头可能会从电线脱落,电线可能会从插入部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作为检测对象的电线的意外脱离的传感器。
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2.根据本发明的某个方案,传感器具备:传感器主体,具有对电线的信号进行检测的检测部;约束体,可直线移动地支承在所述传感器主体,能选择性地形成在能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所述信号的状态下对所述电线进行约束的约束状态和解除所述约束状态的解除状态;施力构件,向形成所述约束状态的约束方向对所述约束体进行施力;以及电缆,从所述传感器主体伸出,传递所述信号,其中,所述电缆从偏离所述约束体所移动的移动直线的位置伸出。
13.发明效果
14.在本方案中,从具有检测部的传感器主体伸出的电缆从偏离约束体所移动的移动直线的位置伸出,能在与约束体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产生在电缆被拉伸时产生于传感器主体的力。
15.因此,与在电缆在探头的移动直线上延伸的构造上、电缆被拉伸时探头从电线脱落而解除约束状态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电线的意外脱离。
附图说明
16.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立体图。
17.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18.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19.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处于解除状态的情形的剖视图。
20.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21.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电缆引导件(cable guide)的立体图。
22.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立体图。
23.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侧视图。
24.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25.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26.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处于解除状态的情形的剖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传感器;12:传感器主体;20:电缆引导件;28:检测部;30:约束体;36:施力构件;40:操作部;42:电缆;52:电线;54:绝缘外皮;56:芯线;60:移动直线;62:插入部;86:约束方向;100:解除状态;102:解除方向;150:第一突出部;152:第二突出部;162:延长区域;164:交叉方向;1010:传感器;1012:传感器主体;1020:第一传感头;1022:约束体;1024:移动直线;1025:电线;1027:第二传感头;1028:约束状态;1030:解除状态;1032:约束方向;1034:施力构件;1036:操作部;1038:解除方向;1040:电缆;1070:绝缘外皮;1072:芯线;1106:磁芯;1140:第一突出部;1142:第二突出部;1156:延长区域;1160:交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0.<第一实施方式>
3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的剖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处于解除状态的情形的剖视图。
32.该传感器10构成用于对电线的信号进行检测的探头,对电线的电压进行检测。传感器10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未图示的测定装置,用测定装置测定检测到的电压。
33.(整体说明)
34.如图1所示,传感器10具备传感器主体12。如图2所示,传感器主体12的外壳14由容器状的左壳体16和右壳体18构成,在外壳14的内部设有电缆引导件20。
35.在电缆引导件20的顶端部形成有圆筒部22,圆筒部22构成为从形成于外壳14的顶端部的筒部24伸出。圆筒部22构成为圆筒引导件26的后端部内嵌于电缆引导件20的圆筒部22,如图3所示,在圆筒引导件26内容纳有对来自电线的信号进行检测的检测部28。
36.由此,传感器10在顶端部具有电气功能。作为电气功能,例如,可以举出检测功能或导通功能。
37.在电缆引导件20的顶端部可滑动地外嵌有筒状的约束体30的大径部32,圆筒引导件26被约束体30包围。在外壳14的筒部24装接有供约束体30插通的顶盖(cap)34,顶盖34对构成外壳14的左壳体16和右壳体18进行固定(参照图1)。
38.如图2所示,在电缆引导件20的后方经由施力构件36设有工作轴38,在工作轴38的顶端部与约束体30连接。在工作轴38的后端部设有操作部40,操作部40经由工作轴38对约
束体30进行移动操作。
39.如图3所示,在电缆引导件20插通有电缆42的顶端部,电缆42连接于检测部28。电缆42经由挠性衬套44从外壳14伸出,如图2所示,在电缆42的端部设有连接器46。
40.连接器46连接于未图示的测定装置,测定装置通过反馈电路形成追随检测到的信号的电压,根据由该反馈电路形成的电压获取在电线中流动的信号(例如,日本特开2017-009576号公報)。
41.如图3所示,传感器10的约束体30、检测部28、施力构件36以及操作部40配置于一条直线上。
42.(详细说明)
43.[圆筒引导件]
[0044]
圆筒引导件26由绝缘体形成。圆筒引导件26切断检测部28与电缆引导件20的圆筒部22的电连接,并且切断检测部28与包围检测部28的约束体30的电连接。
[0045]
[检测部]
[0046]
检测部28由金属制的圆柱体构成,在检测部28的顶端形成有大径部50。如图4所示,大径部50的顶端与电线52的绝缘外皮54的外周面相接,构成对芯线56的信号进行检测的电极面,检测部28构成检测电极。
[0047]
具体而言,检测部28在约束状态下与电线52的绝缘外皮54抵接,经由绝缘外皮54与芯线56电容耦合,由此对通过芯线56传递的信号进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芯线56被绝缘外皮54被覆而成的电线52也称为被覆线。
[004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经由绝缘外皮54将芯线56与检测部28的电极面电容耦合而检测电线52的信号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非接触方式。此外,例如,也可以是,在芯线56未被绝缘外皮54被覆的电线52中,将检测部28的电极面电连接于芯线56而检测信号。
[0049]
[约束体]
[0050]
约束体30由顶端闭塞的金属制的筒体构成,约束体30隔着圆筒引导件26包围检测部28。如图3和图4所示,约束体30被支承为沿着固定于外壳14的电缆引导件20的圆筒部22移动自如。由此,约束体30可直线移动地支承在传感器主体12,约束体30能沿着移动直线60移动。
[0051]
在约束体30的顶端部形成有向图3中的上方开口的切口,通过该切口形成有供电线52插入的插入部62。
[0052]
如图2所示,在约束体30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圆柱状的卡合凸部66,工作轴38连结于约束体30的后端部。
[0053]
[工作轴]
[0054]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所示,工作轴38的顶端部形成为双叉,在工作轴38的顶端部形成有沿着电缆引导件20的左侧面配置的左片70和沿着电缆引导件20的右侧面配置的右片72。
[0055]
左片70和右片72由弯曲面构成,在各片70、72的顶端部形成有与约束体30的卡合凸部66(参照图2)卡合的卡合凹部74。由此,工作轴38与约束体30连结。
[0056]
在工作轴38的后端部形成有平坦部76,工作轴38的后端部平坦地形成有左侧部和
右侧部。在平坦部76形成有在工作轴3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78。
[0057]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左片70和右片72伸出并且构成平坦部76的顶端的端面,形成有圆柱状的顶端突起82。
[0058]
[施力构件]
[0059]
作为一个例子,施力构件36由螺旋弹簧构成。施力构件36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工作轴38的平坦部76的端面与电缆引导件20的后端面之间,施力构件36通过形成于电缆引导件20的后端面的后端突起84和形成于工作轴38的顶端突起82进行定位。
[0060]
通过该施力构件36,工作轴38和连结于工作轴38的约束体30被向基端侧施力。
[0061]
由此,约束体30在被施力构件36向作为基端侧的约束方向86施力的状态下,通过插入部62的边缘将插入至约束体30的插入部62的电线52按压至检测部28的顶端的电极面,从而能通过检测部28来检测信号。在能对信号进行检测的状态下,约束体30形成对电线52进行约束的约束状态。
[0062]
[操作部]
[0063]
如图5所示,操作部40具备嵌合于工作轴38的平坦部76的嵌合部90,在嵌合部90形成有与平坦部76的长孔78相符的外长孔92。
[0064]
如图2所示,在操作部40的外长孔92和工作轴38的长孔78插通有向外壳14的右壳体18的内面突出的圆筒状的螺母部94。在插通了外长孔92和长孔78的螺母部94拧入插通了左壳体16的螺栓96。
[0065]
由此,如图2所示,外壳14的两壳体16、18被固定,并且允许操作部40和工作轴38沿着外长孔92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壳体16露出的螺栓96由罩体(cover)97覆盖。
[0066]
如图3和图4所示,操作部40的后端构成具有凹凸的防滑部的操作面98。作为一个例子,用拇指的指腹按压该操作面98,由此,能克服施力构件36的施加力,使操作部40、工作轴38以及约束体30向作为顶端侧的解除方向102移动。
[0067]
由此,如图4所示,操作部40解除由约束体30约束电线52的约束状态,而形成解除状态100。
[0068]
在操作部40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杆部110。杆部110的后方侧的后面112由随着朝向上方而向顶端侧倾斜的斜面构成。
[0069]
作为一个例子,用拇指的指腹按压该操作部40的后面112,由此,能克服施力构件36的施加力,使操作部40、工作轴38以及约束体30向解除方向102移动。
[0070]
[电缆引导件]
[0071]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的电缆引导件20的立体图。电缆引导件20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电缆引导件20可以用3d打印机(3d printer)或金属注射(metal injection)来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用金属注射来成型。
[0072]
电缆引导件20具备:l字形的引导件主体120;罩体122,将引导件主体120的开口部封闭;以及圆筒部22,设于引导件主体120的顶端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用3d打印机或金属注射来形成电缆引导件20,可以使引导件主体120、罩体122以及圆筒部22成为一体,但也可以分别构成为分体。
[0073]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引导件主体120形成有与圆筒部22连通的连通孔124。从引导件主体120伸出有圆筒状的连接部126,在连接部126外嵌有连接管128。
[0074]
在该电缆引导件20插通有电缆42,作为一个例子,电缆42使用同轴电缆。
[0075]
作为一个例子,形成电缆42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线在被电缆引导件20的连接部126与连接管128夹着的状态下与电缆引导件20电连接。电缆42的内部导线130和被覆内部导线130的绝缘体132经由连通孔124向圆筒部22的顶端部延伸,绝缘体132内的内部导线130与插入至圆筒部22的检测部28电连接。
[0076]
电缆引导件20与约束体30电连接,该约束体30与圆筒部22接触,约束体30和电缆引导件20与电缆42的外部导体为相同电位。此外,剥离了编织线的绝缘体132内的内部导线130和连接有内部导线130的检测部28被电缆引导件20和约束体30包围,从而被屏蔽。
[007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剥离了编织线的绝缘体132延伸至传感器10的顶端侧。因此,与使包括编织线及其被覆层的电缆42整体延伸至顶端侧的情况相比,传感器10的顶端部小径化。
[0078]
引导件主体120的连通孔124形成为s字形,在连通孔124具有形成于圆筒部22侧的第一弯曲部140和形成于连接部126侧的第二弯曲部142。插通该连通孔124的内部导线130的绝缘体132在第一弯曲部140和第二弯曲部142被弯曲后,经由连接部126从传感器主体12伸出。由此,传感器主体12将电缆42引导至检测部28并且使电缆42弯折。
[0079]
[传感器主体]
[0080]
在传感器主体12形成有突出部(150、152),该突出部(150、152)从外壳14的周面突出,并且配置于比操作部40靠解除方向102。突出部(150、152)由从外壳14的周面的上部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50和从与第一突出部150相反侧的下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52构成。
[0081]
第一突出部150和第二突出部152的顶端侧的面154、156随着从传感器主体12向外侧而向后端侧倾斜。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突出部150和第二突出部152构成在用拇指按压操作部40时钩挂食指和中指的钩指部。
[008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突出部150从外壳14的周面的上部突出,并且第二突出部152从下部突出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单个突出部从外壳14的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构造,或者,也可以是环状的突出部沿着外壳14的周面延伸的构造。
[0083]
在第二突出部152的内侧配置有电缆引导件20的引导件主体120,在第二突出部152的后端形成有供电缆42插通的插通孔160。在插通孔160固定有圆筒状的挠性衬套44,电缆42穿过挠性衬套44而伸出至外部。
[0084]
由此,电缆42从偏离约束体30所移动的移动直线60的位置伸出,并且从偏离约束体30的移动轨迹的延长区域162的位置伸出。
[0085]
挠性衬套44被配置为其中心轴在与移动直线60交叉的交叉方向164延伸。由此,插通挠性衬套44的电缆42在作为与移动直线6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交叉方向164延伸。
[0086]
(作用和效果)
[0087]
接着,对由本实施方式实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88]
本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10具备传感器主体12,该传感器主体12具有对电线52的信号进行检测的检测部28。此外,传感器10具备约束体30,该约束体30可直线移动地支承在传感器主体12,能选择性地形成在能用检测部28检测信号的状态下对电线52进行约束的约束
状态和解除约束状态的解除状态100。此外,传感器10具备:施力构件36,向形成约束状态的约束方向86对约束体30进行施力;以及电缆42,从传感器主体12伸出,传递信号。电缆42从偏离约束体30所移动的移动直线60的位置伸出。
[0089]
在该构成中,从具有检测部28的传感器主体12伸出的电缆42从偏离约束体30所移动的移动直线60的位置伸出。由此,能在与约束体30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产生在电缆42向延伸方向被拉伸时产生于传感器主体12的力。
[0090]
因此,与在电缆在探头的移动直线上延伸的构造上、电缆被拉伸时探头从电线脱落而解除约束状态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电线52的意外脱离。
[0091]
由此,能维持电线52与检测部28的电容耦合,因此能抑制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009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42从偏离约束体30的移动轨迹的延长区域162的位置伸出。
[0093]
根据该构成,能进一步减小在电缆42向延伸方向被拉伸时产生于传感器主体12的力,因此,能提高抑制所保持的电线52脱离的效果。
[0094]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42在作为与移动直线6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交叉方向164延伸。
[0095]
根据该构成,能使在电缆42向延伸方向被拉伸时产生于传感器主体12的力向作为不同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交叉方向164分散。
[0096]
由此,能进一步提高抑制所保持的电线52脱离的效果,并且能进一步抑制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009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形成解除状态100的解除方向102对约束体30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部40被配置于移动直线60上。
[0098]
根据该构成,与在通过设于侧部的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构造上、相对于移动轴可能产生倾斜的情况相比,例如,能抑制约束体30与传感器主体12的滑动接触阻力,并且能抑制产生于操作部40的偏载荷(unbalanced load)。由此,能使操作部40进行顺畅的动作。
[0099]
此外,由于能从传感器主体12的后方对操作部40进行操作,因此,无论供电线52插入的插入部62的开口方向如何,都能形成解除状态100。因此,与在对侧面的杆进行操作的构造上、必须在传感器的侧部确保操作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在狭窄的场所进行信号检测。
[0100]
而且,在操作部40形成于侧面的情况下,为了改善操作性,需要加长传感器主体1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在不牺牲操作性的情况下缩短传感器主体12,因此适于在狭窄的场所的检测。
[010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突出部(150、152),该突出部(150、152)从传感器主体12的周面突出,并且配置于比操作部40靠解除方向102。
[0102]
根据该构成,能在对操作部40进行操作时将突出部(150、152)用作钩挂手指的钩指部。由此,提高操作性。
[0103]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50、152)包括从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50和从与第一突出部150相反侧的部位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52。
[0104]
根据该构成,作为一个例子,能将第一突出部150和第二突出部152用作在用拇指按压操作部40时钩挂食指和中指的钩指部。由此,能谋求操作性的进一步提高。
[0105]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28对由电线52的绝缘外皮54被覆的芯线56的信号
进行检测。
[0106]
根据该构成,能以非接触的方式对由绝缘外皮54被覆的芯线56的信号进行检测。
[010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28在约束状态下与电线52的绝缘外皮54抵接,与芯线56电容耦合。
[0108]
根据该构成,通过检测部28与由绝缘外皮54被覆的芯线56电容耦合,能对由绝缘外皮54被覆的芯线56的信号进行检测。
[010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主体12具有将电缆42引导至检测部28并且使电缆42弯折的电缆引导件20。
[0110]
根据该构成,能抑制在电缆42被拉伸时输入至电缆42与检测部28的接合部的拉伸力。
[011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约束体30具有筒体,该筒体将检测部28包围,并且供电线52插入的插入部62在该筒体的侧面开口。电缆引导件20具有导电性,将电缆42的外部导体与筒体电连接,使筒体和电缆引导件成为与外部导体相同的电位。
[0112]
根据该构成,能用屏蔽件(shield)覆盖从检测部28到电缆42的端部的范围,能抑制干扰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0113]
<第二实施方式>
[0114]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0进行说明。
[0115]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0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0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0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10处于解除状态的情形的剖视图。
[0116]
该传感器1010构成用于对电线的信号进行检测的探头,对电线的电流进行检测。传感器1010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未图示的测定装置,用测定装置测定检测到的电流。
[0117]
(整体构成)
[0118]
如图7和图8所示,传感器1010具备传感器主体1012。如图9所示,传感器主体1012的外壳1014由容器状的前壳体1016和后壳体1018构成。
[0119]
在传感器主体1012设有第一传感头1020,第一传感头1020构成对电线的信号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0120]
由此,传感器1010在顶端部具有电气功能。作为电气功能,例如,可以举出检测功能或导通功能。
[0121]
约束体1022可直线移动地支承在传感器主体1012,如图8所示,约束体1022沿着移动直线1024移动。
[0122]
如图8和图10所示,约束体1022具有与传感器主体1012的第一传感头1020一起约束电线1025的第二传感头1027。约束体1022在能用第一传感头1020检测电线1025的信号的状态下形成对电线1025进行约束的约束状态1028。
[0123]
此外,如图11所示,约束体1022形成解除约束状态1028的解除状态1030,约束体1022能选择性地形成约束状态1028和解除状态1030。
[0124]
传感器主体1012具备向形成约束状态1028的约束方向1032对约束体1022进行施力的施力构件1034。此外,在约束体1022设有操作部1036,操作部1036能向形成解除状态
1030的解除方向1038对约束体1022进行移动操作。
[0125]
该操作部1036、施力构件1034、约束体1022的第二传感头1027以及构成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配置于移动直线1024上。
[0126]
在传感器主体1012内配置有传递由第一传感头1020检测到的信号的电缆1040(参照图8)。如图8所示,电缆1040从偏离约束体1022所移动的移动直线1024的位置由传感器主体1012向外部伸出。
[0127]
(详细说明)
[0128]
[第一传感头]
[0129]
如图9所示,在第一传感头1020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有下部罩体1050。在从下部罩体1050伸出的舌片1052形成有插通孔1054,在插通孔1054插通有未图示的螺栓。
[0130]
插通了插通孔1054的螺栓被拧入向后壳体1018突出的圆筒状的螺母部1056,将具有下部罩体1050的第一传感头1020固定至传感器主体1012。
[0131]
在第一传感头1020的上端形成有圆弧状的下部后退部1060,第一传感头1020的上端部形成为双叉。如图10所示,在第一传感头1020内容纳有向上方开口的下部芯体(core)1062,如图11所示,在下部芯体1062的上端形成有卡合凹部1064。
[0132]
下部芯体1062由层叠有多个的金属板构成,下部芯体1062感应出对应于流过检测对象的电线1025的电流的大小而产生的磁通。
[0133]
在下部芯体1062的下部形成有卷绕有绕组的卷绕部1066,通过在下部芯体1062感应出的磁通而在卷绕于卷绕部1066的绕组中产生电流。
[0134]
作为一个例子,在绕组并联连接有分流电阻,在分流电阻产生与绕组的电流对应的电压。在该绕组连接有电缆1040(参照图8)。
[0135]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电缆1040连接至绕组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电子电路(electronic circuit)连接至绕组,用电缆1040输出电子电路的输出。
[0136]
然后,通过测定来自电缆1040的信号,能对流过电线1025的电流进行测定。由此,构成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对由电线1025的绝缘外皮1070被覆的芯线1072的信号进行检测。
[0137]
[约束体]
[0138]
如图10所示,约束体1022具备:基板1080,配置为沿着第一传感头1020的下表面;以及支柱1082,从基板1080的一侧部向上方延伸。此外,约束体1022具备从支柱1082的上端部向第一传感头1020的上部空间延伸的第二传感头1027,在第二传感头1027的上部装接有上部罩体1084。
[0139]
如图9所示,约束体1022的支柱1082被支承为能沿着前壳体1016的前壳体侧面1090和后壳体1018的后壳体侧面1092移动。由此,约束体1022可直线移动地支承在传感器主体1012,如图8所示,约束体1022的第二传感头1027能沿着传感器1010的中心线所构成的上述的移动直线1024移动。
[0140]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二传感头1027的下表面形成有矩形状的上部后退部1094,第二传感头1027的下端部形成为双叉。
[0141]
如图8所示,约束体1022在使第二传感头1027向第一传感头1020侧移动的状态下,
用第二传感头1027的上部后退部1094和第一传感头1020的下部后退部1060包围电线1025。约束体1022在用两后退部1060、1094包围了电线1025的状态下,形成将电线1025约束在两后退部1060、1094内的约束状态1028。
[0142]
如图10所示,在第二传感头1027内容纳有向横向延伸的i字形的上部芯体1100,上部芯体1100由层叠有多个的金属板构成。
[0143]
如图11所示,设有从上部芯体1100的两端部向下部芯体1062延伸的卡合片1102。卡合片1102在约束状态1028下(参照图10)插入至形成于上部芯体1100的卡合凹部1064。
[0144]
在该约束状态1028下,下部芯体1062与上部芯体1100磁连接,通过第一传感头1020的下部芯体1062和第二传感头1027的上部芯体1100形成包围电线1025的磁芯1106。
[0145]
由此,来自由两芯体1062、1100包围的电线1025(参照图8)的磁通被感应到磁芯1106而在磁芯1106内流动。于是,在构成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的下部芯体1062的绕组中流过与在磁芯1106内流动的磁通对应的电流,能根据该电流检测流过电线1025的信号。
[0146]
在约束体1022的基板1080设有保持构件1110。在保持构件1110形成有大径圆筒部1112和配置于大径圆筒部1112的内侧的小径圆筒部1114。
[0147]
[施力构件]
[0148]
作为一个例子,施力构件1034由螺旋弹簧构成。施力构件1034的基端部保持在设于约束体1022的保持构件1110的大径圆筒部1112与小径圆筒部1114之间。施力构件1034的顶端与固定于传感器主体1012的第一传感头1020的下部罩体1050抵接。施力构件1034以在轴向上被压缩的状态保持在第一传感头1020与约束体1022的基板1080之间。
[0149]
由此,施力构件1034相对于固定有第一传感头1020的传感器主体1012,向作为下方的约束方向1032对约束体1022进行施力。
[0150]
[操作部]
[0151]
如图10和图11所示,操作部1036具备:板状的固定面1130,固定于约束体1022的基板1080;颈部1132,从固定面1130向下方延伸;以及板状的操作面1134,设于颈部1132。固定面1130在与保持构件1110一起夹着约束体1022的基板1080的状态下,由螺栓1136共同紧固,操作部1036固定于约束体1022。
[0152]
在操作部1036的操作面1134形成有由凹凸构成的防滑部,作为一个例子,用拇指的指腹按压操作面1134,由此,能克服施力构件1034的施加力,使操作部1036与约束体1022一起向上方移动。
[0153]
如图8所示,操作部1036配置于约束体1022的第二传感头1027所移动的移动直线1024上。向形成解除状态1030的解除方向1038对约束体1022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部1036的操作面1134配置于移动直线1024上。
[0154]
如此,在使约束体1022相对于传感器主体1012沿着移动直线1024直线移动时,操作部1036被移动操作。由此,如图11所示,通过操作部1036向作为上方的解除方向1038移动约束体1022,由此形成解除约束状态1028的解除状态1030。
[0155]
[传感器主体]
[0156]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传感器主体1012形成有突出部(1140、1142),该突出部(1140、1142)从外壳1014的周面突出,并且配置于比操作部1036靠解除方向1038。突出部(1140、1142)由从外壳1014的周面的一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140和从与第一突出部1140相反侧的
另一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142构成。
[0157]
第一突出部1140和第二突出部1142的上侧的面1144、1146由随着从传感器主体1012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在该面上形成有由凹凸构成的防滑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突出部1140和第二突出部1142构成在用拇指的指腹按压操作部1036时钩挂食指和中指的钩指部。
[0158]
在传感器主体1012的第一突出部1140的下部形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向移动直线1024侧倾斜的下部倾斜面1150。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下部倾斜面1150形成有供电缆1040插通的插通孔1152。在插通孔1152固定有圆筒状的挠性衬套1154,电缆1040穿过挠性衬套1154而伸出至外部。
[0159]
由此,如图8所示,电缆1040从偏离约束体1022所移动的移动直线1024的位置伸出,并且从偏离约束体1022的移动轨迹的延长区域1156的位置伸出。
[0160]
挠性衬套1154被配置为其中心轴在与移动直线1024交叉的交叉方向1160延伸。由此,插通挠性衬套1154的电缆1040在作为与移动直线1024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交叉方向1160延伸。
[0161]
(作用和效果)
[0162]
接着,对由本实施方式实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163]
本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1010具备传感器主体1012,该传感器主体1012具有作为对电线1025的信号进行检测的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传感器1010可直线移动地支承在传感器主体1012。传感器1010具备约束体1022,该约束体1022能选择性地形成在能用第一传感头1020检测信号的状态下对电线1025进行约束的约束状态1028和解除约束状态1028的解除状态1030。
[0164]
传感器1010具备:施力构件1034,向形成约束状态1028的约束方向1032对约束体1022进行施力;以及电缆1040,从传感器主体1012伸出,传递信号。电缆1040从偏离约束体1022所移动的移动直线1024的位置伸出。
[0165]
在该构成中,从具有作为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的传感器主体1012伸出的电缆1040从偏离约束体1022所移动的移动直线1024的位置伸出。由此,能在与约束体1022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产生在电缆1040向延伸方向被拉伸时产生于传感器主体1012的力。
[0166]
因此,与在电缆在探头的移动直线上延伸的构造上、电缆被拉伸时探头从电线脱落而解除约束状态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电线1025的意外脱离。
[0167]
此外,能维持各传感头1020、1027的各芯体1062、1100所构成的磁芯1106与电线1025的磁耦合,因此能抑制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016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040从偏离约束体1022的移动轨迹的延长区域1156的位置伸出。
[0169]
根据该构成,能进一步减小在电缆1040向延伸方向被拉伸时产生于传感器主体1012的力,因此,能提高抑制所保持的电线1025脱离的效果。
[017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040在作为与移动直线1024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交叉方向1160延伸。
[0171]
根据该构成,能使在电缆1040向延伸方向被拉伸时产生于传感器主体1012的力向作为不同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交叉方向1160分散。
[0172]
由此,能进一步提高抑制所保持的电线1025脱离的效果,并且能进一步抑制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017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形成解除状态1030的解除方向1038对约束体1022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部1036被配置于移动直线1024上。
[0174]
根据该构成,与在通过设于侧部的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构造上、相对于移动轴可能产生倾斜的情况相比,例如,能抑制约束体1022与传感器主体1012的滑动接触阻力,并且能抑制产生于操作部1036的偏载荷。由此,能使操作部1036进行顺畅的动作。
[0175]
此外,与在对侧面的杆进行操作的构造上、必须在传感器的侧部确保操作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在狭窄的场所进行信号检测。
[0176]
而且,在操作部形成于侧面的情况下,为了改善操作性,需要加长传感器主体101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在不牺牲操作性的情况下缩短传感器主体1012,因此适于在狭窄的场所的检测。
[0177]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突出部(1140、1142),该突出部(1140、1142)从传感器主体1012的周面突出,并且配置于比操作部1036靠解除方向1038。
[0178]
根据该构成,能在对操作部1036进行操作时将突出部(1140、1142)用作钩挂手指的钩指部。由此,提高操作性。
[0179]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140、1142)包括从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140和从与第一突出部1140相反侧的部位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142。
[0180]
根据该构成,作为一个例子,能将第一突出部1140和第二突出部1142用作在用拇指按压操作部1036时钩挂食指和中指的钩指部。由此,能谋求操作性的进一步提高。
[018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对由电线1025的绝缘外皮1070被覆的芯线1072的信号进行检测。
[0182]
根据该构成,能以非接触的方式对由绝缘外皮1070被覆的芯线1072的信号进行检测。
[018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根据在电线1025的周围产生的磁通检测信号。
[0184]
根据该构成,构成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头1020与由绝缘外皮1070被覆的芯线1072磁耦合,由此能对由绝缘外皮1070被覆的电线1025的信号进行检测。
[018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包括第一传感头1020,约束体1022包括第二传感头1027,该第二传感头1027在约束状态1028下与第一传感头1020一起形成包围电线1025的磁芯1106。
[0186]
根据该构成,与将来自电线1025的磁通感应到沿着电线1025配置的芯体的情况相比,能提高信号的检测精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