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石油勘探,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浅表层介质速度各向异性建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1、地震勘探是寻找和勘探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方法。基础地震理论中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地震波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地表高程是起伏的,同时在近地表普遍存在一套称之为低降速带(层)的风化层或未固结沉积物。由于不同位置的风化程度或固结程度不同,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相对于下伏地层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旅行时的双曲线形态带来畸变,影响了地震成像精度,因此在地震数据处理时必须先消除近地表低降速带对反射波旅行时的畸变。
2、现有技术中,直接用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作为近地表速度模型,然后与浅中深层速度模型融合在一起作为深度域成像的速度模型进行深度域偏移成像,这称之为地震资料深度域成像的近地表速度建模或者表层速度建模,但是该方法是以各向同性介质(即介质速度与方向无关)为基础建立表层模型,当表层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时,会造成浅层成像效果变差甚至不成像、深层成像频率降低、成像深度不准等问题,因此,当表层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时,现有表层模型浅层成像效果差、深层成像频率低、成像深度不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浅表层介质速度各向异性建模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当表层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时,现有表层模型浅层成像效果差、深层成像频率低、成像深度不准的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浅表层介质速度各向异性建模方法,应用于水平对称轴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包括:
3、获取微测井的共心点的第一初至数据、水平快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二初至数据以及水平慢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三初至数据;
4、其中,第一初至数据是模拟以微测井所获得的表层结构时的生产炮的初至数据,第二初至数据和第三初至数据是实际生产中获得的初至数据;
5、在第二初至数据以及第三初至数据中,将与第一初至数据的差异小于预设差异的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垂向速度,将另一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对称轴速度;即确定垂向速度为水平慢速度,则对称轴速度为水平快速度,或,确定垂向速度为水平快速度,则对称轴速度为水平慢速度;
6、基于对称轴速度和垂向速度,确定各向异性参数;
7、基于各向异性参数构建各向异性模型。
8、可选地,在第二初至数据以及第三初至数据中,将与第一初至数据的差异小于预设差异的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垂向速度,将另一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对称轴速度,包括:
9、基于对微测井点处的共中心点初至椭圆拟合,根据拟合的快慢方位提取第二初至数据和第一初至数据,与第一初至数据对比,得到与第一初至数据的差异小于预设差异的初至数据对应的垂向速度、另一初至数据对应的对称轴速度初步值以及方位角;
10、基于不同各向异性的二维正演模拟和层析反演,确定对称轴速度初步值的校正系数;
11、基于校正系数对对称轴速度初步值进行校正,得到对称轴速度。
12、可选地,获取微测井的共心点的第一初至数据、水平快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二初至数据以及水平慢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三初至数据,包括:
13、基于微测井的成果数据获取微测井表层结构对应的各向同性的不同炮检距的初至数据;其中,成果数据至少包括微测井的表层结构中第i层的厚度,第i层的速度以及最后一层的速度;
14、通过对共心点初至进行拟合,计算出各向异性介质的水平快速度方位角和水平慢速度方位角,水平快速度方位角用于确定水平快速度的方向,水平慢速度方位角用于确定水平慢速度的方向;
15、基于所述水平快速度方位角和所述水平慢速度方位角,从实际生产中获得的初至数据中提取第二初至数据以及第三初至数据。
16、可选地,通过对共心点初至进行拟合,计算出各向异性介质的水平快速度方位角和水平慢速度方位角,包括:
17、将初至旅行时按按炮检方向进行空间重排,形成椭圆空间图;
18、对椭圆空间图按照椭圆公式进行拟合,计算得到椭圆倾角;
19、基于椭圆倾角,确定水平快速度方位角和水平慢速度方位角。
20、可选地,基于对微测井点处的共中心点初至椭圆拟合,根据拟合的快慢方位提取第二初至数据和第一初至数据,与第一初至数据对比,得到与第一初至数据的差异小于预设差异的初至数据对应的垂向速度、对称轴速度初步值以及方位角,包括:
21、确定所有炮检对的方位角,根据方位角,将初至数据分为多组,对多组初至数据分别进行层析反演,得到多组速度体数据;
22、对多组速度体数据进行空间重排,形成速度椭圆空间图;
23、对每个位置的速度按椭圆公式进行拟合,得到垂向速度、对称轴速度初步值以及方位角。
24、可选地,基于不同各向异性的二维正演模拟和层析反演,确定对称轴速度初步值的校正系数,包括:
25、以微测井调查的表层结构建立垂向速度模型,分别以多个各向异性参数建立多个垂向速度模型;
26、基于多个垂向速度模型的正演数据,进行层析反演得到每一个垂向速度模型的速度;
27、基于每一个垂向速度模型的速度,确定对称轴速度初步值的校正系数。
2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浅表层介质速度各向异性建模装置,包括:
29、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微测井的共心点的第一初至数据、水平快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二初至数据以及水平慢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三初至数据;其中,第一初至数据是模拟以微测井所获得的表层结构时的生产炮的初至数据,第二初至数据和第三初至数据是实际生产中获得的初至数据;
30、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二初至数据以及第三初至数据中,将与第一初至数据的差异小于预设差异的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垂向速度,将另一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对称轴速度;即确定垂向速度为水平慢速度,则对称轴速度为水平快速度,或,确定垂向速度为水平快速度,则对称轴速度为水平慢速度;
31、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对称轴速度和垂向速度,确定各向异性参数;
32、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基于各向异性参数构建各向异性模型。
33、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34、第一计算单元:用于基于对微测井点处的共中心点初至椭圆拟合,根据拟合的快慢方位提取第二初至数据和第一初至数据,与第一初至数据对比,得到与第一初至数据的差异小于预设差异的初至数据对应的垂向速度、另一初至数据对应的对称轴速度初步值以及方位角;
35、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不同各向异性的二维正演模拟和层析反演,确定对称轴速度初步值的校正系数;
36、第一校正单元:基于校正系数对对称轴速度初步值进行校正,得到对称轴速度。
37、可选地,获取模块包括:
38、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基于微测井的成果数据获取微测井表层结构对应的各向同性的不同炮检距的初至数据;其中,成果数据至少包括微测井的表层结构中第i层的厚度,第i层的速度以及最后一层的速度;
39、第二计算单元:用于通过对共心点初至进行拟合,计算出各向同性介质的水平快速度方位角和水平慢速度方位角,水平快速度方位角用于确定水平快速度的方向,水平慢速度方位角用于确定水平慢速度的方向;
40、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水平快速度方位角和所述水平慢速度方位角,从所述实际生产中获得的初至数据中提取第二初至数据以及第三初至数据。
41、可选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
42、第一控制子单元:用于将初至旅行时按按炮检方向进行空间重排,形成椭圆空间图;
43、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对椭圆空间图按照椭圆公式进行拟合,计算得到椭圆倾角;
44、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基于椭圆倾角,计算得到水平快速度方位角和水平慢速度方位角。
45、有益效果:
46、本技术提供的浅表层介质速度各向异性建模方法,通过将获取的水平快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二初至数据以及水平慢速度方向所产生的第三初至数据与微测井的共心点的第一初至数据进行对比,将与第一初至数据的差异小于预设差异的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垂向速度,将另一初至数据对应的速度确定为对称轴速度,基于对称轴速度和垂向速度,确定各向异性参数,基于各向异性参数构建各向异性模型,以各向异性参数为基础建立的各向异性模型,由于本身就考虑了各向异性的因素,因此,当表层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时,各向异性模型浅层成像效果好、深层成像频率高、成像深度准,解决了现有表层模型浅层成像效果差、深层成像频率低、成像深度不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