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底板巷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45357发布日期:2022-02-25 21:5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底板巷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所监测工作面底板巷布置情况,分析该工作面底板巷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案的可行性;s2、根据预期监测目的,分析底板巷与工作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初步确定底板巷及工作面巷道内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案,所述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案包括底板巷与底板巷、底板巷与巷道、巷道活点与定点联合布置方案;s3、基于底板巷的微震监测阵列,构建工作面底板巷微震监测模型及系统,对工作面回采期间底板突水危险性、采后应力场恢复及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板巷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a.底板巷至顶部工作面垂距不小于h,计算公式如下:h=0.0085h+0.1665α+0.1079l-4.3579式中,h为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m;h为煤层埋深,m;α为煤层倾角,
°
;l为工作面长度,m。b.底板巷距底部强含水层间距t满足安全隔水层厚度要求,计算公式如下:式中,t为安全隔水层厚度,m;l为巷道底板宽度,m;γ为底板隔水层的平均重度,mn/m3;kp为底板隔水层的平均抗拉强度,mpa;p为底板隔水层承受的实际水头值,mp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板巷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确定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案有以下三种方式:a.底板巷位于工作面正下方呈对称式分布时,在两条底板巷采用全包围式均匀布置定点检波器,并在工作面两条巷道中任一巷道布置1-2个活点检波器,共同组成一个空间、立体、动态三巷监测阵列;b.底板巷位于工作面斜下方呈非对称偏移式分布时,在两条底板巷采用全包围式均匀布置定点检波器,在工作面两条巷道中距底板巷最远的一条巷道布置若干定点检波器,组成空间、立体三巷监测阵列,巷道中定点检波器间距为在底板巷布置间距的1.2-1.5倍;c.同时具有多条底板巷时,在多底板巷全包围式均匀布置定点检波器,在工作面任一巷道布置若干活点检波器,构建监控大范围的空间、立体、动态多巷监测阵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板巷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的方法如下:a.采前采用人工干扰场监测方法,对包括工作面顶板、底板及外围的采动破坏影响圈内隐伏导水构造发育情况进行探查;b.回采过程中,对构造活化及工作面底板导水通道形成过程进行预警;c.采后对应力场恢复的时空特征及采空区突水危险性进行监测、评价。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底板巷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法,属于煤矿突水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分析工作面底板巷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案的可行性、确定底板巷与工作面巷道的微震监测阵列布置方案、构建工作面底板巷微震监测模型及系统,对工作面回采期间底板突水危险性、采后应力场恢复及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价。通过在底板巷、巷道联合布置微震监测系统,构建空间、立体、动态监测阵列,发挥底板巷稳定性好、保留时间长的特点,对工作面采前、采中、采后进行全程监测,改善微震监测阵列的整体监测效果,可有效解决常规工作面巷道监测阵列服务周期短、监测范围小、干扰大、针对性及灵活性差等问题。等问题。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贾靖 傅先杰 李玉宝 廉法宪 程世贵 张爱华 赵立松 尚斌 吴东 高生保 夏小亮 储成想 陈建东 卢钢 周金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4
技术公布日:2022/2/2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