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27786发布日期:2022-04-13 14:5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自动驾驶领域,尤其涉及自动驾驶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


背景技术:

2.自动驾驶车辆基于环境感知技术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信息自主地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行驶。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通常需要在具有行人的环境中进行,然而,由于测试过程中危险性较高,通常是采用假人模拟行人进行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
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包括:
5.底座,所述底座具有第一支撑面;
6.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底座磁性连接,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连接孔;
7.模型组件,所述模型组件包括模型本体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模型本体连接,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连接孔内,且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底座磁性连接;
8.其中,在所述模型组件受到推力的情况下,所述模型组件可与所述底座分离。
9.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使所述模型组件的支撑杆与所述底座磁性连接,并使所述模型组件的支撑杆插接于支撑座的连接孔内,以提高所述模型组件与底座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所述支撑座与底座磁性连接,且模型组件的支撑杆与所述底座磁性连接,这样,在车辆与模型组件发生碰撞时,在车辆的推动下,所述模型组件和所述支撑座可以分别与底座的分离。如此,在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对自动驾驶车辆和模型组件的破坏程度。
附图说明
10.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1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撑杆与支撑座连接处的局部剖视图;
13.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撑杆与支撑座连接处的俯视图;
14.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撑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17.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自动驾驶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碰撞之前的相
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18.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自动驾驶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碰撞时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19.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自动驾驶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碰撞后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2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
22.请参见图1至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包括:
23.底座100,所述底座100具有第一支撑面110;
24.支撑座200,所述支撑座20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且所述支撑座200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所述支撑座200上开设有连接孔210;
25.模型组件300,所述模型组件300包括模型本体310和支撑杆320,所述支撑杆320的第一端与所述模型本体310连接,所述支撑杆320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连接孔210内,且所述支撑杆320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
26.其中,在所述模型组件300受到推力的情况下,所述模型组件300可与所述底座100分离。
27.请参见图1,所述第一支撑面110可以是所述底座100的上端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110可以为平面。所述支撑座200可以为各种形状的支撑座200,例如,可以呈板状、方形、圆柱状等。
28.所述连接孔210的横截面与所述支撑杆320的横截面的形状及大小可以相同,这样,当所述支撑杆320插接于所述连接孔210时,所述支撑杆320的外侧壁可以与所述连接孔210的内侧壁贴合。由于所述连接孔210可以对所述支撑杆320进行支撑及限位,因此,可以提高所述支撑杆320与底座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29.上述模型本体310可以是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场景中各种环境因素的模型,例如,所述模型本体310可以是行人的模型,即所述模型本体310可以是假人;此外,所述模型本体310还可以是动物模型。或者,所述模型本体310还可以是自行车模型,即所述模型本体310用于模拟测试环境中骑自行车的路人。
30.具体地,可以在支撑杆320和所述底座100中,至少一者内部嵌设磁性件,以实现二者的磁性连接。当所述支撑杆320和所述底座100中,一者内部设有磁性件,而另一者内部未设置磁性件时,未设置磁性件的一者的材质为可以与磁性件吸合的材质,例如,可以是钢铁材质。
31.相应地,可以在所述支撑座200与底座100中,至少一者内部嵌设磁性件,以实现二者的磁性连接。当所述支撑座200与底座100中,一者内部设有磁性件,而另一者内部未设置
磁性件时,未设置磁性件的一者的材质为可以与磁性件吸合的材质,例如,可以是钢铁材质。其中,所述磁性件可以相关技术中常见的磁性件,例如,可以是普通磁铁、强磁铁、电磁铁等。
32.在碰撞测试过程中,当车辆从任意方向与模型组件300发生碰撞时,在车辆的推动下,模型组件300具有朝车辆行驶的方向运动的趋势,而所述支撑座200与底座100磁性连接,因此,所述模型组件300可以带动所述支撑座200同步朝车辆行驶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模型组件300与底座100之间的分离,以及支撑座200与底座100之间的分离。例如,请参见图7至图9,为自动驾驶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碰撞前后的位置关系变化示意图,可见,在自动驾驶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碰撞之后,模型组件300和支撑座200可以分别与底座100的分离。由于在车辆与模型组件300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所述模型组件300可以与底座100分离,在模型组件300与底座100分离之后,车辆可以从底座100上碾压通过。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自动驾驶车辆与模型组件300碰撞过程中接触的时间,同时,还可以避免碰撞过程中,自动驾驶车辆将模型组件300碰倒之后,进一步从模型组件300上碾压的问题。因此,可以有效的降低自动驾驶车辆和模型组件300在碰撞过程中的破坏程度,从而降低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的成本。
33.此外,通过使所述模型组件300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以及,将所述支撑座200与底座100磁性连接,这样,当所述模型组件300、底座100和支撑座200中任意一者出现故障时,仅需将出现故障的部件进行替换即可,并重复利用未出现故障的部件,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碰撞测试的成本。
34.上述模型本体310可以采用弹性材料,例如,可以采用橡胶或发泡材料等,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在碰撞过程中对车辆及模型本体310的破坏程度。
35.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模型组件300的支撑杆320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并使所述模型组件300的支撑杆320插接于支撑座200的连接孔210内,以提高所述模型组件300与底座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所述支撑座200与底座100磁性连接,且模型组件300的支撑杆320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这样,在车辆与模型组件300发生碰撞时,在车辆的推动下,所述模型组件300和所述支撑座200可以分别与底座100的分离。如此,在碰撞测试过程中,既有利于保护自动驾驶车辆,同时,还有利于保护模型组件300。从而可以在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对自动驾驶车辆和模型组件的破坏程度。
36.可选地,所述支撑座200和所述底座100中,至少一者包括第一磁性件220,所述支撑座200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220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
37.其中,可以在所述支撑座200和所述底座100中,其中一者的内部设置所述第一磁性件220,也可以在所述支撑座200和所述底座100的内部分别设置所述第一磁性件220。且所述第一磁性件2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至少两个。
38.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200可以呈板状,且所述支撑座200包括支撑本体260和连接板270,所述支撑本体260的内部形成有安装腔,所述支撑本体260的一端为平面,所述支撑本体260的另一端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开口。所述连接板270与所述支撑本体260的开口端连接,以封闭所述支撑本体260的开口端。在将所述连接板270与支撑本体260连接之前,可以将第一磁性件220安装于所述支撑本体260内,然后,再盖合连接板270,从而方便在支撑座200内嵌入第一磁性件220结构。
39.具体地,请参见图6,所述连接板270上开设有:呈环形阵列布置的多个第一连接孔280。所述连接板270可以通过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孔280与所述支撑本体260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采用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280,以实现所述连接板270与支撑本体260之间的连接。且连接所述连接板270与支撑本体260的螺栓还可以同时贯穿所述第一磁性件220,以实现对第一磁性件220的位置固定。
40.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支撑座200和所述底座100中,至少一者内部设置第一磁性件220,以实现支撑座200与底座100之间的磁性连接。
41.可选地,所述支撑座200上还开设有缺口230,所述缺口230从所述连接孔210的孔壁延伸至所述支撑座200的外侧壁;
42.在所述模型组件300受到朝向所述缺口230方向的推力的情况下,所述模型组件300可沿所述缺口230从所述底座100分离。
43.上述缺口230从所述连接孔210的孔壁延伸至所述支撑座200的外侧壁,即所述缺口230与所述连接孔210连通,具体地,所述连接孔210与所述缺口230可以共同形成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的“u”型槽口。此外,请参见图3和图4,所述连接孔210与所述缺口230也可以共同形成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的“v”型槽口,即从所述连接孔210的孔壁至所述支撑座200的外侧壁的方向,所述缺口230的开口尺寸逐渐增大。这样,在所述支撑杆320从所述缺口230向外侧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所述缺口230的开口尺寸逐渐增大,因此,可以避免所述支撑杆320与所述缺口230的内壁发生碰撞的问题,从而确保所述模型组件300能够顺利从所述底座100分离。
44.上述缺口23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至少两个,当所述支撑座200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缺口230时,所述至少两个缺口230可以环绕所述连接孔210间隔布置。这样,当车辆从不同方向碰撞所述模型组件300时,所述模型组件300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缺口230从不同方向与所述底座100分离。
45.具体地,在车辆从背对所述缺口230的一侧碰撞所述模型组件300时,在车辆的推动下,所述模型组件300可以朝向缺口230一侧运动,以实现模型组件300与底座100的分离。
46.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支撑座200上开设与连接孔210连通的缺口230,这样,模型组件300可以从所述缺口230与底座100分离,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所述支撑座200的阻挡,而导致模型组件300与底座100分离不畅的问题。
47.可选地,所述连接孔210的孔壁开设有限位槽250,所述限位槽250位于靠近所述底座100的一侧,所述支撑杆320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限位槽250相对应的限位凸起3211;
48.在所述支撑杆320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连接孔210内的情况下,所述限位凸起3211嵌设于所述限位槽250内。
49.请参见图2,所述限位槽250可以沿所述连接孔210的孔壁的周向分布,即所述限位槽250可以为弧形槽,相应地,所述限位凸起3211可以是从所述支撑杆320的外侧壁向外侧凸出的圆弧形凸起。
50.具体地,在将所述支撑杆320与连接孔210连接时,可以沿所述缺口230将支撑杆320推动至所述连接孔210,直至所述限位凸起3211嵌入所述限位槽250。当所述限位凸起3211嵌入限位槽250时,由于所述限位槽250对限位凸起3211的限位作用,可以避免所述模型组件300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倾倒,即在车辆与模型组件300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所述模型
组件300不易发生倾倒,而能够沿缺口230方向运动,从而确保模型组件300能够快速与底座100分离。此外,通过设置所述限位槽250,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组件300与底座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51.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连接孔210的孔壁开设限位槽250,并在支撑杆320的外侧壁设置对应的限位凸起3211,这样,可以避免所述模型组件300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倾倒,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组件300与底座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52.可选地,所述支撑座200内嵌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模型本体310通过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支撑座200磁性连接。
53.其中,所述第二磁性件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磁性件220为同一组磁性件,即上述第一磁性件220一方面用于实现支撑座200与底座100之间的磁性连接,另一方面,还用于实现支撑座200与模型本体310之间的磁性连接。此外,也可以同时在所述支撑座200内分别设置两组不同的磁性件,以形成所述第一磁性件220和第二磁性件。
54.具体地,可以在所述模型本体310内嵌设磁性件,以使所述模型本体310通过其内部的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连接。此外,也可以将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接触的部分设置为钢质材质,以使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磁性连接。当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之间间隔设置时,还可以在模型本体310上外接磁性件,并使所述外接磁性件与所述支撑座200相接触,以实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的磁性连接。
55.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磁性连接,这样,模型组件300一方面通过支撑杆320与底座100磁性连接,另一方面,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磁性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模型组件300的支撑效果。
56.可选地,所述支撑座200内嵌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且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环绕所述连接孔210间隔设置。
5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模型本体310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分别与所述支撑座200磁性连接。
58.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模型本体310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分别与所述支撑座200磁性连接,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此外,由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环绕所述连接孔210设置,因此,所述模型本体310的不同位置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二磁性件与支撑座200磁性连接,有利于提高模型本体310受力的均匀性
59.可选地,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所述支撑座200间隔设置,所述模型组件300还包括连接绳和第三磁性件,所述连接绳的一端与所述模型本体310连接,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磁性件连接,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连接,且所述连接绳处于弹性拉伸状态。
60.具体地,由于所述支撑杆320的支撑,使得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相对隔开时,可以在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相对的一端设置所述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一端可以固定于所述模型本体310,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三磁性件固定连接,然后,使第三磁性件与支撑座200磁性连接,且在第三磁性件与支撑座200磁性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连接绳处于弹性拉伸状态,这样,在连接绳的牵引力作用下,可以提高所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61.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支撑座200内嵌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时,可以对应每个第二磁性件分别设置一组连接绳及第三磁性件,即一个第二磁性件对应一个连接绳和一个第三磁性件。由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磁性件环绕所述连接孔210间隔设置,因此,在模型本体310通过连接绳及第三磁性件与支撑座200连接之后,不同的连接绳可以分别从不同的方位牵引所述模型本体310,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本体310受力的均匀性。
62.该实施方式中,在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间隔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连接绳和第三磁性件实现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之间的磁性连接,这样,在连接绳的牵引力作用下,可以提高模型本体310与支撑座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63.可选地,所述支撑杆320包括连接座321和杆本体,所述连接座321的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接孔210内,所述连接座321的另一端与所述杆本体插接。
64.请参见图5,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321可以呈圆柱状,且所述连接座321的外侧壁设有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凸起3212,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3212相邻,且所述第一环形凸起靠近所述支撑杆320的第二端。具体地,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可以形成所述限位凸起3211。在所述限位凸起3211嵌设于所述限位槽250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环形凸起3212背对所述底座100的一端的端面位于所述插接槽之外,此时,可以将呈管状的杆本体从连接座321背对底座100的一端插入所述连接座321,直至所述杆本体的一端与所第二环形凸起3212的端面接触,此时,所述第二环形凸起3212可以对所述杆本体进行支撑限位。
65.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支撑杆320设置为由连接座321和杆本体插接的形式,这样,在自动驾驶车辆与模型组件300碰撞过程中,支撑杆320的连接座321与杆本体可以分离,以进一步分散模型组件300所受到的碰撞力,有利于进一步保护模型组件300。此外,当连接座321和杆本体中任意一者损坏时,仅需将损坏的部件进行更换,并重复利用未损坏的部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碰撞测试的成本。
66.可选地,所述支撑座200的侧面设有第一斜坡240,所述第一斜坡240沿所述支撑座200背对所述第一支撑面110一侧的端面向所述第一支撑面110延伸;
67.所述底座100的侧面设有第二斜坡120,所述第二斜坡120沿所述第一支撑面110朝背对所述支撑座200的一侧延伸。
68.具体地,请参见图2,从所述支撑座200背对所述第一支撑面110一侧的端面向所述第一支撑面110,所述支撑座200的截面尺寸逐渐增大,以形成所述第一斜坡240。请参见图1,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朝背对所述支撑座200一侧延伸的方向,所述底座100的截面尺寸逐渐增大,以形成所述第二斜坡120。
69.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支撑座200的侧面形成第一斜坡240,以及,在底座100的侧面形成第二斜坡120,这样,在车辆与模型本体310发生碰撞,且模型本体310与底座100分离之后,有利于车辆依次经过第二斜坡120和第一斜坡240通过所述底座100。
70.可选地,所述支撑杆320的第二端嵌设有第四磁性件322,所述支撑杆320通过所述第四磁性件322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
71.具体地,所述底座100可以采用钢质材质,这样,即有利于所述支撑杆320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磁性件322与所述底座100磁性连接。同时,还可以提高所述底座100整体的结构强度,这样,在车辆碾压底座100的过程中,可以降低底座100发生破坏的风险。
72.此外,还可以在所述底座100内嵌设第五磁性件,且所述第五磁性与所述连接孔210的孔口相对,这样,当支撑杆320的第二端插接于连接孔210时,第四磁性件322可以与所述第五磁性件吸合,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杆320与底座1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73.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支撑杆320的第二端嵌设第四磁性件322,以实现所述支撑杆320与底座100之间的磁性连接。
74.可选地,所述底座100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行走的行走机构。
75.其中,所述行走机构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常见的行走机构,例如,所述行走机构可以包括电机、传动结构和滚轮,其中,所述传动结构可以是链传动结构、带传动结构等;可以在所述底座100的内部设置所述电机,同时在所述底座100的底部设置所述滚轮,并使所述电机通过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滚轮连接,以驱动所述滚轮转动。从而实现基于所述行走机构带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运动的作用。
76.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底座100内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运动的行走机构,这样,可以基于所述行走机构带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结构运动。从而可以更为真实的模拟驾驶环境中的运动对象,例如,当所述模型组件300为假人时,通过所述行走机构带动所述假人行走,从而可以模型在路上行走的行人。
77.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78.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