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094068发布日期:2022-05-18 10:1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堆石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堆石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指将大粒径的块石直接堆放入仓,然后从堆石体的表面浇筑无需任何振捣的专用自密实混凝土,并利用专用自密实混凝土高流动性、高穿透性的特点,依靠自重完全填充堆石的空隙,形成完整、密实、水化热低、满足强度要求的大体积混凝土。堆石混凝土施工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施工效率高及施工工期短等特点。
3.当前,在对混凝土浇筑物的浇筑质量进行检测时,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钻孔检测与无损检测,无损检测相对钻孔检测,不会破坏浇筑物的表面,然而对于堆石混凝土形成的浇筑物,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无损检测标准,相应地,当现有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堆石混凝土的检测时,难以确定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对堆石混凝土检测的有效性,进而难以保证无损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及其制备方法,用以解决或改善现有在对堆石混凝土进行无损检测时存在难以验证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有效性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包括:混凝土本体、第一架空缺陷、第二架空缺陷及第三架空缺陷;所述混凝土本体呈长方体状;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一棱边、第二棱边、第三棱边及第四棱边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周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棱边、所述第二棱边、所述第三棱边及所述第四棱边均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架空缺陷与第二架空缺陷,所述第一架空缺陷与所述第二架空缺陷均设于所述混凝土本体内,所述第一架空缺陷与所述第二架空缺陷均设于所述第一棱边与所述第三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架空缺陷靠近所述第一棱边设置,所述第二架空缺陷靠近所述第三棱边设置;第三架空缺陷,所述第三架空缺陷设于所述混凝土本体内,所述第三架空缺陷设于所述第二棱边与所述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所述第三架空缺陷靠近所述第四棱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架空缺陷、所述第二架空缺陷及所述第三架空缺陷均呈圆柱状。
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所述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还包括:第四架空缺陷与第五架空缺陷;所述第四架空缺陷与所述第五架空缺陷均设于所述混凝土本体内;所述第四架空缺陷设于所述第二棱边与所述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所述第四架空缺陷靠近所述第二棱边设置;所述第五架空缺陷设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中心;其中,所述第四架空缺陷与所述第五架空缺陷均呈长方体状。
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所述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还包括:裂缝缺陷;所述裂缝缺陷设于所述混凝土本体内,所述裂缝缺陷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所述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还包括:冷缝缺陷;所述冷缝缺陷设于所述混凝土本体内,所述冷缝缺陷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所述混凝土本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所述第一架空缺陷相对于所述第一棱边以预设间距设置,所述第二架空缺陷相对于所述第三棱边以所述预设间距设置,所述第四架空缺陷相对于所述第二棱边以所述预设间距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架空缺陷、所述第二架空缺陷及所述第三架空缺陷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形状为三角形。
1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底侧相对于所述第一架空缺陷、所述第三架空缺陷、所述第四架空缺陷及第五架空缺陷的高度均为第一高度;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底侧相对于所述第二架空缺陷的高度为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小于第二高度。
1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所述第一架空缺陷的轴线、所述第二架空缺陷的轴线及所述第三架空缺陷的轴线均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架空缺陷与所述第三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第一架空缺陷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架空缺陷的直径,所述第一架空缺陷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架空缺陷的长度。
1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制备方法,包括:
13.s1,向浇筑仓内铺设第一层石料,所述第一层石料的厚度等于第一高度;
14.s2,在所述第一层石料的上表面布置第一木盒、第三木盒、第四木盒及第五木盒;其中,所述第一木盒与第一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三木盒与第三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所述第四木盒与第四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第五木盒与第五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一木盒靠近第一棱边布置,所述第一木盒位于第一棱边与第三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所述第三木盒靠近第四棱边布置,所述第三木盒位于第二棱边与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所述第四木盒靠近第二棱边布置,所述第四木盒位于第二棱边与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所述第五木盒位于所述第一层石料的中心。
15.s3,在所述第一层石料的上表面铺设第二层石料,所述第二层石料与所述第一层石料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二高度;在所述第二层石料的上表面布置第二木盒;其中,所述第二木盒与第二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二木盒靠近第三棱边布置,所述第二木盒位于第一棱边与第三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
16.s4,在所述第二层石料的上表面铺设第三层石料,所述第三层石料的上表面与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为第三高度。
1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备方法,所述在所述第一层石料的上表面布置第一木盒、第三木盒、第四木盒及第五木盒,之前包括:分别在所述第一木盒、所述第二木盒、所述第三木盒、所述第四木盒及所述第五木盒的外侧壁涂抹水玻璃。
1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备方法,所述在所述第二层石料的上表面铺设第三层石料,还包括:
19.在第二层石料上布置一块木质隔板,所述木质隔板沿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木质隔板的上端面与所述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小于第三高度;
20.在第二层石料上布置隔筒,所述隔筒的轴线沿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
隔筒的上端面与所述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为第四高度,第四高度大于第三高度,所述隔筒的外侧壁与所述浇筑仓的内侧壁围成浇筑空间,向隔筒内与浇筑空间内铺设所述第三层石料;
21.向所述浇筑空间内浇筑自密实混凝土,所述浇筑空间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与所述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为所述第四高度;待所述浇筑空间内的自密实混凝土凝固后,向隔筒内浇筑自密实混凝土,直至所述隔筒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与所述浇筑空间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相平齐。
22.本发明提供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设置第一架空缺陷、第二架空缺陷及第三架空缺陷,用于模拟堆石混凝土浇筑物中圆柱形的架空缺陷,第一架空缺陷、第二架空缺陷及第三架空缺陷均沿长方体的对角线设置,在堆石混凝土预制模型凝固后,通过在混凝土预制模型的表面进行混凝土预制模型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由于第一架空缺陷、第二架空缺陷及第三架空缺陷的位置和形状均已知,因此,可以验证现有各种无损检测的方法对缺陷检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从而确定适用于堆石混凝土检测的无损检测方法,进而完善堆石混凝土浇筑物的检测标准与检测体系。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混凝土本体;11:第一架空缺陷;12:第二架空缺陷;13:第三架空缺陷;14:第四架空缺陷;15:第五架空缺陷;16:裂缝缺陷;17:冷缝缺陷。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
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1.下面结合图1至图2描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32.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包括:混凝土本体1、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
33.混凝土本体1呈长方体状;混凝土本体1的第一棱边、第二棱边、第三棱边及第四棱边沿混凝土本体1的周向依次排布;第一棱边、第二棱边、第三棱边及第四棱边均沿混凝土本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架空缺陷11与第二架空缺陷12均设于混凝土本体内,第一架空缺陷11与第二架空缺陷12均设于第一棱边与第三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第一架空缺陷11靠近第一棱边设置,第二架空缺陷12靠近第三棱边设置;第三架空缺陷13设于混凝土本体1内,第三架空缺陷13设于第二棱边与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第三架空缺陷13靠近第四棱边设置;其中,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均呈圆柱状。
34.具体地,本实施例所示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通过设置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用于模拟堆石混凝土浇筑物中圆柱形的架空缺陷,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均沿长方体的对角线设置,在堆石混凝土预制模型凝固后,通过在混凝土预制模型的表面进行混凝土预制模型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由于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的位置和形状均已知,因此,可以验证现有各种无损检测的方法对缺陷检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从而确定适用于堆石混凝土检测的无损检测方法,进而完善堆石混凝土浇筑物的检测标准与检测体系。
3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的制作方法均为在堆石体内布置圆柱形木盒,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圆柱形木盒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且自密实混凝土无法进入圆柱形木盒的空心部分,则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在圆柱形木盒处形成架空缺陷;现有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探地雷达法、瑞雷波法及微电极高密度电法等。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还包括: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五架空缺陷15;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五架空缺陷15均设于混凝土本体1内;第四架空缺陷14设于第二棱边与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第四架空缺陷14靠近第二棱边设置;第五架空缺陷15设于混凝土本体1的中心;其中,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五架空缺陷15均呈长方体状。
37.具体地,本实施例所示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通过设置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五架空缺陷15,用于模拟堆石混凝土浇筑物中长方体形的架空缺陷,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五架空缺陷15均沿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对角线设置,在堆石混凝土预制模型凝固后,通过在混凝土预制模型的表面进行混凝土预制模型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由于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五架空缺陷15的位置和形状均已知,因此,可以验证现有各种无损检测的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38.其中,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五架空缺陷15的制作方法如上所述,在堆石体内布置长方体形木盒,则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在长方体形木盒处形成架空缺陷。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还包括:裂缝缺陷16;裂缝缺陷16设于混凝土本体1内,裂缝缺陷16沿混凝土本体1的高度方向延
伸。
40.具体地,本实施例所示的裂缝缺陷16用于模拟堆石混凝土浇筑物中的裂缝缺陷,裂缝缺陷16的制作方法为在堆石体内竖直插入一块木质隔板,由于木质隔板具有一定的厚度,则木质隔板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待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相当于在木质隔板处形成了一条裂缝,对于各种无损检测方法而言,木质隔板的属性与空气较为接近,因此,即使不拆除木质隔板,也不会影响检测结果。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还包括:冷缝缺陷17;冷缝缺陷17设于混凝土本体1内,冷缝缺陷17沿混凝土本体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42.具体地,本实施例所示的冷缝缺陷17用于模拟堆石混凝土浇筑物中的冷缝缺陷,冷缝缺陷17的形成原因为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即下层的混凝土已经初凝然后才浇筑上层混凝土,导致两层混凝土之间形成一个软弱的结合面,该结合面即为冷缝缺陷;因此,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中的冷缝缺陷17的制作方法为,利用隔筒将堆石体隔出一部分空间,先浇筑隔筒外的堆石体,待隔筒外的堆石体初凝后,再浇筑隔筒内的堆石体,从而在隔筒的底侧所在的平面处形成冷缝缺陷17。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混凝土本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第一架空缺陷11相对于第一棱边以预设间距设置,第二架空缺陷12相对于第三棱边以预设间距设置,第四架空缺陷14相对于第二棱边以预设间距设置;其中,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形状为三角形。
44.具体地,由于混凝土本体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则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45度,第一架空缺陷11与第一棱边的距离、第二架空缺陷12与第三棱边的距离以及第四架空缺陷14与第二棱边的距离均相等,该距离均为预设间距,且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四架空缺陷14均布置于对角线上,则可以求得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四架空缺陷14在水平面内的坐标,进而在验证各种无损检测方法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验证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对缺陷位置定位的准确性。
45.其中,第三架空缺陷13与第四棱边的距离不作限定,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只要满足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形状为三角形即可。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混凝土本体的底侧相对于第一架空缺陷11、第三架空缺陷13、第四架空缺陷14及第五架空缺陷15的高度均为第一高度;混凝土本体1的底侧相对与第二架空缺陷12的高度为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小于第二高度。
47.具体地,在第一架空缺陷11、第三架空缺陷13及第四架空缺陷14的制作过程中,将第一架空缺陷11、第三架空缺陷13、第四架空缺陷14及第五架空缺陷15分别对应的木盒布置在同一高度上,而第二架空缺陷12对应的木盒的布置高度高于第一架空缺陷11对应的木盒的布置高度,进而在验证各种无损检测方法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验证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对缺陷深度检测的准确性。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架空缺陷11的轴线、第二架空缺陷12的轴线及第三架空缺陷13的轴线均沿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布,第一架空缺陷11与第三架空缺陷13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第一架空缺陷11的直径大于第二架空缺陷12的直
径,第一架空缺陷11的长度大于第二架空缺陷12的长度。
49.具体地,将第一架空缺陷11、第二架空缺陷12及第三架空缺陷13差异化设置,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验证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对缺陷形状和大小检测的准确性。
5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制备方法。包括:
51.s1,向浇筑仓内铺设第一层石料,第一层石料的厚度等于第一高度。
52.具体地,浇筑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15m,浇筑仓的底面为预先铺设的20cm厚的素混凝土地坪,预先配置粒径大于30cm的石料,向浇筑仓内铺设厚度为0.5m的第一层石料,第一层石料的上表面用于支承第一架空缺陷、第三架空缺陷、第四架空缺陷及第五架空缺陷对应的木盒。
53.进一步地,在布置木盒前,预先在第一木盒、第二木盒、第三木盒、第四木盒及第五木盒的外侧壁涂抹水玻璃,水玻璃能够增强各个木盒的强度及密封性,一方面,既能够防止石料压垮木盒,另一方面,又能够方式自密实混凝土进入木盒内。
54.s2,在第一层石料的上表面布置第一木盒、第三木盒、第四木盒及第五木盒;其中,第一木盒与第一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第三木盒与第三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第四木盒与第四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第五木盒与第五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第一木盒靠近第一棱边布置,第一木盒位于第一棱边与第三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第三木盒靠近第四棱边布置,第三木盒位于第二棱边与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第四木盒靠近第二棱边布置,第四木盒位于第二棱边与第四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第五木盒位于第一层石料的中心。
55.具体地,第一木盒与第三木盒的外轮廓直径均为0.5m,高度均为0.5m,第四木盒与第五木盒的尺寸相同,外轮廓的长宽高依次为0.6m、0.4m、0.5m,以第一木盒的中心、第四木盒的中心及第五木盒的中心为参照点,参照点位于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上,参照点与对应棱边的预设间距为(5/cos45
°
)m,则参照点距离正方形相邻两边的距离均为5m,从而确定第一木盒、第四木盒及第五木盒的布置位置,第五木盒布置于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处。
56.s3,在第一层石料的上表面铺设第二层石料,第二层石料与第一层石料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二高度;在第二层石料的上表面布置第二木盒;其中,第二木盒与第二架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第二木盒靠近第三棱边布置,所述第二木盒位于第一棱边与第三棱边所形成的平面上
57.具体地,待第一木盒、第三木盒、第四木盒及第五木盒均在第一层石料上摆放完毕后,在第一层石料上铺设厚度为0.1m的第二层石料,则第一层石料与第二层石料的厚度之和为0.6m,第二层石料的上表面用于支承第二木盒,第二木盒的外轮廓直径为0.4m,高度为0.4m,如上所述,以第二木盒的中心为参照点,参照点位于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上,参照点与对应棱边的预设间距为(5/cos45
°
)m,则参照点距离正方形相邻两边的距离均为5m,从而确定第二木盒的布置位置。
58.s4,在所述第二层石料的上表面铺设第三层石料,所述第三层石料的上表面与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为第三高度。
59.具体地,第三层石料的厚度为0.8m,则第三层石料的上表面与浇筑仓底面的相对高度为1.4m。
60.进一步地,在s4中还包括制作裂缝缺陷与冷缝缺陷。
61.制作裂缝缺陷包括:在第二层石料上布置一块木质隔板,木质隔板沿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木质隔板的上端面与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小于第三高度。
62.具体地,在铺设第三层石料前,先在第二层石料内竖直插入一块木质隔板,且木质隔板的上端面与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小于1.4m,则木质隔板相当于埋设在第三层石料内。
63.制作冷缝缺陷:在第二层石料上布置隔筒,隔筒的轴线沿混凝土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隔筒的上端面与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为第四高度,第四高度大于第三高度,隔筒的外侧壁与浇筑仓的内侧壁围成浇筑空间,向隔筒内与浇筑空间内铺设厚度为0.8m的第三层石料;向浇筑空间内浇筑自密实混凝土,浇筑空间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与浇筑仓的底面的相对高度为第四高度,第四高度等于1.5m,即预先铺设的第一层石料、第二层石料及第三层石料的厚度之和为1.4m,而筑成型后的实际高度为1.5m。
64.待浇筑空间内的自密实混凝土凝固后,向隔筒内浇筑自密实混凝土,直至隔筒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与浇筑空间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相平齐。
65.具体地,先浇筑隔筒外的石料,待隔筒外的自密实混凝土的凝固时间超过初凝时间后,向隔筒内浇注自密实混凝土,则在隔筒的底侧所在的平面处形成冷缝缺陷,与此同时,将隔筒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与浇筑空间内浇筑成型后的上表面相平齐,保证了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上表面的平整性。
66.进一步地,利用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对现有的无损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进行验证,其中现有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分别为探地雷达法、瑞雷波法及微电极高密度电法。
67.一、探地雷达法
68.探地雷达法所采用的设备为瑞典impulseradar co地质雷达仪,地质雷达仪的探地雷达可移动地设于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上表面,探地雷达包括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中点为记录点,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25m或0.17m,发射天线向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内部发射信号,信号经反射与折射由接收天线接收,将记录点由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从而由探地雷达对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内部质量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内的实际缺陷进行比对,从而验证探地雷达法对堆石混凝土浇筑物检测的准确性。
69.其中,探地雷达的频率参数为600mhz,采样时间间隔为100ps,时窗选择为50ns,在自密实混凝土浇注后的2h、5h、12h、18h、24h、2d、3d、7d、15d、28d、45d,分别对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进行探地雷达法检测。
70.二、瑞雷波法
71.瑞雷波法所采用的设备为地震仪,地震仪中的检波器将波场变换得到瑞雷波相速度和频率的关系,基于正演方法,建立瑞雷波的方程及方程的求解,并同实际频散曲线进行迭代拟合,从而获得近地表介质的横波速度结构;在通过瑞雷波法对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进行检测时,需要在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上表面布置测线,测线的排布如图2中的点划线所示,测线上相邻两个检测点的间距为1m,将瑞雷波法得到的检测结果与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内的实际缺陷进行比对,从而验证瑞雷波法对堆石混凝土浇筑物检测的准确性。
72.其中,在自密实混凝土浇注后的2h、5h、12h、18h、24h、2d、3d、7d、15d、28d、45d,分别对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进行瑞雷波法检测。
73.三、微电极高密度电法
74.微电极高密度电法所采用的设备为高密度电法测量仪,高密度电法测量仪采用国产wgmd-3型高密度电法系统,其接收部分输入阻抗大于50mω,发射部分最大供电电压800v,最大供电电流3a,转换器最大工作电压400v,最大工作电流2a。
75.在通过微电极高密度法对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进行检测时,需要在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的上表面布置至少一个电极组,每个电极组包括15根电极,相邻两个电极的间距为1m,一个电极组形成一个检测断面,利用电极接地的原理对各个检测断面进行检测,将微电极高密度电法得到的检测结果与堆石混凝土的预制模型内的实际缺陷进行比对,从而验证微电极高密度电法对堆石混凝土浇筑物检测的准确性。
76.进一步地,对上述三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适用于堆石混凝土浇筑物的检测方法,还可以对无损检测方法进行标定或修正,建立相关的检测标准与检测体系,从而为堆石混凝土浇筑物的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7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