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64690发布日期:2021-09-25 09:4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气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2.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大气环境被工业废气污染的程度不断提升,因此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检测十分有必要,其中,颗粒物是工业废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传统的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所述:
3.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虽然可以借助直接扬尘传感器进行检测,但是扬尘传感器在移动过程中容易受到颠簸震动而损坏并且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在使用时直接将其固定在检测点,不便于拆卸,在运输时空间占比较大并且其内部器件损坏时也不便于维修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包括测量框,所述测量框底部的左右两端位置对称焊接有u型框,两组所述u型框内腔均设置有贯穿u型框的第一连接横板,所述第一连接横板内部左右两端位置对称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横板的第一插接定位孔,且两组第一插接定位孔均设置在两组u型框之间的位置,所述测量框底部左右两侧位置对称开设有延伸到测量框内腔的第二插接定位孔,所述测量框内腔左右两侧位置均设置有贯穿第二插接定位孔和第一插接定位孔的插接定位杆,所述测量框左右两侧壁上端位置对称镶嵌有贯穿测量框的卡位框,左右两组所述卡位框内腔相互远离一侧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左右两组所述弹簧相互靠近一端均安装有贯穿卡位框的卡位板,所述测量框内腔设置有贯穿测量框顶部的测量箱,所述测量箱设置在两组插接定位杆的上方位置,且测量箱设置在左右两组卡位板之间的位置。
6.优选的,上述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中,所述测量箱顶部等间距开设有延伸到测量箱内腔的测量孔,所述测量箱的内腔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连接横板,所述第二连接横板底部等间距固定安装有与测量箱内腔底部位置相接触的缓冲球,所述第二连接横板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扬尘传感器。
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保护扬尘传感器。
8.优选的,上述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横板内部左右两侧位置对称开设有贯穿第二连接横板的限位孔,且两组限位孔均设置在扬尘传感器和缓冲球的外侧位置,两组所述限位孔内腔均设置有贯穿限位孔并与测量箱内腔底部位置相固定的限位杆。
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保护扬尘传感器。
10.优选的,上述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横板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金属杆,所述金属杆外部的底端位置套设有金属框,所述金属框的底部位置固定焊接有放置底板,所述放置底板顶部四周中间位置处均倾斜固定安装有与金属框四组侧壁相固定的支撑片。
1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调节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的高度。
12.优选的,上述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中,所述金属框内腔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顶部的输出端与金属杆底部位置相固定。
1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调节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的高度。
14.优选的,上述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中,所述金属框内腔左右两侧壁中间位置处对称开设有连接槽体,两组所述连接槽体内腔均设置有分别与金属杆左右两侧壁底部位置相固定的连接块。
1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调节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的高度。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第一、通过本技术方案的设计,向上移动测量箱使其与测量框内腔脱离,接着向上拔出插接定位杆使其与第二插接定位孔和第一插接定位孔之间分离,然后前后滑动测量框带动u型框同步移动直至u型框与第一连接横板之间分离,进而能够快速拆卸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方便运输或者维修其内部器件;
18.第二、通过本技术方案的设计,当测量箱受到颠簸震动时在惯性的作用下使得第二连接横板相对测量箱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缓冲球产生弹性形变,在限位杆和限位孔的作用下限制第二连接横板的移动轨迹为竖直方向上进而防止扬尘传感器与测量箱之间发生直接碰撞,避免因颠簸而造成扬尘传感器损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u型框;2、第一插接定位孔;3、金属杆;4、连接块;5、连接槽体;6、放置底板;7、气缸;8、支撑片;9、金属框;10、第一连接横板;11、测量框;12、测量箱;13、测量孔;14、扬尘传感器;15、限位杆;16、第二插接定位孔;17、插接定位杆;18、缓冲球;19、第二连接横板;20、限位孔;21、弹簧;22、卡位框;23、卡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包括
测量框11,测量框11底部的左右两端位置对称焊接有u型框1,两组u型框1内腔均设置有贯穿u型框1的第一连接横板10,第一连接横板10内部左右两端位置对称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横板10的第一插接定位孔2,且两组第一插接定位孔2均设置在两组u型框1之间的位置,测量框11底部左右两侧位置对称开设有延伸到测量框11内腔的第二插接定位孔16,测量框11内腔左右两侧位置均设置有贯穿第二插接定位孔16和第一插接定位孔2的插接定位杆17,测量框11左右两侧壁上端位置对称镶嵌有贯穿测量框11的卡位框22,左右两组卡位框22内腔相互远离一侧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弹簧21,左右两组弹簧21相互靠近一端均安装有贯穿卡位框22的卡位板23,测量框11内腔设置有贯穿测量框11顶部的测量箱12,测量箱12设置在两组插接定位杆17的上方位置,且测量箱12设置在左右两组卡位板23之间的位置。
26.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3:测量箱12顶部等间距开设有延伸到测量箱12内腔的测量孔13,测量箱12的内腔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连接横板19,第二连接横板19底部等间距固定安装有与测量箱12内腔底部位置相接触的缓冲球18,第二连接横板19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扬尘传感器14,该扬尘传感器的型号可以为cw

76s。
27.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3:第二连接横板19内部左右两侧位置对称开设有贯穿第二连接横板19的限位孔20,且两组限位孔20均设置在扬尘传感器14和缓冲球18的外侧位置,两组限位孔20内腔均设置有贯穿限位孔20并与测量箱12内腔底部位置相固定的限位杆15。
28.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2:第一连接横板10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金属杆3,金属杆3外部的底端位置套设有金属框9,金属框9的底部位置固定焊接有放置底板6,放置底板6顶部四周中间位置处均倾斜固定安装有与金属框9四组侧壁相固定的支撑片8。
29.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金属框9内腔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气缸7,该气缸7的型号可以为sc160x25,且该气缸7的开关按钮设置在适当位置处,气缸7顶部的输出端与金属杆3底部位置相固定。
30.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金属框9内腔左右两侧壁中间位置处对称开设有连接槽体5,两组连接槽体5内腔均设置有分别与金属杆3左右两侧壁底部位置相固定的连接块4。
31.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时,先通过放置底板6将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移动至适当位置并稳定放置,然后接通外部电源,启动扬尘传感器14使其在测量孔13的作用下与外界空气接触并检测出工业废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进而通过导线传导到工作人员处,在测量箱12的作用下放置外部物品直接碰撞到扬尘传感器14造成其损坏,当需要拆卸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或者维修其内部器件时,先向上移动测量箱12使其与测量框11内腔脱离并且在脱离过程中测量箱12左右两侧壁逐渐与卡位板23分离使得卡位板23在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推动其在卡位框22的内腔中移动,接着向上拔出插接定位杆17使其与第二插接定位孔16和第一插接定位孔2之间分离,然后前后滑动测量框11带动u型框1同步移动直至u型框1与第一连接横板10之间分离,进而能够快速拆卸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方便运输或者维修其内部器件,在进行检测时在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自动推动卡位板23与测量箱12相接触并卡紧测量箱12的位置,在进行运输该测量颗粒物浓度的装置时,当测量箱12受到颠簸震动时在惯性的作用下使得第二连接横板19相对测量箱12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缓冲球18产生弹性形变,在限位杆15和限位孔20的作用下限制第二连接横板19的移动轨迹为竖直方向上进而防止扬尘传感器14与测量箱12之间发生直接碰撞,避免因颠簸而
造成扬尘传感器14损坏,当需要检测不同高度的工业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时,启动气缸7伸缩从而带动金属杆3通过连接块4在连接槽体5的内腔中上下移动进而调节扬尘传感器14与金属框9之间的竖向间距,方便检测不同高度的工业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大适用面,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工作原理。
3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3.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