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式针架及自动进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31224发布日期:2021-10-09 17:3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升降式针架及自动进样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析仪器,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式针架及自动进样器。


背景技术:

2.色谱分析仪应用色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仪器。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通常采用自动进样器来完成样品的取样操作,例如:中国专利号201110457038.8公开了一种自动进样器,其通常配置有泵、阀、进样针等部件,而对于盛放样品的取样管,则通过转盘来安装。在实际使用时,进样针通过升降机构带动取样针上下移动,以实现对下方的取样管中的样品进行取样操作。但是,由于取样管顶部的管帽一般采用橡胶材质制成以满足取样针穿入的要求,而取样针在从取样管中拔出时,因取样针与管帽之间的摩擦力,容易将取样管一同向上拔起,进而导致取样失败。如何设计一种可靠取样以提高自动进样器使用可靠性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升降式针架及自动进样器,实现避免将取样管一同拔起,以可靠的将取样针和取样管分离开,提高自动进样器的使用可靠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升降式针架,包括:
5.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配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部;
6.针座,所述针座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
7.压板,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并位于所述针座的下方。
8.进一步的,所述针座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取样针的穿针孔,所述压板上设置有通孔。
9.进一步的,所述针座上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穿针孔,所述压板上对应设置有并排布置的多个所述通孔。
10.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与对应的所述穿针孔同轴布置。
11.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安装支架、滑块、丝杆和驱动电机,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螺纹通孔,所述丝杆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螺纹通孔中,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下部。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动进样器,包括进样针,还包括上述升降式针架,所述进样针设置在所述升降式针架的针座上,所述升降式针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13.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式针架中的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14.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式针架中的压板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降式针架及自动进样器,通过在针座的下方配置压板,取样针通过升降机构带动向下移动并插入到取样管中,完成取样后,升降机构带动取样针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即便发生取样管跟随取样针向上移动,在压板的作用下,可以将取样管进行阻挡限位,以使得取样针能够可靠的从进样针上脱离下,避免将取样管一同拔起,以可靠的将取样针和取样管分离开,提高自动进样器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升降式针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进样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进样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0.图4为图3中a向局部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进样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2.图6为图5中b

b向剖视图之一;
23.图7为图5中b

b向剖视图之二;
24.图8为图7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降式针架,包括:
27.升降机构331,升降机构331配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部(未标记);
28.针座332,针座332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
29.压板333,压板333设置在升降机构331上并位于针座332的下方。
30.具体的,取样针200安装在针座332上,在取样时,升降机构331则带动针座332向下移动,以使得取样针200插入到下方的取样管中。在完成取样后,升降机构331再次带动针座332向上移动,以使得取样针200从取样管中拔出。而在取样针200拔出过程中,存在部分取样管跟随取样针200移动的情况发生。此时,对于跟随移动的取样管,则在向上移动过程中会触碰到顶部的压板333,进而通过压板333进行遮挡,使得取样管100从取样针200上脱离下,以避免取样管一直跟随取样针200移动而发生设备损坏。
31.其中,针座33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取样针200的穿针孔(未标记),压板333上设置有通孔(未标记)。具体的,取样针200安装在对应的穿针孔中,同时,取样针200的下端部则穿过通孔,这样对于取样针200而言,可以通过底部的压板333进行有效的支撑。一方面可以避免取样针200因长度过长而在底部的针尖位置发生歪斜,另一方面通过压板333对取样针200的底部进行支撑,可以确保取样针200能够准确稳定可靠的插入到取样管中,以避免出现因取样针200过长而在插针时发生断裂。其中,根据取样数量的要求,可以在针座332上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穿针孔,压板333上对应设置有并排布置的多个所述通孔。并且,为了提高压板333对取样针200的支撑强度,则所述通孔与对应的所述穿针孔同轴布置。
32.进一步的,对于升降机构331而言,其表现实体有多种。例如:升降机构331包括安
装支架3311、滑块3312、丝杆3313和驱动电机3314,滑块3312滑动设置在安装支架3311上,滑块3312上设置有螺纹通孔,丝杆3313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螺纹通孔中,驱动电机3314与丝杆3313传动连接,压板333设置在安装支架3311的下部。具体的,滑块3312作为升降机构331的升降部,驱动电机3314驱动丝杆3313转动,以使得滑块3312在安装支架3311上滑动。而压板333则设置在安装支架3311的下部,以用于阻挡取样管。
33.通过在针座的下方配置压板,取样针通过升降机构带动向下移动并插入到取样管中,完成取样后,升降机构带动取样针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即便发生取样管跟随取样针向上移动,在压板的作用下,可以将取样管进行阻挡限位,以使得取样针能够可靠的从进样针上脱离下,避免将取样管一同拔起以可靠的将取样针和取样管分离开,提高自动进样器的使用可靠性。
34.其中,对于压板333而言,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自动进样器的外壳上,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35.实施例二,如图2

图8所示,本实施例自动进样器,包括进样针200和泵等组件,还包括自动进样模组。所述自动进样模组包括:
36.底座1;
37.托盘2,托盘2上设置有阵列布置的若干用于插放取样管100的插孔(未标记),托盘2可拆卸的设置在底座1上;
38.三维移动模块3,三维移动模块3包括x轴移动组件32、y轴移动组件31和z轴移动组件33;
39.其中,y轴移动组件31包括y轴移动平台311、第一电机312、第一传动轴313、第一支撑连接件314和第一同步带组315,第一同步带组315包括第一主动轮3151、第一从动轮3152和第一同步带3153,y轴移动平台311沿y轴可滑动的设置在底座1上,第一传动轴313可转动的设置在底座1上,第一电机312与第一传动轴313传动连接,第一主动轮3151安装在第一传动轴313上,第一从动轮3152远离第一电机312布置并通过第一支撑连接件314可转动的安装在底座1上,第一同步带3153绕在第一主动轮3151和第一从动轮3152上,y轴移动平台311与第一同步带3153连接;
40.x轴移动组件32包括x轴移动平台321、第二电机322、第二传动轴323、第二支撑连接件324和第二同步带组325,第二同步带组325包括第二主动轮3251、第二从动轮3252和第二同步带3253,x轴移动平台321沿x轴可滑动的设置在y轴移动平台311上,第二传动轴323可转动的设置在y轴移动平台311上,第二电机322与第二传动轴323传动连接,第二主动轮3251安装在第二传动轴323上,第二从动轮3252远离第二电机322布置并通过第二支撑连接件324可转动的安装在y轴移动平台311上,述第二同步带绕在第二主动轮3251和第二从动轮3252上,x轴移动平台321与第二同步带3253连接;
41.z轴移动组件33则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升降式针架,在此不做赘述。
42.具体而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针座332上放置取样针200,取样针200则通过管路与自动进样器的泵连接,取样针200的具体管路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具体可以采用常规技术中的自动取样设备内管路连接方式。
43.操作人员将若干取样管放置在托盘2上并插入到对应的所述插孔中,然后,将托盘2放置在底座1上。然后,通过三维移动模块3便可以带动取样针200移动到指定的取样管上
方进行取样。
44.三维移动模块3中的y轴移动组件31一般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移动,x轴移动组件32一般沿底座1的宽度方向移动,当然也可以将反向替换,在此不做限制。y轴移动组件31和x轴移动组件32的整体移动路径较长,为了避免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失步的现象,则对于移动组件中的从动轮则通过支撑连接件进行支撑连接,借助支撑连接件以确保从动轮与对应的主动轮的轴线保持平行,使得同步带能够平稳的转动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失步的现象发生,进而确保取样针200的移动位置精确可靠。即,第一支撑连接件314用于使得第一主动轮3151的轴线与第一从动轮3152的轴线保持平行,第二支撑连接件324用于使得第二主动轮3251的轴线与第二从动轮3252的轴线保持平行。
45.其中,为了方便实现拆装托盘2,则可以在底座1上设置有滑槽,托盘2滑动设置在滑槽中,以实现与底座1的连接配合。
46.另外,y轴移动平台311可以横跨在底座1上,y轴移动组件31包括两个第一同步带组315,第一传动轴313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轮3151。具体的,通过两侧布置的第一同步带组315来实现对y轴移动平台311的两侧施加均衡的力,以确保y轴移动平台311平稳的移动。而分布在底座1两侧的两个第一从动轮3152也设置为同轴布置。
47.进一步的,y轴移动平台311整体呈龙门架结构,x轴移动组件32则安装在龙门架结构的顶部。而第二主动轮3251位于y轴移动平台311的一侧,第二电机322位于y轴移动平台311的另一侧。对于第二传动轴323而言,其贯穿y轴移动平台311,第二传动轴323的一端部与第二主动轮3251连接,另一端部与第二电机322的转轴连接;或者,第二传动轴323与第二电机322的转轴为一体式结构。
48.以下结合附图针对第一支撑连接件314和第二支撑连接件324的具体表现实体进行说明。
49.对于第一支撑连接件314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连接件314为同步轴,所述同步轴横向贯穿底座1,第一从动轮3152设置在所述同步轴上并位于底座1的外侧。具体的,采用所述同步轴贯穿底座1,所述同步轴伸出至底座1外侧的部分能够获得有效的支撑,进而在安装第一从动轮3152后,第一从动轮3152受第一同步带3153的拉力也不会导致所述同步轴发生弯曲,以确保第一从动轮3152的轴线与第一主动轮3151的轴线保持平行。
50.或者,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连接件314为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横跨底座1并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u型支架的侧部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第一转轴3141,第一从动轮3152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具体的,u型支架固定安装在底座1的底部并横跨底座1布置,u型支架的侧部与底座1的侧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转轴3141。第一转轴3141的两端部分别通过u型支架和底座固定,进而可以获得牢固可靠的支撑,以确保第一从动轮3152的轴线与第二从动轮3252的轴线保持平行。
51.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连接件314包括两个第一辅助支架3142,所述第一辅助支架支架设置在底座1的对应侧部,所述第一辅助支架支架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第二转轴3143,第一从动轮3152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52.对于第二支撑连接件324而言,则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连接件324包括固定块3241和第一支撑轴3242,固定块3241上设置有轴孔,第一支撑轴3242贯穿y轴移动平台311,固定块3241与第二从动轮3252分布在y轴移动平台311的两侧,固定块3241设置在y轴移动平台
311上,第二从动轮3252设置在第一支撑轴3242的一端部,第一支撑轴3242的一端部的另一端部设置在所述轴孔中。具体的,第一支撑轴3242贯穿y轴移动平台311,其一端用于安装第二从动轮3252,而另一端则通过固定块3241进行固定支撑,第一支撑轴3242伸出至y轴移动平台311外侧的部分能够获得有效的支撑,进而在安装第二从动轮3252后,第二从动轮3252受第二同步带3253的拉力也不会导致第一支撑轴3242发生弯曲,以确保第二从动轮3252的轴线与第二主动轮3251的轴线保持平行。或者,第二支撑连接件324包括第二辅助支架,所述第二辅助支架为u型结构所述第二辅助支架上设置有第二支撑轴,第二从动轮3252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轴上,所述第二辅助支架设置在y轴移动平台311。具体的,第二辅助支架的安装方式可以参考上述第一辅助支架的安装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5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动进样器,包括进样针,包括上述升降式针架,进样针安装在升降式针架中三维移动模块的针座。
5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降式针架及自动进样器,通过在底座上配置可以抽拉滑动的托盘来放置取样管,使得取样管能够放置在阵列布置的多个插孔中,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放置更多的取样管;同时,对于进样针则通过三维移动模块带动其移动到指定位置,而三维移动模块在y轴和x轴对应配置支撑连接件以满足从动轮可靠安装的要求,使得从动轮与主动轮的轴线相互平行,在运行过程中,避免因从动轮受同步带拉力而出现歪斜进而导致失步的现象发生,实现升降式针架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能存放更多的取样管,并提高使用可靠性。
5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