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1536发布日期:2021-09-25 11:53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保障建筑安全,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其中防火性能是一个重要指标,建筑材料按其燃烧性能分为三类,即不燃性、难燃性和可燃性,建材不燃性试验炉适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检测建筑材料燃烧性能。
3.相关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1160307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其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通道,通道上端固定连接有对待测材料进行烘烤的炉体,炉体上竖直滑动连接有装待测材料的挂篮。将待测材料放入挂篮内,挂篮下降滑入炉体内,炉体加热对待测材料进行烘烤试验。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待测材料在燃烧时会释放出有毒气体,有害废气在实验室内扩散从而危害试验人员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清理实验室内待测试样烘烤产生的有毒气体,减少对试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本技术提供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用于抽走有害气体的抽气机构,所述抽气机构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竖直固定连接于炉体外侧壁的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挂载抽气机构进气端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和抽气机构进气端位于炉体上方,所述抽气机构进气端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朝向炉体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测试样烘烤产生的有害气体经抽气机构从实验室内抽出,从而有效减少实验室内的有害气体,减少对试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9.可选的,所述抽气机构包括负压风机,所述负压风机进气端固定连接有抽气管,所述负压风机出气端与室外连通,所述抽气管远离负压风机一端可拆卸连接有进气组件,所述抽气管可拆卸连接于支撑架上表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压风机启动后,待测材料烘烤产生的有害气体经进气组件、抽气管和负压风机排至室外,减少对试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11.可选的,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进气筒,所述进气筒为锥形筒,所述锥形筒朝向炉体一端直径大于背离炉体一端直径,所述进气筒上端同轴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抽气管远离负压风机一端同轴套设于进气管远离锥形筒一端。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压风机启动后,有害气体经进气筒进入进气管内,并经抽气管和负压风机排出,操作简单方便。
13.可选的,所述进气筒为透明玻璃筒,所述进气管为透明玻璃管,所述进气筒和进气管一体成型,所述抽气管为橡胶管,所述抽气管与进气管为过盈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气筒和进气管材质均为透明玻璃,方便对炉体内火焰情况进行观察。
15.可选的,所述支撑架远离第一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有挂载环,所述挂载环为轴线竖直设置的圆环,当进气管背离进气筒一端穿过挂载环时,所述挂载环内壁抵接于进气管外壁,所述抽气管远离负压风机一端抵接于挂载环上端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气管从挂载环下方穿过挂载环,再将抽气管套设于进气管上,从而将进气筒挂置于支撑架上,操作简单方便。
17.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转动且竖直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侧壁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多个用于固定抽气管的固定环,所述抽气管穿过固定环,所述进气组件可拆卸连接于第三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一端。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对抽气管起固定收束作用,从而使抽气管在支撑架上更稳定。
19.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侧壁固定连接有倾斜设置的第四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位于第三支撑杆下方,所述第四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支撑杆下表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四支撑杆对第三支撑杆起支撑作用,从而提高支撑架承载能力,提高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为圆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为空心圆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第一支撑杆侧壁固定连接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位于第二支撑杆下方,所述定位环上端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当定位块卡接于第一定位槽内时,所述进气组件位于炉体上方。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块卡接于第一定位槽内,从而将支撑架固定在当前位置,有效减少支撑架随意转动的概率,减少对抽气的影响。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抽气机构将待测材料烘烤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排至室外,从而减少对试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25.2.通过将抽气管套设于进气管上,从而方便拆卸进气筒,从而方便对进气筒进行清理;
26.3.挂载环使进气筒挂置于支撑架上,需要拆下时,只需将抽气管与进气管分离,即可将进气管与进气筒从支撑架上拆下,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进气组件;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炉体;2、支撑机构;21、第一支撑杆;22、支撑架;221、第二支撑杆;222、第三支撑杆;223、第四支撑杆;224、固定环;23、挂载环;24、定位组件;241、定位块;242、定位环;243、第一定位槽;244、第二定位槽;3、抽气机构;31、负压风机;32、抽气管;33、进气组件;331、进气筒;332、进气管;4、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参照图1,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包括设置于炉体1外侧壁的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上可拆卸连接有抽气机构3,抽气机构3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抽气机构3出气端与室外连通,抽气机构3进气端位于炉体1上方,抽气机构3进气端朝向炉体1开设有进气口4。
34.炉体1对待测试样进行烘烤时,抽气机构3将待测试样烘烤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抽出,从而有效减少试验环境内的有害气体,减少对试验人员健康的危害。
35.参照图1,抽气机构3包括负压风机31,负压风机31进气端固定连接有橡胶材质的抽气管32,抽气管32远离负压风机31一端可拆卸连接有进气组件33。负压风机31启动后将待测试样烘烤时产生的有害废气经进气组件33和抽气管32排至室外,从而有效减少实验环境中的有害废气。
36.参照图2和图3,进气组件33包括竖直设置的进气筒331,进气筒331为锥形筒,进气筒331的进气端直径大于出气端直径,进气筒331进气端朝向炉体1,进气口4位于进气筒331进气端,进气筒331出气端一体成型连接有进气管332,进气筒331和进气管332同轴设置,进气管332同轴套设于抽气管32远离负压风机31一端。锥形筒和进气管332材质均为透明玻璃,进气管332与抽气管32过盈配合。
37.调整锥形筒的进气口4朝向炉体1,负压风机31启动,有害气体先进入进气筒331内,再经进气管332、抽气管32和负压风机31排至室外。
38.参照图1,支撑机构2包括竖直固定连接于炉体1外侧壁的第一支撑杆21,第一支撑杆21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架22,支撑架22上远离第一支撑杆21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抽气机构3的挂载环23,第一支撑杆21上设置有定位组件24。
39.参照图1,第一支撑杆21为竖直设置的圆杆,支撑架22包括同轴套设于第一支撑杆21上的第二支撑杆221,第二支撑杆221为空心圆杆,第二支撑杆221内壁抵接于第一支撑杆21侧壁,第二支撑杆221外周侧壁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222,第二支撑杆221外周侧壁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撑杆223,第四支撑杆223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三支撑杆222下方,第四支撑杆223倾斜设置,第四支撑杆223远离第二支撑杆221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支撑杆222下表面。
40.参照图1,第三支撑杆222上表面沿第三支撑杆222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三个固定环224,抽气管32远离负压风机31一端穿过固定环224。
41.参照图2和图3,挂载环23轴线竖直设置,挂载环23内径等于进气管332外径,挂载环23上端面抵接于抽气管32远离负压风机31一端。安装时将进气管332从挂载环23下方穿入挂载环23内,进气管332远离进气筒331一端穿过挂载环23,再同轴套设于抽气管32内,抽气管32抵接于挂载环23上表面,即可完成安装。
42.参照图2和图4,定位组件24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21下端的定位块241,第一支撑杆21侧壁固定连接有定位环242,定位环242位于定位块241下方,定位环242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卡接定位块241的第一定位槽243,当定位块241卡接于第一定位槽243内时,进气筒331位于待测试样正上方。定位环242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卡接定位块241的第二定位槽244,第二定位槽244与第一定位槽243分别为于定位环242不同径向上,第二定位槽244所在定位环242径向与第一定位槽243所在定位环242径向垂直,当定位块241卡接于第二定位槽244时,进气筒331从炉体1上方转出。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建材不燃性试验炉的排气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滑动第二支撑杆221,第二支撑杆221上升带动定位块241从第二定位槽244内滑出,转动第二支撑杆221使锥形筒转动至炉体1上方。定位块241卡入第一定位槽243内,此时第二支撑杆221转过90度。负压风机31启动,待测试样烘烤产生的有害气体经进气筒331、进气管332、抽气管32和负压风机31排至室外。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