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检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2118发布日期:2021-12-11 09:5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辐射检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辐射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辐射检查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公安检察站、陆路口岸等车辆安检场合,在车窗打开情况下,可以较容易和快捷地对乘用车载客区域进行目视检查,但后备箱的检查必须打开后备箱,如果有包装的物品(如行李箱或整箱物品),还需要打开进行查验,费时费力,严重影响通关速度。
3.利用传统的辐射成像装置对车辆进行辐射检查时,为了保证乘用车司机和乘客安全,需要司机和乘客下车然后进行不开箱扫描检查,这种检查效率非常低,严重影响正常的通行,使用效果比较差。
4.如何在保证乘用车司机和乘客安全情况下快速对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保证乘用车司机和乘客安全情况下快速对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的方案。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辐射检查系统,用于对沿着辐射检查通道限定的行进方向行进的车辆进行辐射检查,辐射检查系统包括辐射成像装置、车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辐射成像装置用于对经过检测区域的车辆进行辐射扫描成像,车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轮是否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并响应于检测到车辆的车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向控制装置发出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装置用于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辐射检查系统,用于对沿着辐射检查通道限定的行进方向行进的车辆进行辐射检查,辐射检查系统包括辐射成像装置、车体检测装置、车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辐射成像装置用于对经过检测区域的车辆进行辐射扫描成像,车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轮是否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并响应于由未检测到车辆的车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到检测到车辆的车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向控制装置发出第一触发信号,车体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车辆的车体是否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并响应于检测到车辆的车体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向控制装置发出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装置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并响应于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之后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辐射检查系统,用于对沿着辐射检查通道限定的行进方向行进的车辆进行辐射检查,辐射检查系统包括辐射成像装置、车体检测装置、车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辐射成像装置用于对经过检测区域的车辆进行辐射
扫描成像,车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轮是否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并响应于由未检测到车辆的车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到检测到车辆的车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向控制装置发出第一触发信号,车体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车辆的车体是否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并响应于检测到车辆的车体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向控制装置发出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装置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以第一扫描参数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并且/或者响应于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之后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以第二扫描参数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并且/或者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以第三扫描参数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9.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辐射检查系统通过由控制装置通过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使得在保证乘用车司机和乘客安全的同时可以快速对车辆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
10.在可选实施例中,控制装置通过响应于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并响应于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之后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使得在保证乘用车司机和乘客安全的同时可以快速对车辆发动机舱进行辐射检查。
11.在可选实施例中,辐射成像装置可以提供三种分别用于对车辆前端发动机舱、乘客舱、车辆后端后备箱进行扫描的扫描参数,控制装置可以根据车轮检测装置和车体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在三种扫描参数之间切换,以使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分别对于对车辆前端发动机舱、乘客舱、车辆后端后备箱进行扫描。
附图说明
12.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13.图1示出了一般乘用车的车型结构示意图。
14.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成像装置的辐射束发射方式示意图。
16.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a、图5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6a、图6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7a、图7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8a为对车辆整体进行辐射检查得到的辐射扫描图像。
21.图8b为对车辆前端的发动机舱以及车辆后端的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得到的辐射扫描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3.乘用车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乘用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轿车、微型客车、轻型客车等。
24.如图1所示,乘用车一般由两排车轮组成,分别是位于车头处的前排车轮和位于车尾处的后排车轮。司机和乘客所在区域(即乘客舱)一般位于车辆前排车轮和车辆后排车轮之间的区域。车辆发动机所在区域(即前部发动机舱)一般位于车头处,如位于车体前端到车辆前排车轮之间的区域,即,车辆前排车轮可以作为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之间的分界线。车辆后备箱一般位于车尾处,如位于车辆后排车轮到车体尾端之间的区域,即,车辆后排车轮可以作为车辆后备箱和乘客舱之间的分界线。
25.鉴于乘用车在车型结构上具备上述特点,本实用新型提出,可以利用车轮检测装置确定车辆后备箱的扫描起始位置,以及/或者利用车轮检测装置确定车辆发动机舱的扫描结束位置。可选地,还可以利用车体检测装置配合车轮检测装置提高容错和抗干扰能力,避免误照射,提高辐射安全。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细节做进一步说明。
27.实施例一
28.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如图2所示,辐射检查系统可以包括辐射成像装置110、车轮检测装置120以及控制装置130。其中,辐射检查系统用于对沿着辐射检查通道限定的行进方向行进的车辆进行辐射检查。车辆可以是图1所示的乘用车。
30.辐射成像装置110可以设置在辐射检查通道上的预定位置处,用于对经过检测区域的车辆进行辐射扫描成像。其中,检测区域可以是指辐射成像装置发射的射线束在辐射检查通道内的覆盖区域。
31.辐射成像装置110可以是透射式辐射成像装置,也可以是背散射辐射成像装置。辐射检查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辐射成像装置110。
32.辐射成像装置110可以包括辐射源、一个或多个探测器以及图像处理器。辐射源用于向被检测物体发射用于成像的扫描射线束,一个或多个探测器用于接收从被检测物体散射或透射的辐射信号。根据辐射成像装置110的成像原理不同(背散射成像或透射成像),探测器的布置方式也不同,探测器的具体设置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这里不再赘述。图像处理器用于根据至少一个探测器阵列接收到的辐射信号,生成相应的辐射图像。另外,辐射成像装置110还可以包括其他辅助装置如屏蔽装置、准直器,这里不再赘述。
33.车轮检测装置120与控制装置130无线或有线连接,车轮检测装置120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轮是否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并响应于检测到车辆的车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向控制装置130发出第一触发信号。
34.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设置为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轮是否到达第一检测位置,第一检测位置可以位于检测区域附近,距离检测区域不大于500mm。即,第一检测位置可以位于
检测区域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入口的一侧(即检测区域的上游侧),也可以位于检测区域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出口的一侧(即检测区域的下游侧)。
35.第一检测位置表征的是触发车轮检测装置120的车轮部位在辐射检查通道内的位置,也即沿车辆行进方向的车轮检测位置。车轮检测装置120采用不同器件(如压力传感器、对射式传感器)时,车轮检测装置120被触发的具体车轮部位不同。例如,车轮检测装置120采用压力传感器时,车轮中心部分到达第一检测位置时会触发压力传感器;车轮检测装置采用对射式传感器时,可能车轮前沿到达第一检测位置时就会触发对射式传感器。而通常情况下车轮中心基本在后排座椅位置附近,即严格来说车轮中心才是车辆后备箱和乘客舱之间的分界线。
36.因此,可以根据车轮检测装置120被触发的具体车轮部位来设置第一检测位置。
37.例如,在车轮检测装置120采用压力传感器时,由于车轮中心部分到达第一检测位置时才会触发车轮检测装置120,所以可以将在车辆行进方向上第一检测位置设置在距检测区域较近的一个位置,如第一检测位置可以位于检测区域处,或者是略靠近检测区域上游的一个位置,或者还可以是略靠近检测区域下游的一个位置。
38.再例如,在车轮检测装置120采用对射式传感器时,由于车轮前沿到达第一检测位置时就可能触发车轮检测装置120,为了使得车轮检测装置120响应于后轮到达而发出的触发信号的时刻可以作为对车辆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的起始时刻,第一检测位置可以设置在检测区域下游侧一定距离处,具体地,考虑到车辆的车轮的轮胎半径一般不超过300mm,第一检测位置可以位于辐射检查通道下游侧(即远离辐射检查通道入口的一侧)距检测区域100mm~300mm之间的位置,以保证车辆后轮触发车轮检测装置120时,车辆乘客区域(即乘客舱)已经离开检测区域,而车辆后备箱的前沿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被车轮触发但不会被车体触发,即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响应于车辆的车轮到达第一检测位置而向控制装置130发送第一触发信号,而不会响应于车辆的车体(即车身)到达第一检测位置而向控制装置130发送第一触发信号。
39.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是第一对射式传感器,第一对射式传感器包括第一信号发射部分和第一信号接收部分,第一信号发射部分和第一信号接收部分分别设置在辐射检查通道两侧,第一对射式传感器用于根据第一信号接收部分是否接收到第一信号发射部分发射的信号,检测第一检测位置处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辐射检查通道地面的第一高度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高度位置是否存在车轮。
40.第一高度范围可以设置为30mm~150mm,第一高度位置可以典型地设置为50mm,以保证该传感器不会被车体触发,但可以被车轮触发。由于车辆驾驶通过检测区域的速度最高可达15km/h甚至以上,车轮检测装置120被车轮触发的持续时间最小估计在50ms左右,因此作为优选,车轮检测装置120的反应时间应不大于50ms,较优地应不大于20ms,如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是反应快速的光电传感器。
41.车轮检测装置120还可以是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辐射检查通道内的第一检测位置处,具体可以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检测位置的地面上或一部分在地面以下一部分在地面以上。
42.压力传感器用于根据在第一检测位置处所受压力是否超过预定阈值(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二阈值),检测车辆的车轮是否到达第一检测位置。即,压力传感器可以仅在
所受压力大于第二阈值时才被触发,以避免压力传感器将误入检查通道的行人、自行车或摩托车等检测为乘用车的车轮。其中,第二阈值可以设置为2000n。
43.控制装置130用于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44.控制装置130可以与辐射成像装置110的开关装置连接,通过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的开关装置的开关状态,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或停止发射辐射束。
45.控制装置13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遮挡装置连接。控制装置130可以通过调整遮挡装置的位置,对辐射成像装置110发射的辐射束到检测区域的路径进行遮挡或不遮挡,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发射的辐射束能否入射到检测区域,以达到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或停止发射辐射束的目的。另外,控制装置130也可以通过采取其他方式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所述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46.控制装置130在第一次接收到车轮检测装置120发送的第一触发信号时,表明车辆的前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控制装置130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时,表明车辆的后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根据上文对乘用车车型结构的分析,车辆后排车轮可以作为车辆后备箱和乘客舱之间的分界线。即,可以将车辆后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的位置(或时刻)作为车辆后备箱的扫描起始位置(或时刻)。因此,控制装置130可以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车轮检测装置120发送的第一触发信号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开始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由此,通过车轮检测装置120确定后备箱的扫描起始位置(或扫描起始时刻),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后备箱的辐射检查。
47.作为示例,在控制装置130接收到的相邻两个第一触发信号的接收时间间隔小于预定阈值(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一阈值)时,可以认为这两个第一触发信号是同一辆车的前后轮分别触发的。因此,控制装置130可以在相邻两个第一触发信号的接收时间间隔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是预先设置好的一个时长数值,如可以按照乘客舱最大长度和车辆的最小行进速度预估一个时长作为第一阈值,即第一阈值可以基于乘客舱最大长度和车辆的最小行进速度确定,如第一阈值可以等于乘客舱最大长度除以车辆的最小行进速度。
48.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控制装置130的控制作用下,使得辐射成像装置110只对车辆的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而忽略对发动机所在的车辆前端以及车辆中乘客所在区域的检查。
49.即,初始情况下辐射成像装置110可以不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在车辆沿着辐射检查通道限定的行进方向经过检测区域的过程中,控制装置120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车轮检测装置120发送的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车轮检测装置120发送的第一触发信号,才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开始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50.考虑到车辆后排座椅一般都有一定的向后倾斜角度,辐射成像装置110可以配置为,发射的辐射束形成的辐射扫描面与垂直于车辆行进方向的竖直平面之间具有预定夹角,并且辐射扫描面向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入口的一侧倾斜,也即与车辆在辐射检查通道内的行进方向相反的一侧。作为示例,预定夹角可以在5~30度之间。
51.如图3所示,乘用车2沿着辐射检查通道1限定的行进方向(即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行进,辐射成像装置110发射的辐射束14在相对车辆高度的方向上,辐射束14的高处可以向车辆尾部倾斜5~30度。由此,通过此设置,在实现对车辆后备箱进行辐射扫描时可以尽量少地扫描乘客舱,并且在可选实施例中在对车辆前部的发动机舱也进行辐射扫描时,对于前部发动机舱可尽量多地扫描。
52.控制装置130还用于从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的时刻开始,延时预定时长(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三预定时长)后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第三预定时长可以是预先设置好的一个时长数值,如可以按照最大后备箱长度和车辆的最小行进速度预估第三预定时长,即第三预定时长可以等于最大后备箱长度除以车辆的最小行进速度。
53.控制装置130如果在延时的第三预定时长范围内接收到新的第一触发信号,则表明有新车辆(即后车)的前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为了避免后车前部不允许被扫描的部分(如乘客舱)被误扫描,控制装置130可以响应于在延时的第三预定时长范围内接收到新的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54.作为示例,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测速装置。测速装置用于检测车辆沿着辐射检查通道限定的行进方向的行进速度,并将检测到的行进速度发送给控制装置130。测速装置可以是单独的雷达或视频测速装置,其可以将实时检测到的车速发送至控制装置130。或者测速装置也可以由间距一定距离l设置的两个车体检测装置组成,控制装置130可以通过这两个车体检测装置触发的时间差t,确定车辆的行进速度v,v=l/t。其中,关于车体检测装置可以参见下文相关描述。
55.控制装置130可以根据行进速度调整辐射成像装置110的扫描参数,并且/或者根据行进速度对扫描图像进行校正。例如,控制装置130可以根据车辆行进速度v,进行低速保护、辐射源输出剂量率随速度调整(输出剂量率调整可以通过调整辐射源的发射频率、电子平均束流强度以及能量等方式实现,以保证在不同速度下车辆司机所受的杂散辐射剂量在相当的水平)、图像几何矫正等。
56.作为示例,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用于至少对车辆中乘客所在区域进行拍摄,以得到乘客所在区域的图像数据。其中,摄像装置可以在车辆车窗打开通过时对车内进行拍照。由此,可以利用摄像装置对车内情况进行抓拍,以供安检人员排查乘客区域是否携带违禁品。
57.以车辆的乘客舱包括两排座位为例,摄像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摄像装置和第二摄像装置,第一摄像装置和第二摄像装置均设置在检测区域远离辐射检查通道的入口的一侧,第一摄像装置与检测区域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摄像装置与检测区域之间的距离,控制装置130还用于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第一摄像装置对车辆后排乘客所在区域进行拍摄,并控制第二摄像装置对车辆前排乘客所在区域进行拍摄。例如,摄像装置可以包括4台高速相机,分别安装在辐射检查通道两侧车轮检测装置120的下游侧,其中靠近车轮检测装置120的2台相机(即第一摄像装置)距离车轮检测装置120距离约500mm,用于对车辆第二排区域(即后排乘客区域)进行拍照;远离车轮检测装置120的2台相机(即第二摄像装置)距离车轮检测装置120距离约为1.5m,用于对车辆第一排区域(即前排乘客区域)进行拍照。控制装置130在检测到车辆后轮到达(即第二次接
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时触发各相机进行拍照。
58.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车型识别装置。车型识别装置用于识别车辆的车型,并将车型识别结果发送给控制装置130,控制装置130还用于根据车型识别结果调整摄像装置的位置参数和/或摄像参数。例如,可以在辐射检查通道的顶部设置车型识别相机,控制装置130可以根据车型识别相机识别到的车型,自动调节摄像装置(如上述4台相机)的水平和高度位置,以便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59.作为示例,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车牌识别装置。车牌识别装置设置在检测区域远离辐射检查通道的入口的一侧,控制装置130还用于响应于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车牌识别装置对车辆的车牌进行识别。例如,一种典型的布置方案是车牌识别装置安装在车轮检测装置120的下游侧的通道侧面,沿车辆行驶方向距离车轮检测装置120约5米,当车轮检测器120第一次触发(优选为车体检测装置和车轮检测装置均第一次触发)时,控制装置130向车牌识别装置发出抓拍命令。
60.作为示例,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用于显示辐射扫描图像和/或与辐射扫描图像相关的信息。例如,上述辐射扫描图像、车内抓拍图像、车牌抓拍及识别结果绑定在一起,统一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供安检人员查验分析。
61.实施例二
62.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3.如图4所示,辐射检查系统可以包括辐射成像装置110、车轮检测装置120、控制装置130以及车体检测装置140。关于辐射成像装置110、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参见上文结合图2的相关描述。
64.车体检测装置140用于检测车辆的车体是否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并响应于检测到车辆的车体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向控制装置130发出第二触发信号。其中,在被检查车辆通过车体检测装置140的过程中车体检测装置始终处于触发状态,即第二触发信号是一个持续信号。
65.如上文实施例一中关于车轮检测装置120的描述,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设置为用于检测车辆的车轮是否到达第一检测位置,第一检测位置位于检测区域附近,例如可以是略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出口的一侧。
66.车体检测装置140可以设置为用于检测车辆的车体是否到达第二检测位置,第二检测位置与第一检测位置相同,或者第二检测位置位于第一检测位置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入口的一侧,或者第二检测位置位于第一检测位置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出口的一侧,以便车体检测装置140检测到车辆车体前沿时刻以后,车轮检测装置120才检测到车辆前轮胎。其中,在第二检测位置位于第一检测位置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出口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二检测位置与第一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应小于或等于预定阈值(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三阈值),第三阈值用于使得在车体检测装置140检测到车辆车体前沿时刻以后,车轮检测装置120才检测到车辆前轮胎。其中,可以根据车辆前沿与车辆前轮胎之间的距离设置第三阈值,如第三阈值可以是500mm。
67.第二检测位置表征的是触发车体检测装置140的车体部位在辐射检查通道内的位置,也即沿车辆行进方向的车体检测位置。如上文所述,第一检测位置表征的是触发车轮检测装置120的车轮部位在辐射检查通道内的位置,也即沿车辆行进方向的车轮检测位置。因
此,第一检测位置与第二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是指沿车辆行进方向(一般为水平方向)上的距离。
68.车体检测装置140可以是第二对射式传感器,第二对射式传感器包括第二信号发射部分和第二信号接收部分,第二信号发射部分和第二信号接收部分分别设置在辐射检查通道两侧,第二对射式传感器用于根据第二信号接收部分是否接收到第二信号发射部分发射的信号,检测第二检测位置处在竖直方向上第二高度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高度位置是否存在车体。其中,车体检测装置140可以在同一时刻检测到第二检测位置处在竖直方向上第二高度范围内连续多个高度位置均存在车体时,才给出车体到达信号(即第二触发信号),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69.第二高度范围可以根据大量乘用车的车体底盘高度及车体顶部高度的统计数据确定。例如,第二对射式传感器的检测高度可以至少覆盖300mm

800mm高度范围,如200mm

1200mm。车体检测装置1140可以在同一时刻高度方向上连续多个不小于300mm的高度均被触发时,才给出车体到达信息。
70.在车轮检测装置120和车体检测装置均采用对射式传感器(如光电传感器)时,第二高度范围与上文述及的第一高度范围没有重叠部分,并且第二高度范围中的任意一个第二高度位置要大于第一高度范围中的任意一个第一个高度位置。并且,在车轮检测装置120和车体检测装置均采用对射式传感器时,通过将第二检测位置和第一检测位置设为重合具备一个明显优势,即误入的行人在触发车体检测装置140的情况下,车轮检测装置120也被触发,而这很难实现车体检测装置140被持续触发而车轮检测装置120被先后触发两次,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人员误入时的误扫描。
71.车体检测装置140还可以是安装在地面之下的地感线圈车辆检测器,或者安装在辐射检查通道侧面的雷达车辆检测器,或者激光扫描仪、微波红外复合雷达等等。
72.在车体检测装置140刚被触发时,车轮检测器120应处于未触发状态,即只有在车体检测装置140触发后车轮检测器120才触发,控制装置130可才进行后轮到达信号的判断,否则就认为是误触发。
73.因此,控制装置130可以在先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并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之后再前后两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的情况下,认为车辆的后轮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74.当车体检测装置140复位(即由触发状态切换为未触发状态)时,表明车辆离开第二检测位置。因此,控制装置130可以响应于从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切换为未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停止扫描。
75.可选地,在第二检测位置位于检测区域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入口一侧时,控制装置130可以响应于从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到未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即车体检测装置140由触发状态切换为未触发状态),根据第二检测位置与检测区域之间的距离,延时预定时长(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一预定时长)后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以对车辆后备箱进行完整检测。
76.控制装置130还可以响应于在延时的第一预定时长范围内接收到新的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接收到新的第二触发信号,可能是后车已经到达或即将到达检测区域,当接收到新的第二触发信号时,通过控制辐射成像装
置110立即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可以避免后车前部不允许被扫描的部分被误扫描。
77.作为示例,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上文述及的测速装置、摄像装置、车型识别装置、车牌识别装置以及显示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可以参见上文相关描述。
78.图5a、图5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a和图5b是以透射型成像装置为例描述的,并且控制装置以及用于图像处理和显示分析的计算机装置未在图中示出。
79.参见图5a、图5b,乘用车2沿着辐射检查通道1限定的行进方向(即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行进。辐射成像装置110至少包括辐射源11、辐射源屏蔽装置12、辐射束准直器13以及辐射探测器单元15。其中,辐射源11产生的辐射束经辐射源屏蔽装置12屏蔽及准直器13准直后,形成成像辐射束14,成像辐射束14的位置即为辐射检查位置,成像辐射束14在辐射检查通道内的覆盖区域即为检测区域,辐射探测器单元15接收成像辐射束14以形成被检查目标的扫描图像。
80.车体检测装置140和车轮检测装置120可以均为光电传感器,并且车体检测装置140和车轮检测装置120在沿车辆行驶方向上的检测位置(即上文述及的第二检测位置、第一检测位置)可以重合,且均可以设置在辐射检查位置的上游。关于车体检测装置140、车轮检测装置120的工作机制可以参见上文相关描述。
81.在辐射检查系统启动后,车体检测装置140和车轮检测装置120均处于未触发状态,辐射检查系统进入待机状态,等待车辆(即乘用车)进入。
82.在车辆沿着辐射检查通道1限定的行进方向通过辐射检查位置的过程中,首先车体检测装置140触发,然后车轮检测装置120先后触发两次。控制装置响应于在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即第二触发信号)之后,先后两次接收到车轮检测装置120发出的触发信号(即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启动扫描。
83.当车体检测装置140复位时,表明车辆即将离开辐射检查位置,因此控制装置还可以响应于从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切换为未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延时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停止扫描。
84.图6a、图6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关于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可以参见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85.如图6a、图6b所示,车体检测装置140沿车辆行驶方向的检测位置(即第二检测位置)可以位于辐射检查位置的上游,车轮检测装置120沿车辆行驶方向的检测位置(即第一检测位置)可以位于辐射检查位置的下游。车辆沿着辐射检查通道行进过程中,辐射检查系统的工作流程可以参见上文结合图5a、图5b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86.图7a、图7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辐射检查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关于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可以参见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87.如图7a、图7b所示,车体检测装置140沿车辆行驶方向的检测位置(即第二检测位置),以及车轮检测装置120沿车辆行驶方向的检测位置(即第一检测位置)均可以位于辐射检查位置的下游,且第二检测位置位于第一检测位置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出口的一侧。
88.在辐射检查系统启动后,车体检测装置140和车轮检测装置120均处于未触发状态,辐射检查系统进入待机状态,等待车辆(即乘用车)进入。
89.第二检测位置与第一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小预定阈值(即上文述及的第三阈值)。
在车辆沿着辐射检查通道1限定的行进方向通过辐射检查位置的过程中,首先车体检测装置140触发,然后车轮检测装置120先后触发两次。控制装置响应于在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即第二触发信号)之后,先后两次接收到车轮检测装置120发出的触发信号(即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启动扫描。
90.当车体检测装置140复位时,表明车辆已经离开辐射检查位置,因此控制装置可以响应于从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切换为未接收到车体检测装置140发出的触发信号,立即控制辐射成像装置110停止扫描。
91.实施例三
92.在本实施例中,辐射检查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即辐射检查系统可以包括辐射成像装置、车体检测装置、车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关于辐射成像装置、车体检测装置、车轮检测装置及相关细节,均可以参见上文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93.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可以在车体检测装置、车轮检测装置的作用下,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对车辆前端的发动机舱进行辐射检查。
94.具体地,第二检测位置位于检测区域(也即辐射检查位置)靠近检查通道入口一侧,控制装置可以响应于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并响应于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之后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由此,可以通过车体检测装置确定发动机舱的扫描开始位置(或扫描开始时刻),并通过车轮检测装置确定发动机舱的扫描结束位置(或扫描结束时刻),从而在实现对车辆前端的发动机舱进行辐射检查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对车辆前排乘客区域进行辐射检查。
95.为了保证能够扫描到车辆前轮后侧位置,响应于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装置可以在延时预定时长(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二预定时长)后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或者,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检测区域远离辐射检查通道的入口的一侧(即检测区域靠近辐射检查通道的出口的一侧,也即位于检测区域下游的出口侧)的另一车轮检测装置,控制装置可以响应于接收到来自另一车轮检测装置的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辐射成像装置停止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96.作为示例,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上文述及的测速装置、摄像装置、车型识别装置、车牌识别装置以及显示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可以参见上文相关描述。
97.另外,本实施例可以与上文述及的实施例一和/或实施例二相结合,以对车辆前端的发动机舱以及车辆后端的后备箱均进行辐射检查,而可以不对车辆中间段的乘客舱进行辐射检查。
98.图8a为对车辆整体均进行辐射检查得到的辐射扫描图像;图8b为基于本实用新型对车辆前端的发动机舱以及车辆后端的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得到的辐射扫描图像。其中,图8b左侧部分示出的后备箱部分的扫描图像是从车轮中心开始扫描的,不会扫描到车辆后座;图8b右侧部分示出的发动机舱的扫描图像是在前轮后结束的,以实现对发动机舱的完整扫描。通过对比可知,在无需司机及乘客下车而对车辆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保证乘用车司机及乘客安全的同时,快速对车辆前端的发动机舱以及车辆后端的后备箱进行辐射检查。
99.实施例四
100.在本实施例中,辐射检查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三相同,即辐射检查系统可以包括辐射成像装置、车体检测装置、车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关于辐射成像装置、车体检测装置、车轮检测装置及相关细节,均可以参见上文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01.不同之处在于,辐射成像装置可以提供多种扫描参数,例如可以提供三种分别用于对车辆前端发动机舱、乘客舱、车辆后端后备箱进行扫描的扫描参数,分别是第一扫描参数、第二扫描参数以及第三扫描参数。其中,第一扫描参数用于发动机舱扫描,第二扫描参数用于乘员舱扫描,第三扫描参数用于后备箱扫描。
102.进一步地,第二扫描参数可以为低剂量率的辐射束,和/或辐射束覆盖范围为预定高度以下的第二扫描范围;并且/或者第一扫描参数可以为高剂量率的辐射束,和/或辐射束覆盖范围为第一扫描范围,且第一扫描范围大于第二扫描范围;并且/或者第三扫描参数为高剂量率的辐射束,和/或辐射束覆盖范围为第三扫描范围,且第三扫描范围大于第二扫描范围。上述扫描参数可以保证乘客舱内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率不超过规定的安全限值。
103.例如,第二扫描参数的辐射束覆盖范围可以是仅覆盖底盘及以下,而第一扫描参数的辐射束覆盖范围和第三扫描参数的辐射束覆盖范围可覆盖至车辆最高处。或者,第一扫描参数的辐射束的剂量率和第三扫描参数的辐射束的剂量率均大于第二扫描参数的辐射束的剂量率。
104.响应于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控制装置可以控制辐射成像装置以第一扫描参数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并且/或者响应于在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之后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装置可以控制辐射成像装置以第二扫描参数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并且/或者响应于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之后再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装置可以控制辐射成像装置以第三扫描参数向检测区域发射辐射束。
105.可选地,辐射成像系统还可以包括衰减装置,辐射成像装置可以在衰减装置的作用下提供不同剂量率的辐射束,即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控制衰减装置对辐射成像装置发射的辐射束进行不同程度的衰减,以形成多种扫描参数。关于衰减装置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106.作为示例,辐射检查系统还可以包括上文述及的测速装置、摄像装置、车型识别装置、车牌识别装置以及显示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可以参见上文相关描述。
107.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