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漏电报警电路及防漏电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0167发布日期:2021-10-30 09:23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检测的漏电报警领域,特别是涉及防漏电报警电路及防漏电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防漏电装置设置有防漏电模块吸收漏电电流以避免浸水时或其它情况漏电而造成对人身伤害。但现有的防漏电装置,虽然漏电时电流对人体没有伤害,但用电线路及用电电器正常工作时,我们无法知道它有没有漏电现象,而且漏电的耗电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改善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防漏电报警电路及防漏电报警装置。
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漏电报警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和防漏电模块,还包括漏电电流检测模块以及报警模块;
5.所述防漏电模块与电源模块连接,防漏电模块的一输出端连接负载地线输出线路;
6.所述漏电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套在负载地线输出线路上;所述漏电电流检测模块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l1对漏电电路进行载流采样;所述漏电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报警模块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整流电路d6;所述整流电路d6是防漏电报警电路的工作电源;
8.防漏电报警电路还包括识相转相电路;所述识相转相电路一端连接电源模块,另一端连接防漏电模块;
9.所述识相转相电路包括继电器j、电阻r2、电阻r4、芯片ic1、三极管q1、二极管d3;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整流电路d6输出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芯片ic1,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二极管d3连接零线n。
10.进一步的,所述芯片ic1型号为ne5531;所述识相转相电路还包括电阻r3、电阻r6、电阻r7、电容c1;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电源模块的零线n,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二端均连接芯片ic1;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零线n;电容c1与电阻r6并联。
11.进一步的,电源模块还包括由串联的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组成的电源指示电路。
12.进一步的,所述识相转相电路还包括由电阻r5、发光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所组成的错相显示电路。
13.进一步的,所述防漏电模块的型号为hp

1000。
14.进一步的,漏电电流检测模块包括芯片ic3、三极管td8;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l1的两端分别连接芯片ic3,所述三极管td8的一端连接芯片ic3的输出引脚,三极管td8的另一端连接报警模块。
15.进一步的,所述漏电电流检测模块还包括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以及电容c8;所述电容c3设置在芯片ic3和芯片ic2之间作电源滤波。
16.进一步的,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芯片ic2、电阻r8、发光二极管d7、和发声装置;所述芯片ic2,其供电引脚通过电阻r8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输入引脚与三极管td8连接,其输出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7和发声装置连接。
17.进一步的,所述报警模块还包括电容c2、c9、电阻r9、电阻r10。
18.本技术还提出的一种防漏电报警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漏电报警电路。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专利,通过添加漏电电流检测模块以及报警模块,可在漏电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漏电的电流信号后,把漏电电流信号传送至报警模块,再由报警模块发出报警。这样就可以及时对用电机器或用电线路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一种防漏电报警电路的示意图。
22.附图标注:
23.整流电路d6(10)、识相转相电路(20)、电源指示电路(30)、防漏电模块(40)、报警模块(50)、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一种防漏电报警电路。
2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漏电报警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和防漏电模块(40),还包括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以及报警模块(50)。
27.本技术的防漏电模块(40)与电源模块连接,在浸水时,防漏电模块(40)便开始工作并吸收漏电电流,防漏电模块(40)的一输出端(4脚)连接负载地线输出线路,用于把漏电电流吸收到地线。负载地线输出线路从防漏电模块(40)的4脚引出接地。
2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种,防漏电模块(40)的型号为hp

1000。
29.本技术的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其输入端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l1。零序电流互感器l1套在负载地线输出线路上。在防漏电模块(40)把漏电电流传输到地线的过程中,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l1对漏电电路进行载流采样。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的输出端与报警模块(50)连接。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检测到漏电电流信号后,经过处理,再将把处理后的漏电电流信号传送至报警模块(50)。
30.本技术的电源模块包括整流电路d6(10)。整流电路d6(10)用作防漏电报警电路的
工作电源。整流电路d6(10)例如为全桥整流电路。整流电路d6(10)的一输入端与相线l连接。
31.本技术的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包括芯片ic3、三极管td8。零序电流互感器l1的两端分别连接芯片ic3的两个引脚。零序电流互感器l1对漏电电路进行载流采样,并将漏电电流信号送到芯片ic3,经过芯片ic3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芯片ic3的处理信号经由三极管td8送至报警模块(50)。三极管td8的一端连接芯片ic3的控制信号输出引脚,三极管td8的另一端连接报警模块(50)。
3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芯片ic3的型号为m54123l。
33.本技术的漏电电流检测模块(60)还包括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以及电容c8。其中,电容c3设置在芯片ic3和芯片ic2的电源滤波电容。
34.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报警模块(50)包括芯片ic2、电阻r8、发光二极管d7、和发声装置。其中,芯片ic2,其供电引脚通过电阻r8与电源模块的整流电路d6(10)的一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入引脚与三极管td8连接,其输出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7和发声装置连接。
35.芯片ic2接收到芯片ic3的处理信号后,向发光二极管d7和发声装置发出信号,发光二极管d7点亮发出闪光。发声装置发出警示声音。发声装置例如为蜂鸣器,可发出间隔式蜂鸣声报警来告知用电电路中有漏电现象。
3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芯片ic2的型号为ne555。
37.本技术的报警模块(50)还包括电容c2、电容c9、电阻r9、和电阻r10。
38.为了使浸水时本技术的防漏电模块(40)更安全的工作,防漏电报警电路还包括识相转相电路(20)。
39.识相转相电路(20)一端连接电源模块,另一端连接防漏电模块(40)。
40.本技术具体实施例,识相转相电路(20)包括继电器j、电阻r2、电阻r4、芯片ic1、三极管q1、二极管d3。其中,芯片ic1是识相转相电路(20)的关键元器件,用于保证浸水时防漏电模块(40)正确的使用相线l和零线n。
41.识相转相电路(20)中,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整流电路d6(10)输出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芯片ic1,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二极管d3连接零线n。
42.继电器j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一端连接防漏电模块(40)。继电器j的型号例如选用lh1514aac。
4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芯片ic1型号为ne5531。
44.正常工作时,芯片ic1是在待机状态,继电器j常开。浸水时防漏电模块(40)的1脚接零线,2脚接相线l。接线错相时,零线和相线接反,芯片ic1开始工作,输出工作电压驱动三极管q1控制继电器j。继电器j闭合,保持相序不变,得到转相作用,达到浸水时防漏电模块(40)的工作要求。
45.作为进一步改善的方案,本技术的识相转相电路(20)还包括由电阻r5、发光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所串联组成的错相显示模块。若发光二极管d4亮,说明相线正确,若发光二极管d4不亮说明相线接错。
46.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识相转相电路(20),还包括电阻r3、电阻r6、电阻r7、和电容c1。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电源模块的零线n,所
述电阻r3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二端均连接芯片ic1;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零线n;电容c1与电阻r6并联。
47.作为进一步改善的方案,本技术的电源模块还包括由串联的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组成的电源指示电路(30))。电源指示电路(30))一端连接相线l,一端连接整流电路d6(10)。若发光二极管d1不亮说明没有工作电源,d2闪烁说明相线接错。
48.本技术的一种防漏电报警电路,可用于电器产品、插座、插头等领域。可以理解的,其具体应用并不以此为限。
49.本技术还提出的一种防漏电报警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漏电报警电路。防漏电报警装置例如为电器产品、插座、插头等等。
5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1.本专利,通过添加漏电电流检测模块以及报警模块,可在漏电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漏电的电流信号后,把漏电电流信号传送至报警模块,再由报警模块发出报警。这样就可以及时对用电机器或用电线路进行处理。
52.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