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摄仪、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及相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3948发布日期:2021-05-28 10:52阅读:54来源:国知局
航摄仪、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及相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摄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航摄仪、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及相机模组。



背景技术:

航摄仪是搭载在飞行器上对地面进行摄影的仪器,随着测绘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革新,现目前,航摄仪在多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运用。

以航摄仪在倾斜摄影上的运用为例,倾斜摄影技术是一种近年来在无人机测绘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常包括一个垂直视角、四个倾斜视角,以实现从五个不同的视角同步采集影像,获取到丰富的建筑物顶面及侧视图像信息。倾斜摄影技术,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地物情况,高精度地获取物方纹理信息,还可通过先进的定位、融合、建模等技术,生成准确的三维城市模型。

相机模组为航摄仪上的重要部件,进一步优化相机模组的结构设计,无疑对航摄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出的相机模组为航摄仪上的重要部件,进一步优化相机模组的结构设计,无疑对航摄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航摄仪、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及相机模组。采用本方案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优化相机模组的快门畸变,同时在考虑相机模组整体重量和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上,可为快门模块提供防外力保护。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航摄仪、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及相机模组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包括呈筒状的第二镜筒;

所述第二镜筒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实现第二镜筒与相机模组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镜筒上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实现第二镜筒与航摄仪的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相对位置满足: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实现第二镜筒与相机模组及壳体固定连接后,相机模组的镜头局部或全部位于所述第二镜筒内。

现有技术的航摄仪结构设计中,相机模组上的镜头一般安装在前端,主板模块一般安装在后端,图像传感器位于镜头与主板模块之间,快门模块一般采用机械卷帘快门,具体位置位于镜头与图像传感器的相接位置。即现有技术中,考虑到快门模块的具体选型,快门模块位于镜头上的第一镜筒(本方案中,第一镜筒和第二镜头均为镜筒,不同的命名仅用于进行区分,第一镜筒为现有技术中镜头本身具有的镜筒)内侧,对镜头基本无影响,所以镜头可以做成多级圆柱状,没有其他额外结构。但在具体运用时,机械卷帘快门容易使航片产生快门畸变,影响航片质量。

基于以上,本方案旨在针对机械卷帘快门运用存在的快门畸变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适应于:将航摄仪内部镜头上为机械卷帘快门的快门模块替换为镜间快门,以利用镜间快门几乎不会产生快门畸变的特点,提升航片质量,同时解决相机模组安装和镜间快门保护的技术方案。

具体的,镜间快门在镜头上的运用需要在镜头上增加一个快门模组,该模组大于镜头直径,相对于现有机械卷帘快门运用,在镜头圆柱状外部会增加一部分额外结构,该额外结构即为相对于镜头侧面突出的部分。由于镜间快门的结构设计和精度要求,该结构无法受力;镜头在航摄仪的运用上,由于航摄仪一般搭载在无人飞行器上,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相对于搭载镜间快门镜头的固定工作位置运用、手持式运用,以上额外结构的外部环境情况不可控。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提供了一种镜筒组件,在具体运用时,镜筒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于相机模组上,具体固定位置可为镜头上的第一镜筒,亦可为相机模组上的图像传感器及主板模块上,为避免镜头受力,优选设置为位于图像传感器或主板模块上,更为优选的,为简化结构设计和镜筒组件长度,设置为位于图像传感器的前端,所述快门模块为镜间快门;所述镜头局部段落或整体位于所述第二镜筒中;镜间快门相对于镜头突出的部分位于第二镜筒中;针对在航摄仪上的运用,相机模组通过第二安装部与航摄仪的壳体固定连接。区别于现有技术,利用本方案提供的镜筒组件为相机模组在航摄仪上的安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相机模组通过第二安装部与航摄仪壳体固定连接;在相机模组上,第二镜筒通过第一安装部与如图像传感器或主板模块连接,第二镜筒作为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即最终第二镜筒作为相机模组在壳体上的支撑件,这样,不仅在不采用其他的用于相机模组与壳体之间连接件以减轻航摄仪重量的情况下可解决相机模组的安装问题,同时第二镜筒通过容纳镜间快门,利用第二镜筒本身为镜间快门提供防碰撞保护,使得镜间快门能够良好的适用于航摄运用。

具体运用时,设置为: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实现第二镜筒与航摄仪的壳体固定连接,为匹配航摄仪轻量化设计要求,第二安装部在具体运用时,优选采用在其上设置用于板状零件连接的连接工位,以用于局部为板状零件或整体由板状零件组成的航摄仪壳体的技术方案。具体连接工位的设置方式可采用夹持方式,如以下提供的利用抵持部和夹持部相夹持的方式,且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该方案并不需要在第二镜筒上设置为外螺纹段的第一螺纹段;亦可采用第一螺纹段配合抵持部的抵持方式:第一螺纹段与壳体上设置的为内螺纹的第二螺纹段螺纹连接后,利用抵持部与壳体正压实现连接和防松。

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现有相机模组上镜头一般为圆柱状结构,故所述的呈筒状可为呈圆筒状、方形筒状或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以上公开的构思,在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能够得出的在满足连接要求的前提下,可用于全部或局部容纳镜头的空心柱状结构。如第二镜筒的横截面呈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其他形式的多边形。

为便于完成第一安装部与相机模组的连接及第二安装部与航摄仪壳体的连接,优选设置为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二镜筒的不同端。但仅考虑基本安装目的和对镜头的外侧防护需求,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两者各自上的连接工位位于第二镜筒的不同轴线位置即可很好的实现本方案的设计构思。

作为所述的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镜筒端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还环形排布有多个螺钉孔,所述螺钉孔用于安装第二镜筒与相机模组之间的连接螺钉。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利用如相机模组上图像传感器固定第二镜筒的方案,即第二镜筒的后端通过连接板连接在图像传感器的前端,采用本方案,可有效控制镜筒组件的长度,以匹配航摄仪轻量化搭载需求。连接板具体形状可设置为与传统图像传感器外形匹配的矩形板状,且在连接板的四角各设置一个用于安装连接螺钉的螺钉孔。具体安装后,连接板的端面与图像传感器的前端相贴。

作为一种结构简单、制备方便且便于装配、利于结构可靠性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与第二镜筒形成的装配体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在具体运用时,可采用如锻造、铸造的方式获得所述整体式结构。

作为一种可通过旋转安装实现第二镜筒在壳体上螺纹连接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设置在第二镜筒上的第一螺纹段,所述第一螺纹段为设置在第二镜筒外壁上的外螺纹段。本方案中,在壳体上设置内螺纹孔,将第二镜筒由所述另一端引入内螺纹孔并旋转第二镜筒即可实现第二镜筒与壳体的螺纹连接,针对锁紧,可采用如下提供的配合抵持部、夹持部的方案,且抵持部、夹持部二选一即可很好的实现本构思:在旋转第二镜筒的过程中,产生与抵持部上的压力实现锁紧,即抵持部作为锁定端板;完成第二镜筒旋转后,安装夹持部,利用夹持部端面与壳体之间的正压力实现锁紧,即夹持部作为锁定螺帽。同时,针对第二镜筒与壳体的锁紧,除了以上提供的采用抵持部、夹持部的方案以外,亦可采用如锁定销、锁定螺钉等方式完成第二镜筒与壳体的连接。区别于如采用常见夹板式夹持间隙的方案实现板状零件固定,本方案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方便操作等特点。

更为完善的,如如上所提出的抵持部,具体的:所述第二安装部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镜筒上的抵持部,所述抵持部设置在第一螺纹段靠近第一安装部的一端;抵持部的外缘位于第一螺纹段的外侧。在具体运用时,壳体局部优选设置成板状结构,故抵持部为第二镜筒侧壁局部的凸出结构,为以下提出的完整环形凸出结构均可:在旋转第二镜筒的过程中,壳体的表面与抵持部的端面相抵,即可达到相应目的。

为优化相应螺纹周向方向各位置的受力以及控制镜头的轴线方向,设置为:所述抵持部为与第二镜筒同轴、位于第二镜筒外侧的环形结构。

作为一种便于装配、加工方便,利于镜筒组件力学性能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抵持部与第二镜筒形成的装配体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本方案亦可采用锻造、铸造的方式加工。该方案为抵持部的优选方案,如采用焊接等方式亦可获得所述抵持部。且抵持部的实现方式亦不局限于以上,设置为第二镜筒为阶梯轴状,抵持部为第二镜筒上变径段亦可实现相应目的,但该方案相较于以上提出的方案,在重量控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如上所述,更为完善的:还包括可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段上、相对于第二镜筒可拆卸连接的夹持部。本方案中,所述夹持部与抵持部单独配合、夹持部与第一螺纹段单独配合,均可实现第二镜筒在壳体上锁定。以上夹持部可采用对拉夹持构思,优选设置为夹持部为其上设置有圆孔,圆孔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的板状结构,以上圆孔与第一螺纹段适配,即提供一种利用板状结构充当锁紧螺帽的技术方案,以匹配相机模组的轻量化和小体积化设计。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航摄仪的相机模组,包括顺序相接的镜头、图像传感器及主板模块,所述镜头上还安装有快门模块,还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筒组件,所述镜筒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于相机模组上;所述快门模块为镜间快门;所述镜头局部段落或整体位于所述第二镜筒中;镜间快门相对于镜头突出的部分位于第二镜筒中。如如上所述,本方案为包括以上镜筒组件的相机模组具体运用,采用本方案,不仅实现了镜间快门在航摄仪上的运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装配基础,以实现对镜间快门进行保护、适合航摄仪轻量化和结构简单化设计。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航摄仪,包括相机模组及壳体,所述相机模组为如上所述的相机模组;所述相机模组通过第二安装部与壳体固定连接。如如上所述,本方案为包括以上相机模组的航摄仪具体运用,采用本方案,不仅实现了镜间快门在航摄仪上的运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装配方案,以实现对镜间快门进行保护、适合航摄仪轻量化和结构简单化设计。

考虑到连接强度,以上第二镜筒采用金属筒,且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第一螺纹段之间的第二镜筒外壁上设置条形棱作为转动第二镜筒时的防滑棱条,为获得握持方式下较为理想的防滑效果,具体防滑棱条相对于第二镜筒的轴线倾斜。针对相机模组方案,设置为第二镜筒设置第二安装部的一端(安装完成后远离主板模块的一端)设置缩颈段或内端板,以上缩颈段、内端板位置第二镜筒的孔口与镜头上第二镜筒的外径匹配,且完成安装后,镜间快门位于缩颈段或内端板的内侧,这样,利用缩颈段、内端板位置第二镜筒的孔口与镜头上第一镜筒的外径匹配,使得镜间快门位于绝对封闭(以上孔口尺寸与外径尺寸相等)或相对封闭(考虑到装配的便捷性,以上孔口尺寸略大于外径尺寸,如孔口与第一镜筒侧壁之间具有0-1mm的间隙)的区域内,实现对镜间快门更为可靠的防护目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镜筒组件,利用本方案提供的镜筒组件为相机模组在航摄仪上的安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相机模组通过第二安装部与航摄仪壳体固定连接;在相机模组上,第二镜筒通过第一安装部与如图像传感器或主板模块连接,第二镜筒作为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即最终第二镜筒作为相机模组在壳体上的支撑件,这样,不仅可解决相机模组的安装问题,同时第二镜筒通过容纳镜间快门,利用第二镜筒本身为镜间快门提供防碰撞保护,使得镜间快门能够良好的适用于航摄运用。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相机模块,为包括以上镜筒组件的相机模组具体运用,采用本方案,不仅实现了镜间快门在航摄仪上的运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装配基础,以实现对镜间快门进行保护、适合航摄仪轻量化和结构简单化设计。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航摄仪,为包括以上相机模组的航摄仪具体运用,采用本方案,不仅实现了镜间快门在航摄仪上的运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装配方案,以实现对镜间快门进行保护、适合航摄仪轻量化和结构简单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所述的用于航摄仪的相机模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该剖视图为仅包括镜头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方案所述的用于航摄仪的相机模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方案所述的用于航摄仪的相机模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区别于图2,该示意图中为未设置镜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方案所述的航摄仪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中,仅包括单个相机模组;

图5为本方案所述的航摄仪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中,包括多个相机模组。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1、镜头,11、第二镜筒,111、第一螺纹段,112、抵持部,113、第一安装部,12、第一镜筒,13、镜间快门,131、镜间快门叶片,14、镜片,15、夹持部,2、图像传感器,3、主板模块,4、第一外部零件,5、第二外部零件,51、第二螺纹段,52、剖面。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更好的展示装配方式,图4和图5中,第一外部零件和第二外部零件即为航摄仪壳体上的板状零件,且图4中第二镜筒与壳体直接螺纹连接,所述的第二螺纹段即为壳体上的内螺纹孔,且第二外部零件为局部去除,以通过截面反映装配方式的剖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用于航摄仪的镜筒组件,包括呈筒状的第二镜筒11;

所述第二镜筒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3,所述第一安装部113用于实现第二镜筒11与相机模组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镜筒11上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实现第二镜筒11与航摄仪的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相对位置满足:分别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实现第二镜筒与相机模组及壳体固定连接后,相机模组的镜头局部或全部位于所述第二镜筒内。

现有技术的航摄仪结构设计中,相机模组上的镜头1一般安装在前端,主板模块3一般安装在后端,图像传感器2位于镜头1与主板模块3之间,快门模块一般采用机械卷帘快门,具体位置位于镜头1与图像传感器2的相接位置。即现有技术中,考虑到快门模块的具体选型,快门模块位于镜头1上的第一镜筒12(本方案中,第一镜筒12和第二镜头1均为镜筒,不同的命名仅用于进行区分,第一镜筒12为现有技术中镜头1本身具有的镜筒)内侧,对镜头1基本无影响,所以镜头1可以做成多级圆柱状,没有其他额外结构。但在具体运用时,机械卷帘快门容易使航片产生快门畸变,影响航片质量。

基于以上,本方案旨在针对机械卷帘快门运用存在的快门畸变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适应于:将航摄仪内部镜头1上为机械卷帘快门的快门模块替换为镜间快门13,以利用镜间快门13几乎不会产生快门畸变的特点,提升航片质量,同时解决相机模组安装和镜间快门13保护的技术方案。

具体的,镜间快门13在镜头1上的运用需要在镜头1上增加一个快门模组,该模组大于镜头1直径,相对于现有机械卷帘快门运用,在镜头1圆柱状外部会增加一部分额外结构,该额外结构即为相对于镜头1侧面突出的部分。由于镜间快门13的结构设计和精度要求,该结构无法受力;镜头1在航摄仪的运用上,由于航摄仪一般搭载在无人飞行器上,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相对于搭载镜间快门13镜头1的固定工作位置运用、手持式运用,以上额外结构的外部环境情况不可控。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提供了一种镜筒组件,在具体运用时,镜筒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113固定连接于图像传感器2或主板模块3上,所述快门模块为镜间快门13;所述镜头1局部段落或整体位于所述第二镜筒11中;镜间快门13相对于镜头1突出的部分位于第二镜筒11中;针对在航摄仪上的运用,相机模组通过第二安装部与航摄仪的壳体固定连接。区别于现有技术,利用本方案提供的镜筒组件为相机模组在航摄仪上的安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相机模组通过第二安装部与航摄仪壳体固定连接;在相机模组上,第二镜筒11通过第一安装部113与图像传感器2或主板模块3连接,第二镜筒11作为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113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即最终第二镜筒11作为相机模组在壳体上的支撑件,这样,不仅可解决相机模组的安装问题,同时第二镜筒11通过容纳镜间快门13,利用第二镜筒11本身为镜间快门13提供防碰撞保护,使得镜间快门13能够良好的适用于航摄运用。

具体运用时,设置为: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实现第二镜筒11与航摄仪的壳体固定连接,为匹配航摄仪轻量化设计要求,第二安装部在具体运用时,优选采用在其上设置用于板状零件连接的连接工位,以用于局部为板状零件或整体由板状零件组成的航摄仪壳体的技术方案。具体连接工位的设置方式可采用夹持方式,如以下提供的利用抵持部112和夹持部15相夹持的方式,且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该方案并不需要在第二镜筒11上设置为外螺纹段的第一螺纹段111;亦可采用第一螺纹段111配合抵持部112的抵持方式:第一螺纹段111与壳体上设置的为内螺纹的第二螺纹段51螺纹连接后,利用抵持部112与壳体正压实现连接和防松。

更为具体的,针对第二安装部的具体设置形式,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航摄仪的壳体设置为整体为薄壳状结构,其上涉及的第一外部零件4即为壳体上用于与第二镜筒11连接的部分,同时设置为:通过在第二镜筒11上第一螺纹段111上螺纹连接环形的夹持部15,且夹持部15位于第一外部零件4的前侧,在第二镜筒11上设置呈环形且与第一外部零件4背侧相贴的抵持部112,即完成了第二安装部与壳体的连接。

如图4所示,作为以上方式的替换方式,针对包括第一螺纹段111和抵持部112的第二镜筒11,考虑到壳体因为厚度不能直接提供可靠的螺纹连接,亦可在壳体上设置为筒状、其上设置有第二螺纹段51的第二外部零件5,所示第二外部零件5一端与壳体相接,另一端的内壁设置为内螺纹段的第二螺纹段51,所示第一螺纹段111与第二螺纹段51螺纹连接,第二外部零件5的另一端与抵持部112相抵,即实现了第二镜筒11与壳体的可靠连接。需要提出的是,在图4中包括剖面52,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该附图实际上为:为了更好的体现装配形式,所展现的第二外部零件5经过了局部去除,以通过截面更为明显的反映具体装配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镜间快门在镜头1上的具体运用,现有用于航摄仪的镜头1一般包括多片沿着镜头1轴线依次设置的镜片14,考虑到第二镜筒11对镜间快门13的保护效果以及便于利用第二镜筒11实现镜头1端部保护,作为一种具体的镜间快门13在镜头1上的运用,采用将镜间快门13设置在镜头1的端部之间,即镜间快门13的镜间快门叶片131位于镜片14之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所述第一安装部113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镜筒11端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还环形排布有多个螺钉孔,所述螺钉孔用于安装第二镜筒11与相机模组之间的连接螺钉。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利用相机模组上图像传感器2固定第二镜筒11的方案,即第二镜筒11的后端通过连接板连接在图像传感器2的前端,采用本方案,可有效控制镜筒组件的长度,以匹配航摄仪轻量化搭载需求。连接板具体形状可设置为与传统图像传感器2外形匹配的矩形板状,且在连接板的四角各设置一个用于安装连接螺钉的螺钉孔。具体安装后,连接板的端面与图像传感器2的前端相贴。

作为一种结构简单、制备方便且便于装配、利于结构可靠性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与第二镜筒11形成的装配体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在具体运用时,可采用如锻造、铸造的方式获得所述整体式结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作为一种可通过旋转安装实现第二镜筒11在壳体上螺纹连接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设置在第二镜筒11上的第一螺纹段111,所述第一螺纹段111为设置在第二镜筒11外壁上的外螺纹段。本方案中,在壳体上设置内螺纹孔,将第二镜筒11由所述另一端引入内螺纹孔并旋转第二镜筒11即可实现第二镜筒11与壳体的螺纹连接,针对锁紧,可采用如下提供的配合抵持部112、夹持部15的方案,且抵持部112、夹持部15二选一即可很好的实现本构思:在旋转第二镜筒11的过程中,产生与抵持部112上的压力实现锁紧,即抵持部112作为锁定端板;完成第二镜筒11旋转后,安装夹持部15,利用夹持部15端面与壳体之间的正压力实现锁紧,即夹持部15作为锁定螺帽。同时,针对第二镜筒11与壳体的锁紧,除了以上提供的采用抵持部112、夹持部15的方案以外,亦可采用如锁定销、锁定螺钉等方式完成第二镜筒11与壳体的连接。区别于如采用常见夹板式夹持间隙的方案实现板状零件固定,本方案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方便操作等特点。

更为完善的,如如上所提出的抵持部112,具体的:所述第二安装部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镜筒11上的抵持部112,所述抵持部112设置在第一螺纹段111靠近第一安装部113的一端;抵持部112的外缘位于第一螺纹段111的外侧。在具体运用时,壳体局部优选设置成板状结构,故抵持部112为第二镜筒11侧壁局部的凸出结构,为以下提出的完整环形凸出结构均可:在旋转第二镜筒11的过程中,壳体的表面与抵持部112的端面相抵,即可达到相应目的。

更为完善的,为优化相应螺纹周向方向各位置的受力以及控制镜头1的轴线方向,设置为:所述抵持部112为与第二镜筒11同轴、位于第二镜筒11外侧的环形结构。

更为完善的,作为一种便于装配、加工方便,利于镜筒组件力学性能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抵持部112与第二镜筒11形成的装配体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本方案亦可采用锻造、铸造的方式加工。该方案为抵持部112的优选方案,如采用焊接等方式亦可获得所述抵持部112。且抵持部112的实现方式亦不局限于以上,设置为第二镜筒11为阶梯轴状,抵持部112为第二镜筒11上变径段亦可实现相应目的,但该方案相较于以上提出的方案,在重量控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如上所述,更为完善的:还包括可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段111上、相对于第二镜筒11可拆卸连接的夹持部15。本方案中,所述夹持部15与抵持部112单独配合、夹持部15与第一螺纹段111单独配合,均可实现第二镜筒11在壳体上锁定。以上夹持部15可采用对拉夹持构思,优选设置为夹持部15为其上设置有圆孔,圆孔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的板状结构,以上圆孔与第一螺纹段111适配,即提供一种利用板状结构充当锁紧螺帽的技术方案,以匹配相机模组的轻量化和小体积化设计。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用于航摄仪的相机模组,包括顺序相接的镜头1、图像传感器2及主板模块3,所述镜头1上还安装有快门模块,还包括如上一项所述的镜筒组件,所述镜筒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113固定连接于相机模组上;所述快门模块为镜间快门13;所述镜头1局部段落或整体位于所述第二镜筒11中;镜间快门13相对于镜头1突出的部分位于第二镜筒11中。如如上所述,本方案为包括以上镜筒组件的相机模组具体运用,采用本方案,不仅实现了镜间快门13在航摄仪上的运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装配基础,以实现对镜间快门13进行保护、适合航摄仪轻量化和结构简单化设计。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提供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航摄仪,包括相机模组及壳体,所述相机模组为如上所述的相机模组;所述相机模组通过第二安装部与壳体固定连接。如如上所述,本方案为包括以上相机模组的航摄仪具体运用,采用本方案,不仅实现了镜间快门13在航摄仪上的运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装配方案,以实现对镜间快门13进行保护、适合航摄仪轻量化和结构简单化设计。

以上实施例中,相关的:考虑到连接强度,以上第二镜筒11采用金属筒,且在所述第一安装部113与第一螺纹段111之间的第二镜筒11外壁上设置条形棱作为转动第二镜筒11时的防滑棱条,为获得握持方式下较为理想的防滑效果,具体防滑棱条相对于第二镜筒11的轴线倾斜。针对相机模组方案,设置为第二镜筒11设置第二安装部的一端(安装完成后远离主板模块3的一端)设置缩颈段或内端板,以上缩颈段、内端板位置第二镜筒11的孔口与镜头1上第二镜筒11的外径匹配,且完成安装后,镜间快门13位于缩颈段或内端板的内侧,这样,利用缩颈段、内端板位置第二镜筒11的孔口与镜头1上第一镜筒12的外径匹配,使得镜间快门13位于绝对封闭(以上孔口尺寸与外径尺寸相等)或相对封闭(考虑到装配的便捷性,以上孔口尺寸略大于外径尺寸,如孔口与第一镜筒12侧壁之间具有0-1mm的间隙)的区域内,实现对镜间快门13更为可靠的防护目的。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