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视化检测灌浆饱满度及检测钢筋位置的新型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1444发布日期:2021-11-10 09:4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视化检测灌浆饱满度及检测钢筋位置的新型套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钢筋套筒连接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视化检测灌浆饱满度及检测钢筋位置的新型套筒.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套筒灌浆连接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方式,通过将地面上伸出的钢筋插接至预制墙板底部嵌设的套筒内,再灌入高强度的浆料实现对钢筋的固定连接;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必须保证套筒内的浆料填充饱满以实现钢筋的有效连接,增强钢筋与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在现场实施过程中,首先浆料由注浆管灌入,当墙体内全部的浆料灌满时,出浆管便会有浆料流出,此时套筒内的浆料便处于灌满状态,但在施工现场预制墙板与地面间存在一定距离,这段距离间是通过坐浆料完成密封的,如果密封不严,套筒内的浆料在凝固之前便会从墙体与地面间的孔隙处流失,导致套筒内浆料无法实现灌满;若套筒内部灌浆不饱满,钢筋连接将达不到预期性能,则会带来结构安全隐患。由于套筒预埋在混凝土结构体中,灌浆过程不可直接观察,后期也难以检测灌浆饱满度,即便采取某种方法检测到不饱满,补灌浆也有一定难度;同时在进行钢筋与套筒对接的过程中,由于预制墙板自身体积大和重量大的因素,导致不利于对其对接情况进行观测,工作人员不便于将钢筋与套筒进行精确对接,这样一来对于未实现对接的钢筋需要将其切除,就会造成降低预制墙板与钢筋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工程无法达标。
3.因此,亟需一种可视化检测灌浆饱满度及检测钢筋位置的新型套筒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视化检测灌浆饱满度及检测钢筋位置的新型套筒,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视化检测灌浆饱满度及检测钢筋位置的新型套筒,包括:套筒本体,所述套筒本体上设置有出浆管和注浆管,所述出浆管位于所述注浆管上方,所述套筒本体外壁靠近所述出浆管位置处开设有探测口,所述套筒本体外壁位于所述注浆管上方开设有观测口,所述探测口和所述观测口与所述套筒本体相连通,所述探测口和所述观测口内可拆卸连接有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接近所述套筒本体内部的一端为实体状态,所述探测口上设置有导引件。
6.优选的,所述探测口开设在所述出浆管的上方或下方,且处于所述套筒本体的径向方向上,所述探测口内壁与所述封堵件可拆卸连接。
7.优选的,所述封堵件为封堵螺钉。
8.优选的,所述探测口与所述观测口的孔径为6mm

16mm。
9.优选的,所述导引件为导管,所述导管任意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套筒本体上。
10.优选的,所述套筒本体上固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导管任
意一端的外壁上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和内螺纹相适配。
11.优选的,所述套筒本体上固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开设有插接腔,所述导管任意一端插接在所述插接腔内。
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预制墙体底面设置有若干所述套筒本体与钢筋进行连接,增强了预制墙体与地面的连接强度,提高结构安全性,设置的所述注浆管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的下部,在向所述套筒本体内注浆时可以实现浆液由下至上的流动并逐步进行填满预制墙板与地面间的缝隙和套筒本体,实现所述套筒本体与钢筋之间的连接,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空腔;在进行灌注的过程中,当出浆管流出浆液后停止灌注,并进行封堵。设置的封堵件可以对所述探测口进行封堵,避免灌浆时浆料流出,影响灌浆饱满度;浆料凝固后打开探测口,利用内窥镜对所述套筒本体内的灌浆情况进行探测,若发现所述套筒本体内的浆液未达指标,设置的导管可以连通所述套筒本体内腔进行补充灌浆。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封堵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a1的局部放大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

套筒本体,2

出浆管,3

注浆管,4

探测口,5

封堵螺钉,6

导管,7

安装座,8

连接筒,9

固定杆,10

观测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3.实施例1
24.参照附图1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视化检测灌浆饱满度及检测钢筋位置的新型套筒,包括:套筒本体1,所述套筒本体1上设置有出浆管2和注浆管3,所述出浆管2位于所述注浆管3上方,所述套筒本体1外壁靠近所述出浆管2位置处开设有探测口4,所述套筒本体1外壁位于所述注浆管3上方开设有观测口10,所述探测口4和所述观测口10与所述套筒
本体1相连通,所述探测口4和所述观测口10内可拆卸连接有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接近套筒本体1内部的一端为实体状态,所述探测口4上设置有导引件;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预制墙体底面设置有若干所述套筒本体1与钢筋进行连接,增强了预制墙体与地面的连接强度,提高结构安全性,设置的所述注浆管3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1的下部,在向所述套筒本体1内注浆时可以实现浆料由下至上的流动并逐步填满预制墙板与地面间的缝隙和所述套筒本体1,实现所述套筒本体1与钢筋之间的连接,提高两者之间连接度,避免出现空腔。设置的所述封堵件可以对所述探测口4进行封堵,避免灌浆时浆料流出,影响灌浆饱满度;浆料凝固后打开所述探测口4,利用内窥镜对所述套筒本体1内的灌浆情况进行探测,若发现所述套筒本体1内的浆液未达指标,设置的所述导管6可以连通所述套筒本体1内腔进行补充灌浆;开设的所述观测口10可以观测钢筋是否处于所述套筒本体1内,并对钢筋与所述套筒本体1的连接情况进行勘测,当观测到所述套筒本体1内插接有钢筋后,再进行通过所述注浆管3向所述套筒本体1内进行灌浆处理。
25.向开设的所述观测口10内通入内窥镜,并利用内窥镜沿着所述套筒本体1内腔从上至下进行探测,观测所述套筒本体1内是否存在钢筋.
26.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探测口4开设在所述出浆管2的上方或下方,且处于所述套筒本体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探测口4内壁与所述封堵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探测口4内壁与所述封堵件可通过螺纹连接或插接;当所述套筒本体1内的灌浆高度到达所述出浆管2位置时为最优灌浆饱满度,设置所述探测口4与所述出浆管2位置接近可以便于内窥镜进行观测;所述出浆管2与所述注浆管3管口处均用橡胶塞进行封堵。
27.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封堵件为封堵螺钉5(所述封堵螺钉5未在图1上标出);设置的所述封堵螺钉5便于与所述探测口4进行拆卸连接,便于所述内窥镜的多次探测。
28.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探测口4与所述观测口10的孔径为6mm

16mm。
29.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导引件为导管6,所述导管6任意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套筒本体1上;当灌浆完成后,利用内窥镜进行探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向所述套筒本体1内灌浆后,所述套筒本体1内的浆料位置的不确定性,当内窥镜在插入时容易出现折弯的情况,无法精准达到指定检测位置,所述导管6可以避免内窥镜进行探测的弯折现象,同时可以经由导管和检测口对未达指标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进行补浆。
30.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套筒本体1上固接有安装座7,所述安装座7内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导管6任意一端的外壁上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和内螺纹相适配;安装座7通过螺纹与所述导管6进行连接,可以提高的所述导管6安装时的便捷性。
31.实施例2
32.参照附图3

5,所述安装座7的一端固接在所述套筒本体1的一端,所述安装座7为筒状结构,所述探测口4与所述安装座7内腔连通,所述安装座7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安装座7内腔设置有连接筒8,所述连接筒8内壁开设有螺纹,所述连接筒8外壁与所述安装座7内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筒8靠近所述探测口4的一端端面对称固接有两固定杆9,两所述固定杆9的端面与所述封堵螺钉5固接;设置连接筒8内开设的螺纹可以与所述导管6外壁上的螺纹连接,增强连接强度,在进行探测或者灌浆时,将连接筒8向外旋出,所述封堵螺钉5从所述探测口4脱离,可以使内窥镜伸入所述探测口4内进行探测,或者进行补充灌浆。
33.实施例3
34.参照附图6,所述套筒本体1上固接有安装座7,所述安装座7内腔一端开设有插接腔,所述导管6任意一端插接在所述插接腔内;在所述安装座7的一端开设插接腔与所述导管6进行连接,也可以使所述导管6的安装更加便捷。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