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管气密性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6277发布日期:2021-11-25 13:31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管气密性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胶管气密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管气密性检查装置。


背景技术:

2.胶管在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浆状或粒状物料。胶管的气密性时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气密性试验进行检查。胶管气密性检测的传统方法为,将胶管的两端密封封堵后没入水中,再向密封后的胶管中充入压缩空气,在达到一定压力后,通过观察胶管在水中是否冒出气泡判断其气密性。而现有的检测设备,由于在密封胶管时,胶管端部存在密封不严,导致实验结果容易出现偏差;或者由于在胶管端部密封时,为了提高密闭性,固定件在胶管端部又形成了二次密封,导致胶管端部出现漏气后,并不能在水中形成气泡,导致试验偏差。基于此,申请人提出一种检测稳定性好的胶管气密性检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胶管气密性检查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提高了胶管气密性检查的可靠性的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胶管气密性检查装置,包括固定胶管两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胶管之间非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有进气芯轴,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密封芯轴,所述进气芯轴和所述密封芯轴分别插入所述胶管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胶管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一弹性圈,该第一弹性圈套在所述胶管的端部外侧,所述第二固定部与胶管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二弹性圈,所述第二弹性圈套在所述胶管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有压缩所述第一弹性圈的第一压缩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压缩所述第二弹性圈的第二压缩结构;
6.所述进气芯轴上设置有进气通道。
7.作为优选,所述进气通道设置于所述进气芯轴的中部,且与所述胶管内部连通,所述进气芯轴表面设置有连通该进气通道的进气口。
8.作为优选,所述进气芯轴一端插入所述胶管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滑动插接;所述密封芯轴一端插入所述胶管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滑动插接。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压缩结构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支座套在所述第一弹性圈外侧,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且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一支座;所述第一弹性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贴合,所述第一支座上设置有贴合所述第一弹性圈另一端的第一压缩套。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缸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在所述进气芯轴的外侧。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压缩结构包括第二支座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支座套在所述
第二弹性圈外侧,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且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二弹性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贴合,所述第二支座上设置有贴合所述第二弹性圈另一端的第二压缩套。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气缸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密封芯轴的外侧。
13.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采用进气芯轴、密封芯轴配合弹性圈对胶管的端部进行密封,密封效果好,提高了胶管气密性检查的可靠性;
14.2、在胶管密封后,其两端为开放式结构,可方便漏气的排出并形成气泡,避免了因检测设备形成二次密封而导致的检测结果偏差,提高了气密性检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8.1、第一固定部;2、进气口;3、进气芯轴;4、胶管;5、第二弹性圈;6、密封芯轴;7、第二固定部;8、第二气缸;9、第二支座;10、第一弹性圈;11、第一支座;12、第一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0.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胶管4气密性检查装置,包括固定胶管4两端的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7,所述第一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7与所述胶管4之间非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上设置有进气芯轴3,所述第二固定部7上设置有密封芯轴6,所述进气芯轴3和所述密封芯轴6分别插入所述胶管4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部1与所述胶管4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一弹性圈10,该第一弹性圈10套在所述胶管4的端部外侧,所述第二固定部7与胶管4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二弹性圈5,所述第二弹性圈5套在所述胶管4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部1上设置有压缩所述第一弹性圈10的第一压缩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7上设置有压缩所述第二弹性圈5的第二压缩结构;使用时,先将胶管4的两端分别插在进气芯轴3和密封芯轴6的外侧,而后通过第一压缩结构与第二压缩结构分别压缩第一弹性圈10和第二弹性圈5,第一弹性圈10和第二弹性圈5压缩后膨胀挤压,将胶管4的两端紧密挤压在进气芯轴3和密封芯轴6上,从而时间胶管4两端的密封;所述进气芯轴3上设置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设置于所述进气芯轴3的中部,且与所述胶管4内部连通,所述进气芯轴3表面设置有连通该进气通道的进气口2,进气口2连接压缩空气的送气设备后,通过进气通道向胶管4内部充入压缩空气,在胶管4内部压力到达设定值后,调节送气设备至保压状态,而后将该装置连同胶管4浸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由于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7和胶管4之间
非密封连接,在胶管4端部产生气泡时可直接排出,方便观察,可提高气密性检查的可靠性。
21.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气芯轴3一端插入所述胶管4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滑动插接;所述密封芯轴6一端插入所述胶管4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7滑动插接,进气芯轴3与第一固定部1之间可相对滑动,能够方便胶管4两端与进气芯轴3和密封芯轴6的插接配合;
22.所述第一压缩结构包括第一支座11和第一气缸12,所述第一支座11套在所述第一弹性圈10外侧,所述第一气缸1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固定连接,且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一支座11;所述第一弹性圈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贴合,所述第一支座11上设置有贴合所述第一弹性圈10另一端的第一压缩套;所述第一气缸12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在所述进气芯轴3的外侧;所述第二压缩结构包括第二支座9和第二气缸8,所述第二支座9套在所述第二弹性圈5外侧,所述第二气缸8与所述第二固定部7固定连接,且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缸8;所述第二弹性圈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7贴合,所述第二支座9上设置有贴合所述第二弹性圈5另一端的第二压缩套,所述第二气缸8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密封芯轴6的外侧,胶管4端部密封时,开启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8,带动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9压缩第一弹性圈10和第二弹性圈5,第一弹性圈10和第二弹性圈5受压后向内挤压,并与胶管4的端部紧密贴合,同时胶管4外侧受压后紧密贴合在进气芯轴3和密封芯轴6的外侧,保持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8位置,即可保持胶管4外侧的密封,同时保证胶管4与进气芯轴3和密封芯轴6连接处的密封。
23.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采用进气芯轴3、密封芯轴6配合弹性圈对胶管4的端部进行密封,密封效果好,提高了胶管4气密性检查的可靠性;在胶管4密封后,其两端为开放式结构,可方便漏气的排出并形成气泡,避免了因检测设备形成二次密封而导致的检测结果偏差,提高了气密性检查的稳定性。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